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寨,开山治水,创造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76
颗粒名称: 学习大寨,开山治水,创造良田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12
页码: 170-181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下营公社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通过调查找到原因,制定方案,苦干大干,改变了生产条件,夺得了大丰收。
关键词: 蓟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下营公社,地处山区,共有二十七个大队,一百零二个生产队,两千八百多户,一万四千多口人,一万一千多亩耕地。这里,山多、沟多、坡多、石多,土少、水少,气候较冷,无霜期短。解放前,碰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亩产不过百八十斤。解放后,生产有所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生产条件没有多大改变,粮食产量仍然低而不稳,亩产总在二、三百斤左右。虽然一度上《纲要》,过“黄河”,去年遇到大旱,又掉了下来,亩产只有二百五十六斤。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二年,这十年共吃国家返销粮七百多万斤。
  一九七〇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来,全社干部、群众,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苦干大干,治山治水,努力改变生产条件。三年所做的工程,今年发挥了效益,战胜了天旱、水冲、风摇、虫咬、雹子砸等多种自然灾害,夺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七百五十六万斤,平均亩产六百六十六斤。摘掉了缺粮帽,实现了粮食自给,并向国家交售余粮二十万斤,千鲜果品三百七十万斤。
  三年来,我们是怎样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的呢?
  一、到群众中寻找办法
  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学大寨,直到一九六九年,我们对治山治水下过一些功夫,搞了一些工程。但是,由于我们思想认识不对头,看不到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对于彻底改变生产条件存有畏难情绪,总想等国家投资支援,因此,边干边等,等了一年又一年,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只搞了些修修补补,没有搞什么大的基本建设。加上缺乏科学态度,有些工程搞得也不行,常常是辛辛苦苦干一冬,夏季水一冲,等于白干了。
  一九七〇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指出:“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这话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认真讨论了下营公社的生产落后面貌到底能不能彻底改变的问题。
  有人说:“我们这里土少、石厚、缺水源,改变面貌好比登天。”也有人说:“山区农活复杂,劳力少,底子薄,大修大改没力量。”还有人说:“昔阳山上土多,水不缺,比我们条件好,昔阳能办到,可我们办起来有困难。”多数同志是主张能变的,但一时拿不出实际根据和切实办法,也说服不了对方。怎么办?毛主席教导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于是,我们决定到实际中去调查,向群众虚心求教。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张家峪大队的干部、群众,创造了治山治水好经验,用事实给我们做出了解答。
  位于南崖山上的张家峪大队,是个只有四十四户的小村,二百一十六人,男女整半劳力只有九十个。全村没有一亩平川地,仅有的一百六十八亩坡地,分成一千五百多块,都是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这里又没有水源,不用说浇地,就是人吃畜饮也得五更半夜地到很远的地方去取。可是,他们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不甘心做大自然的奴隶,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动员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劈山修渠,改造坡地。南崖山山坡陡斜八十度,山顶突起象人的额头,人们叫它额头山。冬季在这里开山劈石,又难又险。但是张家峪的干部、社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干四个冬春,劈开额头山,搞成了三级扬程,修了三千米环山渠道,从山外引来了泃河水,使全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耕地变成了水浇田,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把乱石沟变成了米粮沟,“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年年粮果双丰收。张家峪的变化,证明了群众威力无穷,证明了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使我们看到了下营公社改变面貌的可能性,坚定了信心。特别是张家峪干部和群众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和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给了我们深刻教育。我们想:党把下营这块地方交给了我们,群众把领导大家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期望放在我们身上,不改变这里的面貌,对不起毛主席和党的委托,也对不起下营一万四千多人民的信任。结论是:不是山穷,是我们思想软;不是条件差,是我们的志气短;不是下营公社面貌不能变,是我们对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看不见。我们要振奋精神,学习大寨,大干大变,创建新业,绝不再守旧摊摊。
