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二黄大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唯一号: 020034020230017384
专题名称: 天津市二黄大鼓
文件路径: 0200/03/object/PDF/0200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39.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在一九二〇年左右,是曲艺界最为活跃的时期。曲艺坛上争奇斗胜,冀博听曲人之一顾,凡有某种新颖的腔调歌词之出现,好奇者无不起而支持,并为之展开争论,作出确切之鉴定。二黄大鼓这一新曲种,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的情况下产生出来,在北京的天桥,天津南市的大小曲场先后与听众见面。 二黄大鼓既是大鼓,又唱出某一段京戏唱词,也可以说是混合的产物。其曲调安排,前半段是京韵大鼓或铁片大鼓,在“上板”(即鼓书一折行将收尾时所必加的流水板快唱)前后,即加上一段京戏唱词,西皮与二黄兼而有之,多为当时京戏班最盛行的戏词儿,如《卖马》、《空城计》、《托兆碰碑》、《钓金龟》等等。一腔一调,皆摹仿京戏名角唱法,须唱出个中三昧,为台下人所称许。这就跟京韵大鼓唱词中兼带二黄或西皮、四平调者截然不同。因后者如《南阳关》带反西皮,《昭君出塞》《子期听琴》带反二黄,《连环计》带四平调,只不过求其基调相近,而听来往往似是而非。二黄大鼓所唱,在唱腔及韵味上则必须力求神似,有如将京戏的那段唱原封不动地移来一用。 二黄大鼓在京津能演出此艺者,为数不多,有庆翠仙、王玉茹等三几个女艺人。今名艺人骆玉笙以旧名小彩舞在南京演出时,曾在鸣凤茶社、又世界茶社演唱过,曾以《钓金龟》一曲名噪秦淮河畔。其后骆去济南从老弦师韩永禄专学京韵大鼓,即弃而不唱。骆唱京韵大鼓吐字发音,颇为讲究,实赖有此一番过程。 二黄大鼓之兴与衰,恐不过十年左右。后学无人,即在舞台绝迹。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