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地形
海河流域按照地理区划习慣和河流自然联系,包括海河水系及潮白、薊运、徒駭、馬頦等水系。海河水系是由北运、永定、大淸、子牙、南运等五大河系所組成,为华北平原仅次于黄河的一大水系。
海河流域面积約为28万平方公里,范围东瀕渤海,南界黃河,西接山西高原,北及东北分别同蒙古高原、灤河流域接壤。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北京全市、河北省的絕大部分以及山西、山东、河南、內蒙各省区的一部分。
海河流域的北部和西部均为山地、高原,东部及东南部为广大平原。北为燕山山脉,西为太行山脉,一般的高程在1,000米上下,最高的五台山达3,400米。这些山脉环抱着辽闊的平原,形成了一道高聳的屛障。丘陵地带很窄,山地与平原几成直接交接。
平原地区拔海高度絕大部分在50米以下,由于第四紀以来的长期沉降,基岩很深,沉积层很厚,形成了寬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坡度在万分之一左右。但又由于黃河及海河各支流的多次氾滥和改道,沉积物的性质和堆积速度的变异,就构成了本区略微起伏的地貌特征。一般在河道曾經流过的地带,地勢較高,在历代黃河故道之間形成了相平行的条形洼地,这些条形洼地又被海河各支流冲积所截断,重分成了大小不等的碟形洼地,較大的如白洋淀、賈口洼、文安洼等。其中从白洋淀經天津市至大沽一綫为本区內最低洼的地带,这条带状地区是全区坡向的集中点。南部自西南傾向东北,北部自西北傾向东南,都以渤海頂端为終点,使这里成为本区諸水汇聚之处,构成了单一的海河水系,这样就給防洪除涝造成了极不利的条件。
第二节 气候与气象
华北平原的大部地区均属于季风型的大陆性气候,历年平均气溫在6°~14℃之間, 1月溫度最低,約在-2°~-6℃之間,最低气溫达-20°至-26℃。7月气溫最高,均在24℃以上,最高达44℃,全年气溫变化很大。本区历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001米左右,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夏秋的7、8两月,春季仅占10%,因而形成了春旱秋涝,旱涝交替的气候特点。
一、各季节气候
(一)春季(2月~4月)入春以后,由于日射增强以及到达华北地区的高压移动較快,除此大陆高压外,在东方黃海海面上出現副高压气团,海陆变性气团互相交綏,鋒面活动頻繁造成风向不定、偏南偏北风交替出現、天气阴晴多变、幷降下少量的雨雪。個随着本区气溫的迅速回升蒸发量加大,远远超过了所降的雨量,就出現十分干旱的天气。
(二)夏季(5月~7月)本区处于大陆低气压的籠罩之下,盛行偏南风,湿度大,降水多,且多暴雨,几天的降水就接近甚至超过多年平均雨量,因此常易产生水灾。在夏天各月份里各地平均气溫均在20℃以上,最高溫度可超出40℃,造成本流域夏季炎热多雨的特征。
(三)秋季(8月~10月)从9月开始,本区的气溫較剧地下降,10月的平均溫度可在16℃以下,往往在一次寒潮南下之后,几日之內便由酷暑变为秋高气爽的天气,降水量也变少。由于降溫很快,本区的早霜亦頗严重,对农业的影响很大。
(四)冬季(11月~翌年1月)整个冬季被蒙古高压势力所控制,环流型比較稳定。每当較强的冷高压自蒙古人民共和国向南伸展时,本流域經常受到强度不同的冷空气侵袭,强大的寒潮每冬約出現四、五次,最多可达七、八次。寒潮袭来时,不仅风速强大,溫度也显著降低,最低溫度在三、四日之內可降低10°~15℃。故冬季天气的特点多晴少云,寒冷干燥,西北风盛行,溫度都在0℃以下。
二、主要气象要素
