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海之要冲,畿輔之門戶”
在“畿輔通志”里有一段关于天津的描述,說它:“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当河海之要冲,为畿輔之門戶。”这是二、三百年以前人們对天津地理位置的評价。到了今天,这里的交通状况虽已远較从前进步,但是从天津位置的重要性看,前人的这一認識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天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濒临渤海,市区中心位置在北緯39°8′,东經117°12′,①正当海河上游五大支流的会合点,从这里沿河而下至出海口相距約70公里,西北至北京陆路相距約130公里,所以天津是华北地区的門戶,也是从海上进入首都北京最便捷的必經要道。
在黃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华北平原上,天津位置約居南北之中;从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距离来說大略也如此。自天津东北至沈阳,西北至包头,南下徐州、郑州等重要城市均不超过直綫距离600公里。东北出山海关与辽闊富饒的东北区相接,天津又位于沟通关內外地区的交通孔道上。
作为一个海港来看,天津正好位于渤海灣內向西凹入大陆部分的頂点,因此,自天津通往华北以至整个西北內地的距离,比从渤海沿岸任何其他海港通往內地的距离都要近便;向东,出渤海和黃海与太平洋連接。这就是說,天津旣有較近便的內陆通路,又有非常便利的海上运輸綫。这样就能大量减少貨物运輸的費用,为它的广大腹地与沿海間的物資交流和国际貿易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由此可見,天津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优越而重要的。对华北地区来說,它是这一广大地区的海上門戶,这对促进內外經济交流和保障国防安全都有特殊重大的意义;同时它又是首都的前卫,是东北重工业区与国內其他各地区交通运輸的中轉樞紐,也是华北和內蒙古西部以至大西北地区对外經济联系的最近便的港口。因此,事实上它已超越了地方性的范圍而影响及于全国。
再就天津的位置与其毗邻地区的地理关系来看,天津位于华北各主要通航河流的会合点,經由这些內河航道可以北至首都以东的通州(这段河道經整治和延长后即可作为将来直这北京的运河航道),或者南越黃河、淮河而远通长江流域,往西則可与华北平原內部的广大城乡区域直接沟通。这些河流在天津汇为海河东流入海,这賦与了天津兼有河港和海港双重作用的优越地位。
自天津往东出渤海,与旅大、烟台两重要海港互为犄角,距离均不过200浬左右;与秦皇島港的距离更近,只約134浬。这些港口又都有鉄路与天津相联系,亦便于必要时在貨物轉运上的相互輔助;其中尤以秦皇島港口水深而且冬不結冰,多年来一直是天津的輔助港口。在渤海灣外有辽东半島和山东半島遙相对峙,使天津在国防安全上获得了更大的保障。
天津与华北主要工矿区的距离也都很近便,特别是与开灤煤矿、龙烟鉄矿、大同煤矿等都有鉄路綫直接相通,和冀西南产棉区可由內河联运,长蘆盐区則更是近在咫尺。因此天津工业旣可就近获得充足的原料和燃料供应,附近的农矿产品亦便于通过天津轉运外地。
在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华北直到天津解放前的近九十年間,各帝国主义国家正利用天津地理位置上的种种优越条件侵略我国。它們在天津强設租界,当作掠夺华北資源的据点,幷利用便利的交通位置不断向內地扩張侵略势力。只有在解放以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形势才有可能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設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特別是由于塘沽新港的兴建,天津作为一个海港,对促进华北地区的經济发展更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低平的地形
