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敎群英頌》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5700
颗粒名称: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其他题名: 記河北大学化学系助敎黃惠芝
分类号: K825.4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本文讲述了年轻的黄惠芝在制造特种玻璃的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经过多次试验和努力,她最终攻克了科学难题,成功制造出符合要求的特种玻璃。
关键词: 坚持到底 胜利 黄惠芝

内容

1959年6月,某玻璃厂熔煉車間的刘組长,接到厂里的通知,說是从天津师范大学(現为河北大学)来了一位敎师,是硏究特种玻璃的,請車間好好地接待。
  某玻璃厂能够生产多种高級玻璃,但还不能生产特种玻璃。这位刘組长心想:硏究这种产品的,一定是位有經驗、有学問的老科学家。他在車間办公室里等候接待这位客人。
  这时,办公室的門响了一声,走进来一个背着帆布書包的姑娘,胖胖的身材,短短的头髮,刘組长一楞,啊!原来是一个年輕的姑娘。听这个姑娘介紹:她名字叫黃惠芝,是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助敎。因为学校里大搞科学硏究,猛攻尖端科学,学校党委就把硏究制造特种玻璃的任务交給了她。虽然她連普通的玻璃都还做不好,可是,她想到自已是一个共靑历員,因此要尽力完成党交給的任务,攻下这个科学堡垒。在天津,她試驗了半年,失敗了一百二十多次。但困难并沒有吓倒她。她把这項試驗工作跟整个国家的科学事业的發展联采在一起,她想:揭开了一項尖端科学的秘密,在祖国的科学領域里就减少了一个白点,这是多么有意义的革命工作呀!因此,尽管失敗了一百二十多次,她还是劲头十足,并且不断地鼓励自己:“革命嘛,就是要坚持,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学校党委看她意志十分坚定,才派她到这个玻璃厂来拜师、留学。她一边向刘組长介紹过去的情况,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塊木拇指那么大的玻璃,請刘組长看看,怪难为情地說:我們費了半年的牛劲,才搞出这么点小玩艺儿!刘組长掂掂这塊小玻璃,又瞅瞅这个姑娘劲头很冲,称贊这位姑娘的毅力:“不簡单!”
  事实确是很不簡单。制造这种特种玻璃,是一項現代科学的尖端課題。当时,不仅有关的資料不多,也沒有实驗的經驗和設备,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1959年春天,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建立了特种玻璃硏究小組,黃惠芝担任組长,組員是三年級学生唐南龙。他們按照化学系党支部的意見,先到本市的玻璃工厂学習,幷且閱讀了有关玻璃工艺学、硅酸盐工艺学等有关書籍,查考了三十多种文献。后来,系里又派了兩个助敎来帮忙,幷且發动同学来帮他們建立实驗場地。系党支部書記也来給他們搬砖运土。这一切,都給予了他們很大的鼓舞。当时,学枝的科学硏究工作都搞得如火如荼,实驗室不够用,他們就在校园后面的一間破豆腐房里开始工作。沒有精密的高温爐,他們就运用土法煉鋼的經驗,自己砌起一座土造高温爐;沒有耐高温的坩堝,他們就把耐火土塗在普通坩堝上来代用……土爐点上了火,燒得又紅又旺、实驗开始了,黄惠芝又指揮,又操作,滿臉烤得通紅通紅,兴奋得了不得。大家都围着土爐,等着着第一爐的結果。可是,开爐以后,坩堝里却只有一点黃水,連玻璃碴子也沒有。黃惠芝和唐南龙不灰心,接着又煉。一燼接一爐,煉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沒有煉出来。党支部鼓励他們再接再厉,他們也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干劲还是很足。而且每当对着通紅的爐火,黃惠芝总是想:这不仅是煉玻璃,也是煉自己的思想。她覚得每煉一爐玻璃,对她都是一次鍛煉,而她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也正是在鍛煉中坚定起来,成长起来的。
