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槪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城市建设新志》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746
颗粒名称: 第一編:槪述
分类号: TU984.221
页数: 20
页码: 1-18
摘要: 本文讲述了天津市城市建设概述包括天津的自然槪况、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等情况。
关键词: 天津市 城市建设 概述

内容

第一章:天津的自然槪况
  天津是我国著名的大工商业城市之一,在我国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設中,己經起着并将繼續起着重要的作用。
  天津的地理位置:是在号称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的东部;前临渤海,背依首都——北京,在北緯39度8分,东径117度12分;正当海河流域下游,是华北五河入海的汇合点。从天津沿海河順流而下,到大沽口70公里,西北距首都——北京140公里。由于它的位置重要,所以从来就是华北的海上門戶,我們伟大首都——北京的屏障。
  天津的地理位置,不仅从国防观点上看很重要,从作为一个工商业城市看,也具备有很多优越条件:
  第一、在黃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华北大平原上,天津的位置約居南北之中,从天津到东北的沈阳,西北的包头,南下到徐、郑等地,直線均不超过600公里,是东北通往西北龟华北的孔道;
  第二、天津处于渤海灣內向西凹入大陆部分的頂点,从天津到毕北、西北等各重要城鎭的距离,較比渤海沿岸其他城市都要近便;同时,天津又是毕北五河的汇合点,內河航运很便利,因此,天津一方面是对外海港,另一方面又是对內河港;
  第三、天津与华北主要工矿区如开灤煤矿、龙烟鉄矿、大同煤矿、长蘆盐、冀西产棉区均距离較近,幷有便利的交通联系;而海洋化工資源更为丰富,所有这些就为天津的輕重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地势和士壤:相传天津在远古时代,本来是渤海的一部分(据說当吋华北平原也是一个海),以后經过河流挾带泥砂的不断淤积,才遂漸成为陆地。
  天津地势平坦低洼。据統計,市区在大沽水平4米以下的地区,差不多占全市区总面积的80%。市区最高的地方是南运河与海河交会的地方;其次是丁字沽以西,津壩公路以东地带。
  在建成区內,沿河两岸地勢較高,如海河沿岸一般都在大沽水平5米左右,沿河以舛地势漸低,在2米—-4米之間;天津旧城一带地势較高,东北髑等少数地区,,在大沽水平6米—-1米,其中个別地区在大沽水平8米以上。
  由于天津市区地势平坦、低洼,每当汛期瀝水不容易排洩,各河水位均超过地面,很容易造成水災,幷且給城市建設工作也带来了一定困难,增加建設上投資。
  关于天津土壤資料很少,还不足以作为分析天津土壤的充分依据,但就现有的材料看,天津土壤在大沽水平零点以上比較混乱,零点以下較有规律。从地面向下約20米,有砂質粘士、粘土、粉砂、砂質〓坶、中砂、細砂等6种。其中以砂質粘土为最多;粉砂、粘土次之;砂質〓坶、中砂細砂最少。另外,在大沽水平零点左右,經常有粉砂层出现,个別地区,从地面向下3——4米有一层厚簿不等的黑色有机粘土,估計这些地方,过去可能是大型湖沼或蘆葦塘地带。
  另外,从天津在解放前的11个井的土层材料看(其中最深的为和平区老西开自流井,846米),士壤情况也是十分复杂,在近距离內变化很大。据地質学家說,这是冲积层的特点。在11个井內取得的士壤資料:有陝甘高原的黄土,太行山的河卵石和漂石,有砂土中夹杂的火成岩,如云母、砾石,另外,也有各色泥砂石子和多层貝壳等。在11个井中,都沒有探得石层, 这也說明天津是一个冲积平原,而且冲积层厚度很深。
  土壤对于城市的备項建設有很大关系。天津的士壤情况据现有資料分析,砂質粘土較多,因此,在进行各項建設工程时,必須考虑天津土壤特点,幷須采取相应措施。
  气候条件:天津屬北半球溫带。虽然距离渤海很近,但是溫差很大,仍然屬于大陆性气候。
  天津的气溫,全年平均气溫为摄氏12度3。每月平均气溫以7月份为最高(摄氏26度8),以月份为最低(摄氏零下4度1)。一年之中,1月份与7月份气溫相差在摄氏31度1,由此可見,天津气溫变化是很大的。从有紀录以来,天津最热的一天是1942年6月15日,气溫达摄氏42度7。其次是1935年6月25日,气溫达摄氐41度9。解放后十年来,以1955年1月24日为最热,达摄氏38度7。天津最冷的一天是1933年1月12日,这一天气溫是摄氏零下18度1。其次是1935年12月29日,气溫为摄氏零下17度9。解放后十年来,以1951年1月15日为最冷,为摄氏零下18度。
  天津的冰冻期(实际結冰日),平均为75天。結冰期最长的一年是1956年——1957年冬天共109天;最短的是1934——1935年共48天。結冰期一般是在12月半至2月半。降雪期自11月下旬至3月中旬。但由于气候的变化,也有降雪很早或很晚的时候。据有关資料記載:降雪最早的是1888年10月19日,开始降雪;而1919年,到5月1日还落了最后一场雪。
  如果按照每5日平均气溫在摄氏10以下为冬季,22度以上为夏季,10度与22度之間为春秋,則天津的季节以冬夏为最长,平均占250天(其中冬季155天,夏季95天),春秋为最短,平均只占115天,所以天津的时令有“非冬即夏”的說法。
  天津的湿度与降雨情况,根据紀录,相对湿度平均为52.9%~77.2%。相对湿度以7——8月份为最高,平均在76.7%~77.2%;以4——5月份为最低,平均在52.9%~54.4%。
