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典型经验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664
颗粒名称: 运用典型经验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
分类号: F327.21
页数: 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蓟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情况,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抓好典型,推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关键词: 蓟县 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业生产

内容

我们县共有三十八个公社,八百八十四个大队,两千六百八十三个生产队,五十三万七千人。总面积是一千三百五十平方公里。我们县的地形比较复杂。北部是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中部是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三;南部是大洼,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七。全县耕地共八十六万亩。
  几年来,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指引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学大寨,赶昔阳,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一九七〇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来,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一九七一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四百一十八斤,第一次跨上了《纲要》。一九七二年,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夺得了农业较好的收成,粮食产量仍然达到一九七〇年的水平。今年,全县人民经过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继续发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旱、涝、风、雹、气温低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夏、秋两季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三亿六千一百多万斤,单产达到四百五十七斤,不论总产和单产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林、牧、副、渔各业也有了新发展。全县造林面积达到十六万多亩,四旁植树达到三千多万株。猪只存栏数已达到二十一万头,平均每户二点一头,向国家交售肉猪八万头。全县副业总收入达到两千四百万元。坑塘养鱼一百四十万尾,捕捞一百二十万斤。各种干鲜水果总产两千多万斤。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推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就必须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抓好典型,给全县学大寨树样板,搭“梯子”。下面汇报一下我们在领导学大寨运动中是怎样抓典型的。
  一、认真转变领导作风,深入下去,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抓典型的认识
  “一定要抓好典型。”毛主席的这个教导,给我们指出了做好各项工作的正确方法。因为典型代表着方向,树立典型就体现了领导。手中没典型,说话就不灵,工作就活跃不起来,学大寨运动也就开展不起来。但是,我们过去对抓典型并不是那么自觉的,也有个从不认识到比较认识,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两条认识路线、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过程。
  我们蓟县,依山傍水,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洼地。要论条件,应当说是比较好的了。但是,过去粮食单产却总在三百斤左右徘徊。一九七〇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学大寨社论,社论指出:“昔阳县成为大寨式的县,向各县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社论中的这些话,确实对我们触动很大。蓟县学大寨,赶昔阳,也在学,也在变,但是变得不快。不用说比昔阳,就周围的兄弟县来说,东邻遵化上《纲要》了;北邻兴隆上《纲要》了;西邻平谷也上《纲要》了。这些兄弟县象椅子圈一样围着我们,有的是一山一道之隔,有的是隔河相望,为什么人家上去了,我们上不去?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行了吗?经过路线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蓟县长期上不去,不在基层干部,更不在广大群众,问题就在我们领导身上。我们县委缺乏改天换地的革命气魄,缺乏无坚不摧的革命胆略,缺乏大寨人的革命干劲,总觉得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山上不收山下收,洼地不收平原收,步子迈得不大年年走,产量不高贡献年年有。这样就盲目乐观,骄傲自满起来。领导浮在上面多,深入下去少;一般号召多,个别指导少;没有认真地、脚踏实地地去“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结果,年复一年,无所作为,远远落在了兄弟县的后面。大家表示: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一定要克服保守思想,转变领导作风,认真总结群众中学大寨的典型经验,带领全县人民学大寨,赶昔阳,大干快变,尽快实现粮食上《纲要》。接着,县委领导成员都分头下去蹲点,发现和总结典型。我们下去以后,就发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
