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狠抓革命促干劲 培育新种夺高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83
颗粒名称:
狠抓革命促干劲 培育新种夺高产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12
页码:
247-258
摘要:
该文介绍了蓟县下仓公社大杨各庄大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积极育选良种的故事,重点阐述了在育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关键词:
蓟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大杨各庄大队,位于蓟县南部,太和洼西侧。有八个生产队,一千九百口人,二千九百亩地;地势低洼易涝,土质盐碱漏风,自然条件差。我们队过去是“春碱白如霜,夏涝水汪汪”,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一九六四年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坚决走“农业学大寨”的道路,带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排除了右倾保守思想的干扰,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努力改造生产条件,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积极育选良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们大队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跨《纲要》,从一九七一年起又连续三年过“黄河”,今年亩产六百九十一斤,总产达到一百八十五万斤。我们三年来共交售爱国粮一百万斤,并且为国家提供优种六十多万斤,支援了二十一个兄弟省、市和本县五百多个大队,有的种子还支援了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
狠抓阶级斗争,积极育选良种
我们大队的干部和群众,对改变我们庄的落后面貌是有强烈愿望的。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以后,我们大搞了排涝治碱,初步改造了水、土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应该抓什么呢?这时,我们到外地参观学习,受到很大启发。我们认识到,要想大增产,就得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改良种子,这是我们下决心积极育选良种的开始。
可是,育选良种怎么搞?它和阶级斗争是什么关系?当时我们是不明确的。我们想得很简单,认为育选良种是为了增产,群众一定会自动拥护;至于一小撮阶级敌人,经过一九六四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打击,他们是不敢再捣乱了。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是不对头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必然遇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在育选良种上,也绝不会例外。当我们一提出要大搞良种育选时,立即遇到了阻力。一方面是阶级敌人的破坏,他们吹冷风说:“满脑袋高粱花子,还要搞科研,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人分男女亲眼见,庄稼分公母那是瞎扯淡!”一方面是人民内部的保守思想的阻碍,有些干部和社员议论纷纷,有的说:“搞科研是科学家的事,咱大老粗搞不了。”有的说:“红高粱老黑(豆)十年九得,从咱老祖宗就传下来了,这可不能改!”再加上我们没经验,连续碰了钉子:一九六六年,从外地引进了“维尔156”等玉米杂交种两千多斤,由于这些品种不适合我们那儿的水、土条件,结果减了产;一九六七年,我们又种了一千多亩“农大七号”,由于管理不好,又失败了,亩产才二百多斤。两次引种,两次失败,群众有了意见。一小撮阶级敌人见有机可乘,更嚣张了。他们乘我们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时候,公开跳出来,煽动群众说:“优种不优,咱庄的干部纯粹想把社员饿死!”并且蒙蔽一部分不明真象的群众,揪斗主张搞育选良种的干部和科技队的骨干。有个窃据保管员职务的坏家伙还借机把玉米优种喂了牲口,把三百斤穗选稻种掺了杂。面对着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我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认识到只有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才能取得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胜利。
为了赢得这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胜利,我们首先加强了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路线教育,宣传育选良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我们组织干部、党团员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增强大家的阶级斗争观念,提高大家的路线觉悟。我们又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指示,着重指出育选良种是落实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具体贯彻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夺取高产的有力措施。我们还和大家一起,共同总结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改良种子,而在于我们引进良种时,没有经过很好的试验,便盲目推广。所以,大搞育选良种是正确的,只是搞的具体方法上有缺点。对这些缺点,我们大队领导承担了责任,向大家作了诚恳的检查。经过这一系列工作,群众的认识提高了,对两次失败的问题谅解了。这样,就把进行破坏的一小撮阶级敌人暴露出来和孤立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动了对一小撮阶级敌人的斗争,狠狠批判破坏育选良种工作的阶级敌人。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广大党员、团员、干部和贫下中农,纷纷挺身而出,勇敢地冲向了阶级斗争的火线。