  天津的降雨量,全年平均为530.3毫米(另外,也有人說全年平均为526.1毫米)。降雨规律,主要是降雨量很集中;春季降雨量平均为57.8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1%,夏季降雨量平均为392.9毫米,占年降雨量的74%,秋季降雨量平均为63.5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3%,冬季最少,平均为10.1毫米,只占年降雨量的2%。天津地区的降雨量,从全年来看是很不均匀的;冬季最少,春季次之,从6月以后降雨量急剧上升,7月份是全年降雨量最多的一个月,平均达172毫米,8月份仅次于7月份为154.8毫米。由于降雨量很不平均,因此,經當发生春旱秋涝现象。
  根据过去資料,天津历年最大的降雨量是1890年为1221.9毫米;其次是1949年为879毫米。月最大降雨量是1890年的7月,共降雨861.3毫米;其次是1949年7月为442.7毫米。一次最大降雨量是1890年7月17日至21日(120小时),为553.8毫米。24小时最大降雨量也是1890年7月18日,为172.7毫米。一小时最大降雨量是1938年7月22日零吋40分,为83.4毫米。
  从过去的历年降雨紀录看,年降雨量超过800毫米的吋候很少,一共只有3次,而年降雨量在300毫米的却有16次。因此,从全年降雨情况看,天津的雨水是很不丰富的,这就是天津气候干燥的原因。
  日照、风向和风速:天津天气一般比較淸朗,全年平均晴天占39.3%,雲、阴天占60.7%天。日照时数:全年以6月18日到26日为最长,全天可照14.87小时,而12月20日到25日是最短的几天,可照时数为9.35小时。
  天津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为季风带,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則西南風頻率有显著的增加。風速以4~5月份最大,8月份风速最小。
  对天津气候影响很大的是寒流和台风。冬季高气压在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而低气压則处于北回归線以南的太平洋上,气流是从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由于西北高原气溫奇寒,大气所含的水份很少,这种冷空气(俗称寒流)經过天津,溫度、湿度均呈现下降,风力加大,幷有降霜、大风或风砂情形。
  台风是太平洋上一种特殊风暴,台风对天津的影响,主要是造成严重的水災,如1917年和1939年的大水,都是由于台风的影响。至于风速方面,因为台风經过天津己成强弩之末,所以在风速方面的危害上还沒有什么紀录。
  天津的河流:天津处于海河水系的下游,是华北五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淸河、子牙河、南运河共同入海的汇合点,市內河道縱橫,河岸線长約300余公里。
  天津市最大的河流是海河。它在水經上呌泒河尾,在禹貢上称为逆河,宋时又呌界河。海河是起自市区金鋼桥附近的三叉河口,东流至大沽口注入渤海,全长約70公里。海河自解放桥以下、陈塘庄以上宽度約100米左右,陈塘庄以下宽約100~500米之間,最大流量为1614立米/秒。
  海河是天津市工农业生产主要水源之一,电力、化工、造紙、紡織等許多工厂都直接或間接以海河及其支流为生产水源,同时,又是对外貿易港口,3000吨海輪可以乘潮从大沽进入天津,因此,海河自解放桥以下到梁家园以上,有設备比較完善的碼头,可以停靠海船,是天津港的一个重要組成部分。
  海河对天津工农业生产和对舛貿易有很重要关系,但是海河是一个潮汐河道和排水河道,咸淡不分、淸浊混流对生产也有很大影响,特別是在枯水季节,上游来水量少,不足以压咸冲汚,情况就更加严重,像1952年春天,天旱无雨,海河最低流量只有9立米/秒,因而咸水上溯到西河水厂以上;1957年冬,华北普遍干旱,海河水位降到大沽水平0.96米,河水受到严重汚染,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为了改造海河,在1958年开始兴建海河閘、汚水改建和农田誹灌系統改建等工程,幷于1959年全部完成。海河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天津市长期存在的水源不足、咸淡不分和淸浊混流的现象,海河已变成一个河道水庫,經常可以蓄水8000万吨,水位可以經常保持在大沽水平2.5米以上,3000吨海輪可以滿載直达天津。
  在海河的上游有五条河流,即:
  北运河:也呌潞河或白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原为京津間的通航运河,但自从淸朝末年漕运废止后,因年久失修,又經历次洪水汜滥,早己不能通航。北运河起自通县,在天津武淸县杨村会龙风河,到天津北仓附近的屈家店再会永定河,最后在市区大紅桥以东与子牙河相会流入海河。
  永定河是海河最大的支流之一,也是海河流域中最不馴服的一条河道。据历史記載,永定河的洪水汜滥共有80多次;从1912年——1949年在蘆沟桥以下曾經大决口7次,奔流澎湃的洪水,多次冲断京山鉄路交通,威脅天津的安全。
  永定河的河源主要是桑干河、洋河和伪水河。从涿鹿以东的朱官屯以下才呌永定河,向东流經官厅、三家店、蘆沟桥到天津北仓附近的屈家店与北运河汇合。永定河发源于黃土高原,坡陡流急,含沙量很大,有小黃河之称。1917年7月間,由于永定河洪水挾带大量泥沙,致使海河河口附近在48小时內淤高2.5米~3米,情况非常严重。为了解决海河的淤枳問題,1932年开始兴建塌河淀放淤区,当河水含沙量过高、洪水过大时,在屈家店提閘放淤。解放后新建的官厅水庫,对于縮小永定河下游汜滥范围,支援京津两市的城市用水起了很大作用。
  大淸河又呌上西河,大淸河上游支流很多,源于五台山和太行山东麓、汇白沟(即北拒馬河与南拒馬河)、瀑河、唐河、潴龙河等經西淀、东淀到第六堡会子牙河流入海河。大淸河的河槽很浅,河身狹窄,流量很小,每遇洪水即汜滥成災。为了解决大淸河洪水排洩問題,解放后开挖了独流入海減河,減輕了大淸河洪水災害及对天津的威脅。
