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淸理財政正監理官劉參議世珩畫一幣制條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北洋公讀類纂續編》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5283
颗粒名称: 直隸淸理財政正監理官劉參議世珩畫一幣制條陳
分类号: F822.1
页数: 25
页码: 一-十三
摘要: 本文主要讲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的币制改革,包括银币、铜元、造纸印刷等。其中,银币应推广,铜元应整顿,造纸印刷应设立局厂。同时,还讨论了货币制度的划一,以及铜元、银币和纸币的关系。总之,币制改革要考虑到社会各个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
关键词: 财政 币制 民国初期

内容

竊奉手諭以幣制應如何畫一銀行宜如何推廣銅元應如何整頓造紙廠印刷局應設於何地相宜以
  上五事飭爲詳細研究酌定辦法仰見虛懷若谷俯釆芻蕘無作欽佩竊維以上五事實爲財政之樞鈐
  値此世變日亟尤宜同時並舉力圖挽救冀收整齊劃一之效而物有本末事有先後有不能不統籌全
  局分別內辦外辦次第施行者銀行銅元是從外辦造紙印刷是從內辦次第之間先謀銅元之整頓次
  籌銀行之推廣其造紙印刷之布置亦得依序興辦整頓銅元舍歸倂統籌別無入手良法布置局廠必
  以地方遠近之聯屬聲息照顧之靈通乃能獲益歸倂銅元局廠以後祇須釐定專章雖區劃若干局亦
  歸於一律指臂相聯始得有操縱在我之權其爭鑄爭銷買銅買煤一切弊竇亦自可絕銀行勢必推廣
  乃能調劑盈虛尤應設立三種之銀行曰國家銀行專事公家交納上兌曰實業銀行以謀補助農工振
  興商業曰儲蓄銀行現可附於國家銀行實業銀行如國民捐公債票爲國家銀行之儲蓄商民積存爲
  實業銀行之儲蓄消息宜通而權限應別是凡在通商關埠以及省會府縣城鎭並鹽務所及之處亟宜
  速籌開辦均皆直接於總行匯兌羨餘固爲此時之大利而各地方之情形亦可暗事調查以爲將來發
  行紙幣作先事之預備官吏扞格方得無慮紙廠注重原料最富交通便利之區印刷須謀法律所及查
  察易周之地籌設造紙以爲印刷之需部署印刷始濟紙幣之用此四事莫不相承相因要皆歸效於幣
  制劃一幣制本也銅元銀行造紙印刷皆其末也請先事言幣制之劃一夫錢幣自先王卽有定制將所
  以明民用也周公九府之泉卽圜法之始惜秦火以後其制不傳今各國皆有一定幣制而制度各異所
  以立主權明國界也春秋之世齊刀魯幣雖共爲周宗之國其名不同已隱庽國界之意故聖人有入境
  問俗入邦問禁之言古錢從泉泉水也錢法而曰圜法猶水流迴環靡不相通之象漢晉以降圜法屢變
  幾至窮不可通故歷朝當開國時無不整齊圜法以革前代之弊我 朝定鼎之初以制錢一千文合
  銀一兩載在 皇朝通典計賊科罰銀以一百兩錢以一百千文爲滿貫見於 會典刑律卽此可
  知錢幣之整齊矣迨康乾之際國家鼎盛其時民富物豐始有銀一兩可易制錢至二千文者當閉關
  自立此絀而彼贏一潢之水無漲縮也値茲各國交通我若混施則彼收其羨而彼以耗我者予我日敝
  之勢之所由來况益以賠款洋債商務差負其困敝之勢尤亟亟不可終日居今若言財政必自錢幣始
  錢幣更爲立國之根本本立則庶政可修現與各國往來匪特言一定之圜法尤當叅考各國法度立一
  定之幣制蓋財幣之爲用惟貴可以制賤惟重可以馭輕物之貴重者以黃金爲極數周以黃金爲中幣
  秦漢以來賞賚大臣有黃金百鎰千鎰之賜齊祖蕭道成曰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可見
  其時皆以黃金爲適用後世圜法紊亂無一定之幣制遂成銀銅之世界而黃金爲飾用之品矣歐美各
  國靡不以金爲本位是猶不失古義此次孫大臣寶琦所呈十一國之金銀幣已可見其大概中國向用
  生銀以分釐錢兩爲乘除乃秤量之制各國以金爲本位銀銅相乘大小相繫乃計數之制按金銀皆爲
  貨物之籌碼貨物爲財政之機關各國言財政莫不注意商務商務莫不重於出口貨物之交通以謀商
  務之差正故圜衡以法幣定其制猶博場之制籌碼分其等級以相爲用金爲本位若籌碼之照本以爲
  分合者也各國幣制名镑名佛郞名羅布名殊制異輕重大小並不一律叅合雜質亦不相同合於金位
  則無甚懸殊是猶籌碼照本以計數而不論籌碼爲牙者爲竹木者定其本質之値以金爲本位者取金
  爲極數其作一本位者如九族之系必定本身之說庶上推之於高曾祖父下及子孫曾元能不紊也本
  位從單數起不但有合於卦爻儀象之學而於算法乘除逢一進十以至十百千萬億兆之位皆可推衍
