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开发展过程看张伯苓校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145
颗粒名称: 从南开发展过程看张伯苓校长
分类号: K292.1
页数: 6
页码: 178-18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张伯苓校长一生事业,以及他对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张伯苓曾体验过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深感国家形势的严峻,因此决心放弃武力救国的念头,转而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从南开中学开始,通过合并、迁址等措施逐步建立了南开学校系统。张校长注重新知识的教学,推崇公平竞争和奋斗精神,以及吸收国外优秀教育理念的实践。南开学校的课本大多采用美国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文章还涉及到南开学生的抗日活动和南开校园的建设等方面。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张伯苓校长对革命的态度存在矛盾,并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表示了苦恼。
关键词: 张伯苓 南开学校 教育救国

内容

张伯苓校长一生事业,可归纳为“教育救国”四个字。他常说:“鸦片战争后,祖国屡遭列强侵略,一再割地赔款,奇耻大辱,令人愤慨!”张伯苓早年学海军,希望以武力救国,可是一八九五年甲午一战,我国费了巨大财力建立的海军,数量质量都不亚于日本,只因清廷昏庸腐化,竟遭到惨败。这次海军大败对张伯苓刺激很大,有一天他在海军衙门前看到一个军官懒懒散散地逗小哈巴狗开心,他痛感祖国国土虽大,历史虽久,人口虽多,但是人不行了,“必须改造人!”便决心弃武就文,办教育救国。
  张伯苓怀着教育救国的目的脱离海军,到严范孙家塾当了老师。严老先生当时是革新派,他不让他的儿子们专学孔孟之道、五经四书,要学英文、物理、数学……等等新知识。张伯苓是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正长于这些,在这样的共同新思想和救国志愿的基础上,严、张两人志同道合,成了后来创建南开中学、大学的奠基人。
  张伯苓讲授的科目有英文、算术、体操等。他用鸡毛掸子杆作为跳高的跳竿,让严家子弟把辫子盘在头上,穿着靴子,掖起长袍的衣襟,在鸡毛掸子杆上练跳高。如拍成电影,今日青年看了,必哄堂大笑,可是,这就是我们老一辈革新人物向几千年传统的旧东西作斗争的一个大飞跃!
  严氏家塾毕竟容纳不下那些要求愿学新学和新思想的大量学生。光绪三十年(1904),将严范孙及王奎章两家私塾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这是张伯苓生平事业的发轫。后来又迁到广阔的南开洼。
  南开洼是天津旧城西南方的一片洼地,紧靠墙子河,是一片泛着盐碱的荒地,毫无生产价值,故土地的主人才把它捐给学校。经募款建筑校舍,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落成。对这个新的南开学校,第一个值得提出的特点,就是紧接南开学校西墙外,有个大臭水坑(学生们称之为臭西湖)。它是天津秽水汇聚之区,蚊虫孳生,气味腥臭,特别是一刮西风,阵阵臭气便从西而来,薰得人们啼笑皆非。当时,社会上的旧势力也用封建的腐朽的臭气向张伯苓进攻,说张伯苓不懂中国祖传的旧学,骂他不学无术,造谣说张伯苓是光棍出身等等。对此,张校长常常在礼堂作报告时大讲特讲:“我们南开精神就是在这种怪味中薰出来的!”校长的话一语双关,确是代表着一种破旧立新的新精神。
  “五四”运动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都为张伯苓所接受,他明确表示要学生会对学校起着监督和协助作用,同时一再强调要加强理科。后来在八里台建了规模相当大的科学馆,他曾谈到南开大学要向工科发展,并计划成立采矿系。这表明在南开初期,张校长确有革新思想和魄力。
  大约在一九二四年,天津一些女子要求到南开中学和男生合班上课。此说一经传出,社会上一群封建余孽疯狂反对・向张校长施加压力。但不久,果然有四位女学生进了南开和男生一同听课了!可见张校长在反封建方面是有魄力的,在社会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不久,张伯苓把原来在南开中学西南门外道边只有一所小楼的南开大学迁到了八里台。八里台校址开阔,大有发展余地。这时张伯苓接受天津一些女学生的要求,又建成南开女中。接着在女中对面建立了南开小学。张校长常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开有了自己的整个教育系统了!这对于贯彻南开精神有条件了!”