  在天津靜海县第六堡附近,有一条自南来的大河与大淸河相会,这就是子牙河。它是由滹沱河、滏阳河两大支流在献县藏桥合流后称子牙河。到第六堡会大淸河东流至市区大紅桥附近与北运河相会注入海河。子牙河常年水量比較丰富,航运便利,同时也是天津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南运河也呌御河或卫河,起自黃河北岸,会卫河、漳河經山东临淸、武城、故城、德州,再經河北的东光、泊鎭、滄县、靑县、靜海、杨柳靑到天津市区金鋼桥附近流入海河。南运河自山东临淸至天津长約509公里,在过去很长时間它是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南粮北运主要是依靠該河。但自从淸末漕运废止后,河堤长期失修,河道淤塞,流量很小:自独流入海減河完工以后,該河自第六堡以上流入子牙河(西河),第六堡以下至天津一段,仅保持很小流量以灌漑两岸农田。
  新开河是淸光緒9年(1883年)开挖的一条人工河,起自北运河左側堤头附近的耳閘,向东在孙庄子、欢坨之間与金鐘河相会,全长約16公里,是一条洩洪河道,最大洩水量为270立米/秒。
  天津市区除了以上主要河道外,还有一些和海河相通的小型河道,如墙子河、卫津河、金鐘河、月牙河、废墙子河等,在1959年大兴水利之后,在市区四郊开挖了許多河渠,构成天津地区的水道系統,这些河渠今后随着綠化规划的实现,海河及其支流将是条条河道碧水相運,夹岸綠树成蔭,使天津变得更加美丽,水上交通更为便利。
  水文情况:天津处于海河水系的下流,华北五河从各个方面通过天津,这一方面沟通了天津与內地及远洋的交通,另一方面,由于天津地势低洼降雨量非常集中,而河道俠窄,洩洪能力有限,因而,經常受洪水威脅。据有关文献記載,从1590年到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的358年中,天津遭受水災不下49次之多,每次洪水之后,楼舍为墟,人民生命財产遭受很大損失。
  天津各河水位情况,据1937年~1958年的紀录,最高、最低水位情况如下:
  从上面这张表里可以看出,各河水位最高,最低水位相差很大。另外,再从各河流量看,情况也是这样,子牙河(西河)杨柳靑測站,最大流量到达过1240立米/秒(1954年8月),而最小流量只有3立米/秒;北运河屈家店測站,最大流量为594.3立米/秒(1956年8月),最小流量为0.78立米/秒(1952年6月);海河小孙庄測站,最大流量1614立米/秒(1952年8月),最小流量为37立米/秒(1918年7月)。
  由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相差很大,所以天津各河到了汛期,水位很高,流量很大,很容易造成水災;但正当春季需水时候,則各河干枯,流量有限,不能滿足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这是海河水系存在的最大的問題为了解决海河流域旱涝不均的现象,己开始进行根治海河的伟大工作,几年来除了修建和正在修建大型永庫,如官厅水庫、建崗水庫、黃壁庄水庫、王快水庫、岳城水庫……等,幷修建中、小型水庫9427个以及大量水土保持工作,这些工程的完成,对改变华北的自然面貌起着很大作用,今后随着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华北十年九涝、春旱秋涝现象,将会大大改观,天津城市用水水源問題也将得到彻底解决。
  天津的資源:天津瀕临渤海,漁、盐資源极其丰富。全国四大海盐产区之一的长蘆盐区,就是以天津为中心。长蘆盐的特点是顆粒均匀,顏色洁白,含杂質很少,产量很大,除了供应天津及华北各地食用,同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
  天津的水产也很丰富,渤海灣是很好的漁?,盛产黃花魚、鲙魚、鮐魚、比目魚和对虾。天津境內河流縱橫,地势低洼,淡水魚产量也很高。
  在地下資源方面,据地質勘探部門初步考查,天津附近各县埋藏有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等,但这些資源蘊藏量有多大,有待于进一步勘探。
  农产品方面:天津稻全国著名,另外,毕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积产棉区,棉花产量最高,如大淸河与子牙河流域的西河棉;南运河流域的御河棉;北运河流域的北河棉,大部分都是細絨棉,适于机器紡織;其他像胡麻、烟草、花生、芝麻等經济作物,产量也很大,是天津輕工业原料的主要供应地。
  矿藏方面:天津周围各县虽然絕大部分地区是一片平原,但它的东、北、西三面为燕山和太行山脈,蘊藏着大量的矿藏,特別是煤的儲藏量极为丰富,据調查华北煤的儲藏量約占全国的一半。
  总之,天津周围的資源是十分丰富的,这些富饒的資源为天津向綜合性工业城市发展創造了有利的条件。
  天津对外的交通状况:天津的对外交通是很便利的,这是天津所以能成为华北最大的港口和对內、对外貿易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航运方面,天津处于华北五河汇流入海的尾閭,形成华北內河与海外交通的樞紐。河北省內河航道約2200公里,以海河为干線,而天津是它的总出口。由天津沿大淸河可以通航到保定;順子牙河可以到献县藏桥;順南运河可以到山东的临淸,再沿卫河可直通河南的新乡。海运方面,外洋航線,通航苏联(庫頁島)、英国、日本、朝鮮、南洋各地;內海航線可以通华北的秦皇島、汉沽、烟台、威海、龙口、靑島、东北的大連、安东、营口,以及华南的上海、香港等地。
  解放后新建的塘沽新港,是我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人工港,在該港未建成以前,載重3000吨以上的海輪,必須停泊在大沽口以外的海面上,貨物用駁般装載駛入海河;而3000吨的海輪也只能半載迸入天津。目前万吨輪船可以一直駛进新港,3000吨海輪在1958年海河建閘工程完成以后,可以滿載进入天津市区。现在新港扩建工程己經开始,在扩建工程完成之后,对天津的繁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很大作用。