  其數庶成一貫以相承接以紙幣代金以銀幣抵金之用以銅幣爲補助御物價之零數似金與銀有雙
  數複位之嫌而實則仍金單本位也金位一定銀銅之割合可以相配金銀銅三品始各當其位以爲用
  (按博士尼古孫曰於一國內而欲行金銀兩本位之貨幣究屬不便蓋以三種幣並行於一國彼此割
  合變更無常譬如甲乙二種甲貴而乙賤甲種幣於法律上有價値而物珍貴稀見於市場則時價必貴
  價貴而甲種之貨日藏乙種之貨日行其結果必致奸商將甲種輸出而僅存乙種之賤貨流行於內國
  所謂金銀複本位者將亦變爲銀之單本位矣)設使銀銅互爲本位自不免參差漲落之弊銀貴錢賤
  是利於民而不利於國家銀賤錢貴則利於國家而不利於民然損益之間不在此而在彼皆在國內也
  交通之世舍金定位則各國用金以金與銀銅作漲落進口貨賠款洋債所損不可議計是盡輸出於人
  如水之流皆外溢矣無形之消耗其勢日敝而不覺一得一失關係豈淺鮮哉直曰定金單本位以其質
  地價値相統系割合大小爲計數幣制圜字本義乃可不失幣之制度始能劃一若寶銀制錢仍與國幣
  銅元並行是猶辦學堂而不廢科舉同一流弊生銀與國幣有漲落平色高低商儈之把持如故制錢與
  銅元有伸縮當十祇以當六民間之受害無窮以一兩國幣定爲本位民用已不便於受付縱官中勒有
  定章懸爲厲禁恐亦不便於交納况國幣含純銀九錢六分配銅質一錢爲一兩如以墨西哥十元合鑄
  成質重祇七兩二錢今兌新幣應付一兩國幣七枚二錢國幣一枚兩質相較似無輕重而孰意以洋元
  中所含純銀質計之每元至多不及九成(按各國鑄幣通例銀幣成色僅止八三成金幣則九成有零
  )今卽以九成核算統計十元中所含純銀不過六兩四錢八分以一兩國幣七枚照部章九六成計之
  中含純銀已及六兩七錢二分之數再益以二錢銀幣一枚照部章八五成計又益純銀量一錢七分一
  兌易開兩相比較已隱蝕四錢五分之多若彼此以中含純銀爲兌換外人之能否從我姑不具論而我
  之商民已受種種不便之影響遑問攙合雜質之値以及鑄頭出息乎國幣與洋元交易之不便已如此
  至於五錢以下銀銅各幣又與制錢相輔而行彼此交換且曰數目以此類推彼盈此縮必有漲縮漲縮
  之間焉有定程是未覩整齊畫一之規已先啓紛爭抑勒之漸英使薩道義遞銀幣管見節略已爲外感
  之先聲倘商約告成各國以應定劃一之幣制相詰又將何說耶是無本位而仍守秤量之舊有以啓之
  也幸英外部於三十一年九月十七日照㑹准英國政府咨詢整頓圜法各節尙未照復(案均在財政
  處)此時若爲補救挽回之方直曰廢寶銀收制錢定金本位鑄三等幣限法償數考中國之舊例合各
  國之新制謀以應之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各國亦將無說而各國定章他國錢鈔紙幣均不
  得行於本國旣定幣制尤當明此律以保主權必謀實業之興出口貨之增加庶商務得以差正則是定
  金本位鑄一定國幣於國內政治與各國之交通有百利而無一害苟商務若負其權仍不我操則其禍
  益烈茲先立本再及於枝幹中國夙稱地大物博經理得宜戰勝五洲直可操券以待實非侈言金本位
  以三十二換不精琦各國研究之言今戶部金捐章程亦定金爲三十二換外人筆於書記部例見諸章
  奏均相適符所以定三十二換之金本位也寶銀一兩合制錢一千文本於 皇朝通典㑹典故從此
  推算合及本位以列諸前表者三十二換之金本位與交通上有二利現如賠款洋債二端論按六百兆
  計以金漲至四十換爲衡已收八折之羨商務進出口利於商民者尙不在此數內其利一以後部庫及
  各省所籌備扺賠款洋債之項自無漲落可以預算計其盈餘爲擴充實業新政之需其利二至制錢一
  千文合銀一兩其銀色卽薩使所謂市面通例九錢九分八釐爲一兩如照現行爐坊之松江銀祗有九
  八折者查各國鑄幣通例銀幣祇八三成之純銀銅幣祇七成零之純銅今製一釐(卽一文)二釐
  (卽二文)二種爲尋常銅幣五釐(卽五文)一分(卽今之當十)二分(即當二十)之紫銅幣三
  種五分(即當五十)之白銅幣一種(此種祇總廠鑄造分廠皆不得搭鑄以其利厚恐生弊竇)銀
  幣則一錢二錢五錢三種五錢兩枚便合一兩遞及金之本位並於紙幣爲代表得合各國之制亦通國
  內之用預定用金之虛位與各國先開談判再由我國公使就近照會各國政府中外之金價自不能驟
  有漲落由各省銀行隨地買金散見各處則國內之金價亦不致騰貴各省銀行隨時收金解部以作兌
  現之與總廠鑄金自無源源不繼之慮各省銀行亦昭用金存儲之實而核之國用及官民商賈其利有
  四考 國初定章丁漕皆收制錢蓋小民用度多以制錢往來故收民納以制錢官以制錢易銀解庫是
  又可爲 會典通典之證以一千文之制錢合銀一兩自無軒輕故明明另予以平餘耗羨以及辦公
  經費爲地方官之補苴迨康乾兩朝國家最富制錢因以日多又經髮捻之亂圜法於是大壞承平以