  在蓟县最北面的深山区,有个张家峪大队,过去是个穷山村,荒山秃岭乱石沟,村里没有一眼水井,不用说用水浇地,就是人吃畜饮也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驮。生产条件比较差,粮食产量不高。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们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从一九六六年开始,一连苦战了四年,闸沟垫地,客土造田,劈山开岭,修渠垒坝,搞了三级扬水工程,把河水引上了高山,使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变。亩产由二百多斤跃到六百五十斤,水果也年年丰收,成了林茂粮丰的富饶山村。
  在平原地区,有个前牛宫大队,这个队四十多户,过去生产也很落后,全村三百亩土地多是坡、岗、坑、洼,没有几亩好地,粮食单产只有二百斤左右。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队党支部紧紧抓住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向干部、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端正了路线,明确了方向。他们发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革命精神,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大干七个冬春,大车拉,小车推,双肩挑,行程十万余里,运沙子八千五百多车,彻底改良了土壤。同时,还把一百四十亩高岗地,建成了一年两季保收的高标准园田,把原来的八十亩过水地改成了稻田。在七年当中,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上《纲要》,三年过“黄河”。
  在大洼地区,我们又看到了太和洼里的小漫河大队。这个大队的土地,盐碱易涝,黑土漏风,群众说:这里的土地“无雨硬如铁,有雨泥粘鞋”。过去多是种些高粱、稗子,产量很低,是全县有名的“铁地”十八庄之一。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几年来,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扬水点两处,闸涵五十四座,开挖大小排灌渠道七十八条,长达六十八华里,改稻田两千四百亩,共动土石十二万多方,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使“铁地”变成了粮仓,这个大队三年来向国家交售余粮一百七十七万多斤,并且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结束了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的历史。
  我们从这三个大队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看到了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过去这三个大队的生产条件都不怎么好,但由于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大寨的道路,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他们敢斗,生产条件不好他们敢干。所以,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这三个大队的事实说明,学大寨不在条件好不好,而在于路线对不对。如果全县人民都象他们这样干,一个队能变,一个社能变,全县也一定能变,农业大变快变完全是可能的。
  那么,我们在过去一段,为什么学大寨运动声势不大,发展不快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县委的领导作风还不深入、不扎实,没有看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没有总结群众中学大寨的先进经验和用心发现、培养、推广自己的典型,给学大寨搭好“梯子”,结果只是说大寨,喊大寨,闹腾几年,学大寨也没有真正学起来。正如广大群众所说:“嘴上喊大寨,眼不见大寨,没有样板,怎么学得开!”我们总结推广了张家峪、前牛宫、小漫河这三个典型以后,广大群众都说:“这样的典型,摸得着,看得见,学大寨有样板。”这样,学大寨很快就出现了高潮。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使我们认识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抓好典型,才能使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实践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抓好典型的自觉性,为此,县委又作出了认真改进领导作风,抓好典型,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决定。几年来,我们根据蓟县的特点,在不同地区培养和树立了十七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各部门、各公社也都有自己的典型。我们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些典型经验,在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步步深入,不断出现新局面。
  二、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先进的点变成先进的面
