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运用辩证法 科学管榆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85
颗粒名称:
运用辩证法 科学管榆树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10
页码:
273-282
摘要:
该文介绍了东州大队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大搞植树造林,重点发展榆树,结合生产,开展科学实验,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管树,解决了白榆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生长慢,干形弯”的矛盾,使榆树长得直、高、快、好的情况。
关键词:
武清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东州大队,位于永定河北岸,京山铁路南侧,有十个生产队,六百三十户,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千八百亩耕地。过去是一个低洼易涝、树木稀少的大村子。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大搞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重点发展了乡土树种——榆树(白榆)。五年来,“四旁”植树二十九点八万株,平均每人一百零四株。在发展林业过程中,贫下中农、林业队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坚持以路线为纲,结合生产,开展科学实验,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管树,批判了“穷榆富柳”修枝旧习惯,创造了白榆打头修枝新技术,解决了白榆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生长慢,干形弯”的矛盾,使榆树长得直、高、快、好。一九六八年栽植的三万多棵白榆,现已高达三丈左右,胸径三、四寸粗,从目前长势看,再有三、四年即可成材,比过去当地用旧的修枝方法管理的白榆,可提早成材五、六年。群众看了象钻天杨一样的白榆,评论说:
“昔日穷榆低头弯腰,今朝富榆昂首挺立”。
为革命造林,为革命管树
为革命造林,为革命管树,是在林业生产上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根本出发点。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也曾经多次植树造林,但年复一年,造林不见林。这主要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和干扰,对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清,造林时只作一般号召,造后没人过问,所以成活率很低,即便成活一些,也因没人管理,人畜破坏,逐渐死亡或者生长不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中央关于“绿化铁路两侧”的指示推动下,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造林的失败教训,广泛组织广大社员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方针和“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等伟大指示,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只砍不造”、“轻视管理”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增强了为革命造林,为革命管树的自觉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林业专业队,把造林和管理逐步地结合起来。
发展林业的决心下了,但由于我们对造林的树种问题缺乏认真地研究,使造林工作又走了一段弯路。起初,有的人主张,既然要搞,就要搞出个“样子”来,要搞树种“多样化”、“优种化”,忽视发展乡土树种,盲目引进了大量“新品种”。当时,林业队培育了杨、柳、榆、槐、桑、枣、杏、椿、枫、梓、栎、松、柏等不下几十个树种品种。经过几年造林实践,调查研究,比较鉴别,才发现大部分树种不适合本地条件,唯有乡土树种——白榆生长得最好。从此,我们改变了对选种的看法。什么是适合我们本地的优种?白榆适合本地水土,育苗繁殖容易,栽植成活率高,木质好,用途广,盖房、打农具都需要。榆叶、榆钱能喂猪,也可以做人的代食品,符合备战、备荒要求,群众喜爱,白榆就是适合我们本地条件的优良树种。于是,我们确定大力发展榆树。
一九六八年春季,通过充分发动群众,掀起了大规模植树造林高潮。全村出动四百多人的造林大军,干部带头,民兵为骨干,大造战备林。一春植树四万三千株,其中榆树占了四万株。经过抗旱浇水,精心管理,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贫下中农满意地说:“这回儿咱村可要变样了”。但是,也有些人提出了问题:“树是栽活了,但榆树长得慢,树干容易弯,还不知哪年才能成材?”林业队的同志们听了反映,并没有灰心。他们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向自己提出的新课题,立即举办了学习班,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开展了革命大批判,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轻视管理”、“奴隶主义”和“把事物看成静止不变”等错误观点。同志们豪迈地说:“事在人为,树在人管”,“我们不能做自然的奴隶,我们要做自然的主人”。于是,大家运用唯物辩证法,努力摸索养育榆树的规律。