  後各疆臣始有奏定錢價之舉如江南二千文爲銀一兩江西二千四百文爲銀一兩安徽二千六百文
  爲銀一兩各各不同其未經遭亂之省分銀價則如舊例而况各省平色不同錢價又不同其於部平部
  章亦未必盡合一出一內遂各自爲風氣及至銀賤復從事於是取盈餘銀貴則又謀其規復疆臣籌計
  如遇窮歲即司農典簿亦難得其眞實之度支又焉能爲決算預算之地耶卽以江南言丁漕銀價二千
  文爲一兩又帶徵積穀一百文合二千一百文爲一兩如贛省則於地丁外加派學堂捐四分練兵經費
  四分每兩又加畝捐足錢二百文漕米正項外所加學堂捐練兵經費一如地丁之數每兩另徵畝捐足
  錢三百文一省如此他省可知我 朝深仁厚澤永不加賦而各省避賦之名以爲捐豈知小民之所
  供莫不出之於賦也今以一千釐銅幣爲一千文合九成銀一兩之國幣在小民納錢如故以江南二千
  文一兩計之則在 國家可以多收一倍之款於民間一無所損吏胥之中飽勒抑亦得廓而淸之於賦
  一無所加不過錢碼爲銀碼如京師用銀上海用洋一例似係變更而不知仍遵守 國初之舊其利一
  也 國家度支向以銀爲用今改定幣制丁漕等款釐課所加之數可照各省丁漕釐課曩收之錢價統
  算核計其增收之款當在數千萬之數兼以九成十足之純銀爲五錢二枚之國幣照歲入九千萬兩之
  寶銀一轉移而鑄成國幣又可增千萬之數練兵籌餉定官加祿布置一切新政振興各項實業不患無
  款將現有之款充作銀行母財所賺之子財籌補助於農工路礦並經營於種種製造是又以子財爲母
  財如水迴環源流不竭國焉不富其利二也商民財產以其資本計有爲銀者有爲錢者銀本十分之二
  三如錢莊票號是錢本居十之七八如鹽典百貨一切行業是也爲銀本之家計之以一百兩寳銀爲衡
  今兌九成純銀五錢國幣應二百二十枚兌一兩紙幣應一百一十張在資本家校生銀已伸十兩之用
  在官家鑄造並明收一兩之羨萬金之產已增千金之多爲銀資本者當無不樂從至爲錢資本者查二
  十五六年分每銀一兩兌制錢一千二百文左右以九錢計之不過千文有零相較亦無甚懸殊則千串
  之資本便同千金之產是錢資本家更得樂從者其利三也國幣整齊於官民交納商賈資本皆能稱便
  及至市上生銀盡成熟銀之國幣流通銀數必然加增現銀旣多利息自落商人之營業其勢當日見於
  興盛民間亦莫不從事於物產物產益旺於出口之貨物則亦隨之以增加更可見商務之發達其利四
  也則是新鑄國幣一無阻滯得以周流乃成圜法旣改爲計數之制而仍用秤量之名者俾民間習尙無
  所變更使奸商猾吏難以藉口曩所謂一切平色正耗始可剔除其弊今並不沿襲各國之名稱正所以
  成我 朝一國之制度也或者謂幣制之效益固如是矣此時镑價正落於賠款洋債之盈餘所得甚
  鉅獨不思定有本位此項盈餘不全失耶不知定位以後永無漲縮其盈餘不更有著耶賠款洋債有一
  定應付之數鎊價日落洋貨日廉進口之貨必增土產之貨必滯四百兆之民人暗中所輸出者較賠款
  洋債豈止倍蓰消耗不更甚耶鎊價落於賠款洋債固屬有益並且興定本位正爲絕好時㑹按今日足
  赤金價規平三十三兩五錢零九三折合庫平計之尙不及精琦所定三十二換之價更可與各國開議
  有辭也或者又謂我國旣定本位是爲用金之國金礦未開生金有限不患於洋債賠款各國羣索還金
  耶豈知東西各國互相往還皆注意於商務易中其鑄金爲存儲堅信之用彼國之幣尙不能行於此國
  安見其以金相輸出耶譬假人之銀若干還時不以銀而以錢使錢數適合其若干之銀數貨者有不受
  之理耶設各國果索還金我卽向之假金若干視彼能以應我否耶還金之說直可無慮也或者又謂制
  錢一千文爲銀一兩不慮小民之困乎以今日銀一兩兌銅元合制錢一千七百文相較誠見民困之象
  豈知數年以前銀一兩祇兌制錢一千二百文左右時乎現定國幣乃係九成銀兩於曩者錢貴銀賤時
  固不相上下况當時民間並無所困獨官中皆說錢荒爭鑄𨮾銅元以求餘利直至今日官中銅元餘利業
  成弩末之勢民間反受銀貴錢賤之困向之物價爲錢碼者今均改爲銀碼洋碼不知錢賤而物貴乎物
  貴而民不困乎今幣制劃定則物價之進出貴賤一致正所以宰均衡平蘇民困而使民富也大抵舉辦
  要政改革舊制欲求有百利無一弊吾恐其難矣但權其利弊之輕重果爲目前之弊克收異日之大利
  者不妨毅然爲之則必有堅定果決之志尤必隨時以利導使不見其弊而終獲其利顧人之知識豈得
  盡同即或羣疑衆謗亦不能爲其搖撼庶事乃抵於成萬一畏難苟安憂然中止是因噎以廢食必至利
  未之見弊已先形將安覩有成效之一日耶要之整理今日財政幣制若不劃一即推廣銀行依然平色
  參差亦難收轉輸一氣之益整頓銅元其如各不相侔又焉有法償限制之權造紙印刷發行紙幣更恐
  功效莫彰而徒滋流弊謹就一得之愚誠以議因時之法制惟中國斯時國力强弱曁民智進化程度與
  各國有未能强同緣物量情進退利弊之間亦有未能以一時內籀之功爲竟全體之用者以是立法之