天津地区是一个在比較晩近地貭时期由河流冲积物沉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这一地区的泥沙沉积很厚,天津曾經打深井至860多公尺而仍未到这坚硬的岩层。由于华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如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淸河、子牙河、卫河(南运河)等等,都汇为海河流貫天津地区然后注入渤海,加以这里在历史上曾經是黃河入海的故道①,河流挾带大量泥沙在海河入海处大量沉积,因而形成了这一名为海河三角洲的海濱低地,与华北平原連成一片。
海河上游各支流多导源于黃土高原,含沙特多,因而海河三角洲的堆积作用是很强烈的。但由于海岸发生下沉作用,一方面虽然加速了河流所带泥沙的大量沉积(因而在天津有如此深厚的泥沙冲积层),另一方面却又限制了三角洲面积的迅速扩展,当然,比較緩慢的向着海面推移仍然是存在的。元明时代,渤海海潮可以上溯到今天津市区五河会口附近,而現在海潮自河口上溯,最远不过30公里左右;同时,根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記載,也可看出目前大沽附近的海岸在最近1000年来是有过若干推展的①。
天津地区因为是一河口冲积平原,地形十分平坦,举目四望,天空与地平綫相接,可以說全无地形起伏,更沒有任何山岭或丘陵。自天津北走100公里以外始見燕山,往西至太行山已超过150公里,往南則要走300公里,过了黃河才能見到丘陵。天津周圍这一低平地形,最利于郊区农业的垦殖、城市的扩展和交通道路的建設。天津东南郊瀕临渤海,海岸綫也很平直,大陆在海河入海处約成二千分之一的坦坡伸入海中,因此海岸附近缺乏天然港灣和島屿。自大沽口沿海河上溯至天津,但見两岸自然堤外平野茫茫,在复盖着黃色砂土的地面上鑲嵌着許多明鏡般的大小积水洼地,形成了天津地形景覌上的特殊景色。
天津市区的地势也很低,一般不超过大沽口海平面基点以上5公尺,其中只有旧城东北的南运河与海河会流处附近一带較高,最高点在8公尺以上,这是这里成为天津历史上最初居民点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是海河东岸地区,沿河可超过5公尺,再往东一般也在3公尺以上,而西郊及南郊則大都仅3公尺左右。总覌全市在4公尺以下的地区約占全市总面积的80%,最低地区則仅高約2公尺,因此天津地形是以低平为其特征。解放前每遇夏季河流水漲,天津市区承受海河上游各河水势,每致泛濫成灾,給城乡人民带来生命財产的严重損失。
(三)天津的寒暑
天津位于中緯度地带,又瀕临欧亚大陆东部海岸,所以气候状况总的来說处于温带季风的直接控制之下,与我国东部沿海其他地区相类似。但由于位置比較偏北,冬季受蒙古高气压的影响亦較大,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受到北太平洋高气压余波所及,又十分炎热而多雨。只有春秋两季較为温和,但春季常多气旋过境,强烈的西北风带来大量飞沙;唯有秋季天朗气淸,温度适宜,是全年中最佳时节。
天津的年平均气压为762.8毫米,但当冬季12、1、2各月蒙古高气压势最盛时,平均气压亦随而增至770毫米以上,这时寒冷的北风盛行,降水量十分稀少,因而空气干燥,平均相对湿度只有50%左右;夏季6、7、8各月气压偏低,平均不足755亳米,这时多吹炎热的南风,雨量亦較丰富,平均相对湿度可超过70%。
天津全年平均气温为13.5℃,冬季各月的每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而夏季各月的每日平均气温則又在25℃以上。全年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是-4℃,而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則为28.7℃,年較差这32.7℃。可見这里寒暑变化的剧烈,幷不因它的瀕海位置而与华北平原其他地区有太大的差异;而且除秋季外,其余季节的昼夜温差也很大,特別在夏季,日間的温度可与长江下游不相上下,但到深夜却又有点象南方的深秋。天津寒暑变化剧烈,由于渤海是一个深入大陆的內海,而天津地区又位于渤海灣向內凹入的頂端,与海外大洋距离較远,受到海洋的調节影响不大;換言之,天津气候的大陆性仍然是比較显著的,特別是与位于渤海外緣的旅大、烟台等地区比較,更是如此。
天津气候干燥的原因,一方面是降水量稀少,另一方面則是雨季过分集中。根据过去多年記录,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24.9毫米,而其中仅夏季三个月即得388毫米,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74%,有时甚至一天的降水量就可超过150毫米;冬季三个月平均每月都在5毫米以下,簡直是微不足道了。因此,天津地区仅盛夏6、7、8几个月比較湿潤,其余三季都是干燥季节。冬季的降雪期虽然可以从11月下旬延績到次年3月中旬,但降雪次数和降雪量都不很多。
