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父亲吉鸿昌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367
颗粒名称: 记我父亲吉鸿昌二三事
分类号: K825.2
页数: 8
页码: 84-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人,他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被人民铭记,他的精神被人民传承。他的勤奋好学、热心办学、为国为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事迹和影响不仅限于他创办的学校,他还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吉鸿昌 出国游历 革命事业

内容

我的父亲吉鸿昌是千万先烈中的一个,他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在蒋介石的屠刀之下。他一生的道路曲折、坎坷,由一个旧军人转变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最后死的很英勇。人民纪念他,把他的事迹写成书、写成剧本,谱成爱国主义的颂歌,这应该归功于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用父亲自己的话来说:“我吃了半辈子糊涂饭,是在党的启发指引下,才真正觉醒、明白过来。”,我母亲每回忆父亲的过去,讲述他临死不惧的英雄气概,总是深有感受地说:“没有党的教育,就没有无私无畏的吉鸿昌。”
  父亲牺牲的那年我才三岁,对父亲的事迹无从忆起。但是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却最喜欢对我们讲述父亲的生平,特别是当我和哥哥在读书时遇到困难、对上进失去信心的时候,她总是对我们说父亲如何勤奋好学,尽管他穷得没有上学的条件,还是创造一切可能去读书识字,以父亲那种为救国救民的需要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来启发我们,勉励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奋发图强,排除外侮,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献身。
  现在,我把记忆较深的关于我父亲勤奋好学、热心办学的一些事迹,记述如下:
  在家乡创办中学
  今年一月,我曾回到原籍河南省扶沟县为父亲扫墓,在经过我的家乡吕潭镇的时候,特意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学校——鸿昌中学。这是一所设备较齐全、校舍也不小的学校,它已经有了五十八年的历史。学校负责同志兴奋地告诉我:吉鸿昌将军当年亲手创办的这所学校,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已确定为河南省周口地区的重点中学,并正式改名为鸿昌中学。现在专区已拨出经费修建校舍,原来年久失修的大礼堂也要修葺一新;图书馆的藏书之多也足敷借阅之需;增添了电影机、电视机,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购置了体育器械、教学用具和实验仪器;还扩大和健全了原有的校办农场和工厂。
  这不禁使我回忆起母亲经常给我讲述的这所学校创办的经过:
  那是远在一九二一年,我父亲在西北军当营长的时候,他成天省吃俭用,积攒下一百多块银元的薪饷。这年他约了本营的秘书郝子固和他一同回乡探亲,一路上他对郝子固谈起了想在家乡——吕潭镇办一所贫穷子弟学校的计划。他说:“要使中华民族这个睡狮猛醒,不受外侮,彻底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光靠我们这些当兵的打仗不行,从长远打算,就非得把多数的穷苦人民子弟送到学校,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从愚昧状态中猛醒过来。所以我打算在家乡办一所贫穷子弟学校。”郝子固十分赞同他的主张,但是又表示:“没有校舍没有老师,没有桌椅,……这谈何容易。”我父亲说:“事在人为,城隍庙就可以当校舍,你有较高的文化,可以当校长兼任教师,没有桌椅就用砖砌……。”郝子固欣然同意,于是他们俩在回家乡之后,就着手兴办起学校来了。
  首先要把城隍爷搬掉才能腾出大殿当课堂,但是当时迷信风俗还很严重,对神仙菩萨的偶像非常崇拜。他除了说服群众以外,就亲自带领着一伙年青人来到城隍庙里,他脱下鞋,用鞋底先朝城隍爷脸上狠打,并历数了城隍爷误国误民的十大罪状,然后一拥而上,把神像打倒,清除出去。这间大殿刚好做教室用,又用砖砌成了桌和凳,用他的薪饷买了课本、黑板、粉笔、灯油,动员贫苦子弟免费入学并发给书、本。郝子固当了这个仅有一间教室的学校教师,还兼任校长。第一年进校学生只有七人。
