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机构用户
天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庚子回忆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125
颗粒名称:
庚子回忆片断
分类号:
K250.6
页数:
7
页码:
13-19
摘要:
本文为回忆录,记述庚子回忆片断,分别为庚子见闻、庚子事变回忆、曹剑秋包拆城墙致富。
关键词:
庚子
回忆
片断
内容
庚子见闻
张修华
我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父亲是天后宫道士,闹义和团那年我八岁,当时的情景至今还能回忆上来一些。
那时我家住在河北望海楼后蓝家胡同。望海楼建有一座天主教堂,那一带的天主教势力很大,外国传教士作威作福,更有一般走狗为虎作依,仗势欺人。同治九年(1870)曾经发生过“天津教案”,火烧了望海楼教堂,结果有十六名中国人惨遭刑戮,在人民群众的心里留下了仇恨。天主教堂为了扩张势力,勾引人入洋教,愿来者一律给三块银洋,因而多有不法之徒投身教堂。当地居民都不敢得罪教徒,谁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他们,但凭神父一张字条就把你告到当官;这一来,就成了一面官司,也不问个青红皂白,一律以"欺辱教民"论罪,轻则掌嘴打板子,重的还要枷号游街示众。百姓畏洋教如虎,彼此告诫,千万别惹教徒。
义和团发源于山东,由于山东巡抚袁世凯对义和团采取镇压的手段,所以又辗转发展到直隶(今河北省),特别盛行于天津一带。当义和团进入天津城时,团众声势浩大,纪律严明,百姓敬如神明,跪接跪迎。义和团的活动带有民间旧传的迷信色彩,讲求设坛焚香降神,在天津遍设坛口。首领曹福田的总坛设在西头永丰屯吕祖堂,是个道教庙,离我家最近的坛口设在河北大胡同净业庵,也是个道教庙。我被好奇心所趋使,曾去观看义和团练拳和焚香求神的情形。他们练武的主要兵器是大刀片和红缨枪,耍起大刀片寒光闪闪,抖动长枪冷风飕飕。他们求神时,向东南方下拜,焚香,烧黄表,然后就说某神下界了,脸色也变了,呼哧呼哧地喘大气,说是能刀枪不入。义和团见了洋人就杀,把仗着洋人势力欺压群众的狗腿子都当作奸细,对其中民愤大的处死投尸河中,为民除害,一时群众称快。
人民群众对望海楼教堂的洋人和教徒是怀恨在心的,这时有了义和团为之撑腰,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旧历五月十九日(公历六月十五日),愤怒的群众放火烧了望海楼教堂。把教堂烧毁以后,群众还不解气,于是,拿镐的拿镐,持锹的持锹,要把这座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本营连根刨掉。当时民气很盛,男妇老幼一齐动手,我也拿把小铲子学大人的样子跟着一块挖。正在大家忙着挖教堂的时候,忽然传说外国军队开来天津,只得把扒教堂的举动停下来,转向支援义和团打鬼子。家家烙红糖大饼,熬绿豆汤,送上前线犒劳义和团;在大饼上还用毛笔写上"得胜大饼"四个字。我在私塾练过毛笔字,也跟着在大饼上七扭八歪地写起来。当时义和团的前线在河东新官汛,与驻在老龙头火车站(今东站)的洋兵对峙,战事相当激烈。