天津地区初霜日平均在11月上旬,終霜日平均在3月中旬,平均无霜期年这230天左右。霧日很少,年平均仅八、九次。冬季海河及大沽口外港灣均連續結冰80余天,通常11月下旬起初冻,12月下旬全封,次年2月下旬解冻,3月上旬开河,但由于有破冰船的設备,实际上港灣及海河幷不完全冰封。海河結冰最厚时可这0.5公尺,大沽口外海面最厚可这1公尺左右。至于內河航运,冬季全部停頓,海輪亦多轉泊秦皇島港,繁忙的天津港口这时才呈現短期的宁靜。
天津由于地濱渤海,又是一片平原,所以风速很大,特別是冬春两季风势最烈,8、9月間有时也会受到海上台风的影响。冬春間当冬季风和变性冬季风的伸突带南下时,天津經常受到寒潮侵襲,这时气压突然升高,刮狂暴的北风或西北风,沙土飞揚,温度大大降低。这时虽已届冬春之交,依然有严冬酷寒的感覚。
如以每候五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时期为冬,22℃以上的时期为夏,則天津的冬季自11月初至次年4月初,平均約这155天;夏季自6月初至9月初,平均約有95天。以每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間为春秋季节,則春季自4月初至6月初,平均約有60天,秋季自9月上旬至10月底,平均只有55天。但实际上春初經常受到寒潮影响,故来到較晚,中秋后冬季风开始出現,就已有寒凉的感覚,所以有“天津时令,非冬即夏”的說法。
总覌天津气候,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夏气温变化极端。冬季为时較长,但夏日暖热,一如南国;至于春暖冰消时节,津沽桃紅处处,郊区一片播种忙,而秋日天高气爽,正是郊区农田稻麦收获时节,年中有春秋两季調剂,也能使人們享受到季节变換的乐趣。天津长年比較干燥,对某些工业原料及商品的保存、仓庫設备的节約等也有好处;而霧日不多,对港口航行的安全更为有利;雨量虽然較少,也足够郊区农事的需要;只是雨季过分集中,对于夏季海河防洪及洼地排水增加不少困难,这是需要从水利設施方面来加以克服的。
(四)海河和海河水系
海河上游各支流自燕山和太行山而下,成向心型水系汇聚天津。自北而南的是白河(自通县至天津一段即北运河河道),幷在天津北郊的屈家店納永定河水东南流入市区;自西面而来的是大淸河(又名上西河),在天津以西的第六堡与自西南来的子牙河(又名下西河)会流为西河(或仍称子牙河),向东流入市区;从南面而来的有卫河(卫河自山东临淸与会通河合流后称南运河),也从市区西面流入。各河在天津市区合流后始称海河,海河东流至大沽口注入渤海。
海河河道全程都很曲折,河幅也不够寬广。从北运河与子牙河会流处至約当市区中心的解放桥間,河寬約50—100公尺,水深不过3—4公尺,所以仅能通航木帆船和內河小汽船;自解放桥以下至市区东南端,河寬亦不过100公尺左右,但水深則这5公尺以上,可容載重3,000吨的海輪乘潮进出,故向来是海洋运輸船只的碼头区,即过去所謂“天津港”的区域。天津市区以下,河幅逐漸开展,到大沽口附近寬度已这200公尺左右,水深亦稍有増加;但河流至此,因水面驟形开闊及潮流頂托,河水挾带而来的泥沙就在大沽口外停积下来,形成了一道橫亘河口的拦門沙——大沽沙,成为阻碍航行的門坎①。大沽沙人工航道水深一般只有4公尺左右,吃水較深的船只必須在潮漲时才能通过。按大沽沙附近平均潮差这2.5公尺,河港区域平均潮差亦可这1.5公尺,故海河对外交通运輸所受潮沙的影响是很大的。
天津市区及四郊还分布一些和海河相沟通的河渠性的水道。在海河以西的有卫津河和墙子河,卫津河对南郊与市区之間的城乡物資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墙子河則可引市区西部的洼地积水注入海河。在海河以东的有新开河和金鐘河,新开河是輔助海河泄水的减河,它的上口在市內南北运河会合点上游約1公里处,下口在天津东北郊的孙庄子附近,会金鐘河东流在北塘口入海。此外,还有連接南运河的馬厂减河在海河入海处的西大沽附近来会。这些小型河渠与海河及其上源五大支流共同組成天津地区的水道网,从各个方向通过天津沟通了华北內陆和海洋的联系,因此在經济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但海河在自然条件上也存在着缺点,它的河身狹窄,宣泄量不大,易于泛濫成灾,幷且河床易于淤淺,航道也过于弯曲,河口又有拦門沙阻滞,这些都是海河水利工程措施需要考虑的問題。