  在陆路交通方面,天津是京山、津浦两大鈇路干線的交会点,通过京山線向东北可以与东北地区联系起来,向西北可以与京包、京广線沟通,直达西北、內蒙、华中、华南等地。天津是津浦鈇路的起点,自天津到浦口全长1017公里,該線在山东德州与德石線相会,到徐州与隴海路相交,到浦口又接連京沪路,因此,天津在鉄路交通方面,也是四通八达非常便利。
  公路运輪,有京津、津塘、津沽、津盐、津保、津壩等公路,沟通天津与华北各中、小城鎭的交通,对活跃城乡物資交流,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天津城市的形成:天津和我們伟大的首都——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备大城市比較起来,是一个比較年靑的城市。当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北京己是燕国首都的时候,天津还是滨海棄地,非常荒凉。
  天津聚落的起源,根据解放后出土的文物看,远在战国时代己經有人聚居。北宋时天津处于宋辽分界線上,宋設五寨多在天津境內。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認为:北宋吋河平砦就是設在天津。另据宋史河渠志記載:“元丰四年(1081年)8月,都水监丞李立之巡視河道……乾宁軍分入东西两塘,次至界河,于劈地口入海”。又說:“大观元年(1107年)6月,都水使者吳玠言:自元丰年間小吳口决,北流入御河,下西山諸水,至淸州独流砦三叉口入海”。从上述史料推断,在北宋时劈地口(即今三叉口)、由于处于宋辽分界的海口,宋朝曾几次派遣官員巡視,可見当时天津己經有人聚居。
  但是,天津聚落的形成,正式見于史書的,始于金朝的戍兵直沽(即今天津)。据金史完顏佐传記載:“完顏佐本姓梁氏,初为武淸巡检,完顏齩住本姓李氏,为柳口(即今杨柳靑)鎭巡检,久之,以佐为都統,齩住副之,戍兵直沽寨”。
  天津聚落的起点,最初是在旧城东北角东面的三叉河口一带,即今獅子林桥附近。因为这里是潞(北运河)、卫(南运河)汇流入海的地方,无論在軍事上或交通上都很重要。
  天津的名称,最早是北宋的劈地口、三叉口;到了金朝始称直沽;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鎭;到了明初,由于鎮守北方的燕王棣和他的侄子惠帝爭夺皇帝的宝座,从天津渡河南下,以后燕王棣战胜当了皇帝,迁都北京,将直沽改名天津,其意义即天子渡津的意思。
  天津聚落的发展:1404年(明永乐二年)筑城設卫,这是天津聚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天津筑城設卫以后不久,永乐迁都北京,天津为京师門戶,地位日漸重要;同时,在明朝时代漕运很发达,因而,天津得到迅速发展。据淸康熙初重修天津志,兵部副使薛斗柱写的序文上說:“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衝,南运数万之漕,悉道經于此,舟楫之所式临,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杂处……名虽曰卫,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
  由此可見,天津經过明朝的經营到淸初己經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北方經济的中心。
  另外,从天津的建制方面,也可以看到天津发展的状况,据天津政俗沿革記上記載:明永乐二年(1404年)設天津卫、淸雍正兰年(1924年)改卫为天津州,九年(1731年)直隶总督唐执玉奏称:“天津依水陆通衢,五方杂处,事务繁多,請升州为府”。于是天津又改为天津府。在327年間,天津由卫到州,由州到府,发展是很迅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迅速的发展呢:
  一、天津在国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津聚落的开始,就是由于金朝的戍兵直沽寨。从金以后,元、明、淸三个封建王朝,都是建都北京,天津为京师門戶,所以元朝在至大二年(1309),曾以汉軍五千人,給田十万頃于直沽,沿海口屯种;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鎭,至正九年(1349年)立鎭撫司于海津鎭;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知枢密院事买閭以兵守直沽(以上均見元史各本紀)。到了明朝以后,除了明初在天津筑城,設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幷派兵駐守外,到明朝中叶,由于日本侵略朝鮮,明出兵往禦,天津成为支援朝鮮战爭的大后方,設天津巡撫。当时明朝負責經略朝鮮軍事的僉都御史杨鎬就駐扎在天津。据明史兵部志記載:“倭寇朝鮮,朝廷大发兵往援,先后六年,于是設巡撫于天津,防畿甸”。朝鮮战爭以后,虽然裁撤了天津巡撫,但保定巡撫在論屯田疏中,特別强調了天津在国防上的重要意义,他說:“天津当河海咽喉,为神州牖戶,自倭警震邻,开府設鎭,署将增兵,而其地益重”。就因为天津在国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从金朝以后,元、明、淸三个封建王朝,都派重兵駐守,这样就使天津由一个不知名的漁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
