第二篇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图书
唯一号: 020220020230000090
颗粒名称: 第二篇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269.272.1
页数: 38
页码: 87-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1年到2010年天津市经济开发区经济综述的情况。其中包括发展战略与规划、发展与效益、产业促进政策、支柱产业、对外贸易与境外投资等。
关键词: 天津市 经济开发区 经济综述

内容

进入21世纪,天津开发区根据区域定位,制订“十五”“十一五”规划,确定“资源抢控,创新支撑,功能提升,改革深化,集约发展,社会和谐”的总体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完善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构建新经济平台,打造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基地,推动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前沿领域拓展。2005年,主导产业拓展为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五大产业。2008年,汽车从机械制造业中析出,成为第一类型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高端迈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2010年,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九大支柱产业。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1年地区生产总值312.02亿元,2010年达到1545.86亿元,10年间保持连续增速强劲势头,年均递增率17.35%;2001年出口额40.35亿美元,2010年增至165.53亿美元,年均递增率15.16%;2001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01亿美元,2010年增至36.25亿美元,年均递增率7.25%;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95.01亿元,2010年增至500.63亿元,年均递增率18.08%。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64万元,2010年达到36.88万元,增长逾1倍;2001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8.01万元/人,2010年达到40.51万元/人,年均递增率8.44%;2006年每平方千米生产总值12.64亿元,2010年升至15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2006年为179.37千克标准煤,2010年降至160.43千克标准煤,年均递减率为2.27%;GDP综合能耗为天津市目标的1/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2010年,综合能耗下降22%,实现能耗优于20%的目标。通过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全国首批仅3家),并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变化喜人。2001年二、三产业比例为78.6∶21.4,2010年二、三产业比例为76.9∶23.1,第二产业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成果卓著。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0.42亿元,2005年升至1431.52亿元;2006年呈爆发式发展态势,高达1866.58亿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跃升至2309.83亿元,比2001年增长4.6倍。10年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16.53%。企业申请专利数量逐年攀升。2001年企业申请专利340件,2010年升至1202件,10年间企业申请专利年均递增率13.46%。
  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工业产值逾百亿元企业由“十五”期间的6家,增至2010年的11家。产值逾10亿元的企业由2001年的7家,增至2010年的73家。产值逾亿元的企业由2001年的68家,增至2010年的254家。
  第一章 发展战略与规划
  天津开发区制定、落实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2001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定位、建设“中国新经济平台”构想、“二二二三四”发展思路等。此间,制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各自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
  第一节 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定位
  2001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提出在“十五”期间构筑面向21世纪新经济平台,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建成以高科技工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都市化新城区。
  2003年,天津市委在八届五次全会上,对天津开发区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工业,提高主导行业的配套能力,建成现代化世界性加工制造基地。
  2005年,根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精神,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调整经济发展定位: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区域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
  2006年,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提出区域发展的3个定位: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新区的标志区、现代化的宜居生态城区;并提出“十一五”期间,把天津开发区建成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示范区和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地区。
  2010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着力打造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绿色发展高地,在天津市大发展和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中当先锋、打头阵、挑重担、做贡献。
  二、“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发展战略
  2008年,天津开发区面临引进外资竞争激烈、环境容量受到限制、土地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升、宏观政策调整使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内资产业支撑乏力、在技术进步和应用上缺乏主动权、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使原有区域规划难以适应、城市和社会功能不完备等新问题、新情况。管委会适时组织员工深入讨论、献计建言,并进行整合、提炼,提出“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发展构想。
  “新经济平台”,系指吸引、承接、容纳各种先进经济要素、经济实体,使之能够发展壮大的综合环境,是有利于创造更多财富的软、硬条件和能力的总和,其直观表现为资源丰富、充满活力、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区域。
  “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的基础条件是加速提升产业能级;主要标志是强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驱动作用;重点内容是要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取得飞跃;区别于以往的新特点是内源型经济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时代特征是构建区域“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主要载体是丰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社会目标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泰达;最重要的保障是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三、“二二二三四”经济发展战略
  2008年,管委会根据区域经济特征、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提出“二二二三四”发展思路,即集中资源,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个产业”;远近兼顾,形成投资、科技“两个驱动”;整合优势,做好存量、增量“两篇文章”;放宽视野,实现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重”;科学规划,推动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共同发展”。
  第二节 发展规划
  一、“十五”规划纲要(2001—2005年)
  发展目标 至2005年,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建成以高科技工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都市化新城区。
  至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达到630亿元,占天津市的24%,对天津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5%;二、三产业比例达到70∶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达到1500亿元;五年内累计合同利用外资8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65亿美元;出口额年均增长18%,达到70亿美元,占天津市的比例为46.7%;实现税收100亿元,年均递增1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
  发展要点 1.促进工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优势。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天津市工业战略性东移。抓住中国加入WTO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以跨国公司投资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意内资尤其是民营资本项目引进,优化所有制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量,保证开发区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引进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达到100个;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项目1520个,总数超过60个;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810家,总数超过40家。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信息化。“十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科技带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05年,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研发费用、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科技产品产值和出口额占全区相应指标的70%以上。科技发展资金实际投入量达到10亿元以上,实现由加工生产型工业区向科技创新型工业区的转变。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5.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调整。6.加强生态环境与都市化建设。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参与环京津生态圈工程建设,建立临海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建成生态型工业区,健全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使天津开发区成为国内环境保护示范区。环保工作实现由强制性管理型向自觉环保型转变,由政府直接控制向社会制衡方式转变。重视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建设,加快区域都市化进程。依靠现代化建筑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和主题公园景观等,通过一系列功能设施的建设,创造向高级生产力转化的都市环境和氛围。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
  发展目标 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推进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以综合改革试验、完善区域功能为手段,在滨海新区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人才聚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为载体实现城市化进程,把天津开发区建成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示范区和率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地区。
  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平均增长18.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0亿元;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年平均增长17.7%;财政收入350亿元,年平均增长19.9%;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6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3.6%;就业人口45万人,年平均增长9.3%;投资总额350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00亿美元;引进内资40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5%;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200亿元;区内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能、耗水五年累计降低10%;新开发面积50平方千米,其中工业用地面积30平方千米。
  发展原则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要求,继续壮大现代制造业规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力争再形成几个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主导产业群;注重引进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区域功能,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提高发展质量 追求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破资源制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增加值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
  建设和谐社会按照建设宜居生态城区的要求,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以创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各个阶层、各类居民和各种团体各得其所的文化氛围;抓好安全生产,强化社会治安,关心弱势群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收入,营造安居乐业的区域环境。
  发展战略
  资源抢控战略 不断研究和探索招商工作新机制、新招法,抢控资本资源;利用滨海新区可能得到的国家对土地利用方面的倾斜支持政策,主动运作,抢控土地资源;加强与国家和天津市专业部门、区域性能源集团的合作,抢控能源(包括水资源);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备,抢控产业资源;开展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创新,抢控人才资源。
