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攀登尖端科学技朮的高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敢想敢干的人 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360
颗粒名称: 立志攀登尖端科学技朮的高峰
分类号: K828.1
页数: 12
页码: 16-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宝林和他的同伴成功地创造了一种自动控制“条干”均匀的仪器,通过光电测厚仪和变速器的联动,实现了“条干”粗细的自动调整。他们在攀登尖端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党的教育和支持使他们坚持不懈。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失败,但他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仪器。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大大提高了纱布的质量和产量。李宝林的坚强意志源于对祖国工业化发展的热爱和责任感,他相信只要有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知识不足并不能阻碍攀登尖端技术的目标。李宝林和他的伙伴们展示了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天津市 李宝林 人物

内容

一台奇妙的仪器
  怎样才能使“条干”粗細均勻,是紡織厂多年来所存在的一个关鍵問題。“条干”,就是棉毛紡成紗之前梳成的棉条或毛条。如果“条干”粗細不均勻,不仅紡織时断头多,紗支跟竹节儿似的,織出布来也不美覌,不結实。李宝林和他的同伴們創造成功“自动控制‘条干'均勻器”以后,便解决了这个关鍵問題。他們在“条干”通过的幷条机的后“罗拉”前边,安裝上一个小方盒——光电測厚仪(利用光电測量“条干”粗細和厚薄的仪器),这个測厚仪就象一个不眠不休的哨兵一样,警覚地监視着“条干”的运行,發現有一点地方比規定粗了或者細了,它就立即發出信号,通知变速器变換后“罗拉”的轉速,讓“条干”乖乖地按着人們的意志調整均勻之后,再通过前“罗拉”卷到錠子上。这种光电自动控制的仪器投入生产后,可以大大提高紗、布的質量和产量,工人們的劳动,将会变得更愉快和舒暢。
  立志攻克尖端技术的堡壘
  人們也許会說:硏究这样的尖端技术,制成这样的精密仪器,必須要有高深的电学知識,而高深的电学又总是和高深的数学、机械学联系在一起的。制造光电自动控制仪器,更是一門复杂的綜合性的技术。可是李宝林以及帮助他一起創造这台仪器的保全工人張作新、靑年織布工人陈繼寛、整理工人蘭敬培等,他們的文化水平又怎么样呢?他們中間,文化水平最高的是业校初中二年級。李宝林呢,解放前只念过兩年書,学过几年徒,到东亞毛麻紡織厂以前是个三輪工人,現在业校高小还沒畢业。这样說,也許有人会怀疑:“这可能嗎?沒有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識,怎么可能攻克尖端技术的堡壘呢?”但李宝林却不是这样想,他說:“根据我的体会:有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識,在向科学技术尖端进軍当中,确实可以少碰一些釘子,少走一些弯路。而知識不足,在硏究过程中会看許多困难。但是,只要你有一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战,到底的紅心,树立起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的精神,知識不足反而会激励你多走腦子,成为你苦鑽深鑽、克服重重困难的更大动力。”李宝林等試制成“光电自动控制‘条干'均勻器”的实踐,不是已經生动地說明了这一点嗎?