(一)降水 海河流域处于大陆性季风带,降雨期与高溫期一致,雨量都集中在夏末秋初,全年雨日很少。年雨量在多年內的变化很大,不能滿足农作物的需要。
本流域的多年平均雨量,大部地区在400~600毫米之間(見表1-1)。在燕山、太行山等山麓地区雨量較多,可达600毫米以上。降水日数大都在40~60日,个別地区可达70~80日。根据季候降水的分配:冬季占3%,春季占10%,夏季占70%,秋季占17%,是全国雨量最集中在夏季的一区。其次降水的变率很大,年平均降水量变率約在20~30%左右(見表1-2),个別地点达40%以上。
海河流域的暴雨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6、9月次之,暴雨中心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側及燕山南側。暴雨中心移动路径系从偏西方向移向偏东方向,尤以西南向东北为最多。暴雨类型以鋒面性的暴雨型为最多,約占90%,其次是气旎性的和台风型的暴雨。暴雨移行速度在7、8两月一般較慢,1963年8月4日至5日獐〓一带的暴雨中心一昼夜只移动了30公里,移行的平均速度每天100公里左右。5、6月移行較快,平均200~400公里,最大500公里左右,且仅在7~9月出現。暴雨持續日数一般不长,69%的暴雨持續日数不超过两天,個最长的一次却也曾达13天之久。本流域各主要站的最大三日暴雨量見表1-3。
(二)风 海河流域因受气压中心消长的影响,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夏季受太平洋高压的控制,因而冬季多偏北凤,夏季則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为风向轉換时期。全年平均风速为1.5~5米/秒,以3米/秒左右为最多。从风速的分布上看来,以渤海沿岸一带风速最大;从季节来看,以春季为最大,其次是冬季,夏季最小。
本区在夏秋之际有时还受台凤的影响。台风是发生于菲律宾群島以东大洋面上的一种热带海洋性的旋风,其本身夹带过量的水分,因而凡台风所經之地,随即发生极猛烈的暴风雨,降水量大而集中,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常甚严重。1917,1924年本区就由于台风所带来的暴雨而形成了洪水灾害。
第三节 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是由北运、永定、大淸、子牙、南运等五大河系所組成,分別从北、西北、西、西南各方向呈摺扇状汇于天津附近东流入海。
海河水系流域范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7.8亿立米(註1),各河流量的变差糸数約为0.4~0.7,年水量除具有变幅較大特征外,也具有連續枯水和連續丰水的周期現象;例如1926~1932年連續7年各河普遍呈現枯水現象,1950~1956年間除1952年外都呈現丰水現象。
一年內径流分配基本上与降水量的分配規律相同,全年約有54~72%集中在夏秋的120天內(6~9月),汛期水量約有40-60%集中在30天之內,在30天的水量中又約有34-39%集中在5天之內。冬天流量甚小,河流往往呈現涸竭状态。因此,由于年度和季节之間的水量变化幅度都很大,形成了易涝易旱的現象。
海河水系各河平均年总輸沙量約1.6亿吨,平均水蝕模数每平方公里1,130吨(註2),仅次于黃河。其中以永定河的含沙量最大,其次是漳河和滹沱河。永定河官厅站多年平均輸沙量为42公斤/立米,漳河覌台站为11.8公斤/立米,滹沱河黄壁庄站为8.83公斤/立米(註),北运河和大淸河則較少。
海河水系各河的情况,除水庫、减河和洼淀部分另詳专节外,概述如下:
一、海河
海河为北运、永定、大淸、子牙、南运等河的共同尾閭。北运与永定、子牙与大淸四河先后分別在屈家店与第六堡汇合,进入天津市区后又在西沽附近合流,最后在金鋼桥上游三岔口附近納南运河后称为海河。海河全长約74公里,穿过金鋼桥、獅子林桥、金湯桥、胜利桥、解放桥过小孙庄、陈塘庄出天津市区再經灰堆、宋家庄、赵北庄、泥沽、葛沽、南开、邓善沽等地至塘沽、大沽入渤海。
海河自金鋼桥至解放桥一段河幅較窄,平均寬100米左右;解放桥以下,河幅逐漸展寬,至大沽附近达300余米。海河平均水深約5米左右,平时可通航3,000吨海輪。海河历史上最大洩量曾达1,614秒立米(1925年)。1958年在大沽出口处建节制閘挡潮蓄水,設計过閘流量为1,200秒立米。
二、北运河
北运河是我国著名的南北大运河的最北一段,自通县至入海河处全长140公里。北运河上游原有二源,一为潮白河,一为溫榆河。潮白河于1912年在李遂鎭决口夺道窜入箭桿河。后来,为挽归故道,先后在順义县的苏庄修建了洩水閘和进水閘等,幷开挖引河,藉以控制潮白河水流。但这些工程,在1939年均为洪水所冲毀,自此以后,潮白河上游的16,00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內的洪水又全部洼入箭桿河,行經香河、宝坻于八門城汇入薊运河出海,潮白河不再入北运河了。解放后进行了潮白河下游的整理工程,开辟了潮白新河,做通过黄庄洼及七里海滞洪区,循东引河、薊运河入海,做在上游修建了密云水庫,控制潮白河洪水。溫褕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北部山中,集水面积約2,650平方公里。
北运河自通县以下,河道不但平浅,而且愈往下游河床愈加狹窄。如楊村一带只有数十米。因此为了宣洩上游来洪,减免洪水对天津市的威胁,开挖了几条减河,如土門楼附近的青龙弯减河,蔡村以下的筐儿港引河等,1959年在筐儿港建拦河节制閘,使洪水下注更得到了控制。
三、永定河
永定河是海河上游的最大一个河系,位于北运、大淸河之間,流域面积共約52,000平方公里,上游主要支流有桑干河、洋河、嬀水河。桑干河源出山西大同盆地,向东流至涿鹿之东与洋河相会,再下行于怀来县境的官厅迤上收納嬀水河后始称永定河。上游河道流經交替連接的盆地和峽谷,河道时窄时寬,如官厅以上的河床寬达1,000~2,000米,官厅以下山谷急驟收縮,河床寬仅100~200米,流速很大,出山过三家店进入河北平原,河床又展寬达2,000~3,000米,东南流經卢沟桥、金門閘、石佛寺,在屈家店注入北运河。
永定河上游流經黄土地区,舍沙量高达42公斤/立米:向有小黃河之称。每逢山洪暴发則浊流滾滾,汹涌而下,至河北平原后河床坡度减緩,河身展寬,流速緩慢,泥沙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一般河床底部高出两岸地面3~5米,形咸地上河,两岸不但无支流注入,且河床本身就成了北运河与大淸河水系之間的分水界。
永定河在历史上潰决迁徒史不絕书,所以昔称为“无定河”。1698年(淸康熙37年)自石景山起开始筑堤,河道形势略有改变,但决口为害仍很严重。此后反动統治者,除为了維护其本身的利益曾部分修筑过堤防以外,从沒有較根本地治理过。1912~1949年大的决口有7次,其中1917年和1939年两次决口与大淸河、子牙河洪水汇合侵入天津。解放以后,在党的領导下修建了官厅水庫,幷进行了新泛区的整理工程,不仅使官厅以上的洪水获得控制,而且也大大地减小了下游泛滥的面积。
四、大淸河
