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第一,一絲不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向五好标兵学习》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096
颗粒名称: 质量第一,一絲不苟
其他题名: 介紹利生体育用品厂縫球工人張致广
分类号: D412.62
页数: 8
页码: 89-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的缝球工人、共产党员张致广在工作中以质量第一、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赞誉。他勤学苦练,技术过硬,通过基本功的练习保证了缝制球的质量和高产,成为了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 天津市 体育用品厂 缝球工人

内容

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生产的“华光”球,是国內外出名的产品。每一个球上都有縫球工人的代号。只要一看代号,就可以辨认出这个球是哪一个工人縫制的。在全厂一百多个縫球工人的代号中,以“五十八号”叫得最响,威望最高。
  “五十八号”是誰?是二十八岁的縫球工人、共产党員張致广。从一九五六年七月到現在,他縫制了一万零七百多个球,个个质量合格,沒有出过一个次品。特別是一九六三年,厂里为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生产足球、籃球、排球,張致广用“超标准”要求自己,他縫制的球,质量比国家規定的标惟还要高,給全厂职工树立了为国爭光的榜样。从一九五七年以来,他曾五次被評为天津市的劳动模范。最近,又被評为“五好”职工。在比学赶帮运动中,他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好榜样。
  严肃认眞,一絲不苟
  在全厂縫球工人当中,張致广干的活,质量、产量都数第一,节約也数第一。“多快好省”几个字,可以說他都占上了。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在质量上“过得硬”。
  縫球,是个手工活。一个足球,要縫九百九十多針。張致广每天縫五个半球,总共要縫五千四百多針。每一針又包括夹片(把球皮片对好,夹正),扎錐子,抹針,拉綫,杀綫等五个动作。以杀綫的动作来說,每一次都需要用相当于二十多斤的力量把綫勒紧。在縫球时,如果有一針一綫稍稍含糊一下,球皮片接縫的地方就会出現“露綫”,球的圓度就不够了。所以,工人們說,干这活一点儿“偸手”也沒有,只要有一針杀劲小一点,縫出来的球就会給你个样儿看!張致广每天縫五千四百多針,从上班的第一針起,到下班的最后一針,总是严肃认眞,一絲不苟。不只一天如此,一年如此,而且一貫如此。
  一九六三年九月,质量檢查員孙庆昌調动工作,由老工人董澤民接替他。在办理交接手續的时候,孙庆昌对黄澤民說:“張致广縫的球个頂个沒問題。”董澤民听了这話后,有点半信半疑,就悄悄地盯住了張致广縫的球。整整五十多天,他用一种特別“挑剔”的眼光,仔細檢驗“五十八号”球。这期間,張致广縫制了二百七十五个球,董澤民不但沒有找出一点毛病,而且每个球的质量都比規定的标准还要高。董澤民終于信服了。
  縫球,总是要跟皮子打交道的。皮子的性质有軟有硬。軟皮子比較好縫,干起活来省劲,产量高,质量也較好保证。因此,工人們都願意干这种活。硬皮子正好相反。所以,有的工人一遇到硬皮子就“歪泥”了。張致广却不是这样。他遇到好做的活,是兢兢业业地干;遇到不好做的活,更是加倍努力,宁肯自己多費些事,也要严格保证质量。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搶着干不好做的活。有一次,厂里来了一批皮子別硬。有的工人怕保不住产品质量,对这批活很怵头。这时,張致广挺身而出,把小組的这一部分活攬过来,把好干的活让給身体較弱的同志。在操作的时候,他采取了“搓透、砸平、杀綫使足劲”等措施,使这批活也做到了个个质量合格。工人們說:“硬皮子活和軟皮子活在致广手里都是一个样。不論多么硬的皮子,到他手里好像就变得軟了。”
