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牙河右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5760
颗粒名称: (二)子牙河右堤
分类号: TV871.2
页数: 5
页码: 44-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第一道防线子牙河右堤加固技术措施的情况。其中包括汛前堤防概况、第一次洪峰期间的加固措施、第二次洪峰期间的加固措施等。
关键词: 天津市 防线加固 技术措施

内容

1.汛前堤防概况 子牙河右堤自进洪閘(桩号以第六堡自計水位井处为0)經当城(3+700)至西河閘(11+363)称为上段,长11.363公里;自西河閘經西橫堤(23+400)至大紅桥(27+400)称为下段,长16.037公里,两段共长27.4公里。穿堤建筑物上段3处,下段21处,共計24处(詳見附录六)。
  子牙河右堤,解放前堤身单蒲残缺不全;解放后于1951年加固了进洪閘至楊柳靑右堤,堤頂高程8.50米,修筑了三合土、干砌砖及拋砖三种护坡,幷修建了南运河下游改道閘处一段浆砌片石护坡。1954年于砌砖坡經风浪冲击損坏,1955年拋砖加固,加固前曾实測各类护坡的里程和长度(見表3—2)。
  1958年东淀蓄水最高至7.95米,因堤頂高度不够,1959年又把堤頂加高至9.5~9.2米,加寬至8米,幷加筑了后戧。由于蓄水經冬季、1959年开春后水面上下部分的三合土护坡因受冰挤压及冻融全部損坏,又經春季风浪袭击,三合土护坡被冲刷淘空,当时用柴草补洞压土,坡面拋大量片石搶救,每米拋石約5~6立米,共計拋石7万余立米。同年幷于当城附近改建为长750米的浆砌片石护坡。
  自楊柳靑碼头至大紅桥間的右堤于1950年及1959年修建和改建了靠近大紅桥的600多米木护岸,幷在1955年及1956年全綫进行加固,还修建了三合土及灰土护坡。
  1958年修建西河閘时,11+363以上的363米修建了船閘,以下修建了浆砌片石及干砌砖护坡共长886米。
  全綫有旧口門8处(詳見第九章第五节表9—13)
  (1)堤頂高程
  ①上段自0+000~10+000堤頂高程一般为9.70~9.05米。10+000~11+000堤頂高程一般为9.32~8.84米。11+000~11+363为船閘段,堤頂高程約8.0米。
  ②下段11+363~12+000堤頂高程一般为8.40~7.62米。12+000~26+800堤頂高程自9.40米漸降至7.27米。26+800~27+400为木护岸段,頂高6.35米。
  (2)堤身断面
  ①上段自0+000~10+000堤頂寬一般8~10米、迎水坡1∶2~1∶3,背水坡1∶3,后戧頂高程5.5~6.0米,寬4~7米,边坡1∶2~1∶4。自10+000~11+000堤頂寬7~12米,迎水坡1∶2~1∶3,背水坡1∶3,后戧頂高程6.0~7.0米,寬6米以上,边坡1∶2.2~1∶4.6。自11+000~11+363为船閘段,堤頂寬7~11米,背水坡1∶3,堤下尚有电纜和导渗管道。
  上段堤后地面高程一般为4.0~4.5米,低洼处为3.0米,汛期絕大部分积水。
  ②下段堤頂寬13+300以上为7~9米,以下6米左右,迎水坡为1∶2,背水坡为1∶3。迎水坡大部分有河滩地,高程一般3~4米。除西河閘下2公里无后戧外,其余均有后戧,戧頂高程5.0~6.0米,寬5~6米,后戧边坡1∶2~1∶3。堤后地面由上游到下游自5~6米漸降至3~4米。21公里以下的堤后地面雨季积水。
  (3)土质 全綫均为亚粘土。根据1956年鉆探結果:下段靠西河閘2公里为重亚粘土。
  (4)临水結构
  ①上段0+000~0+970, 1+190~3+350及4+100~8+130共长7,160米原为炉渣三合土及于砌砖护坡,如前所述均已破坏,經历年拋砖及片石防护。0+979~1+190及3+350~4+100共长970米为浆砌片石护坡,尚完好,其上幷有防浪墙。8+130~11+000长2,870米,为原拋砖护坡及土坡外拋片石。11+000~11+363长363米,为混凝土船閘。