  我们在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总结和推广典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步都是有斗争的。先进典型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同错误思想和错误路线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去年,我县遇到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旱,连续三百多天没下透雨。全县干部群众发扬天大旱人大干的精神,苦干了一年,虽然获得了较好收成,但仍从《纲要》上掉了下来,有些社、队受灾比较严重。受灾以后怎么办?有些同志产生了悲观畏难情绪,腰杆子不硬了,干劲不足了,资本主义倾向也有所抬头,投机倒把、黑市成交也出现了;有的外出做工、搞副业单干,扔下农业抓现钱。阶级敌人也乘机散布“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走各道”的谬论,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这是一个坚持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不走大寨道路的问题。我们抓住了这个问题,认真总结推广了下营公社狠抓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在灾害面前走大寨道路的典型经验,推动了学大寨运动。
  下营公社在蓟县的最北面横跨长城内外,山高坡陡,土少石多,水源奇缺,去年灾害最重,出现了人缺口粮,畜缺饲料,生产缺资金的严重困难。在困难面前,公社党委狠抓大事,促大干,更加深入地开展批林整风运动,联系实际狠批林彪一伙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路线觉悟,坚定了抗灾的信心,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这个公社的青山岭大队是个缺水队,过去曾经七次治水,因路线不对,存有等、靠、要的思想,都失败了。在大灾害面前,他们一度产生了悲观畏难情绪。在批林整风运动中,他们批判了懒汉懦夫世界观和依赖国家支援的思想,贫下中农说:“受了灾,更要学大寨,决不等、靠、要。越等,改变面貌的时间就拖得越长;越靠,志气就越短;越是伸手要,革命精神就越少。”条件不好,他们创造;困难大,自己克服。他们组织了六十人的“愚公移山队”,在村北的峡谷中,扒开乱石,深挖十三米,筑起一道石坝,截住了潜流,并在半山腰上凿通了一条八百二十米的环山渠道,经过六十米的扬程,把水引上高山,使山顶上四百五十亩耕地变成了水浇田。下营大队也是这样,他们为了把山西面的河水调到山东面的山坡上浇地,大干了一冬春,连春节也没舍得歇一天,一钎一锤地凿通了两个百米长的山洞,筑起两千六百米环山渠道,使泃河水穿过两座山,翻过三道梁,爬过六面坡,串连两座小水库,流到了山东面的五百亩旱田,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条件。整个公社都是这样,队队有工程,人人上战场,大干了一年,完成四十三项农田水利工程,共动土石六十万方,平均每人五十多方,使全社一半多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把六百五十亩“三跑田”改造成了“三保田”。下营公社党委在灾害面前,腰杆硬,志气大,大灾、大干、大变,他们给全县做出了样子。我们总结推广他们自觉抓大事促大干、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在全县引起很大的震动。各社队以下营公社为样板,纷纷找差距,鼓干劲,掀起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全县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大好形势。
  应该看到,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是一个比较艰苦的工作。毛主席教导我们:“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爭中曲折地发展。”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经验是一个艰苦斗争的过程,这里边有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阶级敌人的破坏,有顽固的旧习惯势力的阻碍,不下苦功夫,不花大力气是很难推开的。就拿我们推广科学种田的经验来说,斗争就很激烈,费了很大的劲才推开了。
  前牛宫大队是我们县学大寨运动中比较好的典型,方向对,路线正,产量连年增加,一九六八年就跨过了“黄河”。为了高产再高产,他们同旧的习惯势力斗,同右倾保守思想斗,大搞科学种田,实行种植改革,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按照不同作物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搞粮粮间作,粮棉间作,粮菜间作,合理密植,高低杆结合,高度通风透光,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一九七一年亩产达到八百零三斤,过了“长江”;一九七二年在大旱情况下,亩产仍达到九百三十斤;今年闯过了千斤关,亩产达到一千一百斤。我们从一九七〇年就开始在全县推广他们科学种田的经验,但是由于旧的习惯势力和右倾保守思想挡道,推了两年也没推开。去年秋季,我们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进行大参观、大学习,并把前牛宫大队的种植办法,印成书、绘成图,发到生产队组织学习。县委副书记李福兴同志还带着这个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张守富同志,到各公社向社队传授他们间作套种实行科学种田的经验。同时,结合批林整风,狠批刘少奇、林彪一伙的“科学神秘论”,大破右倾保守思想,联系前牛宫的经验进行对比总结。这样经过一番艰苦的过程,提高了干部群众的认识,到了今年,前牛宫大队实行间作套种的经验才基本推开。
  推广大杨各庄大队种子革命的经验也是这样。大杨各庄大队位于太河洼边缘,过去粮食产量较低,从一九六五年开始,他们学习外地经验,培育了玉米杂交种,取得了显著增产效果,比当地玉米增产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从一九七一年过了“黄河”,今年亩产达到七百零二斤,成为我县大洼地区的高产典型。为了把这个品种在全县推开,我们做了几年的工作,斗争非常激烈,就是推不开。有的队干部通了,一部分群众不通,种的时候,又偷偷地把优种换走;有的队饲养员把优种喂了牲口。阶级敌人也跳出来极力破坏,把优种和劣种掺在一起。大杨各庄大队的阶级敌人,还扬言要杀害积极推广优种的支部书记和技术队长。为了把玉米杂交种在全县推开,一九七一年县委派了工作队到大杨各庄大队,深入开展基本路线教育,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社员一起搞了千亩杂交玉米示范田,平均亩产八百多斤。县委多次组织社队干部到这里参观学习,很多公社、大队也都组织群众参观,先后参观的达十万多人次。群众在事实面前受到了教育,端正了认识,看到了优种的增产潜力,一九七二年才全面推开了。