  初固貴因時制宜而王船山治法治人一語尤千古不磨之論也明知壤流淺見不足有贊高深然鑒別
  甄微操之在上亦不過備葑菲採擇而已 畫一幣制 一國之有貨幣爲一國財政之命脈而貨幣之
  有制度又實一國主權之機關方今五洲交通延覽東西各國用金者如英如日如德如美用銀者如俄
  如法如義如比所有制幣之種類與輕重之等級雖胥從其國向昔習俗之所宜釐然有不可以强同之
  處然綜各國之幣制論之則所謂金幣銀幣銅幣者其三等之制無不相爲維繫也或從金本位或從銀
  本位或以單本位或以雙本位其單位之起數又無不確有標準也某數若干宜於用銅銅積至若干則
  易而用銀銀積至若干又易而用金其法償之制數又無不予以限制也各國財政雖殊而制幣則相類
  各幣爲體雖異而制用則均同蓋非具此嶄然畫一完全無闕之規模必不足以御今日內國民用之繁
  且亦不足以濟各國交通之變者也我中國在昔圜法苟簡不備文質殽雜以陳當彼閉關獨立之世所
  謂調劑盈虛紛然而能無敝者實以得失損益所在猶不越乎本國區域以內曁至今日各國縱衡羣力
  角逐則其優劣勝負之數已逈非向昔之可比矣矧以近者各國商約之訂自立幣制一語系諸券書及
  是不爲貨幣新立之謀旣恐列國責之將來且及是不謀制度畫一之規尤恐將來流弊之胡極特是中
  國者習尙由來亦以匪伊朝夕而樹基之始尤賴細意周章立法原以止弊而要必察夫弊之所由來藥
  本以治疾而尤當斟酌於疾之所由起非然者虛實不知寒熱驟進欲以求效而無貽患也蓋必無倖流
  覽情勢審究機宜今擬遵籌中國幣制將來畫一之方法且請先言中國向來圜法所以不能畫一之原
  因謹列說如左 一中國昔時國家制幣僅有銅質通寶一種其餘金銀皆以地金生質臨時秤量決算
  受付與百物價値共其漲縮此各國所謂秤量之幣制也邇年以來旣以墨西哥等國銀元流入之故師
  其法而鑄七錢二分之龍元又以錢荒之故紓其急而鑄當十之銅幣是二品者旣爲國家制行之幣宜
  與各國所謂之計數幣制者有合者矣乃復以三等貨幣未經全製圜法旣缺界而不完而龍元鑄明其
  質重七錢二分者於民俗用銀一兩爲計數之習慣不合又且國家法律未明示本位之標準法償之數
  用銀用銅或多或少隨民所欲又漫不予以制限之數以致市肆之間生質熟幣依然殽雜而並陳銀幣
  銅元時有供求之異所以龍元雖曰鑄明庫平七錢二分而入市之價隨時復以漲縮而課盈虛其銅元
  雖鑄明曰當制錢十文而供求之開可隨時以盈虛而生變動此中國今日圜法不能劃一之原因一也
  二中國民用習常無一定標準之單位或銀或銅隨其所有而用而國家制幣三等旣不完全凡公帑
  收入在各國有所謂法償之制者亦漫然無所制限徵銀徵銅漫無一格並未嘗懸有定程詔之天下曰
  凡用銅者至某數止過某數時用銀用銀者至某數止過某數時則用金於是都市鄉里民用之往來有
  隨俗而異者有隨時而異者有隨地而異者悉聽諸受付之自便往往有錢款受付積數至千百餘串此
  在各國宜用於銀位也而中國則竟以銅代之又有銀款受付累數至千萬餘兩者此在各國又宜用於
  金位也而中國又復以銀代之銀位銅位莫衷一是相宜而不相繫所以交易之際旣時以供求多少之
  故而生價格上之變動而變動之後又時以彼此傾側之故而來經濟界之恐慌其圜法本係諸國家之
  特權而至變移一棼亂之際國家亦無術以施維持操縱之力邇者論中國圜法或謂中國幣制爲銅本
  位又或謂爲銀銅兩本位而非以此實際觀之銀幣旣自有紳縮之價銅元又自有所當之値兩位旣不
  相繫法價又無定程其事乃直有等於無本位矣此中國今日圜法之不能劃一者又一原因也 三沿
  用秤量幣制由來已久而所用以爲秤量之具者國家本以有一定之標準當國初時凡公帑收入秤量
  概用庫平以爲受付標準亦可謂示天下以一律矣乃以民間私用旣沿習而不更奸獪把持復因緣以
  弋利於是曁今國家公帑徵入用銀者雖尙仍庫平之名目而各地平色紛然沿於積習者如漕平湘平
  規平市平京平揚平鎭平等類已覺縷指難罄且又以估量銀色申毛燥耗如九七九八二七二六之
  類影射顚倒莫可明言於是鑄幣交易之際旣於供求市况不同而有漲縮難知之價値以外復於秤量
  決算之時又有自然莫測之耗羨譬如在甲地爲銀一兩者一至乙地則自然或盈若干或歉若干在丙
  地爲銅元一千枚者一入丁地又自然或需申出若干或需折去若干支離錯雜莫可究詰凡是種種專
  以便夫猾吏侵漁中飽之計以曁市販把持抑勒之媒耳而於貨幣流通間接之患爲尤大此中國幣制
  不能劃一者又一原因也 四邇年以來中國各省造幣之局紛設林立各不相謀各不相下其始以餘
  利孔饒之故日擴充以言鼓鑄其繼又以鼓鑄旣多之故遂四出以謀運銷鑄者旣多銷者日衆餘利所
  在如水流下於是運銷不爲平均內地之計而又專注其力於銷路繁盛之市場運銷日多壅積乃至壅
  積旣甚傾側乃生曁至岌岌乎將有反覆之象乃又急謀以挽救維持之計以各保其銷場於是同爲一
  國以內之地此疆彼界因此而致區分同爲一國制行之幣一彼一此更互申其禁令凡銀元鑄自甲省
