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端正路线学大寨三年闯过千斤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70
颗粒名称:
端正路线学大寨三年闯过千斤关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9
页码:
100-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小崔庄通过学习大寨,改变了生产和生活面貌,并建立了强大的集体经济。
关键词:
小崔庄大队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小崔庄是个四十二户,一百九十五口人的小村。全队三百四十亩耕地,都是黑土漏风地。过去是“无雨硬梆梆,有雨水汪汪”,既怕涝又怕旱。加上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粮食产量一直在二、三百斤徘徊,长期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日子。一九七〇年冬季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认真贯彻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学大寨,斗“懒”字,破“满”字,不断改变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一步一步上升。一九七一年上《纲要》,一九七二年过“黄河”,一九七三年闯过千斤关。三年来,共向国家交售余粮二十七万斤,每户平均六千五百二十斤,比建国二十年来交售的总和还多十七万斤。随着农业的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三年时间,增加骡马两头,牛驴六头;胶车两辆,购置各种农机具十七台(件);建圈二十个。今年又买了二十马力拖拉机一台,并且还清了国家贷款七千多元。社员生活也步步提高,家家有余粮,百分之八十的户有存款,大大改变了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必须有一条正确的路线
一九七〇年前,我们小崔庄党支部委员会不健全,对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无动于衷,不能落实。刘少奇鼓吹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却大肆泛滥。当时,全村四十二户中,就有十七户热衷于个人编织,占去劳动力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搞农业生产的人没有信心,也没有劲头。粮食产量一直很低,集体经济越来越薄,到一九六九年,累歉国家贷款七千三百多元。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横扫了单干的资本主义妖风。一九七〇年初,我村建立了新的党支部。为了改变小崔庄面貌,党支部发动群众,展开了大讨论。有的说:“要想面貌变,就得先有钱。”有的说:“要发展生产,就得打井、办电、买化肥,可咱们这么穷,怎么办得到呢?”也有的说:“要想面貌变,就要走大寨的道路,象大寨那样干革命。”当时,我们支部由于路线觉悟低,对学大寨缺乏认识,对群众中的正确意见没有听进去,反而认为小崔庄的问题就是“穷”,要解决“穷”的问题就得抓“钱”,只要有了钱,就能发展生产,改变面貌。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我们发动群众大搞拉脚运输、砸石子、搞荆编等副业,用于副业的劳动力占去总劳力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结果,抓了副业,丢了农业,闹腾一年,不但粮食没上去,而且拉脚累死了一头马,开石头砸死了一个人,副业赔了本,钱也没抓到。
小崔庄往哪里走?小崔庄面貌怎么变?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都为这个问题焦心。正在这个时刻,县委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传达了北方农业会议精神,会上还听取了我县先进单位前牛宫大队关于学习大寨、端正路线、实现增产的经验介绍,使我们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于是,我们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层层发动,以北方农业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前牛宫为样板,联系我们庄的实际,进行路线分析,开展大讨论。贫下中农说:“我们小崔庄面貌没有变,就是没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建立党支部以前,是资本主义泛滥;建立党支部以后,以钱为纲,以副抗农,路线还是不对头。”贫下中农的话,说到了我们的病根子,使我们认识到,改变面貌不学大寨不行,要学大寨,首先就得端正路线。为了在我们小崔庄很好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我们又发动群众,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破坏农业学大寨的罪行,开展了学大寨学什么的大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一致认为,大寨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倡导的一面红旗,是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的典型,学不学大寨,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执行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问题。大家纷纷表示:端正路线学大寨,千难万险不退却。这就是我们真正学大寨的开始。
必须向懒汉懦夫的世界观作斗争
学大寨,是一场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也是人们主观世界的一场革命。我们决心学大寨以后,制定了一个改土治水“一年翻身,二年大变,三年过江南”的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是,也有少数人怀疑,泼冷水。有的说:“锅漏了能补,壶漏了能焊,咱们小崔庄的漏风地没法办。”还有的说:“这个规划喊得响,实现不了。”面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意识到,变地先变人,变人先变思想。党支部便组织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教导,学习大寨贫下中农三战狼窝掌的英雄事迹,批判这也不行,那也办不到的懒汉懦夫世界观,从而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觉悟,鼓舞了革命斗志。大家说:“革命的胜利是斗出来的,生产条件的改变是干出来的,不斗不干学不了大寨,不想出大力流大汗,面貌永远不会变。”从而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
为了解决漏风地怕旱怕涝的问题,我们从一九七一年起,开始大搞水利化。打机井,建园田。打井刚一动工,就冒出了一股冷风。有人说什么:“打井打井,一打三穷。”有的干部听了这话,心里敲起了小鼓。他们想:过去打过井,打了四十天未打成,这次要再打不成,咋向群众交代啊!为了破除顾虑,增强信心,党支部组织干部、群众回忆了过去没有水,遇到天旱就减产的苦头,介绍了本县小刀剪营大队实现水利化、粮食亩产超过千斤的事迹。接着,又和大家一起,分析了过去打井失败的原因,现在打井的有利条件。大家说:过去我们打井不但没有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乏为革命打井的思想,施工搞得不好,所以才打坏了。现在,我们有了失败的教训,人人树立了为革命打井的思想,竞竞业业地去打,一定能打成。经过这样一分析,问题就清楚了,原来对打井抱怀疑的人,也坚定了信心。
