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修天津府志》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4907
颗粒名称: 輿地六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1
页码: 一-三十
摘要: 天津府志是指对天津府(现为天津市)的地方志书籍进行修订或重新修编的工作。地方志是一种系统化、综合性的地方史料工具书,记录了某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关键词: 地方志 天津府

内容

公廨 租界附
  天津縣
  萬壽亭在北門内只家衢衕池東大殿三閒朝房六閒
  外宮門三閒朝房十閒影壁一座牌樓二座周圍
  牆垣六十丈歲時朝賀行禮并祝
  萬壽及宣講
  聖諭廣訓於此雍正八年鹽院鄭禪寶題請捐修 前志
  總督行署康熙二年鹽政張沖翼及各官商人公
  捐建造公署於天津河北舊餉道衙門基址 前志又
  云出巡天津滄州山東皆設有舘廨其天津公署向係原裁户部餉司衙門商人修葺爲御史巡行
  之廨自康熙元年河西務鈔關移駐天津讓還之因攺建此 雍正七年重修有
  環水樓共計房一百一十二閒 同上 咸豐十年鹽政
  裁缺新設三口通商大臣仍以爲署同治九年裁
  缺攺爲總督行署十年重修共計房四百餘閒 縣志
  參采訪册 莽鵠立重修公署記節錄雍正元年予巡視長蘆鹽政屏絕苞苴卽一切麾仗亦無所
  用又不欲廢向來制度因令收藏以俟後人至陳
  設各物除銀器現具錦緞之屬當卽發還惟錫器
  木器磁器留用亦召吏登記以便差竣給領至於
  衙君之傾圯頹廢固已安之矣次年二月予東巡
  留駐濟南者兩閱月衆商乘時集工繕修予聞之
  即傅諭甯樸毋華不得妄費及還而見署內之傾
  者巳正頹者巳整甃石砌磚易瓦繚垣庖湢廁廐靡不完聚署後舊有射圃在荒草中客至較射則
  取葦蓆以避風日至是築室三楹址三層牆四圍子因題所居南室曰敬事堂取論語敬事後食之
  意也子舊以名甯夏署今蒞此地仍以名之題射圃室曰釋志軒取禮記射者各釋已志之意也眾
  商若勤勤爲予計者夫予家事且不問衙署美惡更勿留意也故始而傾圯頽廢也安之繼而易舊
  爲新也亦安之今再留任二年然日月如梭此室乃傳舍也豈因繕修而以商人爲德哉但予素惡
  新舊交代之際苟可攜者則捆載而去其難致者則濫給輿皂甚至櫺扉磚瓦之類亦恣行殘毀非
  必出自居官者之意大概係無知僕從所爲予旣惡此故嚴約下人時加愛惜使去任之日一如方
  新之日并勒石以囑後之居是任者各飭其家人下役不得恣意殘毀一以念商艱一以惜已福幸
  勿謂予之饒舌也 又環水樓記節錄天津公署最後巋然而高者曰環水樓蓋取河流縈繞圍環
  若帶之義也予甞論孔子之取水曰水哉水哉而孟氏以爲取其有本此特爲徐子言救其失耳夫
  水之取類大矣哉潤槁滋枯於德爲仁壯往直前於德爲義避高趨卑於德爲禮深潛變動於德爲
  智應日從時於德爲信如其從欲無厭則爲貪泉攘人自利則爲盜泉納污藏垢則爲濁流嚙隄殺
  稼則爲毒流一塵不染則爲清波之潔萬物咸資則爲流澤之長睹斯水也亦各視其所取耳後之
  登是樓者當使臣心似水無曰魚鹽之利涓涓不息可以自潤爲也庶於環水之稱顧名而審厥義
  也乎是爲記 顧琮環水樓記雍正四年春正月琮赴天津協理鹽政夏五月始受事入署四面皆
  水中有樓焉蒞任之初未暇寓目案牘少清始登焉有舊題環水樓額蓋天津爲羣水所匯而使院
  在運河之壖西則兖豫諸水入南運河者縈其前迆北則諸淀之水㑹於北運河者遶其後皆東南
  流至三岔河以合流而歸於海而茲樓適居其閒余每徘徊其上東南滄海西北神京極目四望則