就自然因素来說,海河問題主要是由下述三方面引起的:第一,华北年雨量的季节分布过分集中,各河春季枯淺,夏秋猛漲,因此容易引起下游洪水;第二,各河上源大多奔流于1,000公尺以上的山地,坡陡流急,下游平原寬广,而河道則很狹窄曲折,海河上游支流众多,而下游却只集中于海河一处,因此就更加重了宣泄洪水的困难;第三,各河含沙量大,例如有“小黃河”之称的永定河,据估計其含沙量在洪水时期可这混水总重的20%,甚至最大时这到70%,以官厅站計算,年平均輸沙量超过8,000万吨,又加其他各河挾带而来的泥沙,海河河床就易于淤淺,从而加重了泛濫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天津地势低洼,洪水期間天津及附近地区經常都在各河洪峰水位以下,一旦河堤潰决,河水即可随时漫入市区。
根据各种文献的記載,单就自十九世紀末叶至解放前的几十年来說,天津发生水灾的次数极为頻繁。这里举1917和1939两年天津灾况为例:1917年9月的大水,由于西郊南运河决堤,大淸和子牙两河洪水迅速漫流进入市区,旧城西南以及今大沽路以西的全部地区完全淹沒水中,直到10月以后,市区积水始漸退落;1939年8月的大水,由于海河上游各河同时猛漲,天津地区河面水位迅速这到6公尺以上,海光寺堤防潰决后,洪水漫及全市,凡是高度不及6公尺的地区完全淹沒水中,全市直接受到水患的这70万人左右。天津居民由于亲身經历苦难,經常关切水灾問題是十分自然的。但过去的反动統治阶級对这問題从不加以認眞的解决,牵延日久,到解放以前,海河水患間題已到了十分險恶的状态。
解放后由于永定河上兴建了官厅水庫,可以調节下游水量,基本上解除了永定河洪水对天津地区的威胁;同时由于大大减少了泥沙的下流,从而减輕了海河的淤淺。此外,由于大淸河独流入海减河的完成,必要时可以分大淸河、子牙河流向天津一半以上的洪水,从而使天津市及津浦鉄路在洪水期的交通安全获得了很大的保障;天津市历年的大規模防汛工作也起了作用。因此几年以来,已安全度过了好几次洪汛險期;1956年整个海河水系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市区也始終沒有发生水灾。
海河裁弯工作自十九世紀末年到解放前先后进行过五次較大的工程,使海河自天津市內南北运河会合点附近的金鋼桥至大沽口的距离由97.5公里縮减到約70公里;解放后又完成了中游葛沽地方的裁弯工程,使河道长度縮减至69公里。現在靠近天津的海河上游一带,河身已較平直易航,但靠近海口的南开、大沽等地段,仍有很大的弯度。
大沽沙的浚漢工作也是海河工程上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解放后已开辟了一条通过大沽沙的新航道,幷已普遍浚深到零下4.5公尺左右。这条人工航道与解放后新建的塘沽深水港共同分担着促进内外物資交流、繁荣天津經济的重要任务。
海河流域的全面規划正在进行,它的目的就是根治海河流域的水患幷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河流域的水利和土地資源,这对天津地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解放前半个多世紀以来所存在的直接有关天津地区安全和天津城市繁荣的海河問題,現在基本上已获得解决,天津人民要把海河变为有利无害的通航河流的愿望,已在人民掌握了政权的今天逐步地趋于实現。
塘沽新港位于海河河口以北渤海灣岸,西北与天津市区的直綫距离約45公里。这完全是一个人工深水港,目前新港航道深度普遍超过零下6.5公尺,停泊地水深零下8.5公尺,由于平均潮差在2.5公尺左右,所以可容載重万吨的輪船停泊港內。塘沽新港是天津的重要外港,在对外貿易的运輸意义上,已大大超过了海河。
天津市区及其周圍还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积水洼地,形成密集的小湖沼群,尤以市区西南郊的六里台、八里台一带及东北面的京山鉄路綫以东等地区最多。湖沼中多野生蘆葦,是造紙工业的良好原料,夏季遍植荷蓮及养殖魚类,冬季又成为天然冰窖儲冰的来源,所以这些湖沼亦頗有經济价値。解放以后較大面积的数处洼地已辟作公园(如水上公园和第二工人文化宮等)?成为津市人民假日游憩的风景区,幷为市区比較单調的平原地形增添了景色。
(五)富饒的腹地及其資源
天津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經济中心和最大的海港,为了保証城市工业生产的进行和发展,它需要就近获得各种各样的輕重工业原料;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和对外貿易的海港,它更需要广大的經济联系的腹地和丰富的貿易物資供应。这些方面,天津都具备着良好和足够的条件。