阶级敌人曾经逼迫科技队长、共产党员杨士良承认带头搞制种是没安好心,杨士良斩钉截铁地说:“搞育选良种是毛主席指引的路子,这个路子我走定了,至死也不回头!”第七生产队贫农于德申当场站了出来,揭发了一个阶级敌人曾经烧了开水,准备把杨士良烫死的阴谋,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无产阶级义愤。大家一致表示:“阶级敌人破坏育选良种,我们坚决不答应!”有的人还进一步揭发了这个阶级敌人的历史罪行。根据群众的揭发,我们组织了内查外调,终于查出了这个带头破坏育选良种的,原来是一个隐藏很深出卖过组织和同志的可耻叛徒。真相大白,对大家是一次极为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正好在这时,第八生产队种的优种玉米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达到六百多斤。阶级敌人的败露和试制优种的胜利,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就组织全体干部和群众到地里参观,并且把阶级敌人带到地里,广大群众在地头上进行了多次批判。这场斗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大家搞育选良种的劲头立即高涨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建立了科技队,固定了人员和土地;各生产队建立了三结合科技组,由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和技术员参加。全大队掀起了一个群众性大搞育选良种的热潮。
战胜保守思想,不断培育新种
建立科技队以后,开始培育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自己搞制种。对这个问题,干部和群众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自己搞,以自己制为主,国家帮助为辅;但也有的人说:“国家有科学院,县里有种子站,靠国家拨满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干部、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伟大教导和中央关于种子工作“四自一辅”的方针,开展了大讨论。广大群众说:“我们国家农村那么多,全靠国家拨种子,不给国家挑担子,这不符合总路线精神。而且,就是国家有那么多优种,也不能原样不动地生搬,咱们前两年盲目地引进,就是吃了这个亏。”大家认识到:贯彻“自选、自育、自繁、自留”和辅之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坚持自己搞制种,不但能减轻国家负担,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咱们庄土质条件的优种来。科技队副队长杨海岭说:“两种主张:一个是向上伸手,一个是自己动手,虽然只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路线。”这样一讨论分析,大家统一了认识,提高了路线觉悟,决心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碰到技术难关怎么办?这是在自己动手制种过程中发生的。在用引进来的自交系父、母本培制玉米杂交种时,碰到了作物隔离区的困难。按书本上说,搞制种必须在制种田周围设三百米的隔离区,三百米以内只能种高粱等其他作物,不能种植别的玉米。开始我们按书本讲的搞了两年,后来就行不通了。因为当时制种田的平均亩产才二百多斤,为了保证种子的纯度,搞大块作物隔离区,既占地又影响当年粮食总产;同时,在地头还得种豆子,耕作也太麻烦,群众不满意。不搞隔离区,怎么办?我们听说使用时间隔离法,可以代替作物隔离区,但是时间隔离法谁都没干过。这时,一些人就发了愁,认为时间隔离问题是“啃不动的骨头”,“上不去的高山”,解决不了啦。一些科技队员也产生了畏难情绪。党支部认识到,问题虽然发生在技术上,而根子却在思想上。是遇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反映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搞制种。于是我们举办了学习班,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摆了我们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鼓励大家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战胜困难,批判了畏惧困难、“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的懒汉懦夫世界观。“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毛主席的教导,象一盏明灯,指明了方向,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肯于下硬功,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就能够学会时间隔离法,培育出优种来。广大群众豪迈地说:“有毛泽东思想指路,有领导的支持帮助,咱们一齐下苦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思想一明,干劲倍增。我们帮助科技队召开老农座谈会,发动群众人人献计献策,总结经验,摸路子。干部们又带头亲自实践。大队革委会委员、科技队长杨士良,还多次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跑出一百多里地,到有关单位求教。回来后,他和杨宝占、孙宝柱等人,每天都在种子田里,仔细观察玉米出苗、拔节、抽穗、授粉、成熟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并且给各个品种登记了卡片,建立了“档案”。时间隔离法,主要是错开种子田和非种子田的花期,为此就要掌握玉米的授粉情况。那时,正是雨季,一连下了四天雨,杨士良和下乡知识青年陆亦民一连观察了四天,下着雨也不离开地里。就这样,经过多次实践,我们终于掌握了时间隔离法,即制种田的下种时间大体上需要比生产田的下种时间早四十天。可是,有一年又遇到了特殊情况。那年下的种子晚了点,早春气温低,又赶上春旱,结果制种田的授粉期和生产田的授粉期正巧碰在一块了,制出来的种子纯度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又摸索出“看苗播种,错开花期”的办法,即制种田和生产田玉米苗的叶数相差八、九片,就可以达到安全隔离了。
