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端正路线学大寨碱地定能过“长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67
颗粒名称:
端正路线学大寨碱地定能过“长江”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17
页码:
6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在学大寨运动中,通过狠抓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提高了产量,创造了高产记录。
关键词:
宝坻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窦家桥大队共有一百一十七户,五百四十七口人。集体耕地一千一百二十二亩,地势低洼,土地盐碱。过去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形容窦家桥是:“春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保种不保收,亩产半石粮。”长期以来,产量低而不稳。就是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亩产也只能闹个二百斤上下。一九六四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推动下,我们大队党支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带领广大贫下中农同阶级敌人斗,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斗,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斗,同大自然斗,沿着农业学大寨的道路前进。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上了《纲要》。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我们新的党支部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地增长。一九七一年过了“黄河”;一九七二年达到六百零六斤。今年,战胜去年和今春连续干旱、秋天又遇十几年没见过的沥涝、风灾、虫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亩产比去年递增二百多斤的好收成,达到八百二十斤,第一次跨过了“长江”。全年向国家交售余粮二十万斤,相当征购任务的八倍,超过了一九六四年全大队粮食的总产量。广大贫下中农深有感受地说:“端正路线学大寨,碱地定能过‘长江’。”
总结经验,端正路线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批判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大好形势下,一九七〇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召开的北方十四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正在这时,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新的党支部成立了,侯隽同志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新的党支部立即就把这个问题摆到支部会上来讨论。
在讨论中,大家对照会议精神,联系我们大队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实际,也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大队从一九六四年秋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那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二百零六斤,经过一年艰苦奋战,一九六五年粮食亩产翻了一番,一跃上了《纲要》。可是为什么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〇年这五年时间,却一直停步不前,总是在四百斤打转转呢?这个问题一提出,马上在支部内部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有人说:“盐碱包上种庄稼,打四百斤就不少,再高还高哪去?咱公社哪庄不比咱庄地好,他们还没上《纲要》!”
也有的说:“要再提高产量也可以,多打井,多种麦,扩大复种面积,一年一收变双收,可咱这穷家底,办不到。”
这两种说法都认为上不去的原因是条件不允许。大多数同志认为,这种“唯条件论”和“生产到顶论”是主观、片面、形而上学的观点,它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因素在人不在物。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造出来。客观条件虽重要,但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条件总是可以变化的。同志们说:“大寨如果不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山凿石修梯田,哪会有今天?沙石峪如果不是‘万里千担一亩田’,哪能在青石板上创高产?我们窦家桥如果不在盐碱地上闹革命,产量也上不了《纲要》。只要创造条件,盐碱地照样能过‘河’、过‘江’。问题就是我们没有狠抓路线斗争这个‘纲’,学大寨没有学在根本上。”许多同志列举大量事实,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一九六四年以前,产量为什么低?就是当时的领导班子不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资本主义泛滥,“小自由”成风,歪风邪气盛行。有的干部贪污盗窃,多吃多占。年年分光吃净,不留积累。多年来,村里没打一眼机井,没建一亩园田,没挖一条排水沟。所以,年年春旱秋涝,碱不拿苗,产量总在一、二百斤。不但不能给国家做出贡献,还要吃国家救济粮。