  志氣爲之開張又或瞑色入林羣動皆息靜夜月明水天相逼掩卷默坐心神瑩然柳子厚有言君
  子之爲政也必有遊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甯平夷恆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蓋鏡之鑑也維
  無物故能鑑物人心亦然維無事故能應事方其無事寂然不動若水之止澄泓而可以鑑物也及
  其應事感而遂通如水之流橫從倨句必循其理其萬折也必東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省身之密
  也遂書以自警且以告後之君子是爲記
  長蘆鹽運使司公署向在滄州新城康熙十六年
  移至天津賃民房以居二十七年運司任璣及商
  人共捐銀買津民班鐸房一所建爲運司公署在
  天津城内鼓樓東街向北共計房二百一十二閒
  前志
  天津河閒兵備道公署在東門大街北向爲道署
  雍正十年改爲總督河院公署乾隆二年知縣張
  志奇奉文攺建共計房一百五十九閒有靜廉堂
  十四年總河裁缺仍爲道署
  前志參縣志 顧琮靜廉堂記雍正癸丑
  仲秋余督直隸河務方蒞任卽巡視河防未遑居處至冬十有一月望後四日歸天津使院越三日
  友人傅文孫至自京攜朱子所書靜廉二字石刻贈余余因以名堂夫靜與廉本乎性亦成於學者
  也靜者格物之源神凝而後幾可研所以能慮也廉者守身之要內澹而後外可潔所以不撓也石
  刻在鎭邑學宮歲久流落民閒士人張某得之牆內移置其家而此刻復顯余生後朱子數百年得
  其書而額諸室如日侍先賢之側心常有警焉是以記之
  津海關道兼鈔關公署在天津府城東門外本青
  州分司公署舊基攺建 檔册
  天津府公署在大儀門西卽舊衛署雍正十二年
  天津府知府李梅賓建監造官正定府經厯張鑑
  試用州同陳策 照牆一座大門三閒官廳三閒
  門吏房三閒快班房五閒皂隸房三閒土地祠三
  閒文昌祠三閒道人房一閒儀門三閒東西科房
  二十二閒大堂五閒抱厦三閒更夫房二閒大堂
  後廂房六閒二堂五閒三堂五閒三堂前東西廂
  房各二閒 乾隆元年知府程鳳文先後捐建 後正樓房上下十閒
  建署時知府李梅賓捐建 二堂東官廳三閒西廂房二閒 乾隆二年
  知府程鳳文捐建 書房三閒西官廳三閒書房三閒廚房
  五閒更房一閒西首馬棚二閒馬夫房一閒 前志
  天津府經厯司公署在府署東大門一閒大堂三
  閒二堂三閒住房三閒科房班房二閒書房三閒
  廂房四閒共計房十九閒 前志
  天津府同知公署向在西門內大街北雍正十一
  年攺爲道署乾隆三年重建十四年仍爲同知署
  前志參縣志 照牆一座旗竿二座鼓棚二座大門一座
  三閒大門東門隸房一閒東官廳三閒西班房六
  閒轎夫房一閒二門三閒東西角門角門東西各
  一閒關帝祠三閒土地祠三閒皂隸房東西六閒
  科房十六閒大堂五閒堂西大書房三閒西廂房
  三閒二堂五閒二堂西書廳三閒小書房三閒三
  堂五閒東西廂房六閒東廚房三閒東邊馬棚三
  閒馬夫房一閒 以上同知衙門原建 三堂後住房五閒東西
  耳房六閒東西廂房六閒西北書房三閒 以上乾隆三年
  奉文添建監造官天津道張坦熊天津縣知縣朱奎揚 東書廳恆齋三閒東
  書廳後層三閒東書房前後二進共六閒又二閒
  以上乾隆三年十月天津道陳弘謀捐建 同上陳宏謀恆齋記蒞官者皆曰官衙如傳舍矣是
  言也吾謂不然 朝廷重是事始命是官以任是事廨署者治事之所
  也初非有私厚於是人而高居大厦以安逸之也事與官相始終若謂苟=旦夕繼任者亦復如是
  朝廷安所得百年常任之官而用之而官事又將奚賴噫是皆無恆之心爲之也天津道舊有署繼改
