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围攻使馆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0020020230024122
颗粒名称: 庚子年围攻使馆的回忆
分类号: K292.1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虽然面临义和团的围攻、传教士的遗弃以及清政府的无能,但天津人民仍然努力生存并寻求自保。他们选择了加入秘密的反抗组织,甚至贿赂和潜规则外国势力以寻求保护。尽管困难重重,天津人民的坚韧精神让他们在绝境中仍然不失希望。
关键词: 庚子年 使馆 天津市

内容

庚子那年我十二岁,家住通州,因为全家信奉基督教的原故,义和团起事后,在家乡难以存身,于是随寡母和弟弟们全家六人,在农历端午节前的一个夜晚,逃到了北京城里。
  到了北京以后,先投奔灯市口教会学校贝满女中,想藉着美国教会的势力,暂时在那里避难。但不料刚刚到贝满女中以后不大的功夫,就得到了学校当局的通知: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以及避难的教徒,一律在当天下午集中到孝顺胡同美以美会亚斯立堂。于是我们又随大家一道转移。到了亚斯立堂以后,看到已经有很多中外教徒麋集在那里避难,堂小人多,拥挤不堪。这时外面的风声日紧,传说义和团就要进城,在教堂里避难的人们惶恐不安。外国传教士从教徒中间挑选了一大批青壮年,编成队伍,配合驻扎在教堂里的美国兵,站岗巡逻,构筑工事,准备抵御义和团的进攻。情势一天紧似一天,不久义和团就从崇文门进城了,在东交民巷东口与奥国使馆的卫兵发生了冲突,亚斯立堂的美兵也开枪截击,结果打死打伤了不少拳民,因此激起了义和团更大的愤怒,开始焚烧城内的教堂。亚斯立堂有美国兵保护着,暂时相安无事,但被困在教堂里的教徒们都惶惶不可终日,知道大难将要临头。
  就在农历五月二十三日(1900年6月19日),教会当局传示说:清政府总理衙门给驻北京的各国公使下了通牒,限令在北京的所有外国人,一律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退出北京,由中国政府派兵保护送到天津上船回国,过期不走,中国政府不负保护责任。公使团根据总理衙门的要求,通知亚斯立堂里的外国人在二十四日下午三点钟以前集合,准备撤出北京。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教徒说:“亲爱的教友们!我们实在不能照顾你们了,你们自己赶快想办法吧!”中国教徒们听了这话以后,真如霹雳当头,个个目瞪口呆,有的全家抱头痛哭,凄凄惨惨,无计可施,只有呆在这里等死吧!
  到了二十四日中午的时候,教会当局忽然传来通知说:今晨德国公使克林德前往总理衙门商谈撤退问题时,在东单牌楼地方被虎神营兵士杀害。公使团认为中国政府不能保障外国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决定各国公使留守使馆,拒绝撤退。教会当局提出,教徒们凡愿意到使馆去避难的,务必在当日下午三点钟以前在礼拜堂门前集合,一齐出发。大家听了这个消息,真是喜出望外,于是急忙收拾行李衣物,准备转移到使馆去。
  大家收拾停当,在下午三点多钟时,列队从孝顺胡同亚斯立堂出发了。在出发之前,先由二十余名美国兵从孝顺胡同口起至东交民巷东口止,布置了岗哨。出发的行列是:头前是几名外国人抬着克林德的灵柩,其次是外国妇孺,再次是带有枪枝的外国青壮年,然后便是中国教徒的老幼和妇女,殿后的是青壮年的中国教徒,也配备了武器。队伍走在街上浩浩荡荡,但却鸦雀无声,甚至连婴儿的啼哭声都没有。当时崇文门大街两旁的商店和住户,都大门紧闭,路上也看不到有什么行人。遥望崇文门城楼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头戴红缨帽、身穿青马褂的清旗兵,个个持枪伫立。我们知道这是九门提督庆亲王的八旗兵。他们注视着我们这支队伍悄悄行进,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因而安全地进入了东交民巷。克林德的灵柩和一些外国妇女进入了英国使馆,我们都集中到肃王府。
