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莲花落曲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98
专题名称: 天津市莲花落曲种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52.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莲花落,乃旧时乞丐之歌,曲艺场中,老艺人称之为“穷门”之艺,盖指此也。但其源流则颇为久远,根据唐人白行简所作传奇《李娃传》而写的、明代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中,即记有“莲花落”之唱。郑元和为恋李亚仙,荡产落魄,乞食街头,即白道:“今日向街上唱些莲花落,求乞些饮食充饥。”所以今传莲花落之祖师,即供郑元和,虽出自传奇,当非虚构。清同、光年代,曲艺有此曲目,其遣词命意,足证是原调衍变。 莲花落徒歌无乐器为佐,歌者双手执节子板,与快板书所用同,后杂以钹鼓相击。一丑一旦,并有合声为衬,更得“十不闲”掌正,形成小型戏曲。其歌则有《十里长亭》、《三度林英》、《孙继皋卖水》、《杨二舍化缘》、《秦雪梅训子》、《锯大缸》、《四大卖》、《老妈上京》、《赴善会》等。清末,北京有抓髻赵、奎星垣、徐狗子、白玉山诸男艺人,英姑娘、赵翠卿、徐秀卿、王秀云、于瑞凤、赵莲卿、杨翠华等女艺人,均擅演之。津市有张素卿、张素芬姐妹,皆称上乘。唱时庄谐并重,唱腔多用“十不闲”牌子曲及莲花落之悲调(行中人称“悲柳”),甚为悦耳动听。始则男角包头,自奎星垣、抓髻赵、白玉山后,分男女扮演。偶有彩唱,丑则茶衣腰包,旦则衣饰随时,手持洒金小扇,表演有时近于庸俗。北京约演堂会者,开场码儿,即以十不闲、莲花落为引人节目,是堂会中之不可少者。最后彩唱《逛铁锚寺大头和尚度柳翠》,也为莲花落男角主演。演者头套,一僧人一妇人,动作令人发噱,解放后已绝迹。 在津曾演出莲花落之艺人,首为英姑娘,出台燕乐升平,继之则徐秀卿与其父徐狗子,更有常旭久(后改演快书),崇子宸、清月泉,此后即为于瑞凤与赵莲卿、杨翠华等。这一曲目,用人需五、六人合演,包银少了不够分,包银过高,私人组织决不肯蝉联,故后来此曲种不复见于歌场。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