  ②下段11+363~12+249段,前35米为浆砌片石护坡,后851米为干砌縐砖护坡。12+249~24+663长124,414米为炉渣三合土护坡,西头1.5公里为1956年修,厚20厘米,其余为1955年修,上部30厘米,下部为50厘米。24+633~26+800段长2,137米,为1955年修建的灰土护坡,厚45厘米。坡度均为1∶2,坡面已普遍有纵橫收縮裂縫。26+800以下为1950年及1955年修建和改建的胜芳碼头木护岸,部分挡土板及木桩已腐朽,堤岸及底脚且有冲刷。
  2.第一次洪峰期間的加固措施 子牙河水位自8月11日开始猛涨,至8月15日晨5时,第一次洪峰到达,东淀出現第一次最高水位8.39米,相应西河閘下7.89米,大紅桥5.87米。
  在第一次洪峰到达之前,为了搶在洪水前面,子牙河右堤自8月11日起,全綫搶修子埝寬1米,高1米,边坡1∶1.25。上段子埝迎水坡碼鋪草袋土,下段除西河閘下900米及西橫堤至大紅桥4公里子埝迎水坡碼草袋土外,其余均为素土子埝。上段于8月14日完成,下段于8月17日完成,共計完成子埝26.90公里,土方83,299立米。8月14日夜間刮起9級陣风,当城一带由于水面辽闊,风浪特大,浪头冲击子埝,防汛大軍奋不顾身,連成人墙,挡隹凤浪的冲击,終于安全渡过了第一次洪峰。
  3.第二次洪峰期間的加固措施 8月31日东淀出現第二次洪峰,最高水位达到8.50米,由于采取一不列分洪导洪措施,水位才逐漸下降。东淀水位在8.0米以上的时間达19天,形成了子牙河高水位持久战的严重局面。
  在第二次洪峰到达以前,根据洪水量的估算,于8月18日在确定加固独流减河左堤的同时,确定了立即加固子牙河右堤的原則。子牙河右堤加固方案亦以东淀最高水位8.50米为依据。
  (1)整修子埝 为了抗击第二次洪峰首先需要核算堤頂及子埝高程是否足够。
  設計最高水位上段8.50米;下段西河閘下为8.05米(閘上下水位差按45厘米計算),大紅桥为6.88米(1954年最高水位),設計水面坡降为0.73/10000。
  核算原則与独流减河相同。核算結果上段堤頂設計高程应为8.50+0.50=9.00米,实有堤頂高程除个別点处外,都在9.00米以上。浪高按安德烈揚諾夫公式計算,9級风W=22.6米/秒,D=6公里,則2h=1.88米,埝頂設計高程应为8.50+1.88+0.50=10.88米,实有埝頂高程为10.10~10.80米(大部分均在10.40米以上)稍有不足。但14日9級陣风的經驗証明浪头尚未越过埝頂,因此决定上段堤頂及子埝均不再加高。
  下段堤頂高程,除11+363~12+063段长700米偏低需要加高子埝补救外,其余均符合要求。按河面最寬处D=1.5公里,9級凤时浪高为1.18米計算,埝頂高程亦只11+363~12+063一段稍低,故予加高,其余均符合要求,不必加高。
  (2)加固后戧 上段水位高,持續时間长,第一次洪峰时已发現堤段渗水,且地处西河閘上游,关系到天津市的安全,甚为重要,为稳固堤身确保大堤在高水位持續下的安全以及解决搶险时的交通問題(沿堤原来不能行車),决定加固本段原有后戧。后戧的設計原則为浸潤綫按直綫坡降1∶8考虑,戧頂距浸潤綫至少1米,以保証行車,因此戧頂高程定为7.0米,寬为6米,以滿足双向交通要求,因土湿后戧边坡采用1∶4,其中10+000~11+000段因原有堤身及后戧已能滿足設計要求,故不再予以加固。
  下段土堤由于后戧太低,在高水位浸泡下,浸潤綫在大堤背水坡上逸出,如加高后戧将会断絕順堤交通,影响防汛搶险运輸,同时本段距市內較近,砂石料运輪方便,因此决定采取开沟导渗办法解决堤身渗漏問題,不再加高后戧。但11+363~13+363段长2公里,因无后戧,部分堤身高度不足,堤身比較单薄,第一次洪峰后坡脚已大量渗水,如一旦发生险情,材料运輪困难,故需加固后戧,以稳固堤身,便利交通。后戧頂高程6米,寬6米,边坡1∶3。
  上段后戧于8月24日至31日基本完成,下段后戧于9月1日至6日完成,两者共长12.437公里,土方185,894立米。修筑后戧后,不但增加了大堤的稳定,而且也解决了全綫的交通問題。第二次洪峰到达后,由于后戧基本完工,大堤未出現险情。