但是,打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打头一眼井时,打到五丈深,遇到了“铁皮盖”,大锅锥钻一天也不见下去。这时,有的人又畏难了,说:“遇到铁皮盖,十有九个坏。”想打退堂鼓。是遇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两种思想展开了斗争。我们党支部及时组织打井队办起了学习班,围绕“井”是打还是停,是进还是退的问题,反复学习《愚公移山》,开展讨论。贫下中农也纷纷来到井旁,鼓励打井队员们坚决打下去。贫下中农的期望,鼓舞了全体打井队员的斗志,他们坚定地回答:“愚公能移山,我们一定能钻透铁皮盖”。支部成员也昼夜守在井边,和打井队同志一起苦战,采取了井下放炮的办法,炸开了铁皮盖。经过八天的紧张战斗,胜利地打成了第一眼井。胜利鼓舞了大家,越打越有劲,紧接着又打成了第二眼井。在打井的同时,我们还发动群众,平整了土地,挖了总长两千五百多米的九条渠,削平五个土岗子,填平两个大坑,总计动土一万五千多方,把三百亩旱地,初步建成了水浇田。这一年粮食亩产达到四百二十六斤,总产十三万四千斤,第一次上了《纲要》。
为了把学大寨运动引向深入,彻底改造我们庄的黑土漏风地,全部建成稳产高产田,一九七一年冬季,党支部引导群众总结了庄东一块地铺沙改土取得高产的经验,提出了大面积铺沙改土,彻底改造黑土漏风地的规划。这时,少数有保守思想的人又在背后吹冷风说:“地是天生的,人有什么办法”;“那么多黑土漏风地,铺点沙子顶什么用。”针对这种思想,我们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教导,批判了林彪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树立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并且带领群众到前牛宫大队亲眼看他们铺沙改土、制服黑土漏风地的成果,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受教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小崔庄的社员群众决不甘心落后,前牛宫能办到的事,我们也能办到。”于是,在党支部领导下,一场铺沙改土的人民战争在小崔庄打响了。男女老少齐动员,大车拉,小车推,抬筐抬,粪箕子背;风天不停,雪天不散;起早睡晚,大干苦干。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工地上却是热气腾腾,人人一身汗。六十多岁的军属张宝祥,有气管炎病,看到大伙都为改变小崔庄面貌卖力气,他在家再也呆不下去,也来到工地,给大伙装沙子。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说:“人人都为大上农业拚命干,我也要卖把子老力气。”就这样,大干一冬春,铺沙四千多方,改良土壤二百六十多亩,每亩平均铺沙十六车。由于土壤得到了初步改良,一九七二年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粮食产量又过了“黄河”,亩产达到了六百三十四斤,总产十九万二千斤,向国家交售了七万八千斤,相当于一九七〇年全年的总产量。
必须向骄傲自满情绪作斗争
随着生产面貌的改变,产量的提高,贡献的增多,上级表扬了,外地也来学习了,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又产生了差不多的思想,说什么“我们村变化不小了,人力、地力挖得差不多了,再想高产不容易”。我们认为,这种骄傲自满情绪,是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阻力,是继续前进的拌脚石。因此,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反骄破满的论述,以批林整风为纲,深入批判林彪一伙鼓吹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发动群众,围绕“差不多”思想进行了分析讨论。对人力问题,大家说,村里有的妇女和辅助劳力还没有动员出来,即使都动员出来,也还有干劲问题,也还有苦干加巧干的问题,所以人力方面还大有潜力;对地力问题,大家指出,张家坟四十亩地单产八百多斤,可是有的地块才四百多斤,产量很不平衡,这说明增产也还大有潜力。同时,我们又组织群众到小刀剪营、前牛宫、大杨各庄等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还听取了石家庄地区两季双高产的经验介绍,使我们开扩了眼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大家说:“人家小刀剪营亩产一千四百多斤还不满足,我们刚会走,有啥了不起的。”这样,就克服了一部分人的骄傲自满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党支部依靠群众,根据外地经验,结合本队实践,提出了一九七二年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实现两季高产的计划,把小麦播种面积由原来的一百七十亩,扩大到二百六十亩,占粮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四。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支部领导同志带头拉耧,以解决畜力不足的问题。副书记许连奎同志亲自担当扶耧手,以保证播种质量。在干部带领之下,广大社员苦干了一冬一春,夺得了今年夏季亩产六百零二斤的好收成。接着,又战胜了旱、涝、风、虫等自然灾害,夺得了秋季大丰收,全年粮食亩产一跃闯过千斤大关,达到九百五十四斤,总产达到三十一万一千斤,比一九七〇年增加了二点四倍。
回顾三年来,学大寨,上《纲要》,跨“黄河”,闯千斤的战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粮食大增产,最根本的一条,是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一刻也不放松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路线对了,人变、地变、产量变;路线偏了,必然吃大苦头。
几年来,我们在学大寨运动中做出了一点成绩,但同形势要求相比,同先进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生产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还需要不断改造;我们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上还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把农业学大寨运动引向深入,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学好十大文件,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和路线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三大觉悟。抓住今冬明春的有利时机,打两眼深水井,再进一步铺沙改土一百五十亩,同时,要狠抓小麦管理,打响明年夏季丰收第一炮,保证一九七四年亩产一千二百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新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机构
蓟县李庄子公社小崔庄...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