  二、天津近海带河,有漁盐之利。淸乾隆时修的天津县志上說“津邑瀕海区也,民以盐为业,漁利与盐同”。根据现有材料分析:天津初期居民主要是以漁为业。因为在元以前,天津沒有关于盐务的記載。天津产盐是在1234年(元太宗六年)。据王鴞著三洨沽創立盐场碑記上說:“燕京所轄有县曰宝坻、蘆台、越支畴昔之盐场也,曰三汊沽則未之聞。甲午之秋(按即元太宗六年),三汊之地未霜而草枯,滩面宽平,盐卤湧出,或經日自生,时人指以为瑞,遂相率訴于官,按驗得实,受旨煎造……招徠者日益重,河路通便,商販往来,是年办課五百錠”(見天津卫志)。自此以后,盐业日漸发展,到明朝中叶有“万灶船河而居”的描述,由此可以想像天津当时盐业是相当发达的。到了淸初,天津又进一步成为渤海灣各盐?的集散中心,海河沿岸的煎盐业遂改为海盐的堆栈。据淸乾隆时张体乾所著津門紀游上記載:“坨在东門外(坨指盐坨,现在己无遺跡可寻)沿河一带,长二十余里,分南北两所,有內外两坨,北有新旧两坨,,。由于盐业的发展,銷路除河北省以外,河南大部分地区也是津盐引銷,天津成为附近沿海海盐(所謂长蘆盐)的集散中心,旧时天津許多富商大賈,就专以經营盐业为利。
  三、漕运的发达,对天津有重大影响。据文献上記載,元朝建都北京,但賦稅貢給多取自江南,特別是粮食,主要依靠南方。当时南粮北运主要是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輔,这是由于南运河(山东一段)河窄水浅,通航不便。但是海运也必須經过天津,然后再送到北京。据元史記載:“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命上海总管罗壁、朱淸、张瑄等造平底船六十艘,运粮四万六千余石,从海道至京师……明年始至直沽”。由于天津是海运的終点站,所以在至元廿五年(1288年)四月增立直沽海运来仓”(見元史)。在元朝由于海运的发展,兼輔以河运,天津日趋繁荣,在元人詩中有“晓日三汊口,連檣集方艘”之句,可見当吋三叉河口一带的盛况。
  到了明朝初期,南粮北运仍以海运为主,据明史記載:“永乐元年(1403年)命瑄(即平江伯陈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輪粟四十九万余石……遂建百万仓于直沽”。但是,当时海运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滿足运輸上的需要,在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年至1415年)再度琉浚了运河,使南起杭州北达通州的南北大运河全線畅通,进一步促进了漕运的发展。
  由于在漕运的带动下,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南北土产物資和各行商賈齐集天津,沿南运河一带成为非常繁华的地区。在畿輔統志上对天津有这样一段描述:“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九州万国貢賦之艘,仕官出入,商旅往来之帆楫,莫不栖泊于其境。江淮賦稅由此达,燕赵漁盐由此給,当河海之冲,为畿輔之門戶,儼然一大都会也”。
  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1860年英、法联軍之役是天津历史上一个最大的轉折点,自此以后,天津即从一个封建性城市淪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
  从元朝初期(1288年)到淸咸丰五年(1855年)的567年中,天津主要是一个內港城市,它的經济机能主要是建筑在漕和盐的基础之上,是为封建統治阶級服务的城市。1860年英、法联軍打开了北中国的大門——天津,幷威逼腐朽透頂的淸朝政府签訂了北京条約,开天津为通商口岸;英、法、美帝国主义首先在天津建立租界(按:美租界在1880年函津海关道,愿归还中国,但后又併人英租界);德、日、帝俄、意、比、奧等国继之于后,天津淪为各帝国主义对华北进行軍事、經济、文化侵略的基地,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租界的面积最多时达13.32方公里,相当天津旧城城面积的七倍以上。
  从1860年到1948年的88年間,天津是在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外人在天津的投資曾达11952.3万美元(見天津的經济地位一書),对外貿易及密切依賴对外貿易而发展起来的加工工业和輕工业,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或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資本主义手中,在这八十多年中,天津是比过去发展了,繁荣了,对外貿易代替了內河航运;天津由一个北方的大城市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城市。但是,这种繁荣是虛假的,是建筑在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中国官僚买办資产阶級的出卖人氏、压榨人民的基础上的,无論是金融物价、市场活动都直接或間接受着帝国主义的操縱与影响,具备着依賴性、投机性和消費性,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天津市区范围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404年以前,天津的市区范围(当时天津称直沽或海津鎭),主要是在三岔河口及三岔河口的海河西岸宮南、宮北一带,据文献記載,天妃宮(即娘娘宮)建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元朝南粮北运是由海道北上,而天妃宮正当海运的終点,因此,在元朝时候,天妃宮(尊敬的海神)香火很盛,宮南、宮北大街成为最繁华的地区。