  几年以前,有一陣子,厂里有的縫球工人为了赶产量,把当时規定的籃球的每一“直趟”縫六十八針,改成了只縫四十八針。工厂領导及时发現了这个問題,組織檢驗員对所有的籃球进行了檢查。結果,“五十八号”球,每条“直趟”都是六十八針,一針不少。按照质量标准,每一平方厘米的球皮,要經受住零点七公斤的气压,才能不“露綫”,而張致广縫的球,总是能經受得住一公斤的气压。这些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張致广巩固地树立了质量第一的思想,眞正做到了对质量严肃认眞,一絲不苟。
  勤学苦练,技术过得硬
  縫球虽是个手工活,但不是单凭体力能够办到的。特別是要做到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保证高产,就非要有过硬的技术不可。用張致广的話説:“不练基本功,质量就落空。”
  技术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張致广的一身硬功夫,是靠他成年累月勤学苦练得来的。
  張致广縫球的特点很多,像扎錐子准,平拉綫,递針快,等等。看来这都是些小动作,可是不能輕視。有的工人不注意这些小动作,縫球的质量就出問題。比如,有的人扎錐子使劲不准,甚至把扎过去的錐子轉动一下,还有的人是斜着拉綫,这样操作,就会使針眼放大,縫起来是省劲儿了,可是眼大綫細,不能保住球的质量。張致广縫球质量好,就是在这些小的动作上,也是在最基本的动作上下了苦功的。
  厂里有些老师傅,縫球有几十年的历史,他們在长期的实踐中,积累了丰富的經驗,可以說是各怀“絕招”。張致广有个特点:見別人有“絕招”,就非学不可;发現自己操作上有毛病,就坚决改掉。厂里縫球工人牛兰亭勒綫时的“单繞扣”,刘洪勛的“偏綁扣”,李万彬的“窩瓢准”,馬继平的“扎錐子不扶片”等先进操作方法,他都一点一滴地学过来了。他不但向有經驗的老师傅学习,就是对經驗不多的靑年工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也不放过,总是虛心請敎,直到学会为止。
  不下苦功夫,是练不出硬功夫的。有些先进操作幷不是一下就能学会的。必須苦练,才能逐步掌握;也只有苦练,才会熟能生巧,在学习別人的基础上有所創造。过去,縫球工人勒綫时,一般都要在錐子把上繞两道扣。可是老工人牛兰亭勒綫时只繞一道扣,这样就可省下一半的时間,而质量也很好。牛兰亭的这一手“絕招”,有些人早知道,可是因为不好学,始終沒学到手。当張致广看到这个“絕招”后,就决心要学会它。他几次虛心地向牛师傳請敎,刻苦地练习。一次,二次,三次,……直练得手指打了血泡,手心发脹,手腕酸痛,仍然咬着牙,坚持练。俗話說,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經过一番苦练,他終于掌握了这个“单繞扣”的方法。后来,在实踐中他又发展成为“半繞扣”,比牛兰亭师傅的操作又前进了一步。
  这只不过是張致广勤学苦练的一个例子。正像他对新来的徒工赵凤文說的那样:“练基本功,就得累点儿。哪有輕易学到手的硬功夫!干累了,不要紧,可以歇歇再干,思想上可千万不能歇呀,要过得硬才行!”
  勤学加上苦练,張致广把許多先进經驗吃透摸熟了,融会貫通了,加以成龙配套。現在,他几乎在縫球的每一个环节上、每一項动作上,都有了先进之处,幷且能坚持到底。他的这套操作,經过厂里总結,归納为“四快”(夹片快、递針快、繞扣快、杀劲快);“两准”(投眼准、窩瓢准);“一狠”(拉綫狠);現在已經在縫球工人中推广,效果很好。
  張致广的先进操作,有些是直接对提高质量有好处的,也有些是只对提高效率有好处的。如果哪一种操作对质量影响不好,即使效率再高,他也决不采納。相反的,如果哪一种操作对质量有好处,即使縫球时要多費点劲,他也采納。照这样說,他是不是不重視提高产量呢?不,不是。他认为,一个手工操作的工人,如果效率很低,老完不成定額,就会感到“压力”很大,也就难以有精力去考虑改进质量。相反,如果在提高效率方面有許多“高招”,完成定額有把握,干起活来得心应手,那末也就会以更多的精力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因此,張致广在不断改进质量的同时,也不放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量的先进操作,这也就为他继續钻硏改进质量創造了更好的条件。張致广所以能够成为縫球工人的优质高产的标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优质和高产結合起来了。
  一針一綫,对革命負責