大淸河位于海河流域的中部,支流众多,均发源于太行山的东側,流域面积达40,200平方公里。上源分为南北两大系統:北支主要有白沟、拒馬、琉璃、易水等河,汇流后在白沟鎭以下称大淸河;南支包括潴龙河(支流有磁河、沙河)以及唐、方順、府、漕、瀑等河,均汇入白洋淀而后經赵王河在新鎭流入大淸河。历史上大淸河北支受永定河于扰,其支流小淸河且成为永定河的分洪道。解放后于1951年在白沟鎭以下辟新盖房分洪道,加速大淸北支洪水宣洩入东淀。南支历史上也受滹沱河干扰,于1949年修筑滹沱河左岸大堤,使潴龙、滹沱两河各自独立。大淸河在新鎭以下經崔家房子、富官营、苑家口穿东淀至第六堡注入子牙河。
大淸河河面寬从300~400米至1~2公里各处不等,但因比降小,河床过浅,洩量只有300~400秒立米。雄县以下河身更窄,所以經常决口成灾。
五、子牙河
子牙河位于大淸河与南运河之間,流域面积61,000平方公里,有两大主要支流,北支滹沱河和南支滏阳河均发源于山西黃土高原,在献县臧家桥附近相会。滹沱河在山西瑤池县以上流經忻定盆地,河面寬闊,瑤池以下至河北的崗南155公里間流經峽谷,崗南以下經黃壁庄流入河北平原。
滏阳河在滹沱河与漳河之間。除滏阳河外,在太行山东側另有許多条源短流急的平行河流,其中以沙河、洛河、泜河、槐河为較大。各河入平原以后受地形限制先分別注入大陆泽和宁晋泊,然后在艾辛庄附近汇入滏阳河。
子牙河于第六堡納大淸河,以下亦称西河,經当城、楊柳青下行至天津市西沽附近会北运河后注入海河。1958年在楊柳靑附近建成西河閘,設計洪水位8.0米,相应洩洪流量1,100秒立米,1960年以前曾利用西河閘在东淀蓄水。
六、南运河
南运河位于我省的南部,是南北大运河黃河以北至天津飭一段,上游为漳、卫二大河系。称鈎湾以上两河流域面积共35,240平方公里。漳河主要支流有淸漳河和浊漳河。漳河上游和二支流大部流經深山峽谷,坡陡流急,为南运河洪水主要来源。其中浊漳河因流經黄土地区,合沙較多。卫河支流大多为山溪性河流,其中以琪河、安阳河、湯河較大。
漳卫二河交会于称鈎湾(徐万仓附近),自此以下称卫运河,至临淸以下則称南运河。南运河全长412公里,經武城、故城、德州、泊鎭、滄县、靜海后,流經天津市区入海河。1953年修建独流减河后,南运河河身被截断,改道經十一堡舳閘入子牙河。同时在独流减河河底修筑三箱涵洞向南运河原下游段輸水以解决天津市用水和沿岸农田灌溉。
南运河上游来洪量很大,下游河身不能容納,因而自明、淸以来在东岸兴建了四女寺、捷地、兴济、馬厂等减河以分洩洪水,直接导流入海。解放前南运河长期失修,河身淤塞,各减河亦未能充分发揮作用,其中兴济减河則早已废弃。
以上各河的径流总量、各月平均流量和保証标准分別詳見表1—4、1—5、1—6。
第四节 海河流域的洪水
一、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
(一)海河流域的多年平均雨量为400~600毫米,年雨量主要集中在夏秋的几个月里,有时一个月甚至几天所降的雨量即可超过多年的平均降雨量。暴雨所形成的洪水,陡涨陡落,变化急驟,山区尤然,各小河集流速度一般高达6~8米/秒。这样强的暴雨是造成海河流域洪水的主要原因。
(二)海河各河系上游均出于山地,下游进入平原后纵断比降极小,一般約为1/5,000~1/10,000,落差都不超过20米,这样加剧了河水暴涨緩落,洪水不易消退。
(三)海河水糸的最大特点是五大河下游于支不分,它們在很短的距离內几乎同时輻聚入天津附近的海河,全流域呈摺扇形。这种分布形式如果遇到各河流同时涨水,則不但干流海河負担过重,而且各河互相干扰,不利于排洩洪水。又由于各河的水系十分混乱,沒有明显的分水界限,一遇洪水,各河彼此篡夺为害,扩大了洪水灾害的面积。