  创新支撑战略 创新产业升级路径,强化产业竞争力;创新政策引导体系,大幅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水平;创新源头建设重点,积蓄未来产业竞争资源;创新政府服务方式,营造创新的制度化环境。
  功能提升战略 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产业聚集功能;提升经济辐射功能;提升文化凝聚功能。
  改革深化战略 做好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革新政府工作理念;转变政府行为模式;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区外区”开发建设体制。
  集约发展战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效益;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环境质量。
  社会和谐战略 以提高全体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体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设计和社会保障措施体系;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福利水平;强调综合治理,保障安全生产;保障投入,构筑平安泰达;深化“文明泰达”理念,推动社会文明。
  三、“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天津开发区(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目标是“一个根本转变、五个重点、五个提高、两个继续保持”即在实现全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利用内资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建设和功能布局调整为重点,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天津开发区在经济总量和规模、质量和效益、对外开放质量、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获得新的提高,继续保持天津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领先地位,继续保持在滨海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基本稳定。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逾3000亿元,年平均增长15%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工业总产值逾1万亿元,年平均增长15%,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财政收入550亿元,年平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0%;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近2000亿元;五年累计合同外资金额350亿美元,比“十一五”期间增加近110亿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5万元,按当前汇率折7万美元,年平均增长4.3%;单位土地地区生产总值20亿元/平方千米,比“十一五”末提高33.3%;单位工业用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平方千米,比“十一五”末提高35%;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0%;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0%;常住人口30万人;从业人员65万人,年平均增长10%;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
  主要任务和措施
  “十二五”期间,天津开发区坚持2008年以来实施的“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和“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产业”,形成投资与科技“两个驱动”,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坚持外资、国资、民资“三资并重”,实现东区、西区、南港工业区、北区四个区域协同发展。
  促进“两个产业”发展 继续壮大先进制造业,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使天津开发区成为滨海新区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为突破点,使开发区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创新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滨海新区高端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区。
  形成“两个驱动” 实现天津开发区投资和科技“两条腿走路”。依靠投资支撑发展,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使区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依靠科技引领未来,将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上取得新成效。
  做好“两篇文章” 抓存量,即挖掘原有经济要素的增长潜力,抓好投资环境和企业服务。赋予投资环境新的内涵,重点在解决城市交通、商务环境、住宿、生活等突出问题方面下功夫,在完善投资软环境方面下功夫;在提升政府服务方面见实效,按照“1001=0”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企业责任制,实现对企业注册审批、建设投产、后期运营的全程优质高效服务。抓增量,即抓大项目、好项目,促使更多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见效。
  实现“三资并重” 牢固树立“天津以外都是外”的观念,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分大中小,不分内外资,不分出口内销,只要是好项目,就要努力争取,即依靠外资、国资和民营资本三股力量共同拉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本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四个区域”共同发展 “东提”,在“十二五”期间主要体现为“发展水平高”,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的标准和水平,使东区成为滨海新区城市建设的亮点区域;“西快”,在“十二五”期间主要体现为“扩张速度快”,即加快西区的“收尾、产出、配套”速度,全面完成西区的开发建设任务,使西区经济总量显著扩张;“南进”,在“十二五”期间主要体现为“开发力度大”,南港工业区围海造陆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快速推进,龙头项目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世界级重化产业和港口综合功能区形象初步显现,并推进南港新城和南港新兴产业区开发建设。“北拓”,在“十二五”期间主要体现为“增长能力强”,北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项目初步摆满,工业产值至少翻两番。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依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有示范意义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营造更加国际化的对内对外开放环境。积极建设宜居城区,加强环境保护,鼓励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区和配套设施。
  第二章 发展与效益
  天津开发区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经济规模迅猛扩张。200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均列国家级开发区首位。2010年,财政收入逾300亿元(361.50亿元),工业经济效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逾38万元/人。
  第一节 规模与速度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1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促进综合竞争力提升,推动经济规模扩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0%,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实现“十五”之初高起步。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45.37亿元、可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可比增长21.6%;二、三产业比例78.6:2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6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9.4%。
  2002年,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0%,增幅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9.89亿元、可比增长32.7%,第三产业增加值80.20亿元、可比增长19.4%;二、三产业比例为78.9:2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1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3.5%。
  2004年,提出“巩固优势、积极调整、加快改革、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旨在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是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37.20亿元,经济规模入列新等级;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3%,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40.29亿元、比重为82%,第三产业增加值96.90亿元、比重为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8万元,可比增长9.9%。
  2008年,天津开发区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带来的冲击,着力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3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1%,增幅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98.8亿元、比重为79%,第三产业增加值239.5亿元、比重为21%。
  2010年,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5.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1%,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88.03亿元、可比增长25.6%,第三产业增加值357.84亿元、可比增长22.1%;二、三产业比例为76.9∶23.1。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01年为78.6%,2005年升至84.0%,5年累计提高5.4个百分点。2006年,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5.1%。2007—201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回落,其中,2010年为76.9%,比2006年减少8.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显著提高。2001—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在20%以上,分别为21.4%、21.1%、20.3%。2004—2007年,出现回落,分别为18.0%、16.0%、14.9%、17.4%。2008—2010年,回升至20%以上,其中,2010年为23.1%,创历史新高。二、三产业之比,达到76.9∶23.1。
  200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速连续10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2001—2006年,连续6年保持在25%以上;2007—2009年,分别回落至20.0%、23.1%和22.6%;2010年,升至25.1%。10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9%。
  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大幅提升,促进从业人员迅速增长。2001年,从业人员19.5万人,比上年增长2%。2003年,从业人员23.2万人,比上年增长12.7%。2006年,从业人员31.57万人,比上年增长9.5%。2008年,从业人员35.61万人,比上年增长8.1%。2010年,从业人员41.92万人,比上年增长10.2%。2001—2010年,十年间共增加从业人员22.81万人(2000年从业人员19.11万人),年均增加2万余人。
  二、工业总产值
  2001年,工业经济运行良好,整体实力得到加强,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68家,超10亿元企业7家,大中型企业骨干作用明显。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5.11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1.9%。其中,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39.4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2.1%。
  2002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产业聚集度和配套能力得到提高,大中型企业拉动作用突出,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天津三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一批大项目投产、达产。是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31.24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0.3%。其中,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突破千亿,达到1001.60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0.5%。
  2005年,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对全区贡献率为96.5%;重点产品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产品、酶制剂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规模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西区加紧开发,产出能力明显提升,工业产值达到6.76亿元。是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400.93亿元。其中,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达到2337.33亿元。
  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30.16亿元,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达到2952.20亿元。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202.10亿元,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455.95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101.28亿元,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达到4164.21亿元。
  至2010年,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现代服务业九大支柱产业架构基本形成,产业聚集度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001—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由865.11亿元升至5101.28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9.42%;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由839.44亿元升至4164.21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7.37%。
  三、工业产品与产量