  者一入乙地必故抑其價以困之造至丙地者一入丁省亦必故低其値以利之國寳雖爲流通之名竟
  無流通之實而銅元之禁止出入則尤較加嚴關市稽徵如禦暴虜明明本國制行之弊而竟至加以運
  私盜販諸名目是誠今日東西各國所未聞而亦中國嚮昔所未見者也有人乘京漢火車入都所携川
  資爲南省局造之龍元乃一出南境由江而鄂由鄂而豫由豫而入都沿途使用償以南局龍元或有作
  八折者或作七折者或竟有不受用者曲折耗蝕惟聽所欲爲行人旅販視爲虐政至隨途探詢銅元與
  制錢之價則彼此懸殊竟有相越至二三百文之鉅者圜法棼亂其何終極此又中國今日圜法之不能
  劃一者又一原因也 以此觀之則中國今日欲訂立貨幣劃一之制度惟當湔除中國嚮昔圜法不能
  劃一之弊端必其弊旣能湔除而後其制乃能劃一又必其制旣能劃一而後其弊乃不復來蓋治疾者
  惟求攻疾之聖藥而止弊之良法固不必求其新法也茲請復列中國此後幣制劃一措手之方法如左
  甲制金銀銅三等完全之國幣效日美德法等國雙本位並紙幣代表金位之制以値時價庫平銀一
  兩之金質爲金單數之本位除國家所有鑄成金幣儲之府庫而以紙幣發行民間以爲代表金位之用
  外凡五錢銀幣兩者亦兼爲代表金本位作起數單位之用凡償付之數亦不設以制限其餘自五錢以
  下銀銅各貨爲本位之補助品三等之幣均相維繫價値制有定程自後國家公帑正供收入之項概以
  此三等制幣照章輸納以期廢止從前秤量授受之圜法而一律改爲計數授受之圜法 (興讓按廢
  止秤量最爲探本之論惟兩本位制易爲原料之價所牽引此近日兩本位國之所以悉改爲金單本位
  也各國已受兩本位之困我國似不宜仿行故附識數語於此) 乙國家公帑收入之項概改歸三等
  制幣後所有三等貨幣償付之法宜制以定限除金本位實幣與代表金本位之紙幣以曁銀五錢幣兩
  種從雙本位制其每次償付自一兩起至億萬兩不制以限外其餘自銀二錢銀幣起至一釐之銅幣止
  每次償付皆以法律制爲定限倣各國制凡一釐銅幣每次償付不得過十枚二釐銅幣每次償付不得
  過二十枚五分白銅幣每次償付不得過五十枚一錢銀幣每次償付不得過一兩二錢銀幣每次償付
  不得過二兩過此者無論公私債款准受付者不納以期三等制幣各當其位各適其用而國家操完全
  之法律特權可以隨時預備而施以維持整齊之力以杜嚮昔銀銅溷估及以供求互異而生意外之變
  動也 丙自後全國秤量之具宜由國家嚴制一定之標準卽實行國初一律庫平之制詔示天下此後
  無論公私授受交易金銀貨物等(此金銀指未經鑄造之地金生質而言各國圜法凡未經鑄造如金
  塊銀條等謂爲地金生質與貨物一律看待)統須一律遵用國家制定之庫平母得仍沿舊習任意歧
  出以爲顚倒所有從前平色雜項名目一律革盡如仍有奸猾更商私自把持勒用者准察出人舉控科
  以違制之嚴罰此後全國民用之秤量器具如稱戥平砝碼等亦仿日不由官賣法國家設立專所依照
  定制製造較準分賣其有嚮來業是者所有製成各器統須呈由該地相近此次設立專賣局所察驗較
  準烙印發給乃許售賣如有私自製造不遵官制者亦科之以嚴罰庶幾輕重之量舉國同衡積重之端
  廓焉一凈於未經鑄造之地金生質與貨物等之流通周轉旣可弭直接叢雜之變端即於已經製行之
  三等制幣亦可免間接相因之弊害 也丁定期各省已經建設開鑄之造幣局所統歸戶部收回派員
  直接辦理凡收回之先由部分飭各省將各已成之廠截日停工尙存餘料各若干實所有機器若干具
  器具若干件每日機器開足造幣能力實若干造具淸册兩分一達部以立案一存廠以待查隨後即由
  部遴委精於稽核曁深明機製之員分赴各省駐局詳細查核另造點收淸册兩分仍一以達部一以存
  廠接收之後再相度該廠機器之能力酌定限制遵用 部頒鋼模開工依數鼓造其各幣劑分成色由
  部頒定表格依式鑄造母得稍有偸減戶部並應仿日本法於天津造幣總廠內另設一貨幣分析處嚴
  定賞罰功過之格凡此後各廠造成貨幣統須按期呈由該處依表分析驗察劑分之果否如式或有出
  入則將辦理該廠之人照格記過從嚴罰懲是後除金本位幣以曁五釐白銅幣兩種須歸總廠鑄造外
  其餘各相機力與應用之數斟酌鑄行凡未經設廠之省准就相近省局代造其幣面雖分別鑄明某省
  字樣而全國以內一律流通價値平均絕無出入所有從前此疆彼界遏出止入之禁令一律革弛以裕
  流通而劑圜法 戊因謀幣制畫一之故改前此秤量幣制而爲計數幣制則此幣制旣定以後自決無
  再任秤量幣制復行以此擾累畫一政策之理惟中國秤量圜法由來已數千年而平日商民又每喜爲
  私積之事則一旦故定之際不得不預爲代謀轉換消納之擬自幣制改定明詔通行後先就各省各地
  居民丁口適用之數與各省鑄局鼓鑄貨幣能力之數約爲綜計須若干時所有鑄出新幣約足敷全國
  民用之若干成卽以此時爲實行唯一計數幣制之期凡在此期內如商民等有持地金生質金如條葉