就这样,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发扬敢想敢干、不怕困难的精神,认真贯彻“四自一辅”的方针,采取“小引大繁”的方法,坚持分三步走的步骤(先进行小块试验,检验优种特性,再经较大地块的典型示范,最后经群众评选鉴定,选出最适应本地特点、产量最高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培育检验出“反帝105”、“反帝103”、“白单四号”、“新单一号”等玉米杂交良种。这些良种都具有抗旱、抗涝、抗倒伏、抗碱性较强的特点,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其中尤以“反帝105”产量最高。一九七一年,我们搞了千亩优种丰产方,获得亩产八百二十六斤的大丰收,使全大队一跃跨过了“黄河”。
在制种过程中,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取得一定成绩以后怎么办?优种试制成功了,产量上来了,上级领导表扬,兄弟社队赞扬,报纸电台宣扬,有些人就骄傲起来,认为育选良种完成了,“反帝105”玉米杂交种就是“优中之王”了。针对这种思想倾向,在批林整风中,我们广泛发动群众,帮助党支部领导上检查和克服骄傲自满思想。我们着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爭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伟大教导,联系本大队的实际,开展了讨论。我们庄,从一九六四年以来,有过三次骄傲:第一次是一九六五年,经过“社教”运动和学大寨,生产上来了,我们有点忘乎所以,在引进优种上未经试验,便盲目地大面积推广,结果六六年、六七年粮食产量从《纲要》上摔了下来;第二次是建立革委会以后,到一九六九年,生产又上来了,我们又有点自满情绪,结果一九七〇年就原地踏步了;第三次是建立党支部以后,一九七一年获得了大丰收,我们又骄傲起来,结果一九七二年就又减了产。思想上三次骄傲,生产上三次受损失。群众对我们尖锐地指出:“咱庄育选良种是有点成绩,但要一分为二地看。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咱庄产量还赶不上前牛宫和小刀剪营。再说,并没有头,要说‘反帝105’是‘优中之王’,再制新种没门,实际就是‘顶峰论’,这是中了林彪的毒。”群众的批评一针见血,使我们认识到,骄傲自满是继续革命的大敌,生产没有顶峰,科学实验没有止境,育选良种还得继续搞。于是,我们又迈开了新的步伐,向培育新的更好的品种进军。两年多来,在中国科学院、地区农科所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繁育自交系五百多个,新组合一千多个。在新组合的鉴定中,三个超过了“反帝105”,亩产都在千斤以上,其中“海七交五二五”,经过在本地和海南岛的三年四次试验,已经成功地改造成“蓟科一号”玉米种,比“反帝105”具有生长期短、抗病抗涝力强、双穗多、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我们准备在明年大面积推广。同时,我们还抓了“东方红三号小麦”、“大金元黄豆”、“水里混谷子”等七个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大大提高了种子的纯度,为增产小麦等创造了条件。
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有了优良品种,土、水、肥等其他方面要不要抓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个认识过程,也吃过苦头。有一段时间,我们把优种的作用看得过高,认为有了优种,土、水等其他方面就是差一点,也没啥关系。因此,轻视了抓水和种植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一九七一年秋天,省、县领导同志到我们那儿视察工作,问我们天旱了怎么办?我们回答说:“小旱,我们地势洼,不怕;大旱,我们有扬水站,靠着州河,上游有水库;再说,我们有优种化,不怕旱。”领导提醒我们,不但要抓好种子,对土、水、肥、种植方法等方面,特别是水,也要一起抓,要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作到防涝和抗旱双保险,才能夺取大丰收。可是当时我们还没有认识,结果吃了大亏。去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老天不下雨,地上水断了源,虽然有优种,但是苗旱枯啦。经过抗旱斗争,也还是减了产,没有实现原来的计划。打这以后,我们深切认识到,非打井挖掘地下水源不可,非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不可。从去年秋季起,我们组织了打井专业队,黑夜白日不停工,春节时社员主动提出不休假,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到现在,打了二十七眼机井,使今年的小麦受了益。同时,我们还大搞土地平整,连前几年的工程算在一起,开挖排水渠一百零七条,全长二万六千多米,平整土地两千五百多亩,共动土五十多万方,大大改变了生产条件。肥料,这几年也是逐年提高的,从一九七〇年我们大队猪只就上了《纲要》,现在猪只存栏达一千二百多头,平均每户三头以上,每亩施粗肥八千多斤,麦田都在万斤以上。在种植上,我们也学习了本县前牛宫、小刀剪营和石家庄两季夺高产的经验,改变了过去的老种法,由科技队作典型示范,一季变两季,在种植和管理方法上实行革命,狠抓了三改:一改粗种为细种;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勤浇;三改粗管为细管。由于抓了这三改,今年小麦平均单产四百一十斤。在大田方面,我们也初步搞了棒子和谷子、棒子和棉花、棒子和高粱等的间作套种,结果获得了丰收,全年粮食亩产比去年增加一百多斤。
九年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用北方农业会议的要求衡量,与全市先进单位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特别在治水、改土和种植方法革命上,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虚心学习先进经验,抓大事,促大干,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在一九七四年,向亩产保八百,争千斤进军。我们要继续学好十大文件,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打机井和加强小麦管理,争取打响明年夏收第一炮,为革命做出新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士良
相关人物
于德申
相关人物
杨海岭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杨宝占
相关人物
孙宝柱
相关人物
陆亦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蓟县下仓公社大杨各庄...
相关机构
大队革委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地区农科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