  产品 2001—2005年(“十五”期间),现代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和现代医药(生物)、食品饮料4个主导产业群。电子信息类主要产品有:数字移动电话、基站、对讲机、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彩色电视机、数码照像机、数码摄像机、手机用液晶显示屏、电子琴等。机械制造类主要产品有:汽车、汽车电子音响、汽车线束、汽车变速器、内燃机、减速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化工和现代医药类主要产品有:油漆、涂料、聚氯乙烯树脂、酶制剂、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等。食品饮料类主要产品有:方便主食品、软饮料、食品植物油等。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电子、汽车、装备、石化、食品、生物医药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电子信息类主要产品有:移动电话、基站、对讲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彩色电视机、液晶显示模组、数码照像机、视频监视器、数码摄像机、手影响投影仪、电子琴等。汽车类主要产品有:汽车、汽车电子音响、汽车线束、汽车变速器、车载卫星导航系统等。装备类主要产品有:减速机、电梯、大中型拖拉机等。石油化工类主要产品有:炭黑、涂料、聚氯乙烯树脂等。食品饮料类主要产品有:方便主食品、软饮料、食品植物油等。生物医药类主要产品有:酶制剂、胰岛素等。新能源新材料类主要产品有:风力发电成套设备、风力发电机叶片、风力发电机机舱等。其中,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产量 天津开发区工业产品种类、产量不断增加。主要工业产品,2001年为38种,2004年达到45种,至2010年近50种。数字移动电话,2001年为2843.6万部,至2010年达到9161.42万部。电子元件,2001年为730亿只,至2010年达到4370.31亿只。汽车,2001年为2147部,至2010年达到48.24万部。软饮料,2001年为48.8万吨,至2010年达到359.2万吨。
  四、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 2001年,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是年,完成财政收入67.55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十五”财政收入高起步。其中,税收收入66.43亿元、增长36.1%,地方财政收入33.65亿元、增长19.2%。2002年,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突破80亿元,达到80.32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税收收入78.20亿元、同比增长17.7%,地方财政收入33.60亿元、同比基本持平。2003年,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达到93.06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税收收入86.82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36.57亿元、增长12.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2.43亿元、增长9.5%,营业税6.82亿元、增长27.2%。
  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41.33亿元,同比增长23.5%。2006年,财政收入达到180.69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税收收入169.46亿元,同比增长27.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88.54亿元、增长25.1%,消费税完成24.40亿元、增长1.1倍,营业税完成10.55亿元、增长9.3%,企业所得税完成33.02亿元、增长6.1%。地方财政收入6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2007年,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16.88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税收收入237.66亿元,同比增长19.9%。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115.34亿元、增长7.5%,消费税完成34.18亿元、增长25.9%,营业税完成16.49亿元、增长52.5%,企业所得税完成47.12亿元、增长43.4%;地方财政收入84.15亿元,增长10.4%。2008—2009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分别达到249.23亿元,280.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12.4%。
  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61.50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税收收入274.62亿元,同比增长22.5%。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100.82亿元、增长6.3%,消费税完成46.18亿元、增长42.5%,营业税完成23.05亿元、增长21.0%,企业所得税完成70.11亿元、增长39.8%。地方财政收入166.84亿元,增长39.8%。
  财政支出 2001—2004年,财政支出量每年稳步增加,2001年35.77亿元、2002年40.09亿元、2003年48.08亿元、2004年66.68亿元。
  2005年,财政支出降至59.44亿元,同比降低10.9%。2006—2008年,财政支出分别达68.07亿元、79.43亿元、85.04亿元。2009—2010年,财政支出突破百亿元,分别达到130.49亿元、169.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30.3%。
  财政支出项目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技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其他支出等。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其他支出、科技支出位居支出额前三位。
  第二节 效益效率
  一、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2001年,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85.20亿元,同比增长13.7%。2004年,工业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70.22亿元,同比增长2.1倍。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回落,降至146.31亿元。2009年,工业经济效益回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190.98亿元,同比增长30.5%。2010年,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200亿元,达到257.26亿元,同比增长34.7%。
  2001—2010年,利润年均递增率为11.68%。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
  2001—200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15万元/人,2001年达到15.64万元/人,2002年达到18.10万元/人,2003年达到19.23万元/人。
  2004—200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20万元/人,2004年达到22.30万元/人,2005年达到24.11万元/人,2006年达到27.80万元/人,2007年达到29.75万元/人。
  2008—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30万元/人,2008年达到31.86万元/人,2009年达到35.90万元/人,2010年达到38.41万元/人。
  三、工业经济效益
  主营业务收入 2001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达到863.37亿元,实现“十五”高起步。2002—2004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2002年达到1029.17亿元、2003年达到1249.17亿元、2004年达到1847.65亿元。其后,呈算术级数次递增。2005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446.55亿元,同比增长近600亿元。2006—2008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继续大幅增长,突破3000亿元,2006年达到3074.40亿元、2007年达到3444.74亿元、2008年达到3769.20亿元。2009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达到4264.34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187.95亿元,同比增加932.61亿元,增长21.7%。10年间,主营业务收入由2001年的863.37亿元,至2010年升至5187.95亿元,年均递增率达到19.64%。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001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4.1。2002—2003年,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出现回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261.1、203.8。
  2004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现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进态势,升至293.6,创历史新高。
  2005—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次出现回落,依次为288.0、260.9、240.1。
  2008—2009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47.4、272.0。
  2010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7,保持较高水平。
  总资产贡献率 2001年,总资产贡献率为16.2%。2002—2003年,总资产贡献率出现回落,分别降至14.6%、11.6%。2004年,总资产贡献率升至20.5%,创历史新高。2005—2008年,总资产贡献率再度出现回落,并呈逐年下降态势,2005年为20.3%、2006年为18.5%、2007年为16.5%、2008年为14.7%。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此前两年有所征兆,至危机爆发,影响凸显,以2%速度逐年下降。2009—2010年,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16.0%、16.2%。
  产品销售率 2001—2002年,产品销售率均为99.8%,保持较高水平。2003—2005年,产品生产与销售衔接程度不断提高,产品销售率呈逐年提升态势,分别为100.9%、101.4%、101.5%。2006年,产品销售率与上年持平,为101.5%,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07—2008年,产品销售率出现回落,分别为98.3%、99.6%。2009年,产品销售率达到101.9%,是为20012010年度最高点。2010年,产品销售率为101.4%,同比稍有下降,仍保持在100%以上高水平。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2001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0万元/人。20022005年,呈上升趋势,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均逾20万元/人,2002年达到21.1万元/人、2003年达到22.8万元/人、2004年达到25.7万元/人、2005年达到29.3万元/人。20062009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逾30万元/人,2006年达到34.7万元/人、2007年达到35.1万元/人、2008年达到37.0万元/人、2009年达到37.4万元/人。2010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逾40万元/人,达到40.5万元/人。20012010年10年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呈直线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18.0万元/人,跃升至2010年的40.5万元/人,年均递增率达到8.45%。
  第三章 产业促进政策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逐步形成促进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促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等政策;鼓励创业投资相关规定;人才引进、培养、奖励规定等。管委会抓紧产业促进政策落实,并根据形势发展和企业要求,适时对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和修改,不断完善产业促进政策。
  第一节 先进制造业促进政策
  一、鼓励制造业投资和发展规定
  2002年4月30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制造业投资和发展的暂行规定》,旨在促进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规定对国家重点鼓励投资的各种类型生产型企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及其他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型企业,明确相关财政扶持标准;对企业实现利润再投资、增资者,明确给予鼓励和扶持等相关条件与标准。
  2006年,管委会根据执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制造业投资和发展的暂行规定》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是年8月30日,予以颁布,旨在促进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废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制造业投资和发展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对扶持对象划分更加细化,即对新建投资企业采取建设扶持、租金补贴和经营扶持;对扩大投资采取增资扶持、增资奖励和新增业务奖励;对可持续发展类企业,采取协作配套奖励、贷款贴息、财政贡献奖励和人才引进培养等多方面扶持。对所有扶持项目均有明细操作程序。
  二、工业用地及标准厂房优惠政策
  2002年4月30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有关工业用地及标准厂房优惠条款的实施细则》。细则对符合条件企业的工业用地价格及标准厂房租金的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对享受土地或标准厂房优惠的企业,制定出约束条件。
  2003年8月15日,管委会颁布新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有关工业用地及标准厂房优惠条款的实施细则》。新版实施细则重申工业用地价格及标准厂房租金补贴标准等相关规定,并允许企业在厂房主体结构封顶后,将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2005年1月29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协议出让工业用地管理暂行规定》,对相关内容作出更加具体规定,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有关工业用地及标准厂房优惠条款的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
  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定
  2002年4月30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的暂行规定》,旨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对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社会力量办学、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分门别类给予财政扶持,并限定不同业态的财政扶持条件。
  2006年8月30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新版规定对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文化服务产业、会展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均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标准,并对工业建设、办公用房、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普惠性扶持补贴作出明确规定。
