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支援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90
颗粒名称: 全心全意支援农业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7
页码: 320-326
摘要: 该文介绍了宁河县五金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过程。该厂通过明确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方向,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支农主动权,不断提高了支农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宁河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厂是由原来的米面加工社发展起来的。过去,由于家底薄,设备简陋,只搞小修小配,没有产品。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全厂职工、干部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明确了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方向,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生产支农产品的技术,为大上农业做出了一定成绩。从一九七〇年到现在,三年来支农产品逐步增加到二十三种,生产了电动机、脱粒机、扬场机、播种机等三千多台、件,修理各种农机具二万八千多台、件,其中下乡修配七千二百多台、件,为农村节约了大批劳力和开支。仅脱粒机每年就可为生产队节约一万五千多个劳动力。国家计划产品也年年超额,逐年增长。在十大精神鼓舞下,今年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国家计划。
  一、端正方向 为贫下中农服务
  毛主席关于“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伟大指示,非常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但是,我们在贯彻执行毛主席这一重要指示时不是一下子就认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开始,认为农业就是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没有什么轨可转了。只要完成生产任务,就算支了农。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厂内一度出现了不顾支农产品质量,埋头抓指标,单纯追求利润的现象。
  有两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一次,有个社员急急火火地来到我们厂,要买几颗脱粒机上的螺丝。保管员说:“我们是工厂,不是五金零售部,几分钱的买卖没法答对!”非叫人家去五金公司不可。那位社员焦急地说:“六金公司我都去了,就是没有这个号的。”人家央求了半天,才勉强找了几颗旧的给人家。还有一次,有个生产队长赶着车,送来一台坏脱粒机。修配车间负责人一看,脱粒机盖飞了,底也掉了。要是修,既费工又赔钱。他又发现,这台脱粒机不是本厂产品,便借口我们“没料”,给推了出去。
  厂党支部发觉后,意识到几颗螺丝虽然小,却反映出我们工厂的大门朝谁开;一台坏脱粒机是“收”还是“推”,能看出我们执行的是什么路线。这两件事,说明我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于是,我们和工人们一起,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制定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深入批判了“本位主义”、“支农吃亏”的错误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干部支农的自觉性。许多工人说:“我们修造的千万件机器零件,都关系到农业大上,关系到‘广积粮’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把支农的千斤重担挑在肩。”那些只顾小“本位”的人也想通了,他们说:“过去只算本厂的小帐本,没看全局,越算越吃亏”。“过去对支农产品能推则推,不能推的就拖。现在认识到:只顾利润,忽视支农,就是抓了钱,忘了线,丢了基础,走了邪路,上了刘少奇、林彪的当。”工人们一致表示:“我们工厂的大门就是要朝贫下中农开,只要是农业需要,一分钱的活也要做!”今年夏季,党庄子大队送来一台水泵,当时正赶上没电,没法开车。为了及时保秧田上水,修配车间的职工,用手拉皮带,带动钻床,有的工人手上磨出了血泡,终于克服了没电的困难,及时修好了这台水泵。
  二、调查研究 掌握支农主动权
  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因此,离开调查研究,就不能得到预期效果。为了支援农业,我们去年自行生产了一批镰刀,由于不适合需要只销了几把。后来,因堆放过久,不得不回炉化铁。我们一心想支农,工人们汗没少流,劲没少使,却落个这样的结果,觉得很别扭。为什么销不出去呢?经过深入农村调查了解,才弄清,原因是我们脱离农业生产需要的实际,错把一时一地的急需当成了经常的、广泛的需要,犯了主观唯心主义。
  这件事使我们受到很大启示,认识到光有支农的思想不行,还得使思想符合实际。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和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农村做细致的调查研究,避免盲目性,掌握支农主动权。于是,我们组织了精悍的小分队,走社串队,并且与五个大队定点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对农村社员在不同季节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进行了解,根据农村实际需要情况,调整力量,安排生产。在具体措施上抓了以下几点:
  (一)注意农活需要,生产赶在前面。根据全年春耕生产、三夏、三秋等几个主要农事季节,提前赶制产品,做到使农业得心应手,不误需要。今年小麦脱粒机的生产,在四月底便下达生产计划,五月初正式生产,六月初送往农村,贫下中农满意地说:“你们真是及时雨呀!”
  (二)农忙抓修配,农闲搞制造。农忙季节,农机具利用率高,有时昼夜开车容易发生故障,所以“修”是主要任务。因此,工厂安排生产要根据农闲与农忙的不同情况:农忙期间,全厂以修配为主,农闲期间,以制造为主,使工厂生产和农业需要衔接起来。
  (三)服务上门,支农到队。根据农活需要,组织支农小分队,常年深入农村,找上门去,巡回修配。搞修配时,还要结合传授技术。能修的要修,不能修的创造条件也要力争修好;能就地修配的就地修配,不能就地修的,带回厂子修。今年夏季,在南涧沽公社巡回修配时,发现一眼机井的深井泵出了故障,我们既没有生产过,也没修配过这类产品。同志们认为,抢修虽然困难很多,但这是关系支农方向的大问题。如果走掉不修,就是离开了支援农业的大方向。最后,大家一致表示:“困难再大我们也要修好”。经过仔细检查找出了原因,马上派人返厂连夜赶制泵管和泵轴,并且拆下了自己生产上暂时不用的一台十三瓩电动机,供这眼井配套。经过一夜的奋战,终于修理好了,及时地解决了贫下中农的困难。
  三、千方百计 处处为农业着想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对工业支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千方百计支援农业,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一)打破妨碍支农的条条框框。过去,我厂的规章制度中有不少不合理的条文,如:“非本厂产品不予修理”;“货物出门,概不退换”;“非工作时间不得私自修理”等,严重地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妨碍了支农工作的开展。经过发动群众,狠批了刘少奇“管、卡、压”的修正主义货色,建立了以支农为基础的新规章制度:修配做到三个不分(不分大小件,不分产品出厂单位,不分上、下班);在时间上,大修不过三天,中修不过天,小修随到随修,昼夜值班,节、假日不停。工人生产实行四定:定岗位、定人员、定产量、定时期。在工作安排上,做到三个优先:时间紧,农机具修理优先安排;材料缺,支农产品优先供应,任务重支农计划优先完成。这样就保证了支农产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二)不管份内份外,只要农业需要,我们就努力去做。今年四月份,有个大队,因抗旱抽水,需要架设一条供电线路。当时水电部门忙不过来,工人们知道后,星期天不休息,立即前往支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紧张战斗,为这个大队架设了线路。贫下中农说:“你们身在工厂,心却时刻惦记着农村,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现在我们的服务项目,基本做到大、小齐备,中、小农具结合,主件与配件结合,修造结合。不分中小农具、新老农具一把抓,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农业出题目,我们就要做文章。
  (三)坚持勤俭办厂,不断降低成本,做到好中求省。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我们多次批判了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的不良倾向,执行三查(自查、互查、专查)和三包(包退、包换、包修)制度。同时狠抓节约,降低成本,提出了节约四寸(寸铁、寸钢、寸木、寸料)和利用四废(落火煤、剪口铁、板木头、边角料)。如脱粒机,原来两个半月时间生产五十台,每台成本三百二十元,经过发动群众,采取缩短工时,利用边角下料等措施,今年只用二十天时间,就生产了五十台,每台成本降低到二百六十三元,较过去降低百分之十八。
  几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结果。但是,由于我们路线觉悟不高,在支农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在十大精神鼓舞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争取为大上农业做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