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創作方法上傳給後代的經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6067
颗粒名称: 四 創作方法上傳給後代的經驗
分类号: K825.7
页数: 6
页码: 16-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著名泥塑艺术家张明山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 泥人张 创作方法 生平事迹

内容

張明山一生的創作是非常豐富的,在其五十餘年的創作實踐中,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對於他的創作方法,過去流行在羣衆中有許多神話似的傳說,如「『泥人張』把泥人捏活了。作什麼像什麼,因爲他有家傳不可吿人的秘密」等等。顯然藝術創作不會有什麼「秘密」存在。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那樣好、那樣受羣衆熱愛,除他本人辛勒的勞動和具有很大才能以外,另一方面,和他多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的創作經驗是分不開的。雖然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也從未有人加以整理研究,但是它已傳了三代。因爲這些經驗是他長期從事藝術實踐所得來的。有些很符合我們今天對新的美學的要求和看法。爲此,我曾經訪問了他的後代張兆榮和張景祜,現在把他的創作方法綜合起來,分爲以下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張明山在創作上,重視人物形象的觀察和記憶,重視生活和形象的積累。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形象是表現一定內容的手段。一個藝術家若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生活,他的熱術生命就必然會枯竭。一件藝術品沒有典型的生動的形象,那麼這件作品一定是失敗的。而張明山在生活和形象這兩個問題上,是用了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的。
  他說:「對你用得着的人的面貌和體態要多記。好人,歡喜的人要多記;就是壞人,情惡的人也應多記」。「記多了腦子就開了。」這就是張明山在創作中對如何積累形象的態度。他袖筒藏泥作泥塑寫生,就是爲了積累形象。例如他在進行歷史題材創作的時候,除了訪問或在書中找必要的材料外,還常常從戲曲和舞台表演藝術中,觀察、記憶演員的身段、姿態、運動、表情等等,爲了要從中得到啟示;然後再經過思考和創作的過程,塑製成作品。他有時從戲館回來,雖然是深夜,也還要將自己當天的印象,畫成畫稿或塑造一個簡單的形象,供自己創作參考。在進行反映現代生活的創作中他同樣如此。他爲了塑製一個理髮匠的形象(三百六十行之一),研究他的動作、手勢、剃頭刀的拿法,曾費了很長時間,走了好多理髮館。站在窗外觀察。塑製一個吹糖人的塑像(三百六十行之一)也講吹糖人的來提意見。他教育他的後代說:如果塑揑中發生了困難、作不下去,就要「多看,多問,多想」。
  他歡喜和各色各樣的人交朋友,鄰里們常深夜聚集在他的家裏,他們看他工作,他向他們問長問短。因此這些鄰人很多是張明山泥塑中常見到的形象。這種場合使他得到很多幫助,了解很多事物。這些都可說明他隨時隨地都在注意形象的收羅。
  由於張明山重視生活、形象、觀察和積累,這樣長期實踐的結果,他的觀察力訓練得特别銳敏,記憶力也特別強,腦、眼、手完全相一致,不是眼高手低,只能空想而不能表現;也不是眼低手高,缺乏對藝術性的追求。這就是說,他的手能達到眼睛所看到的和腦子所想到的要求。因此,凡是他要作的主題,都是很快可以作好的。
  以上所談的情况,說明張明山在創作上如何吸取形象的問題。像用這樣方法來進行創作,像這樣追求現實的精神;在他那個時代恐怕還是不多的。有一段這樣的趣事:
  「明山某孫,娶婦李氏,嘉禮吿成,闔家歡請祖舅看新婦。明山入宝,遠望輒出,越日,屬孫輩捧新婦像,置諸新房,望之儼然新娘子也,惟肖像面露一水痕,衆以爲敷粉未潔,往告乃祖,明山曰:『蚩非有烏痣耶!』審視新婦,果然隱約燕粉間也。此聞之董君薦廷云。薦廷亦李家婿。」
  (見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一日天津大公報)
  從這段故事裏,也可以說明張明山的觀察力是如何敏銳了。
  二、在表現方法上,張明山追求「神氣」及內在的情感的描寫,並適當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關於人物浅現,張明山有高度的寫實能力。他對形象嚴格地要求「神似」,要求把人物的內在活動及精神狀態表現出來。「神似」就是人物靈魂刻畫一個主要糾成部分。他說:「泥人主要是寫神,而不在工整。」沒有神氣的人物就是無生命的泥胎。因此他常爲一個人物的神氣處理,不分畫夜的思考體會。人物面况他忌用「正面如佛像似的」來處理。因爲正面面况「發死」,顯得「呆板難看」。人物之聞要重視「聯系」,要「互相對神」,也就是說,人物之間,從表情到動作,都要相互發生一種相適應的關係;通過這種關係說明一個問題,顯出生動的情節,更突出的說明主題。