  为什么李宝林攻夺尖端科学技术堡壘的意志比鋼鉄还坚强呢?說起来就要联系到他的过去:解放前,他家一貧如洗,他的整个童少年时代,都是在飢寒交迫的日子里度过的。解放后,他的生活有了改善,在党的敎育下,使他逐漸地認淸解放前个人的不幸和国家落后的原因。痛恨旧社会,热爱共产党,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还是在他蹬三輪的时候,他就常常听領导上講:我們国家将来要实現工业化、电气化,建設得象苏联那样,人人有書讀、有工作,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每当李宝林听到这些,从心眼儿里就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向往祖国美好的前景。这个曾經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国內外反动派欺凌和压迫的年輕人,总在想着:一定要多学些本領,为实現祖国的工业化、电气化,建設强大的工业国家更多地貢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样的雄心和大志,早在李宝林蹬三輪的时候,就开始蘊藏在他的心里了。
  1952年,李宝林被介紹到东亞毛麻織厂作搬运工,沒有多久,党又分配他到麻袋車間当織布工人。当他看到那一排排龐大而灵巧的机器的时候,就象魚儿得水似的欢暢。不管干活多累,下了班也恋恋不舍地围着机器轉悠。特別是机器出点毛病的时候,就跟磁鉄似的把他全付精力都吸引过去,反复琢磨,多方請敎,非把它弄出个究竟不可。特別是党提出的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紡織工业的落后面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号召,給了他很大的鼓舞。从此,他鑽研科学技术的劲头象一团火似的在心里燃燒着。当他看到許多毛紡織业的机械和仪器大多是从資本主义国家进口、而我們本国幷不能制造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学習、硏究制造紡織机械和仪器的技术。他想:解放前我們国家貧穷,工业落后,完全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派压榨的結果。如今解放了,工人当家做主了,难道今后的国家建設还去依葬資本主义国家嗎。在强烈的主人翁責任感的支配下,李宝林立下了攀登尖端科学技术高峰的雄偉大志。
  要迎关赶上
  1956年春天,由于李宝林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創造成功,“电感測潮器”,解决了生产上的重大关鍵問題,被选出席了全国紡織业先进生产者大会。会上,他听到了苏联著名工程师郭瓦廖夫的报吿說:“提高紗布質量的关鍵,就在于解决‘条干'均勻率的程度問題。”幷吿訴大家:苏联正在硏究这个問題。希望中国同志也从这方面进行硏究……。这次大会,給了李宝林莫大的启發,他为自己有了新的战斗方向而兴奋。回厂之后,恰巧保全工人张作新在天津也听到了郭瓦廖夫同志的报吿,于是,他倆就琢磨要搞出一台解决“条干”不勻的仪器。从那时候起,兩个人一有工夫就在一起硏究,硏究来硏究去,覚得应該先搞出一种能够測驗出“条干”粗細的仪器来,然后工人才好进行調整。后来,中央紡織工业部知道了他們的計划,非常支持他們,幷給他們提出了大踏步的进行硏究的方案,給他們寄来一些有关参考資料。指示他們:要迎头赶上去,一定要硏究出一种最新型的自动控制“条干”均勻的仪器来。这样,問題显然就比从前的要求复杂得多了。可是,李宝林却覚得領导上提的很对。他想:应該这样,如果我們不大胆独創,迎头赶上去,就永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
  跟着,他就翻書本,請敎老工程师,想啊!想啊!……。后来,他看到中国科学院有一架“电容式測厚仪”,可是一打听,“电容式測厚仪”,完全靠电磁感应来检查“条干”的粗細,气候冷热、人多人少都会影响“电容測厚仪”的操作,別說生产上沒法应用,連搞科学試驗都受到很多限制。最后,他們决定采用“光电自动控制”的办法。