一九六五年为什么能上《纲要》?就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狠抓阶级斗争,使广大贫下中农提高了阶级觉悟,向资本主义势力展开了全面进攻,教育、挽救了犯错误的干部,调动了干部、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那时,在“四清”中诞生的党支部,带领群众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向大自然开战,向盐碱地进军。侯隽同志和青年们组成科学试验小组,为改造盐碱地向老贫农请教,翻阅技术资料,进行深翻改土,铺沙压碱,种植耐碱作物等各种试验。秋后,他们又要求在南洼一块重碱地上搞十六亩台田。过去,这块地只产二、三十斤瞎高粱、秕稗子,从来没种过玉米。青年们要在那里试种玉米。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大力支持,但是,阶级敌人煽动一些保守思想严重的人向青年们吹起了冷风,说什么:“刚吃两天饱饭,就这么穷折腾,这回下巴颏子省得游达了,挨饿的日子就算来了。”“南洼种玉米,自古没有过,那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呢!”阴风冷雨不仅没吹灭青年们的革命热情,反而更增长了他们的志气。他们说:“愚公能移山,大寨能治山,我们就不能治盐碱!我们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攀登前人没攀登过的山。”南洼离村六里多地,青年们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地里,中午不回家,就在地里啃口凉饽饽,喝口渠里的咸水,晚上摸着黑才回来。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战斗,十六亩台田搞成了。第二年,这十六亩台田试验田,每亩收了五百多斤玉米。这下,大长了贫下中农和青年们的志气,大灭了阶级敌人的威风,也教育了有保守思想的人。一九六五年,条件并不十分好,当时只有十六亩台田和新平的百十亩低标准的小麦园田。由于没有机井,春天遇到了大旱,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靠担水点种,保住了全苗;玉米孕穗期又靠人挑水普浇了一遍;还在南洼挖了一条排水渠,搭起了田埂,防止了沥涝。这一年,粮食产量第一次跨上了《纲要》。也就在一九六五年秋后,又打了三眼机井,平整了二百亩园田,建了一百亩台田,为大上农业创造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这个胜利是狠抓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结果,是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结果。
一九六六年以后,条件有了很大变化,机井有了,台田、园田也多了,本应大幅度增产了吧?可是,一九六六年却从《纲要》上跌了下来,一九六七年虽又爬了上去,但却一直趴在《纲要》边上没发展。原因是由于受到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领导班子内部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非常尖锐,一部分人认为:粮食够吃够用了,不如抓点钱给社员多分点。他们不是以粮为纲,而是以钱为纲;不是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原则来进行分配,而是只顾个人的利益;不是为了支援农业办副业,而是为了赚钱。这个问题在领导班子里曾多次争论过,也对这些人进行过多次批评教育,但是,因为他们中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较深,尽管当时承认了错误,但一有机会还要出现反复。
一九六七年秋后,麦苗长势喜人。为了搞好当时的冬灌,夺取夏季丰收,党支部书记曹学岩同志决定把米面加工厂的电机搬到地里去浇麦子,班子内部有人反对说:“停了加工厂浇地,不赚钱光花钱。”曹学岩同志批评了这种观点,还是坚持把电机抬到了地里。可是,刚浇了十四亩就下了一场小雨,有人又把电机搬回了加工厂,还说:“现在地湿,不浇麦子没关系。”结果三百多亩麦子没浇冻水,第二年返青时,死苗现象严重,麦收平均单产只有七十斤,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
村北有二十亩试验田。青年们在这块试验田里创造了粮过“长江”、棉过百的高产纪录,还栽了二百多棵果树。但在一九六八年,领导班子里的一些人硬把园田毁了,果树刨了,安排了住宅基地,盖起了一排瓦房。贫下中农意见很大。就在这一年,大家提出打机井,可是班子里又有人借“影响社员分配”的幌子,不留积累,把收入全部分光吃净。
我们新的党支部认真地回顾了公社化后,特别是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历史的经验,当前的现实,使我们“一班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深刻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决不单单是生产上的问题,而首先是一场阶级斗争,是一个执行什么路线、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根本在路线,关键在领导。