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时调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91
专题名称: 天津市天津时调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46.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天津时调,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均为天津独有的民歌、小调。约产生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一九〇〇年左右才出现专业艺人。靠山调传说最初系做鞋的工人在休息时,坐在小木凳上,背靠山墙,自编自唱,借以自我消遣的曲调。鸳鸯调则系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出自拉人力车(那时天津地方土语叫“胶皮”)的车夫坐在车簸箕上等座时所唱。由于其土生土长,又来自民间,所以特具乡土气息与民歌情调,腔调高吭,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脾味。所以在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时常可以听到人们以此且弹且唱,自我欣赏。 惟此种曲调虽曾流传市井,但总不免掺杂一些粗俚庸俗的糟粕,不能登大雅之堂。后来经过不断加工革新,创编了一些以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小市民思想感情为题材的段子,才逐渐成为书场最受乡里欢迎的曲种。 天津时调曲词的编写,也是按照一般小曲的编写公式,如唱十二个月,“正月里”如何如何,……唱春夏秋冬,“春天里”如何如何,唱五更,“一更里”如何如何;再有,就是男人丧偶,光棍儿哭妻,后娘打孩子,妓女对景感叹身世凄凉等素材,率多悲伤感叹的调子,感染力强,引人同情;间或也有几个富于喜剧气氛的段子,如《大闺女要婆家》等。总之,其特点可以“悲”、“脆”、“媚”、“亮”四字概括,这是唱时调最应具备的条件,在使腔上要做到“喷”、“翻”、“仰””、“甩”。 津市擅时调者,曾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尹凤兰、刘翠英、李玉花、小元宵、王协生、小朱老等人。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为个中佼佼者,高五姑以高吭洪亮著称,唱来如黄钟大吕,彼时以秦之《时谣》、高之《叹青楼》最为脍炙人口。再有姜二顺擅演《要婆家》与《下盘棋》。赵小福继秦之后驰骋于红氍毹上,一时无两。及解放后,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反映新时代的新曲,如《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军民鱼水情》、《摔西瓜》、《放风筝》、《翻江倒海》、《红岩颂》等佳曲,无有能望其项背者。此外,还有二毓宝,亦后起之秀。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