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鼓足干劲学大寨改稻种旱跨“长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78
颗粒名称:
鼓足干劲学大寨改稻种旱跨“长江”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9
页码:
191-19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宁河县大北涧沽公社独立大队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科学种田,改变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独立大队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大队有两个生产队,一百五十八户,八百口人,两千零十五亩耕地,其中粮田一千七百二十亩,是个老稻田队。
我们这里,地势低洼,春旱秋涝。过去一般年景,粮食亩产只有一百五十斤左右。一九六四年以来,通过学大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五年上《纲要》,一九六六年过“黄河”,一九七〇年和一九七一年连续两年跨过“长江”。一九七二年,由于我们没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改稻种旱,粮食亩产由八百多斤跌到三百来斤。我们认真总结了这个经验教训,端正了认识路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使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又达到了八百多斤,重跨“长江”。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国家贡献也不断增加。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三年,十年期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三百五十九万一千斤,平均每年三十五万九千多斤。今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六十二万斤,平均每户三千九百二十四斤,每人七百七十多斤。养猪和植树造林也都超过了《纲要》规定的指标,平均每户养猪三头半,每人植树二百多棵。
总结经验教训,端正思想认识
我们大队去年粮食大幅度减产,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但对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的人很快都认识到了。去年秋收以后,在讨论一九七三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对种稻还是种旱这个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许多人总结一九七二年严重减产的教训,说:“改稻种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生产条件变了,我们就要另闯新路。改稻种旱,同样能够夺高产”。但也有一些人想不通。有一个生产队长说:“我们队的地,盐碱成分高,只适合种稻,不适合种旱。没有不来水的河,没有不下雨的天,等水晚插秧,也比种旱强”。也有的人认为,种旱夺高产困难。还有的人算经济帐说:“两斤高粱才顶一斤稻谷,种旱再高产,年终也得少分钱”。我们感到,改稻种旱,不单单是个改变种植规划的问题,它要改变历年来的生产习惯和方法,要突破原有的生产经验,特别是要扭转人们的思想,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改稻种旱要全面推开,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为了端正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引导大家联系去年农业减产的教训,批判林彪一伙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广大干部、群众,从去年七百亩稻改旱田平均亩产五百多斤,大队农林实验场的杂交高粱平均亩产一千二百多斤的事实中,看到了旱田作物的增产潜力,尝到了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生产的甜头;从去年八百亩水稻因为靠天等雨,造成严重减产的教训中,认识到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危害。在端正认识路线的基础上,还批判了种田只为多分钱的单纯经济观点,认识到,收入的增加,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只有增了产,才能增加社员收入,才能有大贡献。如果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顾客观条件,盲目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水稻,到头来产量上不去,势必要影响到社员的收入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家深深感到,在生产斗争领域里,是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还是脱离实际靠老经验办事;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改造自然,还是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是为革命种田,多为国家做贡献,还是单纯为了增加个人收入;这些,都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大家说:只要路线正确,人定胜天。土地盐碱,我们可以改造,生产条件,我们可以改变,改稻种旱也能夺高产。原来对稻改旱想不通的那个生产队长,在批林整风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成了改稻种旱的促进派。今年这个生产队生产搞得比较好,比另一个队增产粮食六万余斤。
苦干实干,改变生产条件
我们大队种水稻有比较长的历史了,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实行改稻种旱,原来种水稻的生产条件,有些已不适应种植旱田作物的要求。比如,原来地的条大,有些大平小不平,种水稻还可以,种旱田作物就会低处易涝,高处返碱。常年种稻,土质有些板结,不利于旱田作物的生长。此外,地上水源不足,机井也少,影响灌溉。
怎么办?是苦干实干,创造新的生产条件,还是修修补补应付一、二年?开始在部分干部、群众中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多数人主张横下一条心,苦干一冬春,大搞土、肥、水,力争高产多贡献。但有的人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认为土方工程不可擅动,起早睡晚太辛苦,如果误了春播,就会两头空。还有的人认为,独立大队的地,竖看田成条,横看渠成线,只要在精耕细管上使把劲,产量就能过得去,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我们认为,如果不彻底改变生产条件,改稻种旱也难夺高产。必须克服懒汉懦夫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苦干实干,创造新的生产条件。我们于去年冬天,专题举办了学大寨路线教育学习班,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大寨大队移山填沟“人造平原”的事迹。同时,批判了怕苦怕累的懒汉懦夫思想。大家决心要认真学习大寨,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改变生产条件,保证旱田作物高产。去冬今春以来,我们集中力量打了土、肥、水三个硬仗。