(四)华北山区树木經长期破坏,保存极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流自上游山区带下大量的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頓减,将泥沙沉积在平原河道上,过去为束水归槽不使漫溢,便在两岸筑堤,使河床高仰成为地上悬河。由于河道橫断面狹窄,愈向下游断面愈小,因而河流洩洪能力也愈向下游愈低。例如南运河在临淸的保証流量为1,350秒立米,至四女寺便减少到350秒立米,到九宣閘仅50秒立米,而它上游的一条漳河,覌台站的夏季洪峰流量就常在几千秒立米,1956年最大曾达9,200秒立米。滹沱河出現过13,100秒立米的洪峰,都远远超过河道洩洪能力,洪水只有决口漫溢。
二、近50年来洪水簡介
县志史籍及天津的較早記录,都有关于洪水灾情的記載,在过去明、淸两代540年中共发生过360次,平均每三年中有两年发生水灾。同时期发生旱灾也达377次,平均三年两旱。在近50年中(1913~1962年)有22年为洪水年,其中特大洪水年(大部河流发生洪水,淹地接近或超过4,000万亩)有4次,即1917、1939、1954、1956等年;大洪水年(三个以上河流或地区发生洪水或严重瀝涝,淹地在2,000~4,000万亩)有6次,即1924、1929、1949、1953、1955、1959年;局部洪水年(淹地在2,000万亩以下)有12次,即1913、1925、1928、1930、1933、1937、1938、1943、1950、1958、1961、1962年。各河洪水情况詳見表1—7及附录一。
第五节 主要防洪設施
一、水庫
解放前在海河流域从未修建过水庫,因此每遇洪水年,暴雨后造成上游洪水猛涨,洪水又得不到控制,就給全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財产带来巨大的灾害。解放后陆續在永定、大淸、子牙、漳卫等河的上游兴建了13座庫容在1亿立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包括潮白河的密云水庫)、13座中型水庫和儿百座小型水庫。这些水庫修成后已使海河水系上游洪水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幷为除涝和灌溉創造了良好条件。
在这些大型水庫中:拦蓄永定河系上游洪水的有官厅、友誼水庫,其庫容共为23.42亿立米;拦蓄大淸河秉上游洪水的有横山岭、口头、王快、西大洋、龙門和安各庄水庫,其庫容共为26.875亿立米;拦蓄子牙河上游洪水的有崗南、黃壁庄和临城水庫,其庫容共23.86亿立米;拦蓄漳河上游洪水的岳城水庫,庫容为8.4亿立米;此外还有拦蓄潮白河的密云水庫,庫容为41.3亿立米(見表1—8)。1963年8月,南运、子牙、大淸三个河系上游遭遇了特大暴雨,虽在这三大河系上的十大水庫还未全部完工,但也已显示出拦洪减灾的巨大作用。
二、减河
减河是宣洩中下游洪水入海的人工渠道,为我省汛期分洪的重要設施,对汛期减輕洪水給下游的压力有很大作用。在这些碱河中分洩南运河洪水的有四女寺减河、捷地减河、馬厂减河;分洩子牙、大淸二河洪水的有独流减河;分洩北运、永定二河洪水的有青龙湾减河,筐儿港引河、龙凤新河和屈家店新引河;分洩海河洪水的有新开河——金钟河。此外,在赵王河、大淸河上还分別开辟了赵王新渠和新盖房分洪道以宣洩洪水入东淀;在黑龙港区开辟了南大排水河,以减輕賈口洼瀝水負担,在特大洪水年幷可分洩流向賈口洼的洪水。現将各河的簡况分述如下:
(一)四女寺减河 开挖于1840年,解放前长期淤浅,解放后在1956年进行整修,又于1958年加以扩建,幷兴建了水利枢紐。四女寺减河自南运河右岸四女寺村起經庆云县至山东无棣县二道沟入海,全长220公里。河底坡度約万分之一,保証流量扩建后为850秒立米,基本上保証了南运河四女寺以下河道的安全。
(二)捷地减河 于1771年开挖,1956年以前自南运河右岸滄县捷地村起經官庄、吳家桥、周淸庄至岐口入海,全长83公里。1956年以后改由下三舖入南大港,全长70公里。河底坡度万分之一至两万分之一,堤距一般为40~75米,最寬达195米,保証流量(捷地)为160秒立米,1955年最大流量达266秒立米。