  爲河道總督署而以津軍同知署攺爲道署雖曾動帑增修而規模未備接屬退思之所湫隘傾圯
  不足以容又周遭無牆垣逼近民舍無所障蔽揆之體制均非所宜予於戊午季春奉
  命來此購東隅隙地增書室四所若干閒繚以牆垣其舊者亦以次修葺之告成之後顏其堂曰恆齋謹案
  易之大象曰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蓋至變而有不變者存君子體雷風之至變爲吾心之不變
  是以進德而德可久修業而業可大也予以菲才忝膺劇要念茲津河兩郡户雜旗民地鄰斥鹵撫
  綏化導調劑爲難又分部南運子牙兩河巡行疏築運道民生所關甚鉅雖復早夜孜孜勉盡職業
  日講求夫可以常久之道始終如一而日新之猶懼識淺力薄於事無濟而敢傳舍視之爲苟安旦
  夕之計以取羞於無恆耶此余所以葺是齋而以恆名之也或有疑余之眷眷營葺之勞又或以余
  為高居大厦之是適者殊未諒余衷矣
  海防同知公署原在葛沽道光二十三年建 縣志 同
  治十三年移新建新城內在城東八十里 同上
  天津鎭總兵官公署在鐘鼓樓西大街係天津衛
  舊署攺建照牆一座東西轅門牌坊一座鼓吹棚
  二座旗杆臺四座東西材官廳十閒東西吏房三
  閒旗牌房各三閒大門三閒土地祠三閒井神祠
  一閒軍牢房二閒儀門三閒東西科房十閒大堂
  五閒內官廳三閒二堂三閒東西廂房六閒大書
  房五閒中書房三閒内書房五閒南書房五閒三
  堂三閒東西廂房六閒樓房上下十閒東西廂房
  六閒板房三閒羣房三十閒大門東官廳五閒西
  箭亭三閒 前志
  左營遊擊公署在神機庫汛地後天津衛志係屯
  田察院舊署
  右營守備公署在神機庫汛地後迆西 俱同上
  大沽協副將公署在海口蘆家嘴新城卽水師都
  統舊署地同治十一年建 采訪冊
  城守營都司公署在武廟迤東
  豐財場大使署在葛沽 縣志
  鹽運使司經厯 知事 庫大使 小直沽批驗
  所大使俱賃民房
  府學敎授署在學東
  府學訓導署在學後
  天津縣公署在鼓樓東北舊倉廒基址雍正十二
  年天津縣知縣徐而發奉文建
  敎諭署在學西
  訓導署在學後
  天津典史公署在縣署西
  管河縣丞 管河主簿 楊青驛驛丞 葛沽巡
  檢等署俱賃民房
  北倉大使兼西沽巡檢署在北倉 俱同上
  皇華亭在北馬頭 郵亭大門正堂穿堂廂房共
  十二閒 前志
  館驛樓在北門外上有津門重鎭畿輔要津匾額
  鄉㑹賓興於此又館驛一所大門正堂後堂共九
  閒 縣志 以上見存公廨
  北洋機器局俗稱東局在東郊賈家沽道旁同治
  五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准在天津設局仿製
  外洋機器六年通商大臣崇厚委員舉辦九年北
  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奉
  旨斟酌節次開拓至光緖二年規模大備有興造記 檔案
  天津機器局記天津機器局經始於同治丁卯季夏訖光緖丙子仲秋凡十稔庀工庋器積材儲
  械之所規模於是大備初度地城東十八里曰賈家沽道者得田二十二頃有奇釐爲局基環西南
  北皆民疇東界小河而止厥後踰河而東拓地四頃其三隅拓地七頃畫爲牆址內墉外濠崇雉屹
  若延袤千有五百餘丈其閒巨棟層櫖廣場列廠池邏相屬參錯相望東則帆檣沓來水栅啟閉西
  則輪車轉運鐵轍縱橫城堞砲臺之制井渠屋舍之觀與天津郡城遙遙相峙隱然海疆一重鎭焉
  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李鴻章昔在江南首開局於上海同時通商大臣崇厚亦創之於天津