  李宝林虽然經过几年的刻苦鑽硏,懂得了一些电学知識,可是对光电自动控制这門儿尖端技术,却好象赶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不过,他却沒把这層放在心里。在党的敎育和启發之下,使他認識到:要搞尖端、搞創造,知識不足是必然会遇到的問題。世界上第一个攀登尖端技术的人,原来也未必懂得尖端技术。我們为什么学不会呢?許多东西外国能創造,外国人是一个鼻子兩个眼睛,我們也是一个鼻子兩个眼睛,为什么我們就不行呢!李宝林想:“今天我們环境这样好,有党的領导,多难的尖端科学技术,也一定可以掌握!”为了更快地夺取光电自动控制这門尖端技术知識,李宝林在看書的时候,首先閱讀創造光电仪器这方面的內容,幷一边讀,一边作小型試驗,进行驗証。就这祥,他連續讀完了“光电应用学”、“工业电子学”、“半导体应用”等几十本高等技术書籍。他跟张作新等人一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費煞苦心,設計出一台“光电自动控制‘条干'均勻”的仪器圖紙,經过有关工程技术人員的鑒定,都認为是件重大的創造,給予很高的評价。李宝林心里自然更加高兴。
  去年上半年,李宝林、张作新等人,經过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艰苦奋战,到六月初,終于把这台仪器安裝完了。一天晚上,党委書厂长、工程师等領导同志,又来到試驗室,覌看新仪器运行的效果。这时,李宝林等人的心都卜登卜登地跳个不停,汗珠儿不断地順着臉往下淌。
  “合閘!”李宝林又一次检查之后,大声地喊了一声。剎时,幷条机隆隆隆、咔噠噠地轉动了起来,十几双眼睛,眨都不眨地紧盯住变速器表針:“动了,动了!”表針不时地移动,好象是吿訴大伙儿:“条干”粗細測定出来了。人們的臉上流露出惊喜的笑容。可是,当把經过調整的“条干”检驗完了之后,却吿訴了他們一个意想不到的結果:比不安裝自动控制仪器还坏。热气騰騰的小伙子們,頓时来了个凉水澆头,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話都說不出来,千辛万苦換来的結果却是这样。他們想,难道党的无限关怀和支持,千百个职工的热忱期望,这下子都变成泡影了?党委書記、厂长早已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笑着說:同志們,失敗是难免的啊!要是一下子就准能成功,还用的着搞試驗么?特別是一項尖端技术,不經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試驗和失敗就能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李宝林同志,你們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廢!党的支持和鼓励,象一团烈火,照得大家心里又温暖又明亮。某些人中的一度动搖和灰心的,情緖一扫而光,苦干苦鑽的劲头頓时又鼓起来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
  党的敎育和鼓励,使李宝林等認識到这样一个道理:一次失敗也是一次收获。失敗的次数愈多,就会找到更多的經驗敎訓,一步深入一步地摸索和掌握住事物的客覌規律,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跟着,他們又投入了新的更加勤奋和紧张的战斗。經过多方面請敎,查找技术資料,大家一起苦思苦想,終于找出了病根儿:原来他們沒有想到“条干”通过測厚仪到幷条机后“罗拉”調勻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当“測厚仪”發現“条干”需要調勻、馬上通知变速器进行調整时,“条干”应該調勻的地方还沒有走到后“罗拉”那儿呢!这就是問題的所在,就是失敗的原因!毛病找到了,大伙儿就象解开了心里的疙疸,感到十分豁亮和暢快。跟着,你一言我一語地出开了主意;都覚得应該想法儿讓变速器接到測厚仪的通知之后,等一会儿再給后“罗拉”下,令变更轉速才好。說是容易,作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但是大伙沒被困难吓住,都覚得只要找出奋斗方向,就总会有一天就把它攻破。經过大家仔細地測量,找出了“条干”从測厚仪到后“罗拉”之間的行走时間是九秒,也就是說:变速器接到“条干”需要調勻的通知时,要等上九秒鐘的工夫,再給后“罗拉”下令变速。測厚仪發現'条干”粗細的情况后,是靠光电反映通知給变速器,变速器又靠半导体通知給后“罗拉”,怎样才不多不少恰好控制在九秒鐘呢?眞是难上加难。大家日夜硏究,苦鑽实干,試驗一次,敗一次……。夏天的深夜,人們都已熟睡了,試驗室里却是灯火通明。李宝林等几个人,为了消除疲憊,使發暈的头腦淸醒,不时地到室外,敞开胸襟讓潮湿的夜風輕輕地吹拂,或用冷水冲洗头,使头腦更淸醒一些,尽管每前进一步,都必須費尽九牛二虎之力,可大家却信心十足,分外高兴。他們都牢牢地記住党的話:“成功总是从失敗开始的。”
  牙痛还算病?