天津地濱渤海,首先具有丰富的漁盐之利。全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的长蘆盐区所拥有的大沽、塘沽、汉沽、大淸河、黃驊等五个盐場中,大沽和塘沽就在天津地区范圍之内,其余三处也都相距很近。长蘆盐区生产面积有230多万公亩,其中最大的大沽盐場在海河口以南一片10公里寬的海滩地上,綿延30多公里;渤海灣沿岸滩地平坦,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最适宜于引水晒盐。現在长蘆盐年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所产的盐顆粒均勻,顏色洁白,氯化鈉的含量高,除了供应广大地区人民食用和天津及华北各省市化学工业原料用途外,还有很大部分通过塘沽新港向日本出口。天津制碱工业的发展,主要就建立在这一丰富的盐产原料供应的基础上。
渤海灣漁业資源的重要性虽然不及海盐,但这里盛产黃花魚、鱠魚、鮐魚和特大的对虾。每年5-6月間是捕魚的最盛时节,除河北省漁民外,还經常吸引着山东、辽宁等省的千百只漁船来此下网;丰产季节仅大沽漁場一天就可获魚350多万斤,除大部分运銷天津及轉售北京、唐山等城市外,还远銷上海和东北等地。
魚盐两項是天津可以大量供应外地的特有資源,至于天津所需的大部工业原料和出口或轉口貿易商品,則有賴于其广大腹地的供应。
天津可以从华北平原的广大农村获得充足的粮食和輕工业原料。华北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它生产着大量的小麦、小米、玉米、高粱、馬鈴薯、甘薯以及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的棉花,还有花生、芝麻、大豆、胡麻、烟草等等,农业資源几乎是应有尽有;在天津海河沿岸改良的盐碱地上还种植着水稲,天津东南郊的小站、軍粮城等地都是著名的良种水稻产区。天津面粉工业所需的小麦,大部仰給于河北、河南两省的农村;华北平原主要产棉区与天津距离都不很远,象大淸河与子牙河流域所产的西河棉、卫河流域所产的御河棉以及北运河流域及冀东地区所产的北河棉、东河棉等,大部分都是最宜于机器紡織用的細絨棉,这些棉花通过內河航运或鉄路大量供应着天津棉紡織工业的需要。
华北农村中的副产品种类也很多,如猪鬃、鷄蛋、各种干果、蘆葦等等,有的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有的是天津市大量消費的杂貨。天津造紙工业每年所需的大量蘆葦,几乎全部由天津附近的地区供給。
天津每年消費着大量的水果,有本地附近出产的著名鴨梨、昌黎的葡萄、良乡的栗、沙河桥的西瓜、深县的水蜜桃等等,也都是与天津相距不远地区的出产。
更有重要意义的是,天津位置所在的华北地区蘊藏着十分丰富的地下資源,其中煤的蘊藏在全国来說占有最突出的地位,鉄矿盾量之佳,也是全国有数的。
天津与华北目前最主要的煤鉄矿区約成一等腰三角形的形势,天津位于三角形的頂端,有鉄路互相联系。位于天津东北的是著名的燕山南麓煤田区,以唐山附近的开灤煤矿为主要产地,这里蘊藏着大量貭地优良的烟煤,大部分可以炼焦;在天津西北的是燕然山鉄矿区,以宣化附近的龙烟鉄矿为主要产地,都是含鉄量很高的富矿,是目前天津鋼鉄工业原料的主要供应地。
此外,距离天津較远的地区,山西大同煤田、太行山东麓的井陘、临城、峰峰以及北京西山門头沟煤田等等。根据調査,华北煤矿儲量約占全国一半以上,如此雄厚的潜力已大大超过了天津本身工业发展的需要。
与天津相距不远的唐山、石景山等地又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的分布,天津郊区一带亦有大量粘土,都为耐火材料工业、城市建筑材料工业和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原料。
如果放眼看看与天津有直接經济关联的腹地区域,它的范圍就要包括內蒙古西南部以及甘肃、新疆等大面积的土地,这些地区供应着天津以大量的羊毛、皮革、腸衣等畜产品以及各种葯材和牛、羊等牲畜。皮毛和腸衣还是天津港口傳統的重要出口商品。
天津及其腹地的經济資源是十分丰富的,过去这些富饒的資源曾經长期地任由帝国主义肆意掠夺,現在中国人民已經完全掌握了天津这个华北最大的經济中心和港口大門,这一优越的資源条件已成为天津工业建設和貿易发展的有力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