  㑹崇厚奉使海外李鴻章以直隸總督駐節天津復遴員領局節次規建擴其舊而增其新中國之
  有機器局自此始崇厚凡爲機器廠者一火藥廠者八銅帽廠者二又分局於城南海光寺爲鐵廠
  者一廠一而事八比屋而棲各從其類其他治事之廨休匠之舍西洋工師之居凡三百楹爲公所
  者二爲庫者五時則今工部侍郎德椿實贊成之庚午冬今九江道沈保靖來主局事益碾藥爲四
  廠撤海光寺分局而別爲鑄鐵廠一錘鐵廠一鋸木廠一機器又別爲新廠而移其舊爲洋鎗廠迨
  船政大臣吳贊誠至局復折銅帽廠爲槍子廠而別爲藥餅廠一鏹水廠一又擇蒲口地爲三藥庫
  直隸候補道劉汝翼繼主局事始爲牆濠俾有藩衞又於銅帽廠之南爲捲銅廠河之東隅別爲電
  氣水雷局此機器局興造之始末也
  行營製造局在南郭海光寺旁俗稱南局 檔案
  浙江海運局在東門外南斜街原係蘆商姜姓宅
  同治六年浙江糧道英樸建 縣志
  軍械總局在南門内東城根同治九年總督兼北
  洋大臣李初統淮軍至津立有行營軍械所旋以
  北洋經辦海防廣置船礙所有水陸馬步各營需
  用軍器悉歸儲存支發因攺名曰北洋軍械總局
  續於光緖二年建西沽藥庫於西沽信家臺光緖
  十二年建大沽藥庫於大沽各名曰軍械分局統
  歸總局兼轄 檔案
  海防營務處同治九年閏十月總督兼北洋大臣
  李設東門内大街官房
  籌賑總局同治十年總督兼北洋大臣李以天津
  地方雨水過大河流泛濫海潮倒灌以致漫溢數
  口西南數百里閒盡被淹浸田廬沖坍已成巨災
  奏請籌捐急撫並截留江浙漕米奉省粟米以資
  接濟於是先行率屬倡捐並勸諭紳商廣集捐資
  次第籌辦卹政因設立籌賑總局於東門內問津
  行館其後濱河州縣或有水災加以河隄潰決修
  築頻煩工賑並興悉資捐款乃奏開順直賑捐事
  例各省紳商好義者爭相募助三十年來地方賴
  以安集局今移於倉廒官房
  蒲口藥庫在北城外三十六里蒲溝汛俗名蒲口
  同治十一年購買民地五十九畝有奇建庫三座
  環以牆濠又建駐守弁兵房屋十閒 火藥庫圖說藥庫共三座
  每座長十丈六尺四寸寬二丈四尺臺髙五尺簷高一丈三尺中閒圍牆長二十七丈八尺四寸外
  圍牆長七十四丈八尺環以深濠中設弔橋凡藥庫造法悉仿洋式庫屋内外不見分寸之鐵柁樑
  包鐵則以木冒之地板用釘則以木陷之鐵與木摩戛則能生火不見鐵所以避火也庫之前簷下
  爲小方窗七中爲木櫺內安銅網所以避蟲鳥也木櫺外爲雨板包以銅片可穿可閉所以避雨雪
  也庫每座約屋九閒每閒爲氣洞二處一在地板上一在地板下左右相閒氣洞俱在牆內以達於
  前後簷下如北方之坑牆內爲煙通者然所以洩潮溼也簷下氣洞口亦安銅網所以避鳥之爲巢
  其中防窒塞也每庫左右竪電桿二高出於脊凡火藥積聚之處電火下射與藥性相感則能自熟
  西人之爲電學者知銅尖能收電故於桿之頂安銅尖形如鹿角承以銅條下貫銅絲至入地見水
  而止所以避雷電也銅絲之扶於木桿者以磁管隔之防電火之不直走入地慎之又慎者也今仿
  之 俱同上
  江蘇海運局在東門外閘口同治十一年四月建
  海運既成定制浙江先設局於此江蘇繼之時督
  糧道爲滿洲英樸 采訪册
  招商局在紫竹林英界內同治十二年二月建先
  是南北洋大臣以通商各國輪船出入江海華民
  生計日耗乃集官商股本購備輪船徧行江海口
  岸各設分局而自南洋逮於北洋以江浙兩省海
  運漕糧爲大宗於是並英商太古恰和稱三公司
  云 檔案
  吳楚公所同治十二年三月建坐落河北大王廟
  東首時曾文正公專祠落成北洋大臣總督李以
  旁多隙地兼餘木石工料就建吳楚公所爲迎賓
  往來之館歲修諸事並歸曾文正祠内由津海關
  道歲籌五百金支銷近俱歸工程局經管
  海防支應總同光緖元年議創海防各直省撥定
  南北兩洋經費分次解收北洋重要於時總督兼
  北洋大臣李因設支應總局於運使署内凡海軍