  2009年1月1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定》,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新规定明确每年从区财政预算中拨出1亿元,设立“泰达现代服务业发展金”,专项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现代服务企业的发展;明确对符合规定的企业中各类人才可申请享受《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引进、培养与奖励的规定》中有关个人所得税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新规定涵盖扶持业态包括总部经济、金融业、要素市场、专业服务业、物流业、贸易业、会展业等,扶持额度均以企业该年度对开发区地方财力的贡献为上限。
  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定
  2007年1月25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旨在促进区域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规定对资金配套、办公用房补贴、人才引进与培养、户籍办理、人才培训补贴、税收扶持、软件出口补贴、通讯补贴、认证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财政扶持方式和数额,均作出明确规定,并明确认定扶持的主管部门和认定工作程序。
  2009年1月1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定》,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服务外包业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新规定对受鼓励的服务外包企业主营服务领域、企业营业收入、合同外包额等方面均作出明确规定;对服务外包培训机构作出相关规定;确立财政扶持对象的最低标准;设立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委员会,为服务外包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政策
  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定
  2000年始,管委会着手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是年2月28日,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旨在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该规定对经认定企业和项目所涉及财政扶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开发区注册经营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成果产业化项目新建或新购置的生产经营场所、企业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风险投资机构、进驻泰达国际创业中心、开发区“天津大学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个人所得税、专利申请费、落户及子女入托、政府采购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是年4月14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发展金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发挥科技发展金作用,以落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该办法明确,科技发展金用于由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开发区注册、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在开发区内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项目,由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负责科技发展金使用的审批(依据纳税额设立4个等级的奖金);明确申请高新技术项目认定的条件及企业需要提交的材料;明确对进入孵化器的高新技术企业房租、互联网使用、上市咨询中介聘请费用给予补贴;明确对在开发区注册经营的、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家级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明确对在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管委会授予其“泰达科技贡献奖”,此奖评选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
  2001年12月12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出台新规定,旨在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新规定明确,对认定的研究开发机构从“泰达科技发展金”中给予一次性奖励,并给予“五免五减半”(凡符合条件的企业从取得经营收入的第一年至第五年,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可免交,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的长期财政扶持;对土地使用、技术性服务收入、研究开发费用等给予财政扶持。
  2002年7月25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定的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落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应实施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规范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认定管理工作,为落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提供保障。
  2005年1月1日,开发区颁布《国家及天津市重点科技项目开发区匹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确定在“泰达科技发展金”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国家及天津市重点科技项目开发区匹配专项资金”。对匹配专项资金支持对象及匹配标准、申报材料、申报程序和项目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2006年8月30日,管委会颁布新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废止原有的相关规定。新规定总结执行原规定的经验,考虑到新情况、新因素,对原规定作了修改和补充。新规定对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普惠和个性扶持进行细化,并增加对科技服务业扶持、金融扶持、知识产权扶持、科普工作和科技奖励扶持等内容。
  2008年1月1日,管委会再次颁布新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同时废止原规定。新规定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体系的划分更加科学化,除原有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研发扶持、融资扶持、知识产权扶持和科技奖励扶持外,增加对重点产业及领域扶持内容,并对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孵化器人才、经营、认证、研发转化等扶持做出明确规定。
  二、鼓励企业孵化器暂行规定
  2001年12月12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企业孵化器的暂行规定》,明确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对孵化企业的要求;明确对孵化器用地、孵化器经营者获得认股权或期权股份、孵化器获得毕业企业税金贡献、企业上市、毕业企业获得基金资助等相应财政扶持;明确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条件,并实行复核制度。
  三、中国泰达生物医药奖奖励规定
  2006年11月17日,管委会颁布《中国泰达生物医药奖奖励暂行规定》,旨在表彰在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激发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区域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规定明确分别设立中国泰达生物技术药物奖、中国泰达化学药物奖、中国泰达天然药物奖、中国泰达现代中药奖和中国泰达医药中间体奖,并设立特、一、二、三等奖项,凡对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均可申请。并对奖励章程起草方式和获奖评选方式均作出明确规定。
  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相关规定
  2008年8月,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试行办法》,旨在从政策、资金、从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区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该办法规定,设立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从泰达科技发展金中设立专项资金;明确企业资格认证条件和程序、执行部门、研发范围和扶持标准。并对产业化扶持、房租扶持及年度检查等作出明确规定。其具体扶持标准为:对使用EDA软件费用或参加多项目晶圆(MPW)项目费用给予50%70%的减免扶持;对其他研发项目在5年内给予10%的扶持补贴,其补贴限额为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500万元。该办法在产业化扶持方面亦做出相应规定:对成功研制芯片并大规模量产销售,给予当年企业所交增值税全额的财政扶持,补贴期不超过3年,累计不超过500万元;对成功改制的企业,最高支持25万元;对进入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最高支持60万元;对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企业,最高支持200万元。
  第四节 创业投资促进政策
  一、创业资助金使用办法
  2000年4月,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资助金使用办法》,旨在落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暂行规定》,引进、资助留学人员到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资助金来源,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暂行规定》所指出的专项资金中按70%比例提取。取得开发区科技主管部门高新技术认定的留学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凡符合该办法所规定的条件,经审核批准,可享受留学人员创业资助金。资助金主要用于投资考察、企业创办中有关活动资助及电讯资费补贴。资助金实行定额使用,一次最高限额为10万元,每一申请单位或个人每年可申请一次创业金,最多可申请3次。该办法自2000年4月14日起实施。
  二、鼓励风险(创业)投资规定
  2001年12月12日,管委会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风险(创业)投资的暂行规定》,旨在鼓励境内外各种投资主体在开发区设立风险(创业)投资机构,开展风险投资业务。规定对风险(创业)投资机构出资人共同出资额、最低注册资本、回收风险投资方式、业务范围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对股权分利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给予100%的财政扶持,对其他计税利润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开发区留成部分,5年内给予50%的财政扶持;财政扶持来源为“泰达科技风险金”。
  2008年1月1日,管委会颁布《天津开发区鼓励创业投资的暂行规定》,旨在引导和促进区域创业投资的发展,降低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风险,优化开发区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环境。该规定明确创业投资企业的认定条件、认定部门和投资中小企业的标准,并分别对跟进投资、风险补贴、经营扶持3个方面给予创业投资企业相应的财政扶持。
  第四章 支柱产业
  2001—2010年,天津开发区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等9个支柱产业。
  第一节 电子信息业
  2001年,天津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逾500亿元。至2005年,增至1450亿元,超额完成“十五”规划末期达到1269亿元的产值目标。天津开发区国家级工程中心、市级研究中心、高等院校、企业研发中心并存和多层次的创新机构布局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支撑产业化制造技术的科研开发平台初步建成。至2005年末,开发区拥有国家和天津市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16家。是年,被列入国家级和天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8个,获资助资金1058万元;以三星手机、三星显示器、通广三星、三星高新电机、三星移动视界和三星光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数码相机产业链形成。
  2006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呈大幅提升态势。是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8.7%,达到186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1.4%。2007年始,受摩托罗拉公司产值下降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逐年回落。2008年,三星手机实施增资扩产战略,带动手机产业相关企业落户增资。其中,三星通信、三星视界移动、彼恩特等企业增资1.31亿美元,赛必盟、维达力港资配套企业落户;罗姆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增资7180万美元,投资总额达到3.19亿美元,注册资本1.25亿美元。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凸显,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101亿元,同比下降23.3%,是为“十五”“十一五”期间最低点,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至26.2%。2010年,摩托罗拉公司止跌回升,三星等企业发展加速。是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283.24亿元,同比增长16.55%,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2%。
  2010年,围绕摩托罗拉、三星等龙头企业,通信设备、新型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与光电等四大细分产业群形成。通信设备产业成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包括:摩托罗拉、三星通信和712通信等整机企业3家,主要产品为手机、基站和对讲机。是年,通信整机企业实现产值552.9亿元,占全区电子行业产值的50.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2%。主要消费电子企业包括:三星电子显示器、通广三星、三星电子、三星光电子和英保达等5家企业,主要产品为彩色电视机、数码照相机、DVD、数码摄像机等。天津开发区成为中国数码照相机主要生产基地。2010年,生产彩电212.66万台,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增长逾两倍;生产数码相机1227.07万台,占全国比重升至14%。是年末,电子元器件企业80余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8家,骨干企业主要包括:飞思卡尔半导体、三星电机、三星高新电机、三星视界移动、三星视界、罗姆半导体、通用半导体等公司。电子元件行业发展迅猛,2010年,电子元件产量4370.31亿只,比2005年增长逾3倍。开发区有光电行业生产企业10家,主要企业有三星电子、三星视界移动、三星高新电机、罗姆半导体、三星LED、三星泰科光电子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视用液晶显示模组、手机用液晶显示模块、背光LED模块、彩色显像管和车用LED等。“十一五”期间,与手机配套的液晶显示屏和摄像头生产增长迅速,三星电子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填补天津开发区空白。
  至2010年末,开发区电子信息制造业有三资企业129家,项目投资总额76.06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54.3亿美元;年销售收入逾百亿元的企业2家,逾10亿元的企业14家。
  第二节 汽车业
  2001年,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设厂,注册资本33亿元,占地面积161万平方米,设计产能47万辆。2003年2月,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与管委会签署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年3月开始打桩,2005年投产。