(三)馬厂减河 于1880年开挖,自靜海县九宣閘經赵連庄、万家碼头(在此处与独流减河平交)、东大閘至新城附近入海河,全长74.7公里。河底坡度約1/25,000,堤距75~95米。九宣閘保証水位8.1米,保証流量为140秒立米,1955年最大流量曾达188秒立米,1957年于赵連庄附近建拦河节制閘幷扩建节制閘以上原有的馬圈新引河分洪閘,以分洩馬厂减河洪水入北大港,从而减輕北大港在独流减河进口附近的淤积,幷兼作为农田灌溉的控制設施。
(四)独流减河 于1951年动工开挖,1953年汛前竣工。自子牙河右岸第六堡下行經西琉城、小卞庄、大泊至万家碼头入北大港,全长44公里。减河上段河寬約400米,下段堤距逐漸加大到1公里,保証流量1,020秒立米,1954年曾达1,390秒立米,它对分洩东淀洪水和保卫天津市的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青龙湾减河 于18世紀初在土門楼附近开挖,分洩北运河洪水入七里海,全长63公里。1950年又在狼儿窝建分洪口門入黄鋪洼再入金钟河,保証流量为800秒立米。
(六)筐儿港引河 原筐儿港减河系作宣洩北运河洪水之用,但因长期失修已废弃。解放后在其左側新辟筐儿港引河,自筐儿港村經大黃舖洼后入金钟河。在筐儿港引河口建有閘可宣洩流量300~400秒立米的洪水。
(七)龙凤新河 原龙凤河故道乃穿过鉄道在黃庄附近洼入北运河。为了减免上游洪水大量注入北运河而直接威胁天津市,因而在龙河与凤河汇流处新辟龙凤新河,将上游来水向东引入筐儿港引河,流量达240秒立米。
(八)屈家店新引河 于1931年开挖,自天津市北郊区屈家店至津唐公路一号桥入北郊放淤区,全长16.5公里。建有欢坨閘及刘快庄閘同金钟河相連接。
(九)新开河 开挖于1881年,自天津市区堤头村附近的耳閘至孙庄入金钟河,全长13.2公里。保証流量为400秒立米。
(十)金钟河 原沟通着海河与薊运河,但由海河到孙庄的一段已逐漸淤废,今在孙庄附近連接新开河与海河相通。孙庄以东金钟河分別接納塌河淀洪水、筐儿港引河和东引河,过京山鉄路后会薊运河入海。由孙庄至薊运河汇流处全长37公里。
(十一)南排河 位于黄浪渠和捷地减河之間,西起黑龙港交河县大孙庄子村南,东行以倒虹过南运河后穿津浦鉄路至黃驊县赵家堡入海,全长97公里。南排河于1960年开挖,用来提高黑龙港河排涝标准,导瀝水入海,以减輕下游賈口洼承受瀝水的負担,同时也解决南运河以东石碑河的排水出路。南排河河床纵坡上段为1/10,000,下段为1/18,000,設計流量在过南运河的倒虹处为192秒立米。1963年最大分洪流量达380秒立米超过原設計流量1倍。
(十二)赵王新渠 由百草洼下口张各庄附近至崔家房子入东淀,全长約23公里,上游与白洋淀相連。堤距620米,堤頂高程11.0~10.0米,上下渠口渠底高程均为6.0米,中部低洼处約为4.0米。新渠上口設10孔分洪閘一座,設計流量为1,350秒立米。工程于1956年建成后,历年均发揮了洩洪及汛后排水作用,使大淸河南支洪水得以及时下洩。
(十三)新盖房分洪道 分洪口門位在大淸河經常决口的新盖房处。1951年初建时口門寬280米,进口处底部高程12.8米。1956年以后口門寬度扩大至360米,設計洩量2,000秒立米。分洪道从平地起堤,堤距一般为1,500米,堤頂寬5米,全长約36公里。分洪口門因无控制建筑物,每次分洪均需人工扒堵。
由于在解放后先后兴建和整修了上述各碱河和分洪道,幷增建了不少閘涵等設施,除对海河流域的农田灌溉起一定到作用外,在洪水年对减輕汜滥面积,加强洪水調度也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三、洼淀