  等銀如紋寶條鈐碎塊等曁他項舊鑄貨幣等以投交公項者暫准通融搭成收兌其收兌之法以其實
  質重量比合新幣平均計算不得有名實抑揚耗羨之事且收兌搭成之分數亦須擬定年次遞減至實
  行新幣之期則無論其爲地金生質爲舊鑄貨幣凡係從前秤量所用之錢幣一律視同貨物所有國家
  公帑一律止收以免再行牽動新立計數幣制之前途而以堅畫一之効果綜而論之圜法畫一與不畫
  一之故可以兩言而決者蓋中國嚮昔圜法所爲紛而難治殽而不理者實以所用秤量圜法之故則今
  者欲其殽者理紛者治釐然畫一圜法轉而無歧自必折衷於計數之圜法而後可今效各國制三等之
  國幣從金本位立法償之制限使三等之用各當其位母溷母侵操縱之主權持之於上以運行於天下
  者此立法之案也釐立權衡歸諸一致以革舊來紛歧之習消納舊幣限制法償實以杜後來牽率之虞
  惟一不二示天下以大公此幣制行政之案也至若收回各省造幣局所統歸部處接辦以期此後鑄造
  流通咸不悖於立法之初意而指臂腹心聯爲一體一法一令銖黍無違示天下以信用者此守法之案
  也二者畫一而幣制畫一之效已自然不期而及者矣顧疑者曰幣制一事畫一於計數而不畫一於秤
  量斯說信矣特是中國民用素尙纖細與各國絕相殊今者制幣三等以金爲基揆之民用能無有柄鑿
  不便者乎則應之曰制三等從金本位而立法償之制限者爲恢復金銀銅三等自然適用之秩序凡民
  用往來其零數仍以銅位過此數及於銀則以銀數及於金則以金固非刑驅勢迫彊之以必不能迫之
  以必不習者之爲也而銅幣一種最小之數以一釐爲起點者則尤是專爲民用纖嗇之故以便其交易
  以適其支付者也且今日東西各國所號爲純用金位國者非英吉利乎其國幣制蓋專以金爲主者然
  攷察其國內民用纖零之數如盃酒車賃之金則仍以銅位之辨士幾枚供其償付是固無所不便之可
  知矣疑者又曰東西各國近來礦業大興金產日富故用金爲便中國近者金礦未興歲額所產已可爲
  僂指計又益以賠款洋債商務差負之大宗漏巵之數且無窮期用金之後能無所顧慮乎則應之曰斯
  說也固自可慮然攷日本其國力之富旣不逮乎泰西而其國內金產之不興亦且有遜於中國而自近
  來改用金幣以後所有其國經濟之界與度支之數實未嘗見有變動恐慌之險象者則以紙幣代表金
  位之效也今中國旣從金銀位制則凡此後實幣之支付固可以五錢之銀幣以充兼代之職而國家紙
  幣發行以爲金位代表又可以裕金位之用綜以計之所製造之金幣不過儲之府庫以爲定銀銅之價
  堅商民之信之用固無慮有傾溢不支之患者也惟是幣制定後所最堪注意以經營者蓋有二端 一
  曰金銀割合市價之保存一曰進出口商務所差之正負者也蓋以今日中國之擬從雙本位制爲斟酌
  情勢有萬不得已之苦衷在也一則以中國今日金礦未興積蓄未富若從金單本位則中國現在國力
  旣尙未及此純金之程度若從銀單位則中國一國獨異之勢又不足以禦各國之洶流於是輾轉籌維
  不得不計出於此惟是此制旣定所有金單位之起數係以値銀一兩之金質割合而成而銀一兩之起
  位又以値金若干之時價結算而定兩位相維爲全局之根蒂必移動之毫無乃秩然而有序萬一兩位
  之價格因他國之風潮一有其伸縮則原定割合之値高下相差後患斯起此時低價金位之幣必驅高
  價金位之幣以外趨而高價金位之幣又必溢低金位之幣以內泛傾側旣形操縱難御倘使中國此時
  代表金位之紙幣銀幣因此外溢之數過多則責償實金之事或將於是而起斯大不可不預爲謀慮者
  也將於是而預籌維持保存之策則非致力精心於進出口之商務不可蓋貨幣者百物之易中譬而喻
  之亦如博場之籌碼今若數人相共而博當彼此互爲勝負之交無不各以彼此所獲之數以互爲抵付
  者至抵付之不足則償之以籌碼迨至終局以後則勝者所獲籌碼愈多其獲貲亦愈夥而輸者又必償
  付以資以收回分內應有之籌碼此定例也今以一國與各國互通商市其情形亦至相同凡我之貨物
  出口與彼之貨物進口其價値在交易之時蓋亦互爲抵付而至結算之際則以我之出口貨物與彼之
  進口貨物相較乃有差正差負之辨差正則錢幣自然流入差負則錢幣自然溢出一至錢幣流入則彼
  所有錢幣價値漲縮之權操之在我一至錢幣溢出則我所有錢幣價値漲落之事須聽之於人夫至以
  我之錢幣價格而聽漲縮於人則我卽欲施以操縱維持之術以保存我原立之制度者蓋已在必不可
  得之數矣故欲一國之圜法能操持以自主不受制於他人而永遠得立於畫一之地位於如英如美如
  日等國其所以奮力經營而母稍息者固未敢於區區幣制之政立爲畢乃事也 附問答 問中國現
  在整頓圜法應若何而能畫一整齊與各國同其利而不獨受其弊答曰今日中國欲幣制之畫一而與
  各國商務交易同受其利而不獨承其弊也請一言以蔽之曰改從前秤量之圜法而立計數之圜法也
  問曰何謂秤量圜法何謂計數圜法 答曰中國向來市面通用貨幣除由國鑄通寳制錢外其餘金