  据我亲身受的南开教育来说,觉得张伯苓所说的“教育救国”,不过是想通过教育使学生学得到美国学生所取得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使中国变成英、美那样的强国。记得张伯苓的弟弟张彭春从美国回来后,于一九二七年夏秋之际,以南开中学主任身份在南中礼堂作报告说:“我们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我们不应在后面一步一步跟着走,必须把美国的精华吸收过来,迎头赶上去!”他怕学生们不理解他的意思,还特意打个比喻说:“就是把美国炼成的仙丹吞在我们肚子里!”
  南开中学、大学的课本,除国文、中国历史外,一律是美国中学、大学的原文课本。为了方便学生购买美国出版的书,在南开还设有伊文斯售书处(美国伊文斯书店的支店)。记得我在大学一年级学生物课解剖蚯蚓时,李教授特意告诉我们学生说:“这蚯蚓是从美国特意运来的。”(生物学用的是美国大学课本,课本中的蚯蚓和中国的蚯蚓有些不一样。)当年有些人认为南开学美国真是学到了家!
  当时,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对“南开精神”表示赞赏,南开学生也常以“南开精神”自勉和互勉,甚至引以为自豪。张校长也常常以宣扬“南开精神”而自负。所谓的“南开精神”,就是南开提倡的道德,我的体会,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对工作规规矩矩,认真负责,不挑皮,不捣乱。张校长常常称赞南开会计课主任华午晴老先生为典范。
  2.作人、处事、竞争、比赛,要fairplay和具有Sports-manship,客客气气公平对待,不取巧,不弄鬼,不占便宜的精神。比赛输了,要甘心认输,向胜利的对方表示祝贺和敬佩!体育课章辑五主任常以这样精神教导学生,因此受到张校长不断赞扬。
  3.个人奋斗是张校长经常教导学生的,可以说是"南开精神"的中心。张校长讲南开校史时,就突出讲他是个人如何奋斗起家。训育老师在礼堂作集会讲话时也以个人奋斗鼓励学生。南开中学图书馆高悬两个大照片:一张是美国教育家孟禄,标志着南开办学所遵循的道路:另一张是林肯,林肯由于个人奋斗爬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精神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就以张伯苓所提倡的fairplay(“费厄泼赖”)精神,鲁迅先生就曾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张伯苓是不可能懂得这些的,这是由于他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
  张伯苓对革命的态度,确有矛盾的表现。如他赞扬周总理,也没有说过共产党的坏话,但他没有倾向革命的意思。张伯苓对革命的矛盾,在“五四”运动时已表现出来。那时周总理宣传鼓吹马克思主义,张校长虽然经常夸耀周总理是他的杰出的学生,但从未称赞过周总理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鼓励学生去跟周总理干革命。更值得研究的是,张伯苓一贯扬言救国,可是对蒋介石政府的卖国和镇压爱国活动却从未提出过谴责。在另一方面,张伯苓虽然不鼓励学生信仰马列主义,但决不许军警进校逮捕学生。“五卅”运动时南开学生走上街头焚烧日货,揭发奸商,宣传不买日货,学校都积极支持。
  “九一八”事变后,南开学生用多种方式宣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示威游行。记得在天津举行华北运动会,体育场规模很大,南开学生人数既多,又个个持方块抗日标语牌,喊口号时把单个标语牌上的字拼成抗日口号,高高举起,同时高呼,声动全场,起到了强烈的抗日效果。日本领事为此事曾提出
  “抗议”。日本帝国主义视南开如眼中钉,所以在侵略我国华北时,竟对南开学校疯狂轰炸,也证明南开的爱国反帝活动给了日寇沉重打击。
  张伯苓校长在南开上升阶段,总是兴致勃勃,斗志相当旺盛。可是到了后来,他在讲话中曾多次说道:他办学已到了“马拉车,车也拉马”的困境。这话很形象地描画出民族资产阶级教育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也反映出他内心起了矛盾和苦恼。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庚子年围攻使馆的回忆、庚子沦陷后的天津、回忆民初争取女权和反袁斗争、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汉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