天津外围地区的几个大洼淀是北运、永定、大淸、子牙、南运等河系洪水的滯洪地区。承滞大淸河南支来洪的为白洋淀;承滞大淸、子牙两河洪水的为文安洼;承滯大淸河北支与子牙河来洪的为东淀;承滞南运、子牙两河洪水的为賈口洼;承滞永定河来洪的为永定河新泛区和塌河淀(北郊放淤区),此外尚有独流减河的尾閭北大港。1963年为减輕洪水的威胁和加速导洪入海,将团泊洼和唐家洼也做为临时滞洪洼地。这些滞洪洼淀在1963年汛期对保卫天津市和津浦鉄路、京山鉄路的安全起了重大的作用。現将各洼淀的簡况分述如下:
(一)白洋淀 白洋淀包括本淀、什淀、新旧四門堤之間洼地、馬棚淀以及大、小王淀等(称大白洋淀),位于安新、雄县、高阳和任邱四县之間,在保証水位(十方院)10.5米时,相应滞洪能力約24.4亿立米。1963年当十方院水位最高达11.53米时,相应的面积扩大到1,259平方公里,滞洪能力达37.85亿立米。白洋淀排洪途径一条是从赵王河(保証流量120秒立米)流經大淸河入东淀,另一条是从赵王新渠直接流入东淀。
目前,白洋淀常年积水区为本淀,什淀及馬棚淀的一部分(称小白洋淀),淀边为千里堤、四門堤、安新北堤、淀南新堤、涨水堤以及民埝等所环繞,堤頂高程11.0~12.5米,頂寬4~5米,淀內水位为9.519米时,小白洋淀相应面积为594公里,蓄水15.9亿立米。遇較大洪水时,則放弃民埝、四門堤及安新北堤等以扩大滯洪范围,幷确保千里堤。淀內地面高程約在5~6米;非汛期經常保持9.0米水位,以稳定漁葦藕业的生产。白洋淀周边,目前有灌溉引水閘涵28座。
(二)东淀 位于楊柳青、垻县及文安县之間,其南側隔千里堤为賈口洼和文安洼,北以中亭堤为界,东邻子牙河右堤,西与溢流洼及赵王新渠相連。保証水位8.0米时,其相应面积为343平方公里,滯洪能力为9.50亿立米。东淀承受子牙河、大淸河北支及白洋淀由赵王新渠下洩的洪水,其排洪途径一条經西河閘(設計流量1,100秒立米)入海河;另一条通过进洪閘經独流减河(設計流量1,020秒立米)入北大港。
大淸河,子牙河橫穿本淀淀南,滩地的西部高程約为5.0~6.0米,东部高程約为3.5米,滩地上通常能种植可在汛前搶收的旱田农作物。
(三)文安洼 西起大淸河的史各庄和文安县东的四岳村,北至大淸河右岸千里堤,东邻子牙河左堤以西地区,洼內东北在富官营处建有滩里閘与东淀相連,洼周边堤埝內的总面积(小文安洼)为540平方公里。洼地高程洼底約3.5米,洼边約为5.5米,洼內常年种植旱田和水、淀稻。只有在特大洪水年才承受大淸河南支、子牙和滹沱河破堤洪水或白洋淀分来的洪水。1963年大赵水位为8.63米时,本淀相应滞洪面积为1,421平方公里,滞洪能力約为37.2亿立米。
(四)賈口洼 在靜海县內,北起东淀的隔淀堤,南迄靜海至王口的南围埝,西邻子牙河右堤,东与南运河左堤为界,面积为455平方公里。洼內历史最高水位曾达7.93米。1963年最高水位为8.94米(鍋底閘),相应滯洪面积扩大到844.5平方公里,滞洪能力約19.2亿立米。淀內地区高程約3.5米,种植旱田和少量的稻田。本洼与东淀之間現有鍋底閘相連。
(五)团泊洼 位于津盐公路以东,馬厂减河以北、独流减河以南的三角地带,面积为315平方公里。解放后为改造洼地曾兴建了纵貫南北的进水渠、总排于渠和揚水站等水利工程,以利排灌。洼內地面高程一般为2.5~3.5米,常年能种植旱田和水稻等农作物。本洼在1939年曾受特大洪水水淹,1963年当小卞庄水位为7.08米时,相应滞洪面积为718平方公里,滞洪能力約20.4亿立米,这些洪水經北大港流入海。
(六)唐家洼 北邻馬厂减河,东接北大港西南围堤,南至捷地减河北側的滄浪渠,西接津盐公路,青靜黃排水河和娘娘河橫貫洼地东西。洼內地面高程約在3.0~3.5米,常年能种植旱田作物和水稻。1963年分洪时,沙井子最高水位为5.88米,相应面积为507.8平方公里,滞洪能力約8.45亿立米,这些洪水大部分經北大港入海,小部分循滄浪渠經岐口入海。