  机器沒有馬这不会轉动,人沒有先进思想,不会出現先进事迹。工人們說得好:“張致广生产技术上过得硬,质量上过得硬,首先是因为他的思想过得硬,树立了高标准思想。”
  張致广树立高标准思想的过程,就是他在党的培养敎育下,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在生产实踐中鍛炼提高的过程。
  一九五六年初,工厂实行了公私合营。在党的敎育下,張致广明确地认識到:自己已經眞正成了企业的主人。从此,他干活更积极了,对縫球的质量特別重視起来。他經常說:“国家把好的原料交給我,我不能把次品交給国家。”这一年,張致广年仅二十岁。这是他在前进道路上的新的起点。
  一九五九年,中共天津市河北区委为了奖励張致广在生产上的优异成績,贈給他一套嶄新的《毛澤东选集》。从此以后,張致广就利用业余时間、公休日,认眞地讀毛主席的著作。他反复閱讀思考《为人民服务》《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毛主席的敎导,使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想过这样一个問題: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最艰苦的年代,献身于中国的革命斗爭。自己身为中国工人,又是中国工人阶級先鋒队的一員,对中国革命和建設事业怎能不刻苦自励、奋发图强呢?他常以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門利人”的精神跟自己对比,越比,越觉得自己做出的一点成績是微不足道的;越比,越觉得渾身都是力量。他学毛主席著作的最大收获是,明确了縫球就是干革命,立志縫一輩子球,每一个球,每一針,每一綫,都要以干革命的态度負責到底。
  厂里的縫球工人都有定額工分,完不成个人保证工分的人不能参加評奖。个人保证工分是訂得高一点儿好,还是訂得低一点儿好?在搞定額工分时,有的人就打这个“小算盘”。可是,張致广总是主动要求,把自己的定額工分訂得高些,比同一級的工人超出很多。这样自然就减少了他得超額奖的可能性。有人問他:“你为嘛把定額訂得那么高,要是有个什么原因完不成定額,不就連一点奖金都得不到了嗎?”張致广回答說:“得不得奖不要紧。为了干革命,建設社会主义,哪能計較个人的得失!”
  一九六三年八月,厂里承担了給新兴力量运动会制球的任务后,張致广听了党支部的动員报吿,深刻地认識到完成这个任务的重大政治意义。他主动要求参加試制工作。試制期間,由于对这批球的质量要求特別严,而且这种式样球的球皮“弯”多“角”多,不好縫。有时,一天縫一个还出“露綫”,这不到质量要求。那几天,張致广吃不下飯,睡不好觉,白天黑夜地琢磨,艰苦地試驗,摸索出“細錐尖,粗綫,扎錐子稳,拉綫快、狠”等办法,終于把“露綫”問題解决了,提前完成了試制任务。到正式生产的时候,他又对自己提出了“超标准”的,要求,一針一綫都按高于国家規定的标准来做。最后,經过“超标准”的檢驗,他縫的球仍然个个合格。人們說,張致广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經常想的,不只是他手中縫的球,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球,那就是整个地球。他把自己縫球的工作和无产阶級的革命事业联結在一起了。

知识出处

向五好标兵学习

《向五好标兵学习》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天津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大会上一些典型事迹的报道,以及代表们的倡议书。这些事迹展示了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风采,包括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卓越表现和对革命精神的追求。文章提倡通过学习和赶超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呼吁全市职工积极响应倡议,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張致广
相关人物
孙庆昌
相关人物
董澤民
相关人物
牛兰亭
相关人物
刘洪勛
相关人物
李万彬
相关人物
馬继平
相关人物
白求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