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南开大学的成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开大学六十年1919——1979》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211
颗粒名称:
一、南开大学的成立
分类号:
G649.282.1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开大学的成立情况。其中包括严范孙、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南开大学的筹备及其成立、移入八里台新校合等。
关键词:
南开大学
成立
内容
南开大学诞生于一九一九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中。创办人是严范孙先生和张伯苓先生。
1.严范孙、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
严范孙(1860-1929)字修,清名侍郎,又是一位学者诗人、藏书家。他从戊戍政变后,看到国势阽危,外侮日急,以为““欲强中国,必须变法維新,而变法維新,则非创办新教育不可。”
张伯苓(1876-1951)字寿春,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他目睹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强烈地希望改革中国教育,使中国跻于世界各国之群。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张伯苓从海军复员,便应严范孙的邀请在严氏家塾教授“西学”。严范孙对教育的信念,对新时代新知识的虚心接受和他在天津地方的名望,给年轻的张伯苓在创立远大教育事业土有很大助力。
一九〇三年,严范孙、张伯苓东遊日本。他们对日本教育事业的迅遠发展印象很深,决定把私塾扩充成一部完各的中学,这就是私立中学堂,后称敬业中学堂。一九○七年,在天津城西南的南开地方建新校舍,遂取名南开学校,传播自然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张伯苓办教育是很认真的,中学办的很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是当时国内有名的中学之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著名文学家老舍、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均在南开学校任过教。中学教课认真、要求严格,学生成绩好;学校社团多,课外活动活跃,同时校风好,整洁卫生,生活管理严,行政效率高,这些在国内外都很知名连蔡元培先生都说:“伯苓先生办中学的确好”。
2.南开大学的筹备及其成立
南开大学就是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后,张伯苓等人就着手试办高等教育。一九一四年设立英语专修科一班,招收中学毕业生,一九一六年又添设专门部和高等师范,但均以经费桔据,半途中辍。此后,南开办大学的呼声更高,当时有人写道:“试观吾国所有之大学,公立者尚属无几,私立者更不待言,其内容之腐敗不堪属目,不特恐难济需人之需,且问以兴学之宗㫖亦靡不束手而兴叹”“为中国将来发展国学、富强国基,惟有创办一最合中国今日需用之大学,此不得不属望于我南开学校矣。”张伯苓总结以往的教训,于一九一七年秋,入美國哥倫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教育并考察其国内私立大学教育的组织及其发展,以为将来办大学之借鏡。翌年,严范孙也到美国。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严,张从美国壮遊归来,便决定增设大学,遂设立大学筹备课,由张逢春任主任,马千里等任课员,并厘订校章,规划校舍,安排课程。当时计划分文理科及职业科,经费拟以11万元作开办第一年之经常、临时办公费。草案既定,严、张赴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募集开办经费。到南京晤见江苏督军李秀山(纯),严范孙即以募款事奉托。严张归来,复由孙子文代严遍访各省“军民长官”及教育当局请求鼎助,结果计两次奔走共募得8万5千元,聊敷开办之用。一九一九年五月在中学部南面空地,建筑两层楼房一座,作为大学校舍,同时聘定在美国的凌冰博士为大学部主任。凌冰在美国物色大学教员八人,从六月起陆续回国。六月二十五日张伯苓召集中学部四年级学生报告大学筹备情况,并宣布本校应届毕业生欲入南开大学者一律报名赴考,其中学习优良者经校审查委员会甄別,准予免试。九月五日、六日举行入学考试。二十五日大学开课,设文、理、商三科,学制四年,共学生96人,教师17人。这一天,在中学部礼堂举行南开大学典礼,黎宋卿(元洪)严范孙、范靜生、卢木斋、省长代表及教育厅长、省立中学校长等人与会。校长张伯苓及严范孙、教授凌冰相继致词。十月十七日,南开学校十五周年纪念日又召开南开大学成立大会(因故十一月二十五日补开)。南开大学宣告诞生。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南开大学第一期学生。他于一九一五年八月至一九一七年六月曾在南开学校读中学,其间立志救国,勤奋读书,品学兼优,才华出众,深受老师和同学爱戴。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评介周总理。