(七)北大港 西北邻馬厂减河,在万家碼头处与独流减河相連接,东围堤外与渤海湾相望,西、南、北亦均有围堤,面积約442平方公里。北大港內地面高程一般在2.7米以下,自1956年以后經常蓄水,供給附近地区灌溉,漁业和葦业也都比較繁荣。1963年汛期当馬棚口水位为4.66米时,滞洪能力約4.46亿立米,北大港东围堤南端建有馬棚口閘,可控制洪水宣洩入海,設計流量为800秒立米。
(八)塌河淀(北郊放淤区)于1932年开辟,用以引永定河的洪水由屈家店进洪閘經新引河入此淀。起放淤和滞洪作用。开辟初期的范围較大,东瀕筐儿港减河,南与新开河、金钟河为邻,西接京山鉄路,北隔旧天津县和武淸县的分界堤,面积約155平方公里。由于多年放淤,淀北全部与淀南大部已淤滿,現已常年种植旱田等农作物。近年来淀的面积已縮小到只有34平方公里,其范围北起津唐公路,东邻筐儿港减河右堤,南至金钟河,西至溫家房子的淀南隔堤。淀內地面高程一般約3.0米,按滞洪水位4.5米考虑,尚可滞洪約5,000万立米,排洪出淀的两途径分別为淀南、东南角的刘快庄閘及欢坨閘,皆經金钟河排入海。
(九)永定河新泛区 永定河自1939年在梁各庄决口改道后,即形成現在的新泛区。泛区之北以龙河右堤、京山鉄路防护堤为边界,南以旧三角淀北遙堤为界,西起梁各庄口門,东至东州村。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寬处約13公里,泛区面积約400平方公里。
永定河自梁各庄以下即进入泛区,河在泛区內迁徙不定,每逢大汛,泛区內一片汪洋。汛后水退,可以种植麦、豆等作物。
本章主要参考資料
1.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海河流域規划(草案)》1957年11月
2.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实用水文参考資料》1958年8月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硏究所:《河北省水文特征資料(初稿)》 1957年12月
4.河北省天津市水利局編:《河北省天津地区水文实用手册(第三册)》 1958年12月
5.中国科学院及水土保持硏究所、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測設計院土壤調查队 《华北平原土壤》
科学出版社 1961年
6.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进修班:《河北省及其附近地区自然区划(初稿)》
1959年 12月
7.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員会:《中国气候区划(初稿)》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8.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員会:《中国水文区划(初稿)》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9.河北省水利厅勘測設計院:《大淸河中下游河道治理規划(初稿)》 1963年8月
10.河北省水利厅:《河北省水利十年》 1960年
11.河北省水利厅勘測設計院:《南运河近期治理規划报告(初稿)》 1963年7月
12.中共天津地委洼改办公室:《天津专区低洼地区改造》 195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