  我们从推广这两个典型中,受到了教育,看到了自己工作上的差距。认识到:群众不愿干的,你硬逼着干是不行的,靠命令主义不行,靠开一两次会也不行,只有改变领导作风,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艰苦的工作才行。但是,群众一旦认识了,什么阻力都挡不住。过去是劝种,送种,现在是登门求教、要种。全县普遍施行了新的种植方法,基本上消灭了“单条杠”,“大阶垄”、“小枷板”等老祖宗式的种植方法,小麦耧播面积达到三十万亩,大田作物也普遍实行了间作套种、小垄密植。进行了三改,即改单一种植为间作套种,改一季为两季,改直播为移栽。在推广杂交种上,有的优种不够用,就一个粒一个粒地摆。现在科学种田越来越普及,村村都有农技组,队队都有农技员。参加科学实验的
  骨干力量达到一千六百多人,队办试验场发展到二百八十多个,玉米、高粱杂交制种田面积达到一万八千亩,全县玉米、高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优种面积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我们体会到,推广典型必须紧密结合现实斗争,从三大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为现实斗争服务,这样,才能使先进典型从方向路线上起引路作用,不断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
  我们县主要耕地在大洼,过去十年九涝。虽然年年搞工程,但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缺乏办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壮志,修修补补、挡挡堵堵,所以干来干去,始终也扭转不了北旱南涝的被动局面。一九七〇年北方农业会议以后,我们经过对蓟县山山水水的全面调查研究,制订了一个“上蓄、中疏、下排,高水高排,蓄排结合,避涝改种”的综合治理方案,下决心彻底改变蓟县的生产条件。为了在全县干部中大破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起办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壮志,我们抓住东塔庄公社党委带领群众“狠批懒汉懦夫世界观,斗沥涝,战荒洼,大干大变大增产”的事迹,树旗帜,亮样板,鼓舞全县干部、群众的斗志。
  东塔庄公社是青甸洼里的一个公社,过去年年修渠、改种,修修补补,左修左受灾,右补右挨涝,总也没有堵好。一般年景收成百八十斤,好年景二、三百斤。一九六六年冬,他们看到报纸上介绍山西省治碱的经验很好,就动员群众挖台田,但由于违背了碱随水来,碱随水走的规律,只搞了台田,没有搞排水渠系,结果白费了一冬苦工,碱没治住,产量还是没上去。一九七〇年,他们认为洼地改种水稻,既抗涝又增产,就在地势低的地方做畦栽稻子,地势高的地方画方种玉米,结果形成稻田、旱地零零散散乱插花,稻田插秧盼水,玉米蹲苗怕水,不浇水稻子插不上,浇了水玉米苗又“红了眼”。这时,只好决定舍稻子,保玉米;到了雨季,玉米泡了,又决定舍玉米保稻子,折腾一年,稻子、玉米都丢了。全年粮食亩产还是二百斤左右。
  一九七〇年冬,公社党委开门整风,走下去,一个村一个村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寻求改变东塔庄公社面貌的办法。群众批评他们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没有长远的打算”。公社党委接受了贫下中农的批评,狠批无所作为的思想,决心改变领导作风,和群众一起出大力、流大汗,彻底改变生产条件。党委书记赵俭和四名委员,背着行李搬到塔庄子北大洼工地,他们吃在洼,睡在洼,干在洼,和群众一起抡镐打冻,破冰挖泥。在公社党委的带领下,工地上人数越来越多,由两千人增加到四千人,连七、八十岁的老人,十几岁的孩子,多子女的妇女,都自觉地投入了战斗。垛庄子大队老贫农王成,带着儿子、媳妇、孙子,一家三代老少七口来到工地,他说:“我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还能干轻的,为改洼除涝不能添砖也要加瓦。”全社干部、群众这样大干了三年,挖成了十条大型排水渠,总长三万多米;还修成了排灌渠道一百六十七条,总长八万多米;打成机井八十四眼,基本上解除了沥涝的威胁,做到了遇旱有水,遇涝排水,旱涝保丰收。从一九七一年连续两年上《纲要》,今年过了“黄河”。
  县委把东塔庄公社这种彻底革命的精神,在全县大力宣扬,大会讲,小会说,广播宣传,开现场会看。结果,东塔庄公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学大寨的精神,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从一九七一年开始,全县每年都出动十几万人,大打农田基本建设之仗。几年来,我们在山区兴建了水库、塘坝七十一座,截潜流四十一处,引水上山工程一百二十七处,挖卧牛坑一百二十九万多个,挖水平沟八万五千米,修环山渠一百一十二条,总长二十四万米,闸沟垫地和修梯田一万多亩,这些工程,不但能蓄水浇地,而且起到了缓洪滞洪,避免水土流失的作用;在中部平原,挖了三条总长五十多华里的引河,把三条内河的洪水直接引入大河,实现了高水高排,减轻了洼区的排水压力;在洼区,新建扬水点二百九十一处,排水站二十五座,排水渠四百五十条,总长十万零三千米,使排水能力达到七十二点五秒立方。三年来,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共动土石四千多万方,平均每人八十方。为了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旱涝都丰收,在平原、洼地大搞地下水,三年来共打成机井三千零二十二眼,相当于一九七〇年以前机井总数的三倍,使全县机井总数达到四千零五十五眼,水浇地面积达到三十五万亩。由于较大地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今年,全县上《纲要》的公社达到二十九个,比一九七〇年增加十六个;上《纲要》的大队五百九十九个,比一九七〇年多二百九十五个。其中过“黄河”的公社十八个,比一九七〇年多十三个;过“黄河”的大队三百零四个,比一九七〇年多一百七十一个;跨“长江”的大队五十个,比一九七〇年多四十个;超千斤的大队二十六个,比一九七〇年多二十五个。