  “七一”将近,大伙儿为把自动控制时間問題搞出个結果来,苦战劲头如火如荼。李宝林呢,只有在他想不出門路的时候,才去睡上一会儿,还規定伙伴們必須到点就叫醒他。起初,伙伴儿們看他那黑黑的臉龐日益显得消瘦,都不忍叫醒他,总想讓他多睡会儿,哪怕多睡一分鐘也好。有一次,夜里十二点多鐘,李宝林去睡了,要求到三点鐘务必把他叫醒,当时針指向三点,陈繼寬因为怕他批評而被迫去叫他的时候,在門前,忽然听到他独自一人在屋里大嚷大叫地說:
  “这样搞不行!……”陈繼寬推門一看,原来是李宝林在說梦話。李宝林本来有牙疼病根儿,經过半个多月的苦战,牙痛病又犯了,而且很厉害,臉肿得象吹起来的一样。
  “老李,快点休息去!”同志們一次又一次地劝他。
  “沒关系,牙痛眼痛还算病?”李宝林开玩笑地跟大伙儿解釋。
  一天晚上,大伙儿,坚持讓他去医院治一治,然后好好休息一下。但說什么他也不同意,一口咬定:“这点病算不了什么?”幷說:“大家都在苦战,我一休息;就更增加了大家的負担。”張作新一看实在动員不了,灵机一动,跑去把厂长找来,强迫他去了医院。尽管这样,李宝林却总想办法叫伙伴們多多地休息。一天晚上,他突然宣布說:“活儿差不多了,今儿晩上咱不苦战了,小陈、小蘭,你們倆都回家去睡,好好养养精神,明儿再干。”
  “你跟张师傅呢?”陈繼寬和蘭敬培不約而同地問。
  “我們收拾一下,跟領导上彙报彙报情况,完了也走。”李宝林很認眞的說。可是,轉天早晨上班时,陈繼寬和蘭敬培一看:李宝林和张作新兩人整整干了一个通宵。感功得他們不知說什么好。从此,他倆就象李宝林和张作新的影子一样,日夜形影不离。
  夜以繼日干劲更高
  經过一場激烈的苦鑽苦战和无数次的試驗,在測厚仪和变速器之間,一点一点地調整到恰好讓电流走行九秒鐘的电阻,以便讓測厚仪發現“条干”需要調勻时,繞着路途去通知变速器。“七一”前夕,他們接着自己的想法調整安裝就緖,开車一試驗,“条干”能起到了調勻的作用,經过測算,“条干”每公尺誤差由过去20%左右降到3%左右。虽然这样,大家仍覚得沒能达到理想。經过仔細思考,發現用固定时間来控制变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后“罗拉”的轉速,是随着“条干”的粗細而变換的,有时轉速加快,有时速緩慢,一律控制在九秒鐘,哪行呢!这次試驗,虽然“条干”調勻率不够理想,可是都为有了新的發現,日益接近成功而高兴。于是大家加足馬力,开动智慧机器,反复查找資料,展开了新的战斗。大家都覚得应該按照“条干”調勻需要的速度和时間,自动変換后“罗拉”的轉速才好。可是,怎么,样才能讓“条干”乖乖地按照人們的要求,主动地通知:“我現在需要三秒鐘变速、五秒鐘变速、十一秒鐘変速……”呢,有丰富紡織技术經驗的保全工人張作薪,根据“条干”的一般情况,提出搞二十四个时速控制輪的办法:“条干”經过測厚仪,需要多少时間和变換哪一种速度,就通知哪个时速控制輪进行工作;“条干”过粗或过細不能进行調勻时,就自动停車。种想法虽好,作起来却很难,但是又必須作到。
  时間,对于这些在攀登科学技术尖端的斗爭中决心爭上游的人們来說,眞是又宝貴又无情。李宝林和伙伴們經过一段夺鋼大战,又在技术上和光电器材上經过一番准备以后,轉眼已經来到1958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了。大家有造輪的,有調整繼电裝置的。一个輪,要鑽四十八个小眼,鉚四十八棵銅鉚釘。厂里只有一台小鑽床,白天,保全工人忙着用,騰不下来,他們就等保全工人下班,夜里突击鑽眼儿。鉚銅鉚釘,劲大,容易砸弯;劲小,砸的又慢。一个人一天一夜的工夫,也鉚不好一个輪。后来,心灵手巧的张作新老师傅,作出一个专用工具,兩天的时間,就把二十四个輪鉚完了。