  我们刚走进肃王府的东辕门,就看见有很多天主教徒已经先我们而到达了。我们在炎日下背着行李走了这一段路,都有些疲乏,到了目的地后,连忙放下行李,找个地方休息休息。但是,就在我们喘息未定的时候,忽然听到轰的一声,紧接着炮弹凌空爆炸,四面八方枪声密集,顿时把我们都吓坏了。人们不约而同的纷纷跪在地上,合着眼睛,两手併在胸前,连声哀求上帝保佑……。清政府果真的按照通牒规定行事,在二十四小时之后,即五月二十四日的下午四点钟,向外国使馆区开了火,同时把使馆区严密地包围了起来。
  围攻使馆的主力是董福祥的甘军,义和团加以配合。他们在开始攻打时,采用了火攻的战术,向使馆及肃王府内投射火炬,抛掷裹以棉絮蘸上洋油的长竿,烧毁了不少房屋,特别是西端的荷兰使馆,东端的奥使馆、意使馆和比使馆,因为地处东交民巷的外沿,首当其冲,很快就被焚毁了。开火还不到半个钟头,日本海军及意国海军就都撤入肃王府,日本海军有二十余人,由军官率领,进府后就分兵两路,一半据守大殿旁边的东墙,另一半到后花园。意国海军二十余人也撤到肃王府的后花园。日、意两国士兵及协同作战的教徒约有六十余人,把肃王府后花园的围墙上凿了许多孔,便于瞭望及射击。
  围攻使馆的清兵和义和团,表现十分英勇,不断地趁着火势发动猛烈进攻,守卫在肃王府的日、意两国士兵,屡有伤亡。在开火的一星期后,日本军官发现北御河桥东边有大炮一门,无人看守,日本军官想把它夺过来,便将围墙拆了一个豁口,带领着士兵和教徒们冲了出去。但在夺炮途中,受到了清兵的狙击,不但炮没有夺到手,反而遭到很大伤亡,连带队的军官也阵亡了。开火将及半个月以后,日、意两国士兵伤亡惨重,更兼肃王府面积广阔,在清兵及义和团的围攻下,阵地势难久守,于是公使团决定从肃王府后花园后撤,收缩阵地,重新部署。据我回忆当时布防的情形是:英国兵防守英使馆全境及翰林院迤北銮驾库迤东地区;俄国兵防守英使馆迤南达子馆及水关城上下;美国兵防守西线;法、德两国军队防守东线;原来防守在肃王府的日兵已伤亡殆尽,意、奥两国军队也受到重创,他们担任预备队,随时机动备用。剩下的还有由侨民组成的义务兵及由中国青壮年教徒组成的教民队,大约有六十余人,担任瞭望、警卫等工作。
  在肃王府的中国教徒们,都迁移到肃王府西南方的一个院落里。这座院落位于英使馆的正东,与英使馆的东门仅隔一道五、六丈宽的御河,河水并不深。为了掩护御河东西两岸之间的通行,公使团决定从东岸到英使馆之间挖一条交通壕。这条壕很快就挖成了。
  大约在开火将近一个月的时候,公使团被迫放弃了肃王府阵地,并命令御河以东地区的教徒一律撤退到西岸。于是我们便都通过交通壕转移到英使馆的南面,即达子馆和水关城根一带。当时糜集在使馆区的人是相当多的,但事隔多年,况且当时又未留心统计,故详细数字提不出来,估计总有数千人之多。据我的回忆,有英、美、德、法、俄、奥、意、日这八国的公使、随员及他们的家属,各国使馆的卫兵、军官及他们的家属,各国侨民及其家属,天主教、基督教的外籍传教士,还有他们所雇佣的中国工杂人员,以及教会学校的教职员工,中外医务人员等,除以上人员而外,就是中国教徒及其家属了。其中能实际参加战斗的洋兵超不过千人。公使团把中国教徒中的青壮年也都组织起来,参加防御工作。从十六岁到四十岁的男教徒,都编队并发给臂章,每三十人为一队,由外国传教士率领。外国神甫和牧师平日虽然对中国教徒很和善,但这时却视如牛马一般,强迫中国教徒在阵地上搬砖、挖壕、抬沙袋等,每日由上午六时一直干到下午八时,动不动就打骂,大家敢怒不敢言。外国传教士驱使中国教徒和洋兵一起参加战斗,凡不能参战的则分派担任瞭望或救护伤兵等工作,以及从事磨面、炊事等杂务。
  使馆区虽然始终被清兵和义和团包围得水泄不通,但后来一段时间的攻势并不猛烈,等于是围而不攻,否则使馆区弹丸之地早就被攻下了。当时最困难的是粮食问题。在生活待遇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是有区别的,外国人无论是官员、传教士还是士兵,生活供应较好,有酒有肉;至于中国人,凡是参加战斗的,每日供给三顿麦〓粥,一般人每日仅发给麦〓一杯,合老秤三两多。在围困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就是慈禧太后派人给公使团送来一大批蔬菜和水果,人们当时都猜不出其用意何在。后来有人说,清政府对使馆名为“围攻”,实为“围护”,看来这话是有些道理的。