  我们在抓典型中,还注意了解决新老典型的关系问题。对老典型抓住不放,帮助他们“排新戏”;对新典型热心培养扶植,使他们茁壮成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典型互学互帮,你追我赶,团结前进的生动局面。
  老典型前牛宫大队,不但对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起了引路作用,而且热情帮助周围的后牛宫、吉祥庄、木庄子、孟辛庄一起学大寨,他们走一步帮一步,五个大队团结一条心,同使一个劲,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今年前牛宫闯过了千斤关,这四个队也都过了“黄河”,五个大队共向国家贡献粮食五十一万多斤。后牛宫和前牛宫房连山、地连边,两个队的自然条件相差不多,一九六五年曾经结成携手赛,一道学大寨,粮食产量一起上《纲要》。后来,后牛宫走了弯路,错误地认为,学大寨就是学大寨的庄稼,赶大寨的产量,结果离了“线”,丢了“纲”,没有学在根本上,不仅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而且助长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使集体经济遭到破坏,从《纲要》上掉下来,到一九七〇年,粮食亩产只有三百六十斤了。对于这种情况,后牛宫大队的干部,群众感到很伤心。前牛宫大队的干部、群众也很着急,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守才多次来到后牛宫大队,帮助后牛宫大队党支部总结了教训,提高了抓好大事的自觉性。他们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了资本主义倾向,揭露和批判了破坏学大寨的阶级敌人,使学大寨运动又步入了正轨。近三年来,他们学着前牛宫的样子,大干苦干,打井修渠,平整土地,使全大队八百多亩耕地都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又连年上升,今年亩产达到六百八十一斤,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每户平均达到一千三百八十多斤。群众把前牛宫大队这种一队带几队的作法,叫做“大寨路上齐步走,一朵梅花五瓣红”。前牛宫大队的经验,又丰富了我们抓典型的经验,现在,全县各级培养的典型,都发挥了作用,出现了许多“一庄带几庄”、“一屯带几屯”、“一峪带几峪”的事例,使学大寨运动又向前跨进了一步,新典型不断涌现。
  小崔庄大队就是在批林整风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这个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狠批资本主义倾向,集中力量大办农业,积极扩大小麦播种面积,全大队三百一十亩粮食作物,种了二百六十亩小麦,复种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十四,今年小麦亩产六百斤,秋季作物又获得了丰收,全年亩产超过了千斤。这个新典型的出现,对老典型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对于批判种植上存在的“一季收、两季丢”的旧思想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树立了“粮食要过千,两季容易一季难”的思想。这个经验推广后,充分调动了全县人民多种、种好小麦的积极性,使得今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三十五万亩,而且种得早、种得细、种得好。
  典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对待典型的问题。我们采取对典型一分为二的态度,立足于帮,使他们发扬成绩,改正缺点,不断前进。西山北头大队,是我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面红旗,曾经荣获过国务院的奖状,后来,因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一度掉了队。对于这个典型队,我们首先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汲取了教训,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又焕发了青春,今年粮食亩产一跃过了“长江”,达到八百五十五斤,进一步发挥了典型作用。
  在推广典型中,我们也注意了虚心学习外地学大寨的经验,多次组织社队干部到河北省的大寨——何横城以及沙石峪、石家庄地区,还有河南、安徽等地参观学习,使我们看到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经验,提高了典型的水平。
  三、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一齐动手抓好典型,促进后进队的转化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几年来我们坚持用先进典型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不断向前发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存在另一方面的不足,就是忽视了抓后进队的转化。后进队的问题比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改变面貌确实要费很大的气力。因为这个原因,县里的一些领导同志下乡,一般都是到先进点上去;机关工作人员下乡也多是到先进点上去总结经验;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怕去了陷住脚,一般也都去得很少。这样一来,后进队就很难迅速转化。我们从分析后进队的情况中看到,在后进队中,多数是大村镇,人口、土地多,一个村等于几个村,他们上不去,直接影响了全县农业生产前进的步伐。因此,在培养和推广先进典型中,狠抓后进队的转化,对于改变全县面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进队,特别是大村队,面貌能不能改变?过去有人说:“村大人多心不齐,改变面貌不容易。”事实批判了这种论调,前面已经提到的小漫河大队就是一例。这个大队有四百五十多户,近两千口人,十二个生产队,耕地五千四百多亩,是个大村队。由于大队党支部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干群团结,战天斗地,迅速改变了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粮食上了《纲要》,亩产达四百七十三斤,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小漫河大队的变化说明,后进队,特别是大村队,增产潜力大,对形势发展的影响大,一旦改变面貌以后贡献大,对全县的震动也大。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后进队、大村队能不能变,根本在路线,从而使我们坚定了改造后进队的信心和决心。