首先,狠抓了农田改土工程。发动和组织群众平老沟,开新渠,改大条为小条,起高填洼,提高条田标准。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在大寨精神鼓舞下,顶风冒雪,艰苦奋战。第二生产队十名女青年组成了“红姐妹改土突击队”。她们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在改土治碱的战斗中,奋勇争先,同年轻小伙子们比着干,你追我赶,干劲冲天,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在劳动中,她们有的手磨出了血泡,有的肩压红肿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也没有一个人歇工。年纪最小的王春兰同志,有一次在劳动中被铁锨碰伤了右脚,鲜血把鞋袜都浸透了,她仍一声不响地继续干,坚持不下火线。别人发现后,硬把她背到了卫生室。我们经过这一冬一春的苦干,总计投工八千多个,动土三万八千多方,深挖宽展了一百八十多条排灌渠道,平整了近千亩条田。通过大条改小条,整平耙细,垒埂作畦,基本上实现了园田化的要求,为旱田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改变由于长期种稻土质板结的状况,我们根据大寨造“海绵地”的经验,采取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狠抓了养猪积肥和人工沤肥,发动群众利用坑塘压绿肥,大搞“四合一”堆肥。按照“队繁户养”的方针,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和支持社员养猪。现在全大队养猪存栏数达到了五百五十三头,每户平均三头半。仅养猪一项,一年可积肥五千多车。一年来,我们积了“四合一”粗肥八千多车,坑塘沤肥七百多车,每亩平均达到四车半粗肥。在今秋种麦时,发动群众把肥料及时送到了田间,小麦普遍施了底肥。第一生产队的十名小孩妈妈,组成一支“十大嫂运肥突击队”,每天五辆小推车,赶运快跑,一个月的时间,她们为五十亩丰产田运肥三千多车,来回行程约达一万里。由于有机肥料增多,增加了地力,改良了土质,为种旱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解决改旱后的用水问题,我们去冬鏖战了一个多月,打了两眼机井,但都失败了。这并没有动摇我们的决心。党支部副书记马连生,亲自带领群众战斗。有一次钻井杆挂钩,出了故障,情况很危急,马连生同志奋不顾身,排除故障,使打井工作顺利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昼夜苦干,终于又打成了两眼深水机井,连同原来的机井,共有六眼,基本上解决了生产用水的问题。
通过一冬春的努力,初步改变了生产条件,基本上达到了地面平整,排灌畅通,有机肥料增多,活土层增厚。今春天旱,河水干涸,但我们把六眼机井全部开动起来,八百多亩小麦得到了浇灌,同时保证了一千多亩旱田播种任务的完成。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三十一斤,一季超过了《纲要》。
大搞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我们是个老稻田队,有些青年社员没干过旱地的活,对夺取旱田作物高产信心不足。我们大力宣传“实践出真知”的真理,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学习大寨大队大搞科学种田的先进经验,并以我大队农林试验场搞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的实例,教育大家,提高大家的认识。大队试验场去年改稻种旱,实行科学种田,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小麦亩产达到了六百五十二斤,玉米亩产七百零一斤,杂交高粱亩产八百三十六斤,其中“反帝一〇五”玉米亩产九百五十三斤,“晋杂十二号”高粱亩产一千二百二十四斤。通过教育,使干部、群众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信心。在稻改旱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全面总结推行了大队试验场的十二个小麦、玉米、高粱的优良品种,全大队实现了“两杂一优化”,普遍采取了密植、间作套种,改革了许多旧的耕作方法,加强了田间管理。今年春播时,社员们在地里拉上线,保证了垄直,行距统一。为保证密植的株距和全苗,我们又采取了手提定苗的方法。定苗之后,还一条垄、一条垄地查苗补苗,做到了密植苗全,对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队试验场今年三十亩旱田作物,平均亩产一千五百四十六斤,其中八亩八分地的小麦和杂交玉米接种,亩产达到了一千八百多斤,又创造了优异的成绩。
为了夺取高产,我们大队党支部把科学种田列入工作议程,对全大队的科学实验工作经常研究、检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定一名副书记和两名支委,负责抓大队实验场和两个生产队的科学种田工作;并成立了由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负责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和增产措施。同时,我们还注意经常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种田重要意义的教育。全大队党员和十三名主要干部,多数都成了科学种田的骨干。比如,第二生产队的干部李广录同志,去年他负责本队的制种田,第一次闹了个“花期不遇”,失败了。但他没灰心,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今年又在那块土地上,搞了四十亩制种田。他把父本分三次间隔下种,结果“花期相遇”,平均亩产达到四百多斤。又如,第一生产队的副队长、共产党员王树田同志,他有一本《科学种田手册》,从不离身,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为适应旱田耕作方法的需要,他克服了许多困难,革新制成了不同株距的耧具,使旱田全部实行了耧播,提高了出苗率。他还根据密植、间作套种的要求,改制了耘锄、铁耙,既省工又省力,提高了功效好几倍,因此群众称他是科学种田“迷”。
一年来改稻种旱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种稻还是种旱,不是简单的种植作物的变更,而是关系到人们的思想认识、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的变革。因此,要实现改稻种旱夺高产,就必须首先把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好,再把适应种稻的生产条件改变为适合种旱的生产条件,还要把适应种稻的耕作技术改变为适合种旱的耕作技术,大搞科学种田。这三个方面,都要解决好,才能达到改旱夺高产的目的。
我们改稻种旱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党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与大寨和其它兄弟先进大队比,差距更大。我们还有七百多亩“西荒地”,改土治碱很不彻底;全大队仅有六眼机井,还不能完全解除干旱的威胁;有机肥料还不多,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心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进一步开展批林整风,深入学大寨,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力争明年小麦一季过“黄河”,全年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为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河县大北涧沽公社独...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