  2006年,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被授予“国家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是年,锦湖轮胎(天津)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投产。2007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70.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其中,整车产值408.9亿元,零部件产值161.3亿元;实现利润44.3亿元,税金52.0亿元;产值逾1亿元企业18家,逾10亿元企业8家;天津一汽丰田有限公司产值407.9亿元,占全部汽车工业产值的58.6%。2008年,汽车产量达到36.58万辆,汽车产业实现产值72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5%。是年,长城汽车公司天津项目落户开发区西区,总投资30亿元,总占地面积130万平方米。2009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815.6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4%;全年生产轿车38.37万辆。2010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34.69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开发区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天津市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高,2006—2010年,连续5年逾50%。其中,2008年近67%。2010年,开发区生产轿车48.24万辆,占天津市汽车整车总产量的66.35%。
  2010年,天津开发区生产整车企业4家(天津一汽丰田、天津星马汽车、清源电动汽车、长城汽车公司),生产零部件企业72家,汽车销售企业31家。天津一汽丰田公司为区内最大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配套企业以日系为主,其次是通用系、韩系和欧美系。整车主要集中在丰田轿车一个类别,涵盖高中低档不同层次类型。零部件主要产品有车载卫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汽车线束、汽车变速器、发动机控制器(ECU)、汽车座椅等。其中,以汽车电子类产品实力最为雄厚。零部件企业主要包括:富士通天、电装电子、矢崎汽车配件、英泰汽车饰件、大陆汽车系统、爱信车身、艾达自动变速器、津住汽车线束等公司。天津开发区拥有与汽车相关的内资科研机构2个、外资独立科研机构4个、企业非独立科研机构1个。斯坦雷电气、富士通天电子、松下汽车电子、锦湖轮胎、清源电动车等企业均设立与汽车相关的科研机构。
  至2010年末,科研机构取得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32位汽车微处理器、车辆减震降噪、车辆尾气催化净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核心技术获突破。各类创新主体获得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天津市科委、发改委等部门科技计划项目25个,攻克一批重大技术关键、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品牌。
  第三节 生物医药业
  2001年始,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至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37%,高于全区产值平均增长速度。是年,生物医药业产值63.88亿元,其中产值逾亿元的企业占天津市同类企业的50%。
  2007年,增长率为45%,创历史新高。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2009年,增长率回升至28.05%。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6.58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3%。“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长率为28%,高于全区工业平均增速。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3个子行业的产值,占全区医药产业总产值95%以上,成为天津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主体。“十一五”期间,新增医药类注册企业156家,占开发区医药类企业总数的54%以上。其中,外资企业32家,投资总额逾3.2亿美元;内资企业124家,注册资本逾5.9亿元。新增企业中以生物制药类企业居多,达到89家,占新增企业的64%;其次为医疗器械类企业,20家,占15%。
  至2010年末,开发区共有生物医药类企业及其服务企业284家。其中,工业企业265家,服务类企业19家;外资企业75家,内资企业209家。形成生产领域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科技创新以内资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特征。全区生物医药企业年产值逾1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其总产值占全区生物医药行业年产值的85.8%。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化学制剂、天然药领域;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医药研发外包(CRO)领域。生物医药行业以跨国公司和国内行业领先企业为主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以糖尿病用药、酶制剂、医用材料和抗生素为主的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糖尿病药品系区域产值最大的医药品种,其中产值逾33亿元的品种主要有: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诺和灵、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文迪雅、施维雅公司生产的达美康缓释片。酶制剂系开发区第二大医药类产品,其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产值逾10亿元,占全区现代医药产值的13%。医用材料系开发区第三大医药产品,主要包括输液器、牙髓治疗产品、人工晶体和暖袋等,其产值逾3.6亿元。抗生素系第四大医药产品,主要包括头孢粉针剂和原料药(GCLE),年产值3.5亿元。
  至2010年末,开发区累计投入资金逾2亿元,用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企业工程中心12家。获生物医药类专利权累计167项。
  第四节 食品饮料业
  食品饮料产业系天津开发区传统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其产值曾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2001—2005年,产业产值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至2005年,完成产值100.6亿元,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4%。
  2006年,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嘉吉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投产,总投资达到2750万美元,主要为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提供优质玉米高果糖浆产品及服务。2008年,开发区各种软饮料产量达到208万吨,首次超越200万吨。主要企业包括:顶津、康师傅饮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公司。是年,在北海粮油、南侨油脂、邦基等项目带动下,全年生产食用油42.72万吨,增幅逾50%。2009年,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219.4亿元,突破200亿元大关。
  至2010年末,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产值在天津市同类产业产值的比重占30%,在滨海新区的比重占50%。开发区成为天津市食品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拥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88家,从业人员逾2万人,产品主要包括软饮料、食用油、方便食品等。
  第五节 新能源新材料业
  2001年,管委会分析产业发展形势,提出继续发展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是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6.4亿元,创历史新高;产值利润率达到0.77%。2002年始,产值和出口额逐年上升,至2005年,出口额首次超亿美元,升至2.3亿美元。
  2006年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26%的速度向上攀升。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200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23.4%的增速,产值规模首次逾百亿元。2010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跃升至188.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是年,在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占3%。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利润率,2006年低于2%,2008年、2009年、2010年均达到3%。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税收,2006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增至3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出口额,2006年实现4.5亿美元。2007—2008年,出口额分别逾6亿美元、7亿美元。2010年,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3%,创历史新高。
  天津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系依托区内外发达的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的配套需求迅猛发展,代表企业有总投资5.06亿元的天津东汽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等。此类企业产值之和占全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的88.4%,为其产业构成的主体。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包括:太阳能电池、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金属材料(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
  至2010年末,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逾10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逾1亿元的企业17家。
  第六节 装备制造业
  2001年,装备制造业产值为66亿元。其后,年均增长40%。2005年,达到225.12亿元。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7.7%升至2005年的15.7%。
  2006年始,开发区装备制造业规模大幅扩张,产能剧增,发展迅猛。至2009年,开发区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主要包括约翰·迪尔、奥的斯、霍尼韦尔、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VESTAS、SEW、英诺瓦等行业内领先企业,渤海钻探、渤海装备、东方电气、新兴铸管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其中,奥的斯中国总部设在开发区,并相继投资3个制造项目;SEW除设中国总部外,还投资5个制造业项目;新兴重工天津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全球物探装备世界领先企业英诺瓦公司总部坐落于开发区。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667.1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1%,为2005年产值的2.96倍,高于同期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16.2%的增速。“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26.7%,其中2007年、2008年分别高达53.6%和60.4%,拉动全区工业大幅增长。
  装备制造业行业利润率不断提高,重点产品形成比较优势。2006—2010年,开发区装备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年均10.36%,高于“十五”期间6.34%。
  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品包括:风电成套机组、电梯、石油钻采设备、大型拖拉机等整机产品,及减速机、变速器等工业生产中的关健部件。其中,风电产品从最初生产零部件到生产成套整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电梯产品从少到多,全国份额占比持续提高;石油钻采设备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提高。
  至2010年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有190家,其中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产值在10至100亿元企业6家,产值在1亿至10亿元企业43家;装备制造业外商投资额累计48.8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17.3%。
  第七节 石油化工业
  2001年之前,天津开发区石油化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天津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天津华士化工有限公司等数家化工企业。2001年,石油化工企业竞相入区。2005年始,开发区石油化工产业迅猛发展。是年,东海碳素(天津)有限公司、唯科天津矿业有限公司、卡博特化工(天津)有限公司、泰鼎公司、日本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天津天寰聚氨酯有限公司、比利时卡佩勒颜料公司等13家化工企业相继在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投资建厂。由韩国平和CMD株式会社投资1500万美元的天津平和化工有限公司在开发区逸仙科学工业园注册成立。
  2006年,日本积水化成品有限公司、日本精工油墨天津公司先后投资建厂。2007年,天津东邦铅资源再生有限公司投产,项目总投资5000余万元,利用再生资源,从事蓄电再生产。2008年,天津天寰聚氨酯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汉沽现代产业区投资2.58亿元建设新厂,主要生产、销售配套组合聚醚、异氰酸酯类、辅料、基础聚醚及相关材料,是为日本丰田及国内大型家电配套的企业。
  2009年始,开发区开发建设南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以发展石油化工、冶金及重型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以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以现代港口物流业为支撑,建成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工业港区。是年,陶氏化学、法液空、壳牌润滑油、合佳威立雅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进驻南港工业区,中俄1300万吨/年炼油、中石化天津原油储备基地等龙头项目相继奠基,中石油百万立方米原油储备库投产运营。林献石化、启明化工、东大化工等一批民营企业纷纷在南港工业区落户、开工。至2010年末,共有26个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13个项目开工建设,尚有27个项目在谈,总投资逾2500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389.7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6%。
  天津开发区石油化工产业以年均增长率30%以上的速度迅速上升,至2010年,形成390亿元产业规模。陶氏化学、三井、伊藤忠、丸红、日商岩井、普利司通、积水、锦湖、LG、阿克苏诺贝尔、PPG、卡博特、拉法基、伊士曼化学等世界500强化工企业相继落户天津开发区。石油化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102家)、塑料制品(73家)和橡胶制品行业(7家),其中产值逾亿的企业有36家(含5亿元以上11家)。天津开发区成为以炭黑、聚氯乙烯树脂、发泡聚苯乙烯、涂料、油漆、子午线轮胎等产品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第八节 航天业