  (3)导渗
  第一次洪峰来哈以后个別堤段即开始出現渗水。
  ①上段自第一次洪峰至9月5日在当城以北至黃家房子,29号汛房至航务站及水高庄南,陆續出現散浸渗漏和小管涌等現象。
  ②下段于8月13日首先在怡和村一带出現渗水。第二次洪峰到来之前至8月24日,普遍发現渗水情况,尤以怡和村及牛蛙池两处最为严重,个別堤段甚至坡面流水。怡和村附近由于透堤水浸泡,戧道严重翻浆,曾一度断絕交通。在高水位持續情况下,渗漏地段日益增多,个別地点堤后幷有局部脫坡現象。截至8月26日,下段全綫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怡和村一带,长約5公里已普遍渗漏,因此自8月26日起全綫立即进行导渗工作。导渗方法,考虑本堤距市內較近,后戧能够行車,砂石运輸便利以及为了施工方便和迅速,决定采用葦蓆包碎石导渗沟。修建后絕大部分浸潤綫下降,戧道变干,堤坡稳固,收到預期效果。但也有少数堤段,背水坡仍然出水,乃又采用三层葦蓆貼坡,伸入纵向导渗沟,蓆外压草袋土的办法疏导或采用砂石貼坡与导渗沟联合应用,效果都良好。
  在后戧坡脚或者水坑中出現的小管涌,則采用蓆上压碎石的导渗方法处理。經过处理的地方,不但本身不再出現管涌,附近的管涌也停止了。
  9月5日以后随着河水的回落,导渗沟的出水量逐漸减少,堤后小管涌亦变得微弱,逐漸停止。
  自8月26日至9月初,上段共修建导渗沟1850米(纵沟),主要集中在3+980~5+880、8+100~9+830;下段共修建导渗沟6,011米(纵沟),主要集中在14+360~15+000、16+360~19+020、20+180~22+950、24+740~26+500几段(詳見第九章第二节“导渗工程”)。
  (4)防凤防浪 子牙河右堤上段由于东淀水面辽闊,近6公里,又正迎西北风,故防风防浪极为重要,自8月22日起即开始采取防浪措施,8月31日基本完成。本段除浆砌片石护坡部分(其上均有防水墙)只采取挂柳防浪外,其余部分都采用子埝頂及迎水面(均为草袋土)直接鋪葦蓆、护坡拋石、坡外挂柳、水面漂游子四法联用的措施。拋石出水面1米,厚40厘米,游子用当地材料麻杆秫稭扎成。10+170以下为引航道及船閘,河面窄,风浪小,故只鋪葦蓆未做其他防浪工程。上段防浪共計拋片石长7,704米,用石7,532立米。下段因河面較窄,风浪較小,而旧砖及灰土护坡又尚完好,故12+100以上未采取防浪措施,12+100以下只采用子埝頂迎水面鋪葦蓆及大堤迎水坡挂柳防浪。因子埝大部为素土,故蓆下加垫秫楷、树枝、草等軟料,厚10厘米,以防淘刷。三合土及灰土护坡裂縫原拟用粘土水泥浆弥縫,因水下施工困难,做考虑裂縫細小,問題不大,未采取措施。
  (5)迎水坡防护 西河閘以上为浆砌片石及拋石护坡,西河閘以下为縐砖三合土及灰土等护坡。第一次洪峰以后为了防止閘下段三合土及灰土护坡坡脚淘空引起险情,先后組織潜水人員检查,再实測橫断,确定有冲刷情况者48处。經分別采取拋砖拋石沉树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堤坡坍裂。8月14日至9月10日間,共拋砖4处长135米,用砖127,000块;拋石25处,长1,143.4米,用石2,632米;沉树19处长1,453米用树556株,石籠278立米。

知识出处

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

《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防汛技术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庆祝抗洪斗爭的伟大胜利、海河流域概况、1963年雨情水情、堤防加固及辅助工程、尾闾分洪、海河洩洪及冲淤、市区护岸、碼头及桥梁的防护、市区排水、西河闸、海河闸汛期运用施工经验和护堤抢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