  在如何组织力量改造后进队的问题上,我们也走过一段弯路。开始是两头劲头大,就是县委对改造后进队的劲头大,广大贫下中农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劲头大,中间这层劲头小。有的部门认为改造后进队与己无关,强调自己的工作任务大,抽不出力量,下不去。针对这种思想,我们多次举办有县直属各部门领导同志参加的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学习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纪要,反复强调中央指出的地、县两级主要是抓好农业的指导思想,批判单纯业务观点,坚决把各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大讲干部下乡蹲点、改造后进队是革命的需要,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各单位也都举办了学习班,广大干部纷纷报名,要求到任务最艰巨的社队去蹲点,争当农业学大寨的促进派,决心为改变后进队的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大宣传,大动员,造成了全县各级、各部门干部下乡蹲点,改造后进队的热潮。
  以前抓后进队,县委都是统一抽调干部,混合编队。实践证明,这样不便于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各单位拿出的蹲点干部,骨干少,同时,铺的面大,点多线长,抓不过来。后来,我们接受了这个教训,采取按单位、按系统编组蹲点的办法,县革委部、室、局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分片包点,一包到底,什么时候改变了落后面貌,什么时候出村。这样,各部门抽调的干部中骨干多了,领导力量加强了,蹲点干部的积极性也高了,后进队的变化也大了。从今年春季开始,县委机关和县直各部门共抽调二百五十名干部,分别蹲到二十四个公社的五十个后进队和大村队。与此同时,各工委、公社也抽调二百六十名干部,由主要领导同志带队,分别到一百个大队去蹲点。县委领导成员除两名在机关主持工作外,都深入到第一线去,三名书记三条线,八名常委八大片,蹲点带面,亲自动手抓后进队的转化。
  大批干部深入到后进队以后,认真推广本县先进单位学大寨的经验,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抓大事,促大干,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很多单位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干部群众到先进大队去参观学习,有的把先进大队的干部请去现身说法。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农业学大寨运动蓬勃展开,取得显著成效。在县革委部、室、局蹲的五十个点中,今年粮食产量上《纲要》的三十二个大队,其中过“黄河”的二十二个大队,跨“长江”的四个大队。其它多数大队也有大幅度增产。位于青甸洼的青甸、台头、柳子口三个大队,都有五六百户、两三千口人、五六千亩耕地,是全县有名的大村队。过去,这三个大队资本主义倾向严重,劳力外流,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亩产都是二三百斤。今年春季,县委副书记李福兴同志和卫生局、水电局、财税局的负责同志带领二十多名干部分别到这三个队蹲点,以政治夜校为阵地,对干部、群众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狠批资本主义倾向,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并且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渠、平地、打井,使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气象。柳子口大队粮食亩产由去年的二百五十一斤,一跃跨上了《纲要》,青甸、台头两个大队粮食增产幅度也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今年这三个大队向国家交售粮食达一百多万斤。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各群众组织根据自己的特点,也都抓了不同的典型,在学大寨运动中贡献了力量。各级妇女组织通过培养“铁姑娘”突击队,“红大嫂”战斗队等先进集体,以点带面,发动群众,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了妇女“半边天”作用。翠屏山公社西山北头大队,在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伟大号召以后,有几名妇女冲破重重阻力,组织了“铁大嫂”突击队,九年来这支队伍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打先锋,当闯将,与男劳力并肩作战,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使这个大队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县委和妇联组织抓住这个典型,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她们的事迹,并在全县劳模会上推广了她们的经验,对调动广大妇女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起了很大作用。全县涌现出“铁姑娘”队一百八十个,“红大嫂”队二百四十个,妇女科技组九十个。