  2008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在天津开发区建设研发试验基地——大火箭产业化基地,参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航空航天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研制。基地位于开发区西区中北组团,规划用地面积1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100万平方米,投资逾100亿元,分为军品项目和民品项目。军品项目包括焊装车间、部段铆接车间、静力分离车间、铸造车间、锻造车间、办公楼及附属配套能源用房等子项目10余个,民品项目包括冷拔管、先进复合材料、先进伺服阀和风力发电机叶片等6项。
  天津开发区航天产业以大火箭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形成制造工艺一体化配套体系。基地计划研制5米直径大型结构件,并完成5米直径箱底焊接与试验。其焊装车间、部段铆接车间、静力分离车间、铸造车间、锻造车间等可满足大直径结构件、电气系统初样研制、火箭结构件生产装配和全箭振动试验等一系列大型地面试验需求,提升天津开发区航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未来产业自主创新升级奠定基础。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一期9座厂房,可满足未来中国3050年发展空间技术需求,其研制能力可扩至8米、10米直径等大型推力火箭,为中国空间站、深空探测器、空间精密展开机构等超大航天器走进深空夯实基础。
  2008年,大火箭产业化基地完成研制、生产区和军民结合产业区共计2550亩范围内填土工程。研制、生产区首栋开工厂房——贮箱焊接厂房主体钢结构施工进入尾声。
  2009年,基地整体填土和进场道路、施工用各项能源设施接入工作完成;民品首个项目——冷拔管项目(又称“航天液压”项目)建成投产。
  2010年,军品项目206复合材料厂、503库房竣工交接。402—406等配套动力设备调试完成。航天斯达项目主体封顶。
  第九节 现代服务业
  2001年,管委会以“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是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16%,二、三产业比例为78.6∶21.4。
  2005年,管委会将提升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逾百亿,达到101.02亿元。仓储、邮政、交通运输、软件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会展业等均获较快发展。
  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2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6%。2008年,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是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5.47亿元。二、三产业比例为80.7∶19.3。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增加值逾300亿元,达到357.84亿元,可比增长22.1%,二、三产业比例为76.9∶23.1。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逾2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期间,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年平均贡献率为30.6%。开发区第三产业产值占滨海新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9.8%,升至2010年的24.0%。2006—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市场规模扩大,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增长最快的开发区之一,并在银行保险、私募股权基金、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和物流等领域优势明显。汇丰、花旗、渣打、瑞穗实业等外资银行先后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摩托罗拉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吸引CSC、ACS、IBM、药明康德、中星微、渣打营运中心、腾讯等著名服务外包企业竞相入区。
  至2010年末,开发区共有各类金融企业及服务网点250余家,主营业务涵盖银行、保险、基金、信托、保理等经营机构,形成滨海新区金融聚集区。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两批9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落户天津开发区有8家;在天津开发区注册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达到189家,合计认缴资本逾452.53亿元。天津开发区成为全国基金企业聚集程度最高地区之一。
  天津开发区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之一,享受国家对服务外包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区域拥有中国服务外包天津培训中心。该中心系国内唯一由商务部授牌从事服务外包专业培训的机构。2009年,开发区通过CMM2级(可重复级)以上水平认证企业5家,服务外包企业达到73家。至2010年末,在天津开发区注册从事软件开发及服务的企业180家,经天津市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71家。
  2003年,管委会提出开拓现代服务业空间,将会展业作为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天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是年,管委会为完善投资环境,成立贸易促进中心。该中心职责是开展贸促服务、会展服务等。贸易促进中心自办展会包括:1.手机展会。即“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暨论坛”。自2003年举办首届展会以来,确定每年6月为召开期。此项展会吸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摩托罗拉、三星、LG、高通、展讯、微软等业界著名企业参展。展会规模从2003年面积近3000平方米、展位166个,升至2010年面积2万平方米、展位700余个,观众从近千人增至2万人次。展会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天津市人民政府支持,在业界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2.汽车展会。2005—2010年,每年举办1届。展会以“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永久主题,受到国内外政府官员、汽车界行业领导、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享有“汽车行业达沃斯论坛”称誉。贸易促进中心协助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论坛、展览数十次,主要有:2003年“滨海新区十年建设成就展”;2004年“国家级开发区贸促会第三届年会”“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5年“第六届亚欧财长会”“第四届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2005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6年“2006香港·天津周”“中国泰达生物论坛”;2007年“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中国泰达华生生物论坛”;2008年“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2009年“2009中国——天津国际航空航天贸易展洽会”“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暨第四十四届新特药品交易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五金博览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2010年“首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博览会”“第六十八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至2010年,共举办大型会议173场。
  贸易促进中心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津洽会、乌洽会、厦门投洽会、西安洽谈会等10余个地方性展会,展示天津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产业状况、未来规划等,推销产品,洽谈合作项目。带领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商贸展。至2010年末,累计组织51家企业100余人赴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法国、俄罗斯、巴西、阿联酋等,参加10余场专业展览会。主要有: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俄罗斯国际石油及天然气展览会,海峡两岸医疗设备展览会,香港中小企博览会,巴西国际海洋石油暨天然气工业设备展览会,美国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美国底特律SAE年会等。展会期间,拜见目标客户,并协助30余家企业申请到天津市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打造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投资环境,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划出开发区东区最后一块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泰达服务外包产业园。此项目于2007年末奠基,按世界一流基础设施标准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园区整体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产业楼宇100万平方米,主要承接计算机相关信息及平台服务、软件及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培训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行业项目;50万平方米用于生活配套及白领公寓等设施建设。园区一期项目于2009年9月投入使用,其中建成的5栋产业楼总面积为8.82万平方米,入驻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软卓越培训中心、中石油渤海石油装备制造、联合通商科技、天津华信软件等具代表性的大客户均已运营。此园二期项目于2011年启动,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为67层产业楼3栋,于2012年末投入使用。
  2008年3月,管委会启建现代服务产业区(MSD)。该区占地2.5平方千米,由核心区和拓展区两部分组成,2011年落成。“伊势丹”、58同城、渤海银行、飞狐信息等一批现代商业服务项目入驻并开业。现代服务产业区系开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承接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启建现代服务产业区两个月后(2008年5月),管委会成立天津泰达发展有限公司,加强对现代服务产业区建设的推进工作。
  2007年6月,天津开发区被认定为天津市首批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之一。至2010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ITO、BPO领域,聚集药明康德、诺和诺德、通标标准、国家超算中心、摩托罗拉、腾讯数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运营商纷至沓来,其业务范畴涵盖医药研发外包、商业流程外包、软件开发、金融后台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发区拥有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唯一的门户网站和电子交易平台——中国外包网,为中外商家提供服务。
  至2010年末,天津开发区在商务部注册的服务外包企业达到46家;从业者9944人;累计认证31个。2010年,累计接包合同额2.12亿美元,离岸接包合同额2.01亿美元,执行金额1.75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1.73亿美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6.7%、50.8%、135.1%和134.9%。
  20012010年10年间,区域商业发展成绩显著。2001年,管委会提出进一步提升商务环境,把适应区域需求的商业企业引进开发区,把发展商业作为改善综合投资环境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提高区域载体功能水平。相关部门按照管委会的要求,制订、实施商业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商业发展。是年,商业增加值27.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4%;翠亨广场、鸿泰商城等相继开业。2002年,商业增加值31.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年内,天津开发区首家高级百货店——天津一商友谊名都店开业,一批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投入使用。2005年,区域商业服务业发展聚集模式实现由“簇状”向“带状”的转变,形成第三大街、洞庭路、黄海路商业带,宏达街房产中介底商带,南海路酒吧一条街等商业格局。是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2亿元,同比增长9.5%;商品购进总额384.52亿元,同比增长6.1%;商品销售总额392.87亿元,同比增长9.9%。主要商品销售类值增长明显,其中石油及制品销售额29.16亿元,同比增长52%;机电产品及设备销售额21.56亿元,同比增长56.0%;化工材料及制品销售额18.14亿元,同比增长37.7%;食品、饮料、烟酒销售额34.44亿元,同比增长12.8%;金属材料销售额97.32亿元,同比增长1.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销售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142.9%;中西药销售额3.13亿元,同比增长804.7%。是年,住宿及餐饮业快速发展,住宿业营业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12.9%,餐饮业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9.8%。境外旅客8.69万人次,同比增长43.6%。“十一五”期间,管委会着力产业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并将商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区域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制定商业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促进区域商业繁荣。2006年,批发和零售业持续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4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4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主要商品销售类值中除中西药销售额(1.04亿元)比上年降低外,其余商品均比上年增加,其中汽车类销售额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石油及制品销售额4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0.4%;煤炭及制品销售额40.86亿元,上年增长49.1%;通讯器材销售额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72.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销售额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74.5%。住宿及餐饮业发展势头强劲,各宾馆实际住宿人次数51.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0%;境外旅客住宿人次数1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2%;住宿业营业收入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餐饮业营业收入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9%。2007年,区域商业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6亿元,比上年降低2.9%。2010年,天津开发区商业购物环境显著提升,商业日益繁荣。是年,永旺大型购物中心开业,吸引佳世客超市、苏宁电器等一批大型零售企业进驻;“喜来登”在天津的第二家五星级酒店落户天津开发区。至年末,天津开发区四星级以上酒店达到1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201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7亿元,同比增长6.3%;商品购进总额1105.09亿元,同比增长47.0%;商品销售总额1109.68亿元,同比增长47.4%;年末商品库存总额60.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主要商品销售类值显著提高,家用电器、汽车、中西药材、食品、饮料、烟酒、金属材料、机电产品及设备、石油及制品、化工材料及制品、煤炭及制品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5%至1.5倍。住宿及餐饮业快速发展,客房达到4483间,比上年增长13.1%;床位6528张,比上年增长10.0%;住宿人次数81.83万人次,境外旅客人次数20.1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2.9%;住宿人天数108.79万人天,境外旅客住宿天数27.76万人天,均比上年增长23.2%。住宿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餐饮业营业收入5.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3%、1.9倍。