各国侵略军不断增援,猛烈进攻,终于在旧历六月十八日(公历七月十四日)从南门攻破天津城。侵略军进城后,杀烧抢掳,奸淫妇女,极其残暴,尤以俄国兵的纪律最坏。侵略军中日本兵是主力,南门就是由日本兵首先突破的,他们进城后,强迫居民悬挂日本旗,还要在门口写上“大日本顺民”字样,这是对中国人民的莫大侮辱。侵略军进城后,居民纷纷逃往四乡。我父母也带着我和姐弟等全家五口逃奔胜芳。走在半路上,听人们说天津贴出了安民告示,又看到许多人陆续往回走,我们也就回来了。当时天津的社会秩序很乱,天后宫被迫关了庙门,停了香火,我家以庙为业,赖神吃饭,这时便断了收入,生活非常困窘。父亲有吸食鸦片的嗜好,瘾得难忍难熬,连急带病,转年患烟痢而死,撇下我们孤儿寡母。
全家无以为生,便在我家门口摆了个小糖摊,卖拔糖和糖豆;后来我又到车站去卖烟卷,母亲、姐姐再从成衣铺揽零活做,想尽办法,苦熬岁月。这时,各国侵略军占用总督衙门(今河北大胡同东风影院一带,斜对面的新华书店是当年河道上浮桥旧址),作为联军总部,把门的是日本兵。据说由于俄国兵军纪太坏,日本兵不准俄国兵随意出入,于是有些俄国兵便隔着墙头向墙外用金银首饰换鸡蛋吃。当时有些小孩都去干这种生意,我想这总比卖烟卷赚钱多些,便商得母亲同意,也凑了点钱买些鸡蛋,去做这种投机生意。我们一帮小孩在衙门的围墙外守候着,时常有俄国兵从墙头上偷着用绳子吊下个小篮子,用他们抢来的金银首饰换鸡蛋,如一付耳环换两个鸡蛋,一个戒指换十个鸡蛋。然后我们再把这些首饰卖给收旧货的。我们这些小孩子不懂行,当然斗不过旧货商,实际上我们赚不了多少钱,却肥了他们。当时做这种生意是冒着危险的,因为侵略军经常任意开枪射击走近衙门的行人,并且打死人不偿命。后来,我也就不干这种投机生意了。
(谢纪恩整理,一九六五年)
庚子事变回忆
张玉德
庚子那年(1900年),我十六岁,当时正在天津法国学堂读书(这法国学堂就是后来的法汉学校,最初设于法租界紫竹林教堂内,后隶属于法国工部局,并迁移到法国工部局旁边,庚子事变以后又迁至望海楼天主堂。一九一六年在老西开盖了新校舍,又迁至新址,即今二十一中。)
从年初就传说有义和团在街上练拳,我和几个同学曾出去看过,在今解放南路海河中学大空场上,天天有人练拳舞棒。后来又传说义和团要杀大毛子(洋人)和二毛子(信洋教的),不久就听说在北京有德国公使克林德和日本书记杉山彬都被杀了,在天津的外国人惶惶不安,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都联合起来,并且和天主教堂结成一体,轮班值岗守卫。那时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地方都不太大。法租界只有从海大道马家口(今大沽路)到天津海关、临近海河的一块地方;英租界也只有从海关到今海河影院的一块地方。外国人为了便于集中防守,把防线收缩到今市总工会至青年宫的一段地带,在今市总工会的前面用砖垒起了一道大墙,并且还用成捆的布匹码成防御工事。
进入旧历五月,战争的空气就越来越紧张了。这时法租界仅有二十几名法国兵,把外国商人组成了民团,听从法国兵的指挥。传说义和团与清兵已经联成一气,聂士成、马玉崑的军队已经开到天津,要攻打租界,杀外国人和二毛子。后来就不断发生小冲突。战事越来越紧了,教徒们都集中到今市总工会对面的一所大楼(当时是邮政局)的地下室里。这时,义和团与清兵从海河的东岸往法租界打炮,洋兵和外国侨民就从海河西岸往东岸打。六月初的一天下午,教徒们在紫竹林天主堂刚刚望完“降福”,一出教堂,就突然爆炸了一颗炮弹,把人们都吓坏了。其后不久,忽然传来消息说,义和团和清兵就要攻打租界了。法国神父刘克明把教徒们都集中到教堂,放“临终大赦①。教徒们感到大难临头,哭哭啼啼,乱成一片。就在这时,轰的一声,一颗炮弹打中了教堂的钟楼,当场就有几个教徒被炸死,另有一些人受了伤。