  公使团方面因为被困日久,对外联系断绝,处于内无粮秣,外无援兵的极端困难境地,于是便想用金钱募人去天津探听消息,搬兵求援。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董姓教徒,挺身而出,愿为公使团"效劳"。这个董某原是以拾破烂为生的。后来据他说:他将洋人交给他的信件用蜡纸包好,藏在他背着的竹筐底下,在一个黑夜里,从水关顺城而下,趁夜混出京城。沿途无阻,到了北仓附近,见有洋兵,他用左手摇着白手帕,将信件交给洋兵;旋由洋兵把他带进营房,引见给外国军官,写了封回信,又交董带回。董返回北京后,仍在原出城的地方用事先约定好的暗号,与城内取得联系,然后洋兵用绳子将董系了进来。董完成了送信的任务,得了一笔赏金。
  在使馆被围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在英国使馆的北面是清政府的翰林院,里面藏有上百万卷的书籍,据说都是珍贵版本。在使馆被围攻并逐渐缩小包围圈时,英国兵担心翰林院的存书如果中弹容易引起火灾,于是英国兵就把这些书籍都扔进院中的荷花池里,并用土掩盖上。这批极其珍贵的古版书籍就这样被毁掉了。
  使馆被围困了将近两个月。到了农历七月中旬,清兵和义和团又突然发起猛攻,枪声密集,炮声隆隆,防线几乎被突破,洋兵伤亡者甚多,情势千钧一发。到了农历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那一天,天还没有亮,就听见从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大炮声,把人们从梦中惊醒了。接着就听说是天津方面的援兵到了,大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就在当天的下午三点钟左右,在南御河桥旁,修了一条临时马路,拉过来两门六英寸口径的大炮,后面跟着很多英国兵和印度兵,有几个英国军官躺在搭着布棚子的竹床上,由四名印度兵抬着,进入了英国使馆.原来这些英国兵都是从水关下面钻进来的。接着洋兵就向清兵发起反攻,英国公使朱尔典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清兵败退,使馆从而解围。
  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京城。在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下,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
  (一九六三年旧稿,卞汲夫整理)

知识出处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出版者: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庚子年围攻使馆的回忆、庚子沦陷后的天津、回忆民初争取女权和反袁斗争、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崇恩
责任者
卞汲夫
责任者
张崇恩
相关人物
董福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贝满女中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1900年6月19日...
相关事件
1900年5月24日
相关事件
1900年8月14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通州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