  第五章 对外贸易与境外投资
  天津开发区实施贸易促进战略,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对外贸易发展。2010年区域进出口总额逾300亿美元,达到339.75亿美元;出口企业666家,出口逾1000万美元企业110家逾亿美元企业23家;出口国家和地区175个。注重“外溢效应”,发展境外投资,适时占领境外市场。
  第一节 对外贸易
  一、进出口贸易
  2001年,管委会实施推进贸易促进战略,旨在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促进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是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8.86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完成38.51亿美元,出口额完成40.35亿美元。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38.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2002年,管委会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通过贸易促进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是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逾100亿美元,为118.29亿美元,同比增长50%。其中,进口总额完成61.24亿美元,同比增长59.0%;出口总额完成57.06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45.4%,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
  2004年,管委会着力营造大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建立“服务企业恳谈会”“服务企业接待日”为契机,将为企业服务制度化、例行化;建立“出口发展基金”,简化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审批程序,推动加工贸易海关电子化联网,联网业务总量占全区90%以上。是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逾200亿美元,达到211.77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00.02亿美元,同比增长44.9%;出口总额完成1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62.3%。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实现10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7.0%;一般贸易出口实现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50.7%。
  2006年,管委会成立企业服务中心,提升企业运营服务水平,加强贸易体系建设,继续营造良好的大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是年,实现进出口总额逾300亿美元,达到31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46.20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出口总额完成17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加工贸易全年实现出口159.8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实现11.55亿美元。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44.6%。
  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出现回落。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3.55亿美元,同比下降0.4%。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62.12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出口总额完成171.42亿美元,同比下降7.3%。全年工业产品外销率降至31.3%。2009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8.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5%。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35.14亿美元,同比下降16.7%;出口总额完成133.41亿美元,同比下降22.2%。加工贸易全年实现出口总额116.83亿美元,同比下降23.4%;一般贸易全年实现出口总额15.11亿美元,下降19.4%。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21.7%。
  2010年,管委会着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现的问题,发挥企业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开展企业后期运营服务,协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商标注册、通关和关税、原材料供应、市场开拓等关键问题,抓增量、促存量,推动贸易促进发展。是年,对外贸易下滑局面得到遏制,重现快速增长态势,实现进出口总额33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74.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出口总额完成165.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加工贸易全年实现出口总额144.80亿美元,一般贸易实现出口总额19.8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3.94%、31.50%。全区工业产品外销率21.4%。
  二、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
  2001年,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是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7.87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8.74%,是为2001—2010年10年间所占比重之最。其中,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口总额完成37.97亿美元,出口总额完成39.90亿美元。
  2002年,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达到115.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5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3%;出口总额5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
  2004年,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逾200亿美元,达到204.91亿美元,同比增长53.2%。其中,进口总额完成95.36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出口总额完成109.55亿美元,同比增长63.0%。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6.76%。
  2006年,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逾300亿美元,达到30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37.99亿美元,增长27.3%;出口总额完成167.5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6.18%。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呈回落态势,为248.3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22.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出口总额完成125.89亿美元,同比下降23.0%。外商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2.46%。
  2010年,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出现逐月好转态势。是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0%。其中,进口总额完成160.2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出口总额完成15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外商、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3.57%。
  三、出口企业
  企业数量 2001年,全区出口企业446家。2002年,降至396家。2003年,为466家。
  2004年481家、2005年575家、2006年604家、2007年783家。2004—2007年,四年间年均递增率12.95%。
  2001—2010年,十年间,年均递增率为4.09%。2010年,升至666家。
  大企业效能 2001年,出口额逾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37家,出口额36.1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9.7%;出口逾亿美元的企业有5家,出口额25.13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2.3%。
  2002年,出口大企业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是年,出口额逾1000万美元的企业,与上年37家持平,其出口额突破50亿美元大关,达到52.69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例逾90%,达到92.4%;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有8家,出口额达到41.3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例逾70%,达到72.5%。
  2003年,出口额逾1000万美元的企业升至43家,出口额达到64.25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3.3%;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有9家,出口额51.6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5%。
  2003—2010年,出口额逾1000万美元的企业除2009年外均呈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112个,数量为2001—2010年之最;2010年为110个,数量位居十年间第二。
  2005年,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有16家,出口总额114.8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2.2%。2006年,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有21家,出口总额144.5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4.3%;2007年,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23家,出口总额151.99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2.2%;2008年,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有24家,出口总额135.5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9.1%;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比上年减少2家,为22家,出口总额降至105.09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8%;2010年,出口额逾亿美元的企业有23家,出口总额132.5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80.1%。
  四、主要出口产品
  2001—2010年10年间,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拉动全区出口贸易蓬勃发展的局面。
  2001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28.63亿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0.9%。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逾百亿美元,达到104.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3.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自2004年始,机电产品年度出口总额均逾百亿美元。其中,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70.92亿美元,是为机电产品2001—2010年年度出口最高值,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2.4%;2010年,机电产品出品总额为149.8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0.5%。
  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3.4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8.1%。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强劲增长,出口总额达到90.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3.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年度出口总额均逾百亿美元。其中,2006年高达137.77亿美元,是为2001—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最高年度,占该年全区出口总额的80.4%。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回落至90.17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7.6%。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08.06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5.3%。
  2001—2010年,主要出口产品有:移动电话及零件、集成电路、显示器、基站、锂离子电池、片石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彩色电视机、数码相机、汽车零部件、高频调谐器、电容电阻、激光唱机和视盘机、酶制剂、医药品、医用仪器及器具、集装箱等。
  五、出口国家和地区
  2001年,与天津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为137个,其中,出口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133个。是年,对美国、日本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对美国出口9.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5%;对日本出口6.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1%;对欧盟出口9.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在出口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4.3%,日本占16%、香港地区占13%、德国占11.3%、韩国占9.7★