  只有典型经验还不行,还得有全面治理的方案。这个方案,不能闭门造车,凭空设想,也不能只靠热情,盲目地打如意算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全面的材料,把方案建立在既积极又可靠的科学基础上。于是,我们组成调查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我们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全社的二千八百零七道山梁,二千二百七十三条沟,三千九百八十五面坡,掌握了全社的土质情况,摸到了山山水水的脾气。我们全社二十七个大队,有十二个大队位于山水冲击、乱石淤积的干河滩,占有六千二百七十九亩可耕地,平均每人七分;有十一个大队地处深山峡谷,占有三千四百五十二亩跑水、跑肥、跑土的坡地、沟地,每人平均八分半;有四个大队的一千六百九十二亩地挂在山梁上,平均每人也只有九分地。岭上没有水源,无雨地裂缝,有雨就成灾。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不同的地形、地质,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我们除了总结张家峪大队治坡的经验外,还总结了其他大队在沟坡地综合治理沟坡的经验,在岭上截流引水改土治岭的经验,在滩地开膛破肚治滩造田的经验。在集中各种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总的治理原则和方案:治山,要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沟;治水,要把雨水蓄起来,把泉水挖出来,把潜流水截起来,把低水扬起来;治滩,要把阳土堆起来,把阴土挖出来,把沙子取出来,小石头下地窑,大石头垒坝台,也就是群众叫做“开膛破肚动手术”的办法,挖地三尺造良田。这个原则和方案同广大干部、社员一见面,人人都说:“公社党委提出的原则和方案符合实际,合乎我们的心思,有点雄心壮志,这回下营公社改变面貌有希望了”。
  二、统筹全局,抓住关键,集中力量,狠抓重点工程
  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下营公社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是“水”。平时严重缺水,但是一遇大雨,山洪暴发,急流下泻,又会冲毁农田,拔走山林。如果把上游的水拦蓄起来,就可以变水害为水利,人吃、畜饮、灌溉田园的问题都可解决。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只靠一村一队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集中全社力量,大规模地兴修水利。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解决关键问题的重点工程规划: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五年,(1)在黄崖关修建截潜流工程一处,拦蓄大沙河的来水,使西部三千多亩土地可以引水自流灌溉。(2)凿三百一十米山洞引水工程一处,扩大水浇面积,并且建立可供全社用的小水电站一座。(3)建刘庄水库一座,蓄水二十二万方,使东部六百亩地可以引水灌溉。(4)建青山岭后沟水库一座,蓄水一百多万方,可浇东部耕地三千多亩。这四项骨干工程,加上各大队自办的截潜流工程、小水库、打井等,全社就可以基本上实现水利化,下营公社缺水的帽子就可以摘掉。
  这是一个大干的规划,工程量很大,没有无坚不摧的革命胆略不行,没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也不行。这个规划虽然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拥护,但是真正实行起来,也不断遇到保守思想、畏难情绪等阻力。以我们修黄崖关截潜流工程为例:纵贯全社一百多米宽的大沙河,夏季洪水下泻,经常泛滥成灾,广大群众早有治理这条河的愿望,但因过去我们领导上存有右倾保守思想和懒汉懦夫世界观,看了几次地势,做了几次计划,总觉得动这样大的工程非同小可,不敢下决心。一九七一年冬,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公社党委重新提出了搞这项工程的计划。但有人又算开帐,说什么“需要投资十几万,动土石十万方,用工上千人,时间两三年,公社家底薄,搞这么大的工程办不到,就是全县搞也得费点劲”。有人怕影响当年生产,说不如上山打柴搞副业“现得利”。公社党委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帐是要算的,但应该这么个算法:要搞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改变生产面貌,就要付出大的代价;不能只顾眼前“现得利”,要往长远看,要看到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才能使农业大幅度增产,使集体经济大大发展,使社员生活有较大的改善。至于投资和人力问题,只要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放手发动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并不是不能解决。经过这样深入的讨论,公社党委又一次统一了思想,下定了决心。
  重点工程规划确定以后,首战是黄崖关截潜流工程。我们在坚决执行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从全社二十七个大队抽调七百名劳力,组成专业队,采取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从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开始,在长城的黄崖关凤凰楼脚下,摆开了治水战场。在两山之间挖开一条平均十三米深、四十米宽的大基槽;从两个山根的岩石上筑起一道长一百六十米、高十六米、宽四米的拦河大坝。当时沙石水土冻在一起,有一米多深,先要打眼放炮炸开,接下去的工程便是水下作业。当基槽挖到十米以下的时候,地下水很猛,需用十三台大水泵不停地抽水。由于泵大,吸水龙头高,地面水抽不净,影响施工,我们就组织“尖刀班”,在基槽里先凿井,把水引到井里再抽出去。凿井的尖刀班同志,在齐腰深的水里干活,连续几个小时,胳膊冻成了绛紫色,丝毫不退缩。公社主要干部一直坚持在工地,一边参加劳动,一边指挥战斗。大家表示,大坝不合龙,坚决不回家。就这样,广大干部、群众排除重重困难,搬动乱石七万多方,用工十二万六千个,从去年年初到伏天,连续苦战了七个月,完成了原来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工程,截住了潜流水。