大寨的道路,就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什么时候正确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高,生产就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胜利前进;什么时候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受到挫折,生产就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必然要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使我们党支部成员分清了路线是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决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带领社员群众大踏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掀起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我们党支部提高思想认识后,又抓紧对社员群众进行思想和路线教育。通过召开社员大会、办学习班等方法,组织社员群众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和《农业学大寨》的社论,联系我们大队几年来农业学大寨的实际和思想实际,狠批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和农业学大寨的罪行,批判头脑中存在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骄傲自满等思想;同时,还组织四十多人到遵化县西铺、沙石峪大队参观、学习,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方向,分清了路线是非,振奋了革命精神,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广大社员群众情绪高昂,决心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的彻底革命精神,大干一场,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迈开大步向前进。
扫清障碍,艰苦奋斗
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掀起了高潮。在党支部领导下,广大贫下中农决心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重新安排窦家桥的大地,提出了“一年过‘河’,三年过‘江’”的口号,订出了农业学大寨的规划和措施。一九七一年秋,按计划要在村西南瓦碴子地上建园田。瓦碴子地共有七十五亩,被两条大沟、两条大土岗、两个大碱坑分割成了若干块。整个地势是中间高、四面洼,高低相差一人多。由于土地高低不平,虽然土质不错,但亩产只有四百斤。瓦碴子地怎么平?一场论战又开始了。有人提议分三段平,搞成平原梯田,说这样省工。但多数人不同意这种平法,说我们不能只在祖宗地上修修补补凑凑合合维持现状,应该拿出大寨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彻底改变瓦碴子地的面貌,搞大平整,平出七十五亩的水平园田。党支部支持了这个意见。于是,在瓦碴子地上,一场平整土地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社员们每天坚持四上工,镐刨、锨挖、筐抬、土篮挑。许多男民兵光着膀子干。老支委张福桐,五十八岁了,总和小伙子们一起比着干。党支委张国银、张宝山(原民兵排长)领着民兵连夜突击,摸着黑挖土。
由于工程大,需要动土八千多方,又加工具不足,只有六辆手推车,大部分是靠肩担土。砖头、瓦碴遍地都是,挖一小片土就得拣一堆,所以,干了三天,才平了三亩地。这时,一些人又产生了畏难情绪,说什么:“这么大的工程,全靠人工,哪辈子平完?把好土都埋到了下边,还长庄稼?快拉倒!”一些过路人也为我们发愁,说今年不易干完。面对这些问题,党支部又组织社员群众反复学习大寨人三战狼窝掌的先进事迹,批判懦夫懒汉世界观。通过学习批判,使社员群众提高了思想觉悟,激发了革命干劲。贫下中农说:大寨三战狼窝掌,夺取了胜利;我们刚干三天就要泄气,革命哪有那么容易?不费力气建不成大寨田,不愿吃苦创不了高产,要干就要干到底。可是,工具的问题不解决,确实也完不成这么多的土方任务。有人提议:“跟县里要推土机,推!”党支部副书记曹学岩同志立即反对,说:“我们要自己动手解决困难,不伸手等待外援。全国都在学大寨,年年要平地,队队要平地,都靠国家的推土机怎么行?”在支部会上,同志们说:“工具不足的困难一定要解决,但只有靠自力更生来解决,只有依靠群众来解决。”统一了“一班人”的思想后,我们号召社员买手推车,党支部书记侯隽同志第一个带头买了手推车,曹学岩同志也跟着买了一辆。支委们走在前头,党员、团员立即行动,贫下中农也积极响应。很多社员把准备盖新房、买自行车、买缝纫机和结婚用的钱拿出一部分,先买了手推车;有的怕误了用,主动把自行车轱辘卸下来当了手推车轱辘。这样,一下子就添了五十多辆手推车。
在战斗中,干部、党员、团员带头苦干实干,打先锋,抢困难。那里活重那里有干部,那里艰苦那里有党员。党支部副书记曹学岩同志,身患肺病,但一直带病坚持和社员一起劳动。副书记司福玉,家里经常没人做饭,他就每天夜里把饭做好,坚持四上工,早上中午总是干活回来吃点凉饭就又走了,一干一天。干部们说:“打铁先得本身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群众说我们干部是没吃过整顿饭,没睡过囫囵觉。干部能下水,群众敢擒龙。干部带头大干,是号召群众大干的无声命令。广大社员群众早晨四点就起床来到工地,有的中午都不休息,一直干到天黑。他们装满了小车,计着时间赛跑。社员们豪迈地说:“工程大,没有我们改天换地的决心大,瓦碴子硬,没有我们贫下中农的骨头硬。”就这样,经过四十天的艰苦奋斗,几千方土的任务完成了,把这七十五亩瓦碴地搞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园田。使上《纲要》的土地变成了过“长江”的高产田,平均亩产一千二百多斤。这一仗打得好,鼓舞了干部和群众的斗志,增强了人们的信心。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大寨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么大的工程都搞完了,哪块地还搂不平!”
