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清唱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302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的清唱社
分类号: K265.9
页数: 1
页码: 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解放后出现的清唱社(又名清音社)是以妓女为主的表演组织,产生于妓院没落时期,影响不良,出现“点活”等妓院负面影响。1951年清唱社达到高潮,从业人员增至1100余人,但未被文化局和文艺工会认可,只能由公安部门管理。1952年后,清唱社人员陆续转业,1954年该行业结束。
关键词: 天津市 民间文艺 清唱社

内容

天津解放以后,曾出现清唱社(又名清音社)的组织,它是随着妓院的没落而产生的,是新旧社会交替的产物。每个班社约有二、三十人,以女演员为主,轮番登台演唱小段京剧,不化装。据一九五〇年统计,女演员的出身,妓女占81%,流散及串巷卖唱的艺人占13%,家庭妇女及其他人等占6%。
  由于清唱社的组成是以妓女为主,因此就带来了妓院的一些坏影响。如听众可以花一定代价点唱某一段,名曰“点活”,并且可以约请被点唱的女演员吃饭或参加其他交际活动,形同妓院的“叫条子”。有许多演员当时还继续受着鸨母、养母、姘夫的控制,仍被当作私有的摇钱树;有的则受到琴师的操纵和剥削;某些女演员的生活也比较糜烂。因而清唱社的活动给社会风化治安带来不良影响。
  清唱社畸形发展,一九五一年达到高潮,班社多达三十余家,从业人员增至一千一百余人。当时,文化局认为清唱社不是正规剧团,不予登记;文艺工会以其成员不是会员也不加过问;最后只好由公安部门按“特业”对待,进行管理。
  一九五二年以后,清唱社人员陆续转业,至一九五四年这个行当就宣告结束了。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事变的历史事件、北伐战争时期的南昌之役过程及作者亲身感受、海陆丰战斗的背景和作者经历、高蠡起义的背景和作者亲身经历、冀东《救国报》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工作经历以及天津文化人联合会的影响。同时,还介绍了天津曲艺和时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记录了作者与骆玉笙的交往经历和对骆玉笙的艺术评价。这些文章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面向和地方文化的丰富细节。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