云:“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自大父宦于吴,遂徙居焉。君生于淮安,六月而孤,承嗣寡母陈。幼赢弱多病,扶持将护,君母备极劬劳。五岁从母教,明年入家塾,师及诸父怜其孤,辄少寬假,而慈母则督之綦严。九岁迁袁浦,生母,嗣母相继逝世。君悲痛之余,佐理家务,井然有序。少年游江淮,纵览名胜。年十二从伯父召趋辽东,入沈阳模范小学,肆力学科,兼好读欧美小说及新闻杂志。十五来津门,遂入南开。初至,英丈非佳,嗣发奋攻读,始同趋步,而国文则早露头角,旋与同学张、常二君发起‘敬业乐群会’,君规划之力最多。复继张君掌会务者二载,热心从事学报,尤倍竭其力编辑印刷之事,遂为全校冠。以善交遊,到处逢人欢迎。曾为《校风》总经理,演说会付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江浙同学会会长,新剧团布景部长,暑假乐群会总干事及班中各项干事。凡此均足证其学识毅力之胜于人也。君于新剧,尤具特长,牺牲色相,粉墨登场,倾倒全座。是凡津人士之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耳君之名;而其于新剧团编作布景,尤极赞助之功。嗜说部,得暇辄手一卷。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曾代表本班与全校辩论;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列其名。长于数学,佳往于教授外自出新法,捷算赛速,两列前茅。班中事无不竭力,即此同学录之经营,君实为其总编辑焉。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其于课程,前二载俱臻上乘,嗣以理事日繁,乃稍逊前,然绝未以他事妨学生,致失正鹄,故毕业成绩仍属最优。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千苦万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周总理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并获奖状和金质奖章。同年九月,抱着“遂密群科济世穷”的政治理想,东渡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一九一九年四月又回到天津母校,九月入南开大学文科,学号是62号。
3.移入八里台新校合
大学既立,百业待举。经费短绌,学运迭起,不少学生或转学或出国,在校学生一度很少。张伯苓多方奔走,一九二〇年继续招收新生并适应妇女解放潮流,采取男女同学制,始招女生。同时,张伯苓二次南下筹措资金,并代严范孙访李秀山。不久,李死去。其遗嘱:“见一生实业经營及先人遗产总计不下二百数十万元,死后以四分之一捐助直隶账灾,以减兄罪;以四分之一,捐助南开大学,作永久纪念。”事后承其家属以民国元年公债228万元交付南大(约折洋五十万元)。学校的经济极基,因此稍固。一九二一年寒假,张伯苓召开“香山会议”,决定“校务公开、分担责任、师生合作”,力求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再谋南大的发展。四月,因得李组绅每年捐资三万元,而增设矿科。但校舍湫隘。于是一九二二年三月以年租二百元租得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四百余亩,为大学校址。乃积土作基,因水为池,芟除茅茸,种植花木。五月,兴工起建校舍,计教学楼一座,题名“秀山堂”,又建男生宿舍二座,女生及教员住宅共九所。一九二三年正月,美国罗氏基金团捐本校科学馆建筑费及馆内设备费12万元,袁述之以母命又认捐科学馆建筑费7万元,四月兴工。就在这一年六月,南大第一期学生毕业,共21人。九月,八里台秀山堂及师生宿合、桥梁、水塔等建成。南开大学便与中学部分离迁入八里台新校舍。时文、理、商三科共分九系:教育心理学系、历史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哲学社会学系、算学系、化学系、物理学系、生物学系、普通商学系、银行学系和会计学系,并设预科班。学生近三百人,教职员 五中五人,各课组织也渐趋健全。一九二五年八月十日正式经教育部核准立案。十月建成科学馆,名“思源堂”。至此,南开大学规模粗备。
南开大学在艰难中诞生,在创业中成长。当年刚迁八里台,南开园一片荒草,凹凸不平,师生用水都要用木船从曹庄运来,但是凭着苦干硬干的南开精神,经年奋战,一往无前,终于换来了水木茂秀红柏巨厦的巍峨学府。校前有小河,清水潺潺。一座新式洋灰桥横架河上,即是校门。进入校门,低槐成行,一条大中路长三里许。沿路西行,极端有西极亭。大中路南北各有小桥通达校内。路的中段有二土坝,分向南北成锤形。南锤形坝的端头建有李秀山銅象;北锤形坝的端头,则建一亭为賞莲亭,坝下各有南北莲池一个,夏日莲荷盛开。南莲池南岸为科学馆(思源堂)。科学馆的西南方有鈡台一座,上置旧海光寺之巨鈡重一万八千斤,上铸全部“金钢经”。自科学馆沿他西行有红厦即秀山堂,大礼堂、行政事务办公窒及部分教室均在其内。在秀山堂西面,有平房多所,列成半园形,围以柏树,名为柏树村,是教员的住宅。村北有红楼一座,名芝琴楼,为女生宿舍。自科学馆沿池东行,有竹篱为屏,名丽生园,内植各种花草,并有唐丽生捐贈珍奇金魚数千尾。园南有亭名“临溪”面河而立,亭东则有实习工厂和实验室数所。在北莲池的北岸,有木斋图书馆。馆后有枣林,极端有北极亭。从北莲池沿径西行,更见红楼两座,左右矗立,为男生宿舍,前有广场进行体育活动。宿舍以西还有小食堂和零售饭食的小舖。
整个校园,綠树红墙,交相辉映,高楼低屋,星罗棋布,幽靜整沽。溪流纵橫,湖塘杂错。每当夕陌西下,更可扁舟荡漾于青天碧永之中。
知识出处
《南开大学六十年1919——1979》
本文记述了南开大学六十年的情况。其中包括南开大学的成立、南开大学的发展、光荣的民主革命传统、西南联大时期、黎明前的南大三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开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