这块地的平整,使我们干部看到了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社会主义积极性,深刻认识了“群众是眞正的英雄”这一伟大真理。要大干,就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要大干,就要艰苦奋斗。不依靠群众不行,不相信群众不行。舒舒服服学不了大寨,轻轻松松变不了面貌。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学大寨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只有把领导班子建设成革命化的,有战斗力的,才能抓好两条道路的斗争,引导社员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我们在上级党委的同意下,把一个不走正道走邪路、在群众中影响很坏的支委清除出领导班子,使我们的班子纯洁了。在我们班子内部,还不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经常召开群众座谈会,征求意见,进行开门整风。这样,增强了班子的团结,提高了班子的战斗力。
从此,我们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又接着在南洼搞了一百六十亩条田,开挖了四条排水渠,动土二千多方。又新打机井五眼,使水浇地面积达到六百亩。扫清障碍学大寨,艰苦奋斗出成果。一九七一年,我们粮食产量过了“黄河”,达到五百零四斤。一九七二年,我们遇到了罕见的大旱,三百多天没下透雨,但由于有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战胜了灾害,获得了丰收,实现了我们的口号:“大旱之年不减产,丰收靠人不靠天。”
反骄破满,继续前进
大旱之年增产一百斤,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个丰收给人们带来了胜利的喜悦,带来了勇气和希望。但是,也有少数人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还在秋收时,有个支委看到窦家桥庄稼长得比周围庄的庄稼都好,两手把腰一插,说:“哈哈,看咱们窦家桥这庄稼,漆青碧绿,这不是很可以骄傲了吗?”针鼻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支部中有这种思想情绪,也必然要影响一部分群众。看到有些兄弟单位来参观访问,就有人说:“就数咱窦家桥庄稼长得好了,要不怎么上咱这里参观呢?”党支部觉得骄傲自满是继续革命的大敌,反骄破满搞不好,一九七三年增产就难保。于是这年秋后,党支部进行批林整风,反骄破满。我们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一个是丰收怎样得来的?一个是窦家桥还有没有差距?同志们回顾了大旱之年大增产的斗争过程,总结了经验,摆出了成绩,也找出了思想和工作上的差距。同志们说:我们的丰收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向大寨学习,向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学习,广大贫下中农艰苦奋斗夺来的。我们的胜利,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是大寨精神的成果,是贫下中农艰苦奋斗和各行各业兄弟单位大力支援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成绩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我们的产量提高了,也只是和我们自己比。如与大寨比,我们差得很远,与咱县的大口巷等兄弟大队比,我们也落后了,与发展着的革命形势对我们的要求比,相差就更远了。我们决不能自满自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那个讲“很可以骄傲了”的同志,主动检查了自己思想有片面性,认识到骄傲自满,满足现状,是思想上缺乏继续革命的表现。大家说:大寨贫下中农心里装着大地球,朝着共产主义大目标走,一年一个新套套,一年一个新胜利,连续十年夺高产,继续革命不停步。而我们眼光浅,心胸窄,只看眼前一点,脚下一片,看不见中国革命、世界革命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刚有点进步就自满。这一比,可就见了高低,找出了我们的差距。
为了在学大寨路上不停步,进一步反骄破满,我们在全村发动群众进行大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提高了认识,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在大总结过程中,我们几次组织社员群众去各兄弟队参观学习。去大口巷参观,不仅干部去,青年去,而且连行动不便的老大爷、老大娘也坐着拖车去学习。大部分干部一年曾去参观过四、五次。人们说:“人家亩产九百多斤,小麦一季上了《纲要》,咱们才六百斤,麦子刚到二百斤,有什么骄傲的?”“我们要干窦家桥活,想天下事,身在农村干革命,志在世界一片红,不能满足,不能停步。”我们提出了“学大寨,奋战一年过‘长江’”的口号,并且制订了增产措施,继续打机井增水源,狠抓积肥、造肥,扩大复种面积,大搞两杂化,实现优种化。
今年春天,遇到持续两年的干旱,夏季又阴雨连绵,旱、涝、虫等自然灾害贯全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也使我们受到了锻炼和考验。
夏收时,连天阴雨,麦子不得收,粮食不得晒,肥也不得送,复种面积又比往年扩大了,劳力也显得更紧张了。面对困难,我们只有一个字“干”!困难越大越要大干!白天组织人力抢收、抢种。晚上组织民兵突击脱粒、打压。下雨天,冒雨领着社员移栽、补苗。每天劳动十五、六个小时,最紧张的几天,不少干部、社员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这样,终于夺得了三夏的胜利。麦子产量超过四百斤,比一九七二年增长一倍,收麦二十四万多斤。复种六百亩,其中移栽高粱、玉米一百亩。大田作物普遍进行了锄草灭荒。
