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调小曲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92
专题名称: 北京时调小曲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47.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北京时调小曲,大都为北京民间流传的曲调,曲词通俗,内容近似情歌,多为描述青年男女偶然结合,花前月下,深闺幽思等抒情唱词,为群众喜闻乐见。其曲目有《下盘棋》、《绣麒麟》、《绣荷包》、《小放牛》、《尼姑思凡》、《尼姑下山》、《拷红》、《春景》等,唱腔娓娓动听,低迥婉转。唱曲尽是小折子,精炼集中,要言不烦,简洁明快,与人民群众朴素健康的生活节奏相合,是其可贵之处。 北京时调小曲过去多在天桥一带书场演出,如环翠轩、天外天等杂耍场子。这些场子也叫“雨来散”,因其都是用席棚绑扎搭起来的,要根据天气如何而定演出,一遇阵雨,席棚漏了,唱与听者无法存身,即临时回戏,故名。这种书场,除几个乐师、三两个服务场面的人,前台主管业务的东伙数人外,都是女艺人。过去擅唱此曲者,有邓金翠、邓银翠、富润卿、王凤友、桂月秋等人。曾经蜚声京津、与刘宝全分庭抗礼于津门的著名京韵大鼓女艺人更姑娘,在未正式演京韵之前,亦曾在这几个场子演出时调小曲,深受听众欢迎。 此曲种为北京独有的曲种,从未远去外地。天津仅偶一见之。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