  2003年,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紧密。是年,与天津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5个,其中,出口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3个。美国仍是天津开发区产品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全年出口2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对欧盟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出口1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2%。在出口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占全年出口总额的37.1%、欧盟占17.8%、东盟占10.5%、日本占8.7%、韩国占7.8%、中国香港占6.5%。
  2007年,与国际市场联系有新的突破。是年,与天津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88个,其中出口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82个。全年对美国出口实现5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8.3%;对欧盟出口实现31.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7.0%;对东盟出口27.0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0%,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4.6%;其他主要出口目的地中,韩国占8.4%,日本占6.0%、中国香港占5.5%。
  2009年,有效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遏制对外贸易下滑势头。是年,与天津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92个,其中出口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187个,是为2001—2010年10年间与天津开发区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年度。全年对美国出口31.90亿美元,对欧盟出口25.32亿美元,对东盟出口11.96亿美元,对韩国出口14.21亿美元,对日本出口10.71亿美元。
  2010年,对外贸易呈均衡发展态势。是年,与天津开发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80个,其中出口产品涉及的国家和地区175个。全年对美国出口43.87亿美元,对欧盟出口30.8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10.67亿美元,对韩国出口22.49亿美元,对日本出口11.15亿美元。
  六、建立贸促网
  2003年,天津开发区贸易促进中心成立,旨在为区内企业开辟新空间、新市场,促进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该中心围绕贸易、会展等开展服务,发挥职能作用;创建天津开发区贸促网(www.tradeteda.org),展示区域企业、产品,旨在多渠道为区内企业创造商机,打造“永不落幕的贸易展示平台”。
  贸易促进中心编纂《贸易泰达——电子产品篇》《贸易泰达——现代服务业篇》《贸易泰达——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篇》《贸易泰达——装备制造和汽车产品篇》等系列刊物,共收录企业2100余家,通过天津开发区驻外机构向行业、机构、协会、企业等发放4万余册。
  至2010年末,网站拥有区内会员3000余家,产品资料1万余种,累计发布涵盖区域九大支柱产业的行业信息14万篇;发布招标、采购、供应、合作等信息1.7万余条;链接网站50余个,与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家10余个贸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交换“友情链接”;制作电子刊物《供求周刊》240余期,成为区内企业了解行业动态、贸易对接、区域情况的重要网站。
  第二节 进出口功能园区
  一、出口加工区
  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15个出口加工区,天津出口加工区(Tianjin Export ProcessingZone)系其一。天津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54平方千米,一期开发1平方千米,位于天津开发区东北部,为天津出口加工区A区。2001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3月末,出口加工区卡口基础设施及值班室完工;4月末,出口加工区监控设施安装调试完毕,区内环路建设、办公用房主体工程及标准厂房、验货场建设完工,绿化工程基本完工;5月,一期开发区域内填土、排水、道路工程完工,给水管网完工,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达到“九通一平”,能够满足入区企业需要。2001年6月29日,天津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质检总局组成的国家8部委联合验收小组的验收,并开始封关运作。国家实施退税政策调整后,对天津开发区微电子工业部分企业影响很大。2004年,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向上级机关提出用出口加工区部分土地与微电子工业区部分区域进行置换,在微电子工业区建立出口加工区域,以回避退税政策调整后的影响。2005年1月,天津开发区关于出口加工区部分土地与微电子工业区部分区域置换申请得到批复,其置换面积为0.2726平方千米。2005年,国家对部分电子产品出口退税率再次调整,使部分企业不再需要进入出口加工区生产经营。管委会通过市政府向国务院和国家海关总署申请将微电子工业区0.2726平方千米土地置换到天津开发区西区。2006年8月25日,再次通过市政府向国家海关总署提出置换申请。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天津出口加工区范围。调整后的天津出口加工区面积仍为2.54平方千米,已封关运作的1平方千米,其区域位置不变,设立天津出口加工区A区;在天津开发区西区设立天津出口加工区B区,规划面积0.435平方千米。2007年12月6日,天津出口加工区B区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小组验收,并举行B区揭牌仪式。自此,天津出口加工区形成“一区两片”布局和管理模式。
  天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与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兼任天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主任。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贸易发展局亦为天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出口加工区日常管理工作。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将其职能服务延伸至出口加工区。
  天津出口加工区实行国家“境内关外、进口免税、进料保税、入区退税”政策,为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天津出口加工区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开发高效益”的工作原则,经过10年的努力,发展成为天津开发区重要政策补充区、最新政策汇集区,为天津开发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补充,带动区内加工贸易发展。
  2001—2010年(实际发生业务自2003年始),天津出口加工区累计批准企业项目22个,其中外资企业项目12个,涉及电池器材、家具、服装、食品、包装等行业;投资总额2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总额1.74亿美元,合同外资额947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146万美元。累计进出口总值60.91亿美元,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49.2亿元,创造利润26.4亿元。区内实现就业5200余人。
  天津出口加工区不断拓展区域功能。2008年,增加保税物流功能,实现出口加工区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研发、试制、采购、加工、检测、维修、出口、分拨、配送等综合发展方向转变。2009年2月25日,举行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等功能启动仪式。是年,建立开发区管委会、海关、企业之间信息平台,使出口加工区具备海关信息化管理要求。出口加工区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开展保税物流业务,至2010年末保税物流货物进出口额15.95亿美元,物流企业营业收入514万元,货物运输总量9105.15吨。2010年1月始开展维修检测业务,全年维修检测业务进区货物1658.97吨,价值536.8万美元;出口货物1639吨,价值531.8万美元。
  二、保税物流中心
  天津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于2008年12月26日获批设立,2009年6月22日通过验收,2010年5月18日正式封关运作。一期项目规划面积为22万平方米,其中仓储面积10万平方米。二期2.5万平方米仓库于2010年11月投入使用。
  保税物流中心位于天津开发区渤海路以西、第九大街以北、京山铁路线以东,规划仓库面积8.5万平方米。至2010年末,建成保税仓库5.5万平方米,出租3.5万平方米,剩余3万平方米仓库2011年建成。至2010年末,共引进天津华源美嘉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天津泰达阿尔卑斯物流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津通顺成物流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三宝路合物流发展有限公司4家物流企业入驻。
  保税物流中心为特殊监管区域,具备特有的口岸功能,享受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便利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企业间的货物流转,避免其货物“境外一日游”;并为国际分拨、配送、采购、中转等业务提供操作平台,促进区内企业拓展新业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税物流中心已成为天津开发区重要物流枢纽。其位于天津开发区东区与西区之间,连接海港、空港,包含保税仓储、非保税仓储、海关进出口查验、检验检疫进口查验等多个具有不同功能和服务范围的物流节点,集约多种物流设施,相对集中地管理货物集散,已成为较强综合性物流中心。
  2010年,保税物流中心实现进口货值1.02亿美元,货量1481.41吨;出口货值2803.04万美元,货量548.78吨。
  三、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天津开发区经多年努力,已具备整车、发动机、变速箱、零部件的开发、研制、生产能力,形成较完整的生产、研发、销售体系,汽车产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8月,天津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首批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区域汽车产业规模、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2007年,天津开发区建立基地内企业数据库,为服务基地企业做好基础工作。是年9月,天津开发区派员参加商务部、发改委在北京联合举办的全国汽车产品出口工作会议。会议出台《关于促进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促进区域基地建设更加规范。是年11月,天津开发区组织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展出面积逾5万平方米。该展会系中国商务部举办的唯一国家级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展览周期每年一届。
  2008年3月,天津开发区编制《汽车行业产品目录》,详细介绍基地内企业产品和情况,使服务基地企业工作具体化。是年6月,选送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富士通天电子有限公司、电装电子有限公司、天津德盛镁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参加“天津市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认定评选,均获天津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称号。
  2009年,天津开发区会同天津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天津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进入项目库的企业在研发、技改、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做强做大一批企业,扶持和引导一批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规模和档次的提升。
  2010年9月,天津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接受国家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考核。天津开发区作为基地核心区成为考核重点,就区内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建设、专项资金落实、近三年出台的相关扶植政策及实施效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汇报,赢得国家考核小组认可和肯定,通过了国家考核。
  第三节 境外投资
  一、起步期(2001—2005年)
  2001年,天津开发区企业注重“外溢效应”,筹措境外投资,适时占领境外市场。2002年,天津开发区与埃及合作建设苏伊士湾西北经济特区,部分企业入驻并投产。2004年,天津中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在日本设立日中海运株式会社,并投资30万美元在韩国设立中通航运韩国有限公司。2005年,总结境外投资经验,查找不足,制订新的发展计划。
  二、快速发展期(2006—2010年)
  2006年始,天津开发区境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是年,中通远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设立9家公司,投资总额为2700万美元。
  2009年,东裕兴置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日元,在日本设立株式会社。东兴亚资置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欧元,在瑞典设立ChinaresourcesAB公司。中通远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4200万美元,在香港设立天裕、天盛公司。中通远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700万美元,在香港设立DOCKEXPRESS公司。前进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收购澳大利亚三洋酒业公司股权。博纳艾杰尔有限公司投资10万美元,在美国设立分公司。
  2010年,系10年间在境外投资厂家最多、金额最大的一年。其境外投资主要项目包括:塞闻(天津)工业有限公司投资2.5万美元,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兴能源(天津)有限公司投资1788万美元,收购印尼棕榈种植公司60%股份,并投资990万美元在苏丹设立中兴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天津市茂联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万美元,在香港设立茂联(香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天津津岛船务有限公司投资20万美元,在日本设立营业所;中嘉立达(天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100万美元,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盛诺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英洛瓦(天津)物探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万美元(实物)在卢森堡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9480.45万美元在英属开曼设立全资子公司,投资9955.68万美元在英属百慕大设立全资子公司(实物),投资8402.41万美元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实物),投资7203万美元(实物)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

知识出处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志 2001-2010》

本书记述天津开发区2001—2010年的发展历程。十年间,先后提出建设“新九通一平”、构建“中国新经济平台”、实施“二二二三四”发展战略等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天、现代服务业等九大支柱产业。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