正在这紧张的时刻,突然听说大批的外国援兵开到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联军以俄国兵来的最早,也最多,他们占据了老龙头火车站(即今东站),然后由车站往外打。日本兵由塘沽上岸,乘火车到了张贵庄,然后向天津方面进军,穿过俄兵的阵地后,进入日租界,又向八里台方面进攻。其后,英国兵也开进来了,从纪庄子过桥后,以马队突袭八里台聂士成守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聂士成战死在八里台的阵地上。
紫竹林一带解围了。我们这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就三三两两地出去看热闹,从远处瞭望侵略军攻打天津城。日本兵攻南门,法国兵攻东门,俄国兵顺着老龙头车站往金钢桥总督衙门、水师营一带进攻。德国兵据守大营门、小刘庄、贺家口一带。意国兵是在天津城被侵略军攻破后才来到
①“临终大赦”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即教徒在临死前,由神父念“临终
经”,赦免生前的一切"罪过"。
的,兵士的帽子上都插着鸡翎。美国兵来的更晚,已经在战事平息之后了,他们住在三义庄的两所大楼里。
天津城是在旧历六月十八日被侵略军攻破的。城破后,战败的义和团、清兵及老百姓,蜂拥一般地从北门逃出。侵略军攻城时死人很多,我曾亲眼看见大批被打死的法国兵尸首,码在小船上往回运。侵略军占领天津后,总督衙门变成了“六国衙门”(英、德、法、日、俄、意),在那里设立了联军司令部。
(白占友整理,一九六五年二月)
曹剑秋包拆城墙致富
金大扬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以后,都统衙门为消除天津对外的防御力量,于一九〇一年强令拆除天津的城墙(位置就是现在的东、南、西、北马路)。天津城垣建自明永乐二年(1404),清雍正三年(1725)重筑,已有将近五百年的历史。都统衙门提出拆除城墙以后,天津的地方士绅们一再表示反对,但也无济于事。
有一个人由于拆除天津城墙而发了家,他就是曹剑秋。这个曹剑秋是天津县南城根的居民,无正当职业,终日在外游荡。由于在战争过程中侵略军残暴地屠杀义和团及无辜老百姓,以致当时天津城厢一带,大街小巷尸体横陈,加以时方盛夏,秽臭难闻。侵略军占领天津以后,就到处抓人,不管年岁老幼,也不问是否有病,强令其背运掩埋尸体,稍不服从就拳打脚踢。这样一来,居民都不敢上街了,有的则逃往外地。侵略军抓伕困难,便想出钱雇中国人包运死尸。曹剑秋听说后,就带着一个会说几句洋话的朋友名叫孙秋圃的去见侵略军,表示愿意承包这件事,当即谈妥。曹剑秋手下有一伙穷朋友,他们分头招募了些卖苦力气的,把这件背运尸体的事如期完成了。曹剑秋等人不仅因此赚了很多钱,而且得到了侵略军的“赏识”,认识了一些侵略军的大小头目。
到了转年都统衙门决定拆除天津城墙时,洋人又想起这个曹剑秋了。于是都统衙门的秘书丁家立(英国人)把曹找了去,将拆除城墙的工程包给了他。据说谈妥的条件是,除了把拆下来的旧砖归拆者所有外,还付予银元一万元及大米一万袋。曹剑秋接手这项工程后,再分段包出去,从中坐享其成。曹剑秋带着孙秋圃,每天和洋人打交道,运用了一些手腕,取得了洋人的信任,因而城墙地基尚余有半尺多高未铲平时,便算交了差。曹剑秋拆除城墙有“功”,得到洋人的“赞许”,又把今东门外及南门外两大片土地划拨给他所有。后来,曹剑秋在南门东盖了一所住宅。曹在民国初年死去,活了五十多岁。
(一九六五年旧稿,金继光整理)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庚子年围攻使馆的回忆、庚子沦陷后的天津、回忆民初争取女权和反袁斗争、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