调查研究摸规律 科学管树创新路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解决榆树“长得慢、干形弯”的问题,必须首先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了解榆树生长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研究自然生长与管理的关系。林业队的同志们遵照毛主席“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伟大教导,对榆树的生长、管理,包括:从幼苗培育到成树的管理,从零星树木到成片林木的管理,从本地群众的管理方法到外地的先进经验等,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他们在对苗圃和幼树的调查中发现,榆树因枝梢细弱,先端弯曲,冬季,枝条上部的芽子易受冻害,枝梢容易干枯;春天,枝条中下部萌发出许多弱小侧枝,如土壤、管理条件好,树势强,这些弱小侧枝就会逐步形成新的主枝,延续向上生长;如土壤、管理条件差,树势弱,侧枝杈就横生,形成无明显主枝的矮化树冠。由此认识到:榆树是每年自然更换主枝头。其次,他们在榆树管理方法的调查中,了解到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穷榆富柳”的修枝谚语,不论冬季、夏季,总是把树冠修得很小,使树干又高又细,到了夏季,枝叶沉重,就造成低头弯腰。同时发现,凡修枝较轻的幼树,一般生长较好。最后,他们又在新栽的幼树中发现(为了提高成活率,栽植时多进行了强度修枝),凡是实行了短截侧枝,重剪主枝头的,在顶端都萌发出几个旺盛的壮枝;没有剪头的,都发芽晚、叶子小、长势弱。大家对调查来的情况,做了分析研究,认识到:榆树“长得慢、干形弯”的主要原因是:“一弱二穷”。即:枝条细弱是特点,自然换头是规律,这是内因;按“穷榆富柳”修枝,造成干形弯,这是外因。渠直水流急,树直生长快。“弯”是主要矛盾。“弯”的问题解决了,“慢”的问题也就会随之解决。大家又从新栽的榆树,经过打头,促使萌发壮枝这一现象中受到启示,联想到果树整形修剪的方法和原理。栽培果树为了培养强壮的主枝,实行冬打头;为了调整主侧的从属关系,构成良好树形,实行夏季控侧修剪。那么,对榆树管理也采取冬打头、夏控侧相结合的办法,也一定能够达到促进榆树直立、迅速生长的目的。于是他们对春季打头的榆树作了夏季控侧修枝的试验。结果,当年新栽的幼树,一般由四、五尺高,长到八、九尺高,而且树势非常直立健壮。经过一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干中出科学。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才能揭露矛盾,认识自然,掌握规律,改造自然。同时初步总结出:“冬打头,夏控侧”等白榆幼树管理方法和原理。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我们在总结一九六八年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在冬季(一九六九年春季)对全大队榆树全部实行打头。这时,却有不少人反对。有人讲:“挺好的小榆树,把尖剪去,纯粹是胡闹!”甚至有的队干部也出来阻挠,对正在修枝的林业队员说:“你们这样干,把树搞坏了,可要负责任。”“把你脑袋揪下来,看你活了活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林业队的部分同志产生了“怕”字,怕搞坏了受埋怨,想少搞点,再试试看。针对这些思想,我们组织林业队反复学习了毛主席“不破不立”的伟大教导,进行路线分析。大家认识到:榆树打头修枝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必然要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是坚持科学试验,大胆革新,还是因循守旧,怕字当头,这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为了支持新生事物,保证科学试验顺利进行,我们一方面向群众、干部做耐心地宣传解释,一方面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因循守旧”、“右倾保守”等黑货。在提高路线觉悟的基础上,一九六九年春季,对全大队集体所有的榆树全部实行了打头,又经过夏季控侧修枝管理,比前一年的效果更为显著,一般由八、九尺高,长到一丈五、六,胸径达二寸多粗。
经过五年来的反复实践,逐步地使这一技术措施比较地完善起来。我们把它概括为:“冬打头,夏控侧,大树冠”三个基本要点。具体方法是:
1、冬打头:要掌握强树轻打,弱树重打。在落叶后至发芽前,一般剪去当年生主枝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将剪口下三、四个小侧枝从基部剪除。一般幼树栽植后连打三、四年,即可达到两丈五以上的成材高度。
2、夏控侧:要掌握控强留弱,强枝重控。全年控侧二至三次。第一次在五月上、中旬,定头控侧。春季剪口处萌发的壮枝,长到一尺左右时,选留一个直立健壮的作主枝,对其余几个壮枝,剪去其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在六月中、下旬和七月中、下旬,重点控制直立强壮的侧枝,一般剪去其长度的二分之一左右,使侧枝粗度控制在该处主干粗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3、大树冠:随着幼树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树冠占全树高度的比例。幼树栽植后第一年(树高在一丈以内),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四分之三以上;栽后二、三年的幼树(树高1至2丈),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上;栽后三、四年的幼树(树高在两丈以上),树冠要占全树高度的二分之一以上。幼树达到成材高度以后,要根据育材目的,确定树干高度。如培养檩材,可固定干高1.2丈;培养梁材,固定干高1.6丈。树干高度固定后,不再疏剪侧枝,尽量扩大树冠,以加速成材。
为什么榆树实行“打头控侧”修枝新方法,能够促进幼树直高快好地生长呢?