  第二个阶段:自1404年天津筑城設卫起,到1860年英、法联軍之役止,随漕运的发展,天津范围有很大的扩展,旧城及沿南运河沿岸迅速建設起来,繁华的中心也由宮南、宮北大街轉移到北門外的河北大街、估衣街、竹竿巷、針市街、鍋店街一带,在旧城以內,由于北部地势較高,同时又靠近南运河,所以封建官僚机构多集中在这里,南部地势低洼,南門外除了有几个村庄,如蘆庄子、馬家口、紫竹林、小白楼外,大部份地区,比較荒凉,住戶較少。
  第三个阶段:1860年以后,随着租界的开辟,在旧城以南沿海河两岸逐漸发展起来。在1860年——1870年間,虽然英、法首先在天津开辟租界,英租界內碼头也修筑起来,幷建筑了一部分房屋,但是天津的經济中心仍然在旧城一带,城南大部分地区还是空曠无人。1870年天津敎案发生以后,帝国主义份子紛紛迁出旧城。1900年八国联軍之役,旧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天津繁华地区才逐漸沿海河南移。1922年前后,天津繁华地区是在南市一带;1928年以后,法租界梨栈(四面鐘)一带最为繁华;1931年后漸推至綠牌电車道一带。
  另外,由于京山和津浦鉄路的修建(按:京山鉄路从1881年开始修筑到1889年至線通車;津浦鉄路于1899年議定借英、法两国銀行500万磅为資金,同时招商入股,1908年开始修筑,1912年建成),旧城北部和东北部,即现在河北、紅桥一带,也逐漸建設起来。
  总之,天津从金朝的戍兵直沽,經过元、明、淸、北洋軍閥和国民党反动派近800年的統治,市区范围虽然几經扩大,但建成区的面积到1949年天津解放初期,只有67方公里,而解放后短短十年,建成区的面积己扩展到119方公里,差不多較解放前扩大了一倍,过去是非常荒凉的市郊,现在己建成新的工厂、仓庫、住宅和公共建筑,市区范围己扩大到北至北仓引河以南,南至南大围堤以外,东至城防河、西至西营門以西,天津正处在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代。
  天津人口的构成与变化:天津人口的发展状况,从1934年以后才有正式統計,在此以前找不到确实可靠的記載。在清初天津县志上录有汪源詩:“海津作鎭剧蒼凉,七姓残元始启疆,为問咬几同朶罕,阿誰数典不曾忘”(見續天津县志)。据說:天津初只七姓,李咬几、只朶罕皆天津設卫时官籍。另外,据高凌云所著志余随笔,也認为天津戶籍最早的大部分是由永乐間迁来。根据这些材料分析,在金、元时代,天津聚落虽然己經形成,但由于元末天下大乱,兵爭連年,天津人口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这是完全可能的。从明朝永乐以后到淸朝初期,天津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人口增长的情况究竟如何?在各种文献上均无記載,仅仅提到“名虽曰卫,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幷沒有关于人口数字的記述。据說到淸朝中叶道光年間(1840年左右),天津人口約20万人,到1860年开港前夕,也只有30万左右(見鮑觉民、何自强著天津一書)。另外,据日本富山房版(地方計划之理論与实际)一書統計,天津人口在1903年为75万人,1910年为80万人,1919年为83.8万人。
  从1934年起,天津才有正式人口統計。自1934年——1959年天津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情况,天津人口在近卅年內有很大发展,从1934年到1948年(解放前夕)的14年間,天津市人口增长約1.07倍;解放后十年間人口增长約56.4%。
  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在解放前(1934年——1948年)主要是封建势力的残酷剝削,农村破产,加之华北地区連年战爭和災荒,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解放后十年,一方面是生产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有一部分农业人口轉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卫生医疗状况得到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据統計,解放后十年(1949年——1958年)天津人口自然增长总数为79万多人。1949年解放初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7‰(其中出生率为16.01‰,死亡率为8.54‰,但到195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到32.98‰(其中出生率为40.07‰,死亡率为7.18‰)。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十年来人口的职业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前天津基本上是一个消費城市,基本人口占的比重很小,据不精确統計,在1949年6月,全市人口为168万人,其中基本人口約为27万人,占总人口的16%;服务人口为35万人,占总人口的20.8%;被撫养人口为101万人,占总人口的60%;其他(包括无业游民或无正当职业者)7.5万人,占总人口的4.19%(按:当时人口統計不是按基本、服务、被撫养等人口分类統計,因此,在进行人口分析时只是約数,很不精确)。当时天津工业职工总数只有13.8万多人,而商业从业人員为25万人。另外,还有5万多无业游民,从人口的构成,也可以了解天津城市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性質。