  人物喜、怒、哀、樂等表情,他常用誇張的手法。他常說:對所要表現的對象「要超眞,要比眞過火」,「笑要特别笑」,「怒要特別怒」。對美人刻畫「要美而不淫」。這些都可說明張明山在人物表現上,極力主張誇張。誇張,是藝術表現的特點,是增強藝術的價值和作用,使被描寫的事物突出面更能感動人。但另一方面,他也主張含蓄,如說「樂而不樂,實際最樂」。要給人以幻想和回味,給人一種豐富的深厚的想像,而增強內在東西的描寫。
  其他如:「女的乳房要大,骨盤要大」,「勞動人骨格粗大」,「富豪們肥胖」,「瘦人示弱」等等,這也是他在人物外象上一般觀察的經驗。
  三、在處理人物服飾、衣紋上,張明山有「三不」的經驗。所謂三不就是:
  1衣不能傷體。
  2衣不能腫臉。
  3衣紋不能變成魚刺。
  以上三點是張明山在處理衣服與人體的關係,人物運勤與衣絞變化的關係,衣紋之間的變化關係的經驗之談。這些經驗是他多年來處理衣紋所找到的規律。衣紋不能傷體就是衣服和衣紋不能傷害肉體,也就是說,揑塑衣紋時,不能把衣紋壓到肉裏去,衣服在人身上要顯得自然、合理、舒服;不能因衣服處理不合理而傷害人體。衣服要隨人的身體運動而變化。若不能根據身體運動而處理衣紋變化,那麼衣服必然變成死殼貼在肉體上,失去眞實感,變得呆板難看,成爲毫無生命的東西,這是藝術表現上不能允許的。相反,若把衣服離開了身體,就會臃腫,顯得格外難看。衣紋不能成魚刺,是指雕塑衣紋時,不能豪無根據的把衣服變成平均的、對稱的、機械的、死板的東西,如同魚剌一樣,每根線毫無變化,只是單調的存在。人物的形態和運動,它的變化是無窮無謊的,而人的衣紋變化當然也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固定不變的衣紋、公式化老一套的衣紋是應該反對的,因爲這是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有的。
  張明山作品中的衣紋,簡練優美,達到隨心所欲、高度純熟的地步。衣紋的變化十分豐富,充滿了現實感。
  對衣服質感的表現:他用同樣的泥土,表現出各種不同質料的效果。如棉、蔴、呢、絨、綢緞、紗羅等等,極其逼眞。尤其表現卜垂的舊綢的特點,更是十分成功,使人爲之驚奇。泥塑服裝上所畫的花絞,一筆不苟。如同眞的刺繡一樣,爲什麼會有如此的感覺?這主要是張明山對於各種衣質作了深刻的研究,掌握了它的特點的緣故。
  四、反對抄襲,主張多練苦練。
  張明山對泥塑創作是反對抄襲的。他主張不斷的創造。他認爲抄襲是藝術上偸懒剽竊的行爲,是會使創作衰頹而得不到發展的。因而凡事他都用思想,每製作一件東西,都是經過了深刻的考盧才動手。即使是創作一個他作了數十次的題材,他每次這是有不同程度上的改進。張明山曾不斷的以這種精神,教育他的後代,他說:「揑泥人摹仿抄襲别人作品多了,自己腦子就越不頂用。」「泥人,用模子是不行的,越用模子,就越不會揑了。」「抄襲就是找現成,就是拿別人的心血爲自己所有,這種人是最沒出息的。」
  在張明山五十多歲時,受朋友邀請去北京作泥塑,當時他的兒子張玉亭才十七歲,他叫他一人留在家裏,作泥人諜生並且担負家庭經濟生活,因而他兒子很感困難,要求父親作一些「模子」放在家裹,一方面補助他技術之不足,另方面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難。當時張明山拒絕了他兒子的要求。要他盡力把泥人作好,不能有取巧的想法。果然,張玉亭自從父親離開以後,辛勤地鑽研,經過數年的努力勞動,終於鍛鍊成功,過去不會作的東西,也慢慢會作了。逐步解决了他技術上的困難,因而能够獨立地工作。
  在藝術上不陳陳相因,不落人窠臼,而能不斷的有新的創造,這是要經過長期的辛勤的鍛鍊過程的。離開了艱苦的勞動,任何事情也不會有收穫,藝術創作更是如此。因而張明山極力主張要掌握泥塑技術就一定要「多練」「苦練」,同時還要「練快」「練好」,若沒有這個「練」的過程,就不能有表現事物的技能,當然更談不上創造了。因此,「泥人張」的後代們,在泥塑創作上有那樣的卓越成就,就是因爲他們時時刻刻在練、在學、在創造。

知识出处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泥人張的生平及其藝術》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泥塑艺术家张明山三代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经验和艺术成就。内容涉及初生的日子、勤学苦练、突出的才能和贡献、创作方法传承给后代的经验,以及一些流傳的小故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張明山
相关人物
張兆榮
相关人物
張景祜
相关人物
張玉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