共青团组织总结推广了城关公社东南隅大队,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在学大寨运动中发挥骨干作用的经验。这个团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以基本路线为纲,通过办政治夜校等多种形式,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有力地促进了这个大队的转化,使粮食亩产由一九七〇年的五百四十三斤上升到今年的九百二十七斤。县人武部在穿芳峪公社台头大队蹲点,通过民兵组织,认真贯彻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大搞劳武结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挥了“三队作用”,使这个大队粮食获得大幅度增产,由去年的三百多斤增到四百五十七斤,其他战备措施也得到落实。工会、贫协等组织也都从不同角度抓了自己的典型,从而推动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
  县委、县革委会各部门,围绕大办农业这个中心,切实把部门工作移到以农业为基础这个轨道上来,同时,也促进了部门工作的开展。文教局通过蹲点,不但帮助后进大队改变了面貌,还亲自听到了贫下中农对教育革命的反映,了解到农业战线需要什么样的人材,从而对教育革命起到了促进作用;卫生系统的干部在蹲点中,亲眼看到了抓好计划生育对于解放妇女劳力,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更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意义,坚定了搞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工业部门过去总以为本系统的支农工作做得不错了,通过改造后进队,找到了工作中的差距。他们亲自了解了每个季节农村最需要工厂帮助做些什么事情。今年春季抗旱斗争中,他们由县、社修造厂(站)抽调二百多名职工,组成三十九个修配服务队,奔赴抗旱第一线,为社队抢修柴油机。他们走了七百九十七个大队,检修了一千四百四十多台柴油机,占全县柴油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四,使二百四十八台“趴窝”的柴油机投入了抗旱浇地,六十台带病运转的柴油机恢复了正常。为了解决修配零件不足的问题,一些厂、站还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生产了一百二十九种、三千多件柴油机零件,加快了修配进度。同时,为了加快打井进度,在技术、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几个厂协作,赶制打井机一百多台,为实现全县水利化做出了贡献。在抗旱斗争中,各厂矿还挖掘潜力,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抽调一批柴油机和电动机运到农村浇地,受到贫下中农的热烈称赞。事实证明,农业学大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运动,只有把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调动各级、各部门、各个组织的积极性,收拢五指,形成一个拳头,集中力量,大办农业,才能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
  我们县农业学大寨运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昔阳县比起来,还很落后,和我市兄弟区、县比起来,我们前进的步子还迈得不大;按照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我们虽然注意了狠抓后进队的转化,但从目前情况看,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发展还不够平衡,有一部分社队学得不好,变化不大。有九个公社、二百八十五个大队的粮食产量还没上《纲要》。有的虽然上了《纲要》,对国家的贡献还不大。
  第二、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标准还不高。山区还有不少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洼区除涝治碱的任务还很大。现有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还经不住较大旱涝灾害的袭击。去年遇到大旱,全县粮食产量从《纲要》上掉了下来。今年产量虽然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但由于雨水较多,洼区也涝了不少,造成减产。
  第三、对部分大队、生产队领导班子的建设还抓得不好。在这些单位,党的政策不能很好落实,资本主义倾向还在干扰着农业学大寨运动。
  第四、我们县委领导成员的思想革命化程度还不高,领导作风还需要进一步改变。在蹲点调查研究、参加劳动等方面,还做得不够。需要很好地向昔阳县委学习,向兄弟区、县学习。
  今后,我们一定借这次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的东风,继续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学习十大文件,搞好批林整风,更加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我们决心做到抓大事,促大干,学习大寨排万难,大干一年过“黄河”,苦干三年变“江南”,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天津市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经验汇编》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农业学大寨运动,总结了坚持基本路线、科学种田、重视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分工等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赵俭
相关人物
张守才
相关人物
李福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蓟县委员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