到了秋天,庄稼丰收在望,人们估产时都认为八百斤没问题。大丰收的景象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斗志,但是,也有一些人又盲目乐观起来,认为,这回碱地总算要过“江”了,只要保住八百斤,就够别人追两、三年的。
正在这时,十大胜利闭幕的消息公布了,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党支部立即组织群众认真学习十大的重要文献。侯隽同志是出席十大的代表,她开会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群众传达十大精神。她通过各种会议向大家讲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情景,介绍学习十大文件的收获和体会。激动的心情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贫下中农说:我们的代表到毛主席身边去商讨党的大事、国家大事,这是对咱贫下中农的关怀和鼓舞,是咱们大家的光荣。咱决不辜负毛主席、党中央的希望,要以实际行动作出响亮的回答来!有的建议:今年秋收要抓紧,精打细收,颗粒归仓,使亩产过“江”更有保障。有的建议:提前做好种麦准备。有的检查自己骄傲自满、盲目乐观情绪。在党支部领导下,党、团员和各个群众组织的骨干,在学习班里带动群众反复学习十大文件,并以十大文件为行动准则,狠抓贯彻落实。在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党支部、革委会除了注意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外,还特别注意提拔了青年和妇女干部,使党支部和各个群众组织的领导班子更加朝气蓬勃。在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干部、群众争分夺秒大战“三秋”,快收、快打、快送、快翻、快种,又夺得了三秋战斗的胜利。全年粮食亩产八百二十斤,一跃过了“长江”,并扩种冬小麦一百亩,而且比任何一年都种得细,种得好。
周恩来同志在十大政治报告中指示我们:“在当前国内外大好形势下,把我们中国的事情办好,十分重要。”我们在学习中,就如何“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认为我们虽然粮食过了“江”,但距离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还远远赶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都在关心我们,各个兄弟单位都在支持我们,我们应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又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大总结。干部群众认真总结了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大上农业的经验,也找出了不少差距。比如:我们这个领导班子,虽然是老、中、青三结合的,是团结的,也有朝气,但思想革命化的程度不够高,斗争性不太强;在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男女同工同酬和劳动管理政策落实得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生产上,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块象大寨那样的海绵地,园田的水平还不高,多种经营搞得也不太好,重粮轻棉,致使棉花产量还很低,猪只发展也不快;在经济上,几年来,我们搞基本建设比较多,但收入少,现在还有外债。总之,我们还有较多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十大文件,充分发动群众讨论,制定了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〇年的农业发展规划。立足长远,狠抓当前。我们争取明年粮食闯过千斤,棉花上《纲要》,养猪达一人一头,把其它各业也都相应地搞上去。我们要进一步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反复学习十大文件,深入开展批林整风,抓好上层建筑的斗批改,狠抓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教育,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性、积极性。在搞好路线教育的基础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园田水平,扩大复种面积。现在家里正平整地面,计划将一百四十亩只种一季的土地,建成种双季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为明年大上农业创造条件。
形势在发展,革命在前进。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十大精神为动力,以已得的成绩为新的起点,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用更大的革命干劲,迎接更大的胜利,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侯隽
相关人物
曹学岩
相关人物
张福桐
相关人物
张国银
相关人物
司福玉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宝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