  銀皆以生質行用近來雖鑄有龍元銅元等而生銀之用未廢以是市面流通兌易其價値皆決諸臨時
  之秤量估計以平言則有規平湘平漕平庫平等類之不同以色言又有九八九七二八二七等類之各
  異其金一兩値銀若干其銀一兩又値銅若干價値隨時各有伸縮舉無一定皆憑商儈之一言無國定
  之準則邇年以來西班牙之本洋黑西哥之鹰洋德之站人洋元逐漸流入布滿全國以市廛通用之故
  國家始謀抵制乃較其洋元重量而鑄庫平七錢二分之龍元又以錢荒市困之故各省籌補救之術而
  鑄當十銅元於是紋銀洋元互相交錯制錢銅元又復雜糅其龍元雖註明庫平七錢二分入市交易旣
  不能以庫平爲准仍隨各地平色一任商儈之作算或作七錢二分零或作七錢一分零甚至作六錢八
  分九分者强弱無定漲落隨時其銅元則或當九文或當八文更有以省界之別祇當六文者亦不能名
  實相副一定不易與生金銀塊同一爲臨時估値行用之法凡與貨物相交易除於貨物價値旣有無常
  之漲縮外而貨幣所値多少又自有莫測之盈虛此謂之秤量之圜法現今東西各國如英如日如美如
  德如法等國其國家制幣以金銀銅三等相維繫而以金爲本位其金幣質重幾何價値銀幣幾何其銀
  幣質重幾何又價値銅幣幾何皆由國家制定與貨物交易之際其價値或伸或縮胥以金幣比較以付
  値至銀銅兩位爲補助之貨其貴賤一隨之金幣爲起落每次付償皆以法律制爲定限而所有償付之
  際其貨幣皆以枚數而言絕無漲縮得失之弊故邇來金價愈貴則其國幣所値愈高而用銀之國其受
  累爲愈甚此之謂計數之圜法也 問中國效各國制改秤量圜法爲計數圜法後究以從金位爲宜抑
  以從銀位爲宜 答曰查現在東西各國幣制本位各有不同惟英吉利一國其幣制係眞用金本位者
  其餘如美如德如日本如法雖名爲金本位而實兼有銀本位之性質蓋一國貨幣其本位所在卽計數
  起級之幣而此幣之爲金爲銀或金銀而並有之乃足以定其國幣本位之爲金或金銀相合者也今英
  國凡物價交易皆以鎊計値其鎊者爲金幣之名也其下有先令爲銀補助貨有便士花丁爲銅補助貨
  故英國實以金幣爲計數之本位若美國者則凡物價交易恆以打拉計値打拉者銀幣之名也至五打
  拉以上雖有金元而究以一打拉之銀貨爲計數之起級故謂爲金本位實不免稍欠切合者至德國凡
  數以馬克計而馬克者銀幣也至五馬克始有金貨法國凡數以佛朗計佛朗亦銀幣也至十佛朗始有
  金貨日本凡數以元計元亦銀幣也至五元十元以上始有金元皆同此制中國今日新立幣制如法英
  吉利之法則以中國國立程度言之固有未合且與民用習慣亦不相宜折衷至當莫如效日本美德法
  各國之幣制卽以銀一兩爲計數之起級而以五錢銀幣兩枚相合以代之(按鑄一兩國幣查原章定
  純銀九錢六分配銅質一錢爲一兩如以黑西哥十元合鑄成質重祗七兩二錢今兌新幣應付一兩國
  幣七枚二錢國幣一枚兩質相較似無輕重而孰意以洋元中所含純銀質計之每元至多不及九成若
  照九成核算統計十元中所含純銀不過六兩四錢八分以一兩國幣七枚照部章九六成計之中含純
  銀已及六兩七錢二分之數再益以二錢銀幣一枚照部章八五成計又益純銀量一錢七分一兌易間
  兩相比較已隱蝕四錢五分之多而各國鑄幣通例銀幣祇八三成金幣則九成有零今卽以九成十足
  銀鑄造前薩使節略所言九錢九分八釐之銀色自可免外人之口實亦易合全國之兌換)此上則
  以時價値銀一兩之金質計重若干爲金單數之本位積至五兩以上始有金幣此下亦以十數遞析曰
  五錢曰二錢曰一錢三種爲銀補助貨曰五分曰二分曰一分曰五釐曰二釐曰一釐六種爲銅補助貨
  幣制三等皆備法償制有定限以金爲本位而以銀爲起級揆諸各國商市之大勢返諸內地民用之情
  習皆可通貫而無枘鑿之患最爲適當之制度也 問中國近以墨西哥洋元流入之故各省競已鑄行
  七錢二分之銀龍元市廛流用已多商民行用已慣今謀更改幣制何必舍已經習用七錢二分龍元之
  制而特立一兩之新法 答曰此中至有關鍵不可不明晰以定之者蓋一國圜法莫不自有向來計數
  起級之舊制雖一旦設立新幣亦必仍沿舊來習慣起數之制以爲根柢而新舊通貫計數乃便如英向
  以镑爲計數之初級也故其幣制仍以镑爲起數如美向以打拉爲計數之初級故其幣制仍以打拉爲
  起數如德向以馬克爲計數之初級故其幣制仍以馬克爲起數如法向以佛郞爲計數之初級故其幣
  制仍以佛郞爲起數如日本向以元爲計數之初級故今幣制仍以元爲起數中國向來民用授受存付
  之間凡遇銀款莫不以兩爲計數之初級或曰幾兩或曰幾百兩或曰幾千兩或曰幾萬兩實未嘗聞有
  以七錢二分爲計數之法而曰幾七錢二分幾十之七錢二分幾百之七錢二分幾千之七錢二分者也
  今若改立新幣不沿用本國從前以兩計數之習慣而反就他國重七錢二分一元之制度則凡有舉國
  公私款項受付出入向來爲銀幾百兩或幾千萬兩者至此時將以新幣抵付吾知必以每幣七錢二分