  一、两年后,他再次回家探亲,看到贫苦人家送子入学并不踊跃,学生才几十个人,学校起色也不大。他这才意识到只免费入学,并不能解决学生的吃饭问题,他就又说服了当地群众,把吕潭镇上的江苏会馆的房屋和土地并入学校经管,还把军队里的破旧汽车买下来送给学校,供学生掌握检修汽车和机械的技术。这就是当年仅有的校办工厂。农忙季节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学校还办了农场,提高办农业的知识,既能解决学生生活自救,又能有力量扩建成中学。这样,学校就逐渐兴旺起来,到了一九二九年,学生发展到一千六百多人,教师也有百余位,其中如宁中坚、杨文生等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学生来源不仅限于本县,连附近的西华、太康、通许、鄢陵等地的贫穷子弟,也纷纷背上行李投奔这里读书。后来我父亲当了西北军的军长和宁夏省主席的时候,仍很关心这所学校,他每次回家都必到学校探望,送经费、送图书,还常脱掉军装到贫苦学生家访问,或给学生讲课,启发学生读书救国的热情。一九三一年他被逼出国到美国考察时,遇到了一位中国学者喻传鉴,喻先生是出国考察教育的,但到美国后蒋介石腐败政府并不重视教育事业,中断了他的经费,他困在美国,回不了国。我父亲当即和他结成朋友,并资助他回国的路费,希望他回国后办好祖国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父亲还虚心地向喻先生请教,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倾听喻先生提出的增加教学设备和扩大图书馆的建议,使吕潭镇贫民子弟学校在规模上、教学质量上都逐渐得到提高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经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在父亲生前,尽管这所学校就已发展到可观的水平,但他从来不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功劳。特别是对学校的一切设备、器材,都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公有财产,决不准私人动用。他每次回家或是母亲随同一起,也都是住在学校的对面自家的三间茅草房里,睡铺板,枕砖头。当本家的兄弟子侄问他为什么不住在自己兴办的学校里的时候,他说:“学校是公益事业,我们只有尽义务和送子弟入学的权利,没有动用它一草一木的权利,它决不是我们吉家的私有财产,再说那是个读书的地方,岂能容私人占住、干扰?”
  为了进一步地明确这所中学决非吉氏的私产,在我祖父病故在开封的那年,我父亲破除迷信思想,在办完丧事后,在开封市大舞台戏院特请乡亲们看戏。在开演前,他登台声明:“我请诸位亲友来作个见证,中山中学的一切财物设施,都是公产,绝非吉氏私有。包括我吉鸿昌在内,今后如果吉家子弟中出了不义之人,想侵吞学校的公产,就是犯罪行为,诸位亲友都有权对他控告和制裁。”直到我父亲在一九三四年被蒋介石杀害的临终时刻,还写遗嘱说明:吕潭地方学校是为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绝非吉氏私产……。
  果然,当年的亲友的确起到见证和监督作用。在我父亲逝世后至解放的一段漫长岁月里,这所学校终于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了,现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一生勤奋好学
  我父亲出身贫苦,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就靠祖父在吕潭镇搭个茶棚卖茶度日,生活的折磨再加上父亲幼年丧母,他的童年是很悲惨的。他常羡慕能读书的人,但象他这样的穷孩子,只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那有钱去私塾读书识字。他恨这个世道不公平。穷孩子上不了学,就经常大胆地爬到私塾院墙上,偷偷听老先生讲课,把认下的字暗记在心里,在放牛的时候,用树枝和石头当笔,在地上练习着写字。穷人念书识字的艰难深深地刻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
  由于父亲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对学习很认真。当他和母亲结婚的那年,父亲已经是旅长了,他知道母亲是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就诙谐地说:“我是捋牛尾巴出身的大老粗,没上过学,只是东拼西凑的认上几个字,我就拜你为我的家庭教师吧!”我母亲以为是说笑话,全不放在心上,谁知道我父亲却很认真地和母亲约法三章:一是每天定时教课;二是讲有借鉴的古文;三是教写毛笔字(母亲在书法上是下过功夫的)。就这样坚持不懈地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象小学生一样认真努力,有不解的地方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还常常在母亲夸他真用功的赞扬声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他好学的精神在军队中传为佳话。即或是在行军打仗的繁忙公务中,他也不间断看书写字。对下属,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从不摆官架子自欺欺人。父亲让母亲给讲“尺牍”,并常常练习给母亲写信,检验学习的收获。后来进而学习《左传》、《古文观止》等书,还用写自传的形式提高写作能力。父亲深深体会到文化知识对于一个革命者的重大作用,所以他能自觉地跳出为念书而念书的狭隘小圈子,注意学以致用,从不满足。一九二九年,我父亲当上西北军控制的宁夏省省主席的时候,经常阅读的书籍又增加了新内容——马列著作,对学习这些书更是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因为早在两年前,就在西北军中的地下党员宣侠父同志的帮助下,接触过一些进步书籍,在这个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母亲看到父亲废寝忘食的劲头,有时开玩笑说:“孺子可教,大有作为。”父亲却说:“我吃了半辈子糊涂饭,这才明白过来。”还说:“要不是老宣他们的开导、帮助,我怎么能‘顿开茅塞’呢!”
