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八角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87
专题名称: 天津市八角鼓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43.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八角鼓的兴起,始于二百多年前清朝极盛的年代。乾隆时,清师征大小金川凯旋返京,军中大唱得胜歌,制八角鼓弹击伴奏。鼓之外形八角,象征清室八旗。鼓之内外蒙皮,则暗指内外蒙古族。鼓之上附两铜钹与一铜钱,奏出声音,寓“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之意。鼓之下坠二丝制穗子,则系喻指庆丰年麦生双穗。八角鼓的曲词大都为吉祥话与歌功颂德之内容,凡达官显宦、豪门富绅堂会,皆以此为开场的曲目。男女群唱,弦索锣鼓齐奏,唱出《赐福》、《献瑞》、《万寿香》、《大八仙》、《小八仙》、《白猿偷桃》、《大春景》等节目。一曲唱罢,即为主人贺喜祝寿,随之赏赐若干,唱喏道谢。 北京业此专应堂会者,时与各大宅门联系,凡属应来堂会,即选艺人前往演唱。经常应选与演者,有贾凤翔、郭荣山、曹宝禄、金小山、果万林等,还有天桥演唱小曲的女演员。能唱者掌正,不能唱者随声和之。 解放前,这种堂会演唱,尚能活跃一时。及北京解放,艺人都参加各个曲艺组织,富贵人家也销声敛迹,不敢大事铺张,上述之节目,即不见矣。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