  者以相爲臨時核算之支付旣須核算支付則所爲新立計數之圜法將因斯而仍轉爲秤量之圜法矣
  其流弊實易滋其改定如未改也且一國圜法至新改以後所有金銀銅三等無論如何必須有一種與
  舊制稍有出入之處此在各國均爲萬無可免之事而籌畫之間避重就輕必使此與舊習稍有參差之
  一端出於價値最低之一種而後民用亦無不便積久自能相安今新立幣制金銀兩種價値均高萬不
  可使於舊來價格稍有差異惟銅幣一種所以補助金銀以御零纖之用故前文所擬幣制以銀一兩爲
  起數而以十遞析下至銅幣極小之數以一釐止所有銀幣一枚析以銅幣千枚較之舊日銀質一兩可
  兌銅錢一千二三百枚者不無小有參差然其差在銅位十枚中不過差之二三如上及於銀則相差之
  數必十倍於此上及於金則相差之數必數十倍於此此尤不得不加以審愼者也况幣制旣立法償有
  限銅位之用專馭零纖絕不便儲積之事新舊相較雖名相差而受付旣足相均出入又同一律以名而
  言較舊差十之二三以實計則今日十枚卽隱含舊日十二三枚之實値此蓋驟觀之而似與昔相差者
  而細審之乃可決其於昔毫無軒輊出入之弊者也 問中國今日圜法欲其畫一固宜改秤量幣制而
  爲計數幣制然立法之始其權國家所操而流通行用以後其事又半繫諸商民今欲三等幣制旣定以
  後價値大小舉國一律歷久不移宜用何法 答曰三等國幣改制之始某質重量若何成色若何價値
  若何此其事籌措固宜精詳然此尤爲立法之一端至於流通信用歷久不更舉國上下出入一律此其
  事則爲司法行政之全部圜法收效全繫於斯籌畫措施尤宜審愼今欲徵新幣之實效杜將來之流弊
  有亟宜施行之數法試列舉如左 一限制鑄造之額數先就中國全國丁口約計民用需要程度制定
  相當之額除於金本位以上各幣可不限數外其餘自五錢銀幣以下皆於及額後一律停造凡鑄此種
  銀銅貨幣先須考核各省鑄廠機器能力每日實出若干不妨暫令開足鼓鑄而彙核各局全數一及所
  定之額即令停止不准再造庶銀銅各補助幣不至溢過民用需要之額而有價値下落之患 一推廣
  國立銀行劃一國庫規制蓋銀行爲流通貨幣之脈絡國庫爲存發新幣之樞鈐而實皆爲維持貨幣價
  値之機關紙幣存本兌現之要鍵貨幣之制國家定之而所以實行其制以通於民者微銀行不爲功發
  行紙幣存儲幣本非國庫不能實今幣制改立以後必謀推廣銀行區畫國庫系統於全國凡都㑹郡邑
  市鎭之地無乎不屆於是操縱輸轉調劑盈虛國家法定之幣制旣可以流通普及而無阻發行之紙幣
  更可以考核出入而示信則凡商民之以舊貨兌新幣旣以三等之幣相互易者無論新舊整散一入國
  立銀行一上國家官庫即立予兌易毫不徵以纖絲之外費民信自孚而奸商市儈以曁貪狡吏胥亦無
  從再施從前侵漁抑勒詐僞欺朦之手段以妨害於幣制 一定期停止舊用生質金銀及他項貨幣一
  律以貨物相待凡國家公帑概不收用一國貨幣祇能一制萬無兩歧者新幣旣立如仍任舊貨通行則
  兩者相戰價値變動以起是自壞其制也故新幣立後必先酌定全國𨮾廠機器造幣能力綜計何時能
  足普及敷用後卽將舊有金銀生質曁他種貨幣一律停止國家公帑所入概不收納於是此等生質曁
  他項貨幣至此統與貨物一律看待任其價値再有漲縮而與新幣全體價値自無牽率變異之弊 一
  極力振興全國實業以使出口商務向來差負之數爲差正以爲保存本國貨幣制度之根本蓋一國圜
  法在閉關獨立之世盈虛挹注不出本域主權所及法律所施此其制度無論如何使民遵守尙易施行
  雖無永效可言尙有近功可奏者獨至交通之世商戰日烈優劣勝敗蓋有非主權法律所能施者故今
  日而言圜法必以本國出口商務公差之數以決終局之勝敗蓋以一國與各國通商之際其貨物貨幣
  互爲進出之數一與博者興人共博其籌碼與實資互爲進出之理相同當其博時彼此輸赢莫不互以
  籌碼相抵付而至終局以後一爲淸算則負者籌碼旣少自必償以實資此定例也一國與各國通商當
  此貨物互爲進出口之時亦莫不互以貨物價〓相抵付迨至期終一爲結算則本國出口貨物如多於
  進口貨物則彼即須償我以實資而此資旣爲償我之物又必先供彼之貨幣或貨物以求我所行之貨
  幣以償我而後可於是本國貨幣價値之權乃操縱於我手如本國出口貨物少於進口貨物則所少之
  數我卽須償彼以實資而此資旣爲償彼又必先供我之貨幣或貨物賤價以急求彼國所行之貨幣以
  償彼而後可於是彼國貨幣實權固操縱於彼手而我國所有貨幣之制度亦因是而聽彼之蹂躪矣故
  以今日而言一國圜法之實效終局之勝利非極擴張舉國之農工實業以期出口貨物之日多而徒言
  操縱維持之虛法則無源流之水終不免有涸竭之患也

知识出处

北洋公讀類纂續編

《北洋公讀類纂續編》

本书为稀见清光绪末年清朝廷新政档案资料集。全书共七册,凡收公文数千件,诠释了清末新政的内容和思路。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