  讓光电管完全按着人的理想进行工作,这更是一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光电这种玩艺儿,比人的神經还要灵敏,一絲一縷的地方設計和安裝不当,都会失去甚至起相反的作用。李宝林和他的助手藺敬培,兩人象着了魔似的,整天兩眼紧紧地盯着,紧张地进行試驗。藺敬培用紙条挡住光电管的光喊“挡!”李宝林看着繼电器,如果簧片在光被挡上后吸上去了,就喊“吸!”否則就喊“不破!”、这样,“挡!”“吸!”“挡!”“不吸!”的互相喊着,不断地試驗和調整光电管和繼电器相互間的作用。二十四个光电管和繼电器中的头几个,順利地試驗成功了,可是后来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有的試驗几十次、几百次也不成。然而他們仍然信心十足,都覚得旣然第一个能成功,十个、二十个就一定也能成功。当他們实在疲劳和找不到門路的时候,就躺下休息一会儿,然后起来再試。每当其中一个試驗成功了,大伙儿心里就象开了花似的兴奋。
  李宝林和蘭敬培連續苦战了一个星期了,二十四个光电管和繼电器已經对好了二十三个,只剩下最后一个了,連續着試驗了十多个鐘头,繼电器也不起作用。他們想:“想必是光电管有毛病?”換上另一个光电管試驗二陣子还是不行。“也許是綫路安錯了!”跟着,李宝林又拿起万能表,把一团乱麻似的綫路,仔細地检驗了一遍“都安的对呀!”从这儿找不出毛病来,就又从那儿找,他坚决地相信;二十三个都試驗成功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一定也会成功。接着又試了二十四小时,終于發现了原来是繼电器簧片有毛病,修好簧片后,最后一个光电管和繼电器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調整就完成了。而光电自动“条干”均勻器也就試制成功了!
  一切归功于党的領导
  光电自动控制“条干”均勻器的試制成功,是李宝林等人在党的領导、敎育和支持下获得的,也是在許多同志的帮助下天大發揚了敢想敢干和苦鑽实干精神的結果。几年来,李宝林在党的培养和敎育下,已經創造了好几种仪器。从1954年开始,他連着創造成功幷投入生产的有毛麻“电感測潮器”、“酸鹼度測定仪”、“光电比色仪”、“半导体断头自动停車”等項目。对于一个只念过兩年書的普通工人来說,有了这样多的創造眞是不容易啊!可是,当你和他談到这点时,他总是謙虛地笑着說:“我做的离党的要求还远着呢!解放前,咱这样的人,別說研究科学技术,連混頓飽飯吃都比上天还难。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領导下,我們眞正作了国家的主人,要沒有党和毛主席,我們哪里能够發明創造啊!”的确,要說到党对工人的关怀,李宝林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說东亞毛麻紡嶽厂的党組織吧,对工人同志的發明創造关心得眞是无微不至。在李宝林等人搞光电自动控制仪器的过程中,党委書記、厂长都常常去看望他們,鼓励他們幷及时地替他們解决困难,还吿訴食堂經常給他們些可口的飯菜,讓他們注意休息。有一次,厂长怕他們累坏了身体,叫他們去休息,他們不肯,結果把他們推到休息室,把門倒鎖上了。此外,任何一件科学技术的成果,都是好多人的智慧的結晶,这次制成光电自动控制仪器,除了看書本、学習前人的知識之外,也是而工人、工程技术人員的帮助分不开的。保全工人我作新不光是在技术上出了很多主意,而且許多部件还都是他亲手設計和制造的呢!所以,李宝林說:“沒有这些同志的大协作,我一个人是不容易搞成功的。”
  現在,李宝林等正在党的指示下,再接再厉,繼續苦战,对仪器的某些部件进行精密的加工和簡化,以便讓这台奇妙的仪器——光电自动控制“条干”均勻器,尽快地正式投入生产。
  (1950年2月)

知识出处

敢想敢干的人 第二集

《敢想敢干的人 第二集》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第一本书、探索科学规律、摆弄锤子描绘出金凤凰、揭破化学秘密、女徒工创造奇迹、肖德训不断革命、林开明猪粪里长出夜明珠。

阅读

相关人物

胡世先
责任者
李宝林
相关人物
張作新
相关人物
陈繼寛
相关人物
郭瓦廖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亞毛麻紡織厂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