  每煉一爐玻璃要三个小时,每做一次試驗,总要連續煉七、八爐。时間是多么宝貴啊!他們經常終日不离豆腐房,吃在爐边,睡在爐边,辛勤地劳动着。春天过去了,挂在爐边的記录牌上,記录的实驗次数已經是“120”了,可是还沒有个头緒。这时候,系里派来的兩位助敎跟黃惠芝說:你們也許能搞成,可是我們在这里也帮不了什么忙!四个人走了兩个。还有人在旁边議論說:老搞不出名堂,豈不造成浪費?这时候,党支部支持他們坚持下去,鼓励他們,安慰他們。支部書記說:搞科学硏究就要不怕困难。在新事物面前,总难免有人怀疑。但是,我們要坚持下去,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在党的支持下,不久,学校就派黃惠芝到某玻璃厂学習去了。
  黃惠芝記着党的敎导,决心和困难作斗爭。到了某玻璃厂,她下到車間里,想从高級玻璃的制造中,寻求出对制造特种玻璃有益的經驗。她要求跟工人一起操作。但是,在制造車問一千四百多度的高温爐边操作,要有技术,还要有强壮的体力。工人們关心她,怕她吃不消。可是,黃惠芝一心一意要完成党所交給的任务,攻克科学堡垒,却一点不畏縮。开头,她不会操作,就在車間里帮工人抬煤、抬料,送茶送水,当勤杂。忙完一天活,累了也不說,下了班,宁肯不休息,还去帮助工人学文化。……刘組长很爱护她,逢人就說:別看人家是大学生,年輕輕的,見了生人还紅臉,学習、干活可不含糊!黃惠芝和工人打成了一片,跟工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掌握了几种高級玻璃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术,幷且从中摸索出一些制造特种玻璃的經驗、方法,找出了以前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工人們的革命干劲和大公无私的風格,使她深受感动。
  就这样,她怀着坚定的信心离开了这个玻璃厂。在火車上,她不断地計划,不断地想:离“七一”还有几天,快赶回学校,做出特种玻璃来,向党的生日献礼!
  黃惠芝从某玻璃厂归来,向党汇报了学習情况,当她提出要制成特种玻璃向党的生日献礼的計划时,党、团支部給予热情的支持,馬上發动共青团員帮助他們修建了一座半土半洋的电爐、电气退火爐……
  試驗工作又开始了。經过几次試驗,在六月三十日下午,坩堝里出現了一种透明的玻璃,黃惠芝和她的伙伴唐南龙高兴得跳起来了。他們想:这回准能向党献一份礼了。当天,他們連夜突击,一直干到“七一”的淸晨。他們心情非常激动,从爐子里把成塊的玻璃取了出来,送到大实驗室里去作鑒定。一看显微鏡,黃惠芝的眼睛就被泪水模糊了;費尽苦心試制出来的玻璃塊上布滿了气泡,光度也很差,不合規格要求!試驗沒有成功,对党組織夸了海口,黃患芝正要到党支部去作檢討,支部書記又找他們来了,对他們說:不要难过嘛,这份礼迟早是会献出来的!接着又敎育他們,碰到挫折不要灰心,干革命,搞科学硏究,誰能够坚持到底,誰就能成功。
  支部書記的話給黃惠芝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学習、硏究、試驗更加細心踏实了。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項科学硏究上。炎热的夏天,赤日当头的午間,人們在树蔭下,还覚得热,而黃惠芝却守在一千多度高溫的爐边做試驗。嘴里的唾沫也要烤干了似的。党支部書記和同学們要她休息,她說:热点算不了什么。为了尽快地攻克这个“頑固”的科学堡垒,有時候,半夜才从豆腐房回来,她还在宿舍里整理材料,記試驗笔記,看書,查資料。同学們催地睡,她总說:不困。其实只要一放下笔,一下子就打起鼾来了。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制造特种玻璃的試驗一直沒有中断。当試驗到三百次的时候,煉出来的玻璃質量大有改变。又經过一番努力,到1959年年底,終于試制出了一种光亮晶瑩、具有多种特性的玻璃。經过有关部門的鑒定,肯定这种玻璃就是所需要的特种玻璃。
  俗話說::“至誠所感,金石为开”。在党的領导下,二十三岁的靑年黃惠芝和她的伙件們,終于完成了这項尖端科学試驗硏究任务。

知识出处

文敎群英頌

《文敎群英頌》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该文介绍了多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陈天池、黄惠芝、王松青等人坚持教育战线,培养花朵的人王如慧等人致力于幼儿教育,张淑清、晋桂香等人则是小学教师,李长茂、赵慕梁等人则在工业领域做出了贡献。这些人物展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精神风貌,对读者有很好的鼓舞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許文龙
责任者
陈珍
责任者
黄惠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