  一九七二年,发生了严重灾害,但是我们毫不动摇,继续搞黄崖关截潜流的配套工程。这项引水工程,需要凿通一条一点八米高、两米宽、三百一十米长的山洞。开工前,我们发动群众开展了革命大批判,批判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叫回了外流人员,打击了阶级敌人利用受灾进行破坏的活动。开工时,我们召开了全社万人大会,摆形势,讲路线,交任务,指前途。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为了保证人民生活,我们积极组织调进了几十万斤麸子、萝卜、油渣、粗面。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不怕艰苦,不怕劳累,你争我赶,日夜奋战,整个工地热火朝天,真是“灾情大,情绪高,指标低,干劲足”。
  这项工程,我们也是采取专业队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的。公社组织了一百一十人的专业队凿山洞。这段山,大都是花岗岩,十分坚硬,最坚硬的地方,放一次炮需要打十一个七、八十公分深的炮眼,每个炮眼需要打九千锤,换三十次钢钎。凿这条山洞,用了六吨炸药,一万二千个雷管,九千米导火线,消耗钢钎一吨半。通过艰苦的斗争,广大群众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朝气蓬勃。
  我们连续两年的苦战,今年收到了效益。黄崖关截潜流及其配套工程,使水通过万米长的环山渠道,灌溉了石砲沟、黄崖关、下营等九个大队的农田。这几个大队今年种的是山坡地,灌的是塞外水,获得了大丰收。
  三、抓典型带一般,全面开展群众性的治山治水
  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別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在狠抓重点关键工程的同时,对于面上的治山治水,采取了用典型指导一般的办法,推动各大队大搞群众性的治山治水。我们先后组织各队干部、社员到张家峪大队、青山岭大队、小平安大队第一生产队、石砲沟大队,参观现场,举办学习班,学习和推广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张家峪大队的情况前面已经汇报了,下面谈一下其他几个队的情况。
  青山岭大队,座落在一个海拔三百多米高的岭上,过去是村无水,地无渠。一九七一年冬,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士华同志带头,组成了一个六十人的“愚公移山队”,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苦干一冬春,在深山峡谷里,深挖十三米,筑起石坝截住了潜流水,并且在悬崖峭壁上凿渠,修成一条八百二十米长的环山渠道。当他们通过“老虎嘴”的时候,巨石陡立,无处下脚。“愚公移山队”队员们腰系大绳,悬空作业,顽强地战斗了两个月,才劈开了“老虎嘴”。这项工程,硬是把六十米深、八百多米远的低处水,引上了高山;同时垒石筑坝,改良土壤,使岭上四百五十亩靠天吃饭的地,变成了水浇田。
  小平安大队第一生产队,只有二十五户人家,一百四十口人。这个队有一条叫“狼虎峪”的深山沟,下面乱石滚滚,上面悬崖陡壁。从一九六九年起,他们大干了四个冬春,筑起了一百四十五道石坝,把山上的土取下来,把石缝里的土收起来,铺在石板上,造成了三十亩梯田,把牛羊难走、柴草稀少的“狼虎峪”,变成了全年粮食丰收的“粮谷峪”。
  石砲沟大队,全村只有七十八户,三百八十二人,一百二十四个劳力。原来耕地只有一百八十亩,平均每入四分多地。村东是一条沙石淤积的干河滩。他们学大寨,艰苦奋斗,采取“开膛破肚”的办法,在干河滩上造田。有时还要从五里以外的山沟里运土铺地,加厚土层。造一亩地平均用两千个工,最多的要用两千六、七百个工。社员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搞土石方,动员了二百多人上工地,坚持不间断,用了两个冬春的时间,造出了五十二亩稳产高产的水浇田,使全村耕地增加到二百三十二亩。
  我们组织全社干部、社员,学习黄崖关工程重新安排河山的气魄,学习青山岭大队改天换地的决心,学习张家峪大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小平安一队迎难而上的干劲,学习石砲沟大队扎扎实实的作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社各大队的工程越搞越多,越搞越大。有的后进队,在先进队的带动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营大队是全公社最大的一个队,共有五百七十多户,二千六百多人。过去受刘少奇、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资本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学大寨老是学不起来,革命、生产处于落后状态,是全社有名的“拉腿队”。去冬,他们学习先进队的经验,狠抓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深入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认真搞好革命大批判,出现了干群一条心,大干快变,力争上游的新局面。他们为了把山西面的河水调到山东面浇地,大干了一冬春,连春节也没歇一天,终于凿通了两个百米长的山洞,修成了一条二千六百米长的环山渠道,使洵河水穿过两座山,翻过三道梁,爬过六面坡,串连两座小水库,流入了村东的旱田。这个大队今年粮食产量一跃跨过了“长江”。
  三年来,全社共凿通三个引水山洞,总长五百一十米;搞截潜流工程五处,修水库一座,塘坝五处,蓄水池四个,水窖一百三十八个,引水上山工程十四处,渠道六十条,共长五万米;打大眼井和机井六十七眼。同时,还搞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程,在陡坡上挖“卧牛坑”三十多万个,荒山植树造林一万一千多亩,河滩造田、闸沟垫地共六百多亩,修大寨田七百亩。共动土石方一百四十五万方,全社平均每个劳力三百三十方,使全社百分之五十的耕地变成了水浇田。
  我们在学大寨运动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差距。我们准备今冬明春再集中力量,突击搞好几项大的工程:一、进一步修整黄崖关截潜流的两条万米环山渠道,完成潜流发电站的建设。二、完成西大峪六级扬程,六千八百米长环山渠道的引水上山工程;完成桑林安三级扬程、二千五百米长环山渠的引水上山工程。三、大战乱河滩,运土造地五百亩。四、打大眼井二十一眼,建小塘坝六座,修水池九个。我们决心贯彻十大路线,学习兄弟社队,苦干实干,为实现明年粮食亩产过“长江”,干鲜果品“四百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