毛主席教导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爭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我们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逐步掌握了白榆生长规律,抓住其主要矛盾,为矛盾的转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具体说来:
1、冬打头——人工辅助换头,符合了白榆自然换头的规律。冬季剪去细弱的枝梢,使剪口下的芽子饱满,同时缩短了水分、养分的输送距离,到春季树液流动后,就能比较迅速、大量地满足枝头发芽生长对水分、养分的需要,因此,起到了由弱变强的转化作用。
2、一般树木的主干(或主枝)和侧枝是对立的统一。它们之间既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又互相斗争。一般来讲,侧枝有辅养主干加粗生长的作用,但在树尚未达到成材高度以前,侧枝过于粗壮,就与主枝互相争夺水分、养分、空气、阳光,妨碍主枝生长。因此,在夏季树木生长快的季节,对强壮侧枝进行短剪控制,能够调整主侧枝从属关系,就会起到变害为利,促进主枝健壮生长的作用。
3、由于实行了夏季只控侧、不疏枝,保持了大树冠,使树木制造营养的器官增多了,光合作用强了,促进了枝、干和根系的生长。地下根系发达了,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增加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地上叶、枝、干的生长,这就符合“根深叶茂”、“叶茂根深”的辩证统一规律。
继续革命 不断前进
毛主席教导我们:“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我们对白榆采用了新的修枝抚育法,解决了白榆“生长慢,干形弯”的问题,促进了白榆幼树直、高、快、好地生长。但是,近两年来观察,发现白榆幼树长到两丈多高,胸径三、四寸以后,树干的粗生长有逐渐缓慢下来的趋势。原因何在?我们又组织了对近成材榆树的调查研究,初步找到两个矛盾:一个是栽后三年的白榆,大部分开花结实了,出现了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矛盾;二是密植成行成片的幼树,树冠开始连接郁闭,根系布满了表层土壤,出现了个体与群体争夺水分、营养、空气、阳光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从一九七一年冬季开始,做了近成材树的冬季修剪果枝和抚育间伐的试验。通过试验调查,初步看出一些成效。今年正在继续深入研究试验和示范,争取尽快地摸索到促进白榆成材的科学方法,做到造好林、管好林、早出材、出好材。
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上,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动群众,从路线斗争的高度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深感到,几年来我们抓植树造林是对的,但对农、林、牧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得不好。比如,我们对植树造林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认识不足,因此,只抓了堤防造林,而没有抓风沙地的农田保护林和渠道林网化;再有白榆的树钱、树叶是很好的饲料,但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理解不深,执行得不力的表现。我们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农、林、牧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在今冬大搞村内植树,见缝插针,实现村庄密林化;明春大搞渠道、公路和风沙地造林,实现农田林网化;使树木发展到平均每人一百四十株,为实现毛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为促进农业、牧业生产的发展而努力奋战。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武清县黄庄公社东州大...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