  在省主席的任上,他书写了内容为“公正纯洁,为做事而做官,训练民众,使知四权,运用政治,注重下层工作,适合一般民众需要”的座右铭。平时也常用这几句话鞭策自己,身体力行。为诫励所属,还把这几句话写在自己的像片上,然后分赠给下属,藉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学习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使他看到了光明,追求真理的欲望更加强烈。父亲对《国际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月明星稀之夜,父亲请求母亲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唱着,唱着,父亲陷于沉思,从内心发出了高尚的赞叹!尔后,父亲到苏区寻找真理回来,提笔写下“投错了门路,就拔出腿来”几个字,和母亲交换了看法,表明了决心。
  也就是在父亲认为投错了门路的时候,在光山县驻防时,更进一步看到内战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惨象,就借一座显赫府第门前的一对蜷卧的石狮子,来舒发自己的情怀,当即提笔挥毫写道:“睡狮猛醒,领导民众,尔速猛醒,国将不国。”思想境界达到新的高度,为尔后成为共产党人逐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是中国人!”
  一九三一年秋,我父亲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他这次出国,已是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蒋介石为了阻挠我父亲这一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立逼父亲“携眷出国”,作“军事考察”,而实际上是企图夺去父亲的军权,流放国外,以除心患。
  父亲有一次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在美国纽约的大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父亲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
  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递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知故问地说:“你是那国人?”我父亲大声说道:“我是中国人!”对方奚落地说:“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
  接连受到这样的奚落和侮辱,使父亲异常气愤,甚至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当我母亲和属下劝慰他的时候,他严肃地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我并不在乎,但是我们是代表中国到美国来考察的,受侮辱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啊!”他坚决地表示:“下次外出时,就带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让外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的!”
  果然,他用草板纸自制了一个约半尺长的长方形牌子,用毛笔书写着“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在下边注上英文。当他挂着牌子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到处引起很多人的注目,但父亲总是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人群,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吉鸿昌挥毫书写“天堑飞渡”
  一九二七年,十九师由陕出潼关,取洛阳,进驻巩县。吉鸿昌选定黄沙峪地点,于七月三日晚九时下令偷渡黄河,袭击北岸奉军,一举成功,直捣温县。事后,吉鸿昌为纪念这一胜利,特命曹县县长朱国衡(朱为十九师少校参谋,克复曹县后出任曹县县长)饬工在黄沙峪竖一纪念碑,并亲自挥毫写了“天堑飞渡”四个大字,刻在碑上。为说明渡河经过,吉让我写了一段小跋,刻在下面。跋曰:
  “奉军祸豫,屯集河北,七月三日夜,吉公世五率队由黄沙峪渡河,敌披靡。
  大城二虞傅同善谨志”
  傅二虞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几篇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文章,主要涉及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地区的新闻工作、吉鸿昌将军的生平事迹、驱逐溥仪出宫的始末、天津壬子兵变的记事、北洋军阀对天津近代工业的投资等。这些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吉瑞芝
责任者
吉鸿昌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郝子固
相关人物
朱国衡
相关人物
宣侠父
相关人物
傅二虞
相关人物
喻传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鸿昌中学
相关机构
中山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