  解放后,經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計划的胜利实现,特別是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天津由一个消費城市,轉变为生产城市,幷且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随着城市性質的变化,人口的职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据1959年底統計,在全市总人口279万余人中(只包括市区人口),基本人口为63.86万人,占总人口的22.78%;服务人口为40.28万人,占总人口的14.41%;被撫养人口为172.4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他为2.9万人,占总人口的1.11%。
  在基本人口中,工业职工(包括工业、建筑、对外交通运輸)为57.39万人,較解放初增长了3倍以上。在被撫养人口中,据1949年6月統計,家庭妇女占40.4万人,但到1959年底,在被撫养人口中,家庭妇女己減到29.6万人,成千上万的家庭妇女,在1958年大跃进之后,摆脫了家庭的束縛,参加了生产或其服务行业。在天津解放初期,全市还有1万多失业城市貧民和5万多游民,但现在呢?不仅彻底消灭了失业的现象,而且对游民也进行了改造,幷帮助他們找到了正当的职业。
  在天津的人口中,絕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以回族占多数,共計899万人,另外,还有朝鮮族、滿族、僮族、維吾尔等19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解放前在大汉族主义的排斥下,无論是政治地位或經济地位都非常低下,生活非常貧困。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認眞貫彻了党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經济生活都大大提高,在少数民族比較集中地区,如旧城西北部一带,还为少数民族修建了民族医院、民族文化宮,各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跃下,和汉族关系和睦、融洽,亲如一家,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設事业貢献出自已的力量。
  天津旧城市的面貌:城市的发生,是在阶級社会以后,即原始公社制度崩潰,阶級与国家出现,也就出现了城市,因此,每一个城市在不同的阶級社会制度之下,都是为一定的阶級服务的;城市的形成与內容,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形态。
  天津旧城市,在1404年——1860年的456年中,是一个封建性質的城市。天津旧城,初建于1404年,周围九里,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在1586年、1653年、1617年、1725年曾几次重修。1900年八国联軍之役,虽然将旧城拆除,开辟为环城四馬路,但至今仍可以看出旧城輪廊。天津旧城和其他古典城市一样,采取正南正北方向,以鼓楼为城市中心,有两条十字馬路通东、南、西、北四門。城北为政治、經济、文化中心,官衙、文庙等建筑,建筑在这里。南部多为一般市民居住区。旧城以北和以东沿南运河、海河一带,是当时繁华街道,如宮南、宮北、針市街、估衣街、鍋店街、侯家后,当年都是最繁华的地区。旧城的建筑,虽然在1900年大部分被帝国主义組織的八国联軍所烧毁,但是旧城的规模、布局以及城內的街道,建筑形式等仍然保存着中国封建城市的一般风格:街道狹窄、曲折,建筑低矮、密集,反映了封建时代生产方式落后的状况。
  1860年帝国主义的軍舰打开了中国北方的大門——天津,强迫腐朽的淸朝政府开辟为通商日岸,自此以后,英、法、德、日、帝俄、奧、比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相繼在天津建立租界,作为对华北进行軍事、經济、文化侵略基地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在旧城以南的海河两岸,逐漸出现了許多新的建筑,如敎堂、兵营、銀行、工厂和高等住宅等;在市政建設上,也有了新的設备,如电車、电灯、給、排水等,天津由一个封建性質的城市轉变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旧的天津經过了元、明、淸三个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九十年的統治,在城市的物質外貌上处处反映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統治的烙印。在长期的封建統冶之下,城市是为封建皇帝、官僚、地主服务的,城市的建筑主要是城壕、衙署、仓庫、庙宇等,以及专为封建士大夫阶級玩乐的园林场所,如水西庄、思园庄、佟楼(现在均不存)等;1860年以后,帝国主义在租界內大兴土木,迸行各項建設,但这些建設是为帝国主义和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軍閥、买办阶級服务的,而且由于各个租界的各自为政,互相間利害衝突以及租界的盲目扩展,就造成正个城市地混乱与不合理的现象,在城市的物質外貌上形成一幅极不协調的充滿矛盾的画面。这种状况的具体表现在經济方面: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华北的物質財富,不但操縱着天津的金融大权,控制着天津港口的对外貿易,同对为适应他們掠夺原料和傾銷商品的需要,还在天津开办了一些輕工业和加工工业。至于新兴的一部分民族工商业,由于具备着特有的依賴性、投机性和消費性,因而,无論在生产原料,成品銷售以及机器設备都直接間接地受着帝国主义的操縱和影响,从来沒有获得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右城市建設方面:
  第一、天津整个城市缺乏統一规划布局,各个租界的规模是根据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經济能力和在中国的經济利益决定的,英、法在天津开辟租界最早,在天津的經济力量电最旱雄厚,因此,英、法租界建設的比較完备。日本从中日甲午战爭之后,积极对中国进行侵略,日租界也一再扩张。其他像德、意、帝俄等租界,也搞了一些建設,由于各租界各搞一套,建筑形式形形色色,道路系統各成一套,互不銜接,就使整个城市成为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第二、各項建設非常集中,豪华的高等住宅、高級路面、自来水和下水道等,都集中在市中心的几个租界区內,专供帝国主义和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軍閥、买办阶級享受,而劳动人民却生活在阴暗、潮湿、建筑簡陋、破旧的边緣区,生活、居住、卫生条件非常恶劣,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第三、建筑密集,缺乏綠地现象非常严重。在近200万人口的城市中,全市只有7个公园,总面积不过500多亩,而这些有限的公园也是集中在租界区內,劳动人民根本沒有休息活动的地方。
  从以上两章所敘述的情况看来,可以了解到天津从筑城設卫开始,到现在己經有554年的历史了。在这短期的554年中,它由一个毫不出名的沿海小鎭——海津鎭,逐漸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工业城市和国际貿易港口,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經济条件。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經济条件,槪括起来說:就是天津是华北的海上門戶,北京的屏障,东北与关內地区的枢紐及內蒙、西北地区对外經济联系最近便的港口。天津与华北的主要工矿区,如开灤煤矿、龙烟鉄矿、大同煤矿等都有便利的交通联系,而长蘆盐及华北的棉花和其他經济作物,更是近在咫尺,所以天津的輕重工业及海洋化工,旣可取得丰富的原料与燃料,同时又可利用发达的內陆交通和海上交通,把工业品及其他物資輸送出去。
  天津作为大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虽然具备了許多有利的条件,但是,天津是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长期統治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別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利用天津港口作为掠夺华北資源的基地,給天津的物質外貌、經济职能等方面,留下了許多不合理不調和的痕跡,使我們在改造旧城市建設社会主义新天津的工作中,增加了許多困难。特別是在資源方面,天津除了有漁盐之利,幷不出产其他物資,天津和毕北的主要工矿区虽然有便利的交通联糸,但长途运輸增加工业产品的成本,因此,接照合理分布工业城市,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消費原則,天津也存在許多缺点。另外,天津地近渤海,地势普遍低洼,可供建設上的用地很少,同时供建設上使用的建筑材料,除砖、瓦可以就地生产之外,其他材料如灰、砂、石、木材等均需依靠外地供应,增加建設上投資。
  天津目前是一个近300万人的特大工业城市,由于天津在原料、燃料方面均需依靠外地供应,因而,适当地控制城市发展,按照以調整为中心的方針,調整、改造、充买、提高原有工业,使它将以綜合性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国际貿易港口,屹立在渤海岸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設事业继續提供更多的工业产品和技术力量。由此可見,天津今后的方向虽然是控制发展,但它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設中,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十分巨大的,作为社会主义新城市的天津,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知识出处

天津城市建设新志

《天津城市建设新志》

本书主要介绍了天津的自然概况、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天津房屋建筑的历史概况和建筑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同时还涵盖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房屋建筑与管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房屋建筑任务以及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头两年,天津建筑业出现了全面持续大跃进的新局面。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天津市政建设方面的内容,包括道路与桥梁建设、给水事业、下水道工程、绿化天津、战胜洪水以及改造海河等。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天津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发展,包括解放前后天津电车事业的变化、公共汽车的巨大发展以及一般公用事业如路灯、渡口和殡葬事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