  水師及馬步諸軍製造轉運各局關於海防需用
  款目皆歸收支歲終奏銷各部悉歸造報
  大沽船塢光緖五年北洋大臣李以天津海防重
  地時有兵輪駐守議建船塢以爲歲修之地飭稅
  務司洋員德璀琳於大沽口內海神廟前購買民
  地仿照西法辦理逾年告成遂派專員總理其事
  守望局光緖五年署天津道盛宣懷以天津向設
  鄉約局巡緝地方甚有裨益究屬紳民自辦事權
  稍輕詳請設立守望局派撥文武員弁兵勇分段
  巡查由天津道委知府一員總司其事與鄉約局
  相輔而行入冬夜警尤重賴以少安總局就南門
  內湧泉寺前院內增建公堂分局二十處各設於
  城廂分段界內
  官電報局光緖六年總督兼北洋大臣李奏准設
  立陸路電綫由天津循運河至揚州越長江以達
  鎭江訖上海止計長三千餘里與外國通綫相接
  傳遞各報當於十一月內設立總局於東門內問
  津行舘別設商局於紫竹林法租界官商兩局分
  司各處電報
  水師學堂光緖七年三月總督兼北洋大臣李奏
  建水師學堂於機器局內 原奏再中國駕駛兵輪船學堂創自福建船政
  北洋前購蚊船所需管駕大副二副管理輪機袍位人員皆借才於閩省往返咨調動需時曰且南
  北水土異宜亦須就地作養人才以備異日之用北洋現籌添購硜快鐵甲等船需人正衆臣於去
  年十月奏明擬設練船選募北省丁壯素諳風濤者上船練習尤必以學堂爲根本乃可逐漸造就
  取資不窮應就天津機器局度地建設水師學堂俟落成後參酌西國成規揀派監督敎習招考學
  生入堂肄業逐漸練習惟事體繁重造端不易須有明練大員專意督率實力經營杳前任船政大
  臣光祿寺卿吳贊誠洞悉機宜條理精詳曾在天津機器局辦理有年熟諳情形擬令督同局員籌
  辦水師學堂練船事宜兼督機器製造認眞整頓以免貽誤所有一切用款均由海防經費內核實
  開支謹附片具陳
  官書局未建官房設在城東南水月菴內光緖七
  年直隸總督李鴻章飭備成本購運各省新刊書
  籍設局照本發售俾北方寒士增廣學識經運使
  如山在運庫領告雜費項下籌備銀五千兩海防
  支應局籌備銀五千兩以作購書成本
  朝鮮公所光緖八年奏定中國朝鮮商民水路貿
  易章程准朝鮮遴派大員駐紮天津經理商務九
  年七月由津海關道代爲擇地建館因於風神廟
  下牌以沿河官地修蓋公所一區適當都城紫竹
  林通道之中其工料各費均由朝鮮自行籌備
  工程總局光緖九年津海關道周馥議以天津爲
  北洋通商總匯之區商賈輻輳舟車絡繹而地勢
  低窪街道偪窄行旅居民均苦不便沿河泊岸傾
  圯官民船隻起卸皆形艱阻擬仿照上海籌防捐
  辦法在新關抽收華商=頭捐修築道路詳請總
  督兼北洋大臣李立工程局未建官房設於三岔
  河下玉皇閣內專司其事於是起自紫竹林租界
  上至天津四城內外直街橫巷一律修治或築碎
  石或砌條石逐漸而北至入京道路爲止逐段設
  有兵夫日夕梭逐均照租界章程辦理歲修經費
  官商籌捐而外則有東洋車捐爲一大宗東洋車
  制價極廉供客極便貧民恃此爲生增益日多勢
  將擁擠滋事因收月捐以示限制每車每月赴局
  繳津錢一千給領牌照後復減至津錢五百各段
  亦有分局
  水師營務處海軍公所 光緖九年十一月北洋大臣李飭津
  海關道於紫竹林法租界內建造公所以備中外
  公宴㑹議之區時値創辦海軍水師兼爲營務公
  所以候補道員總司其事設有繙譯各官其房舍
  參用洋式凡百四十餘閒
  官車局未建官房設在西門外僧忠親王祠內光
  緖十年六月天津道劉樹堂以津郡差務繁重每
  遇陸路官差由行頭承辦苛索往來商旅遂藉津
  貼辦公爲名擾累甚重議仿官船局章程派員設
  局經理其事將車行名目永遠革除凡往來公差
  由局備雇車馬酌中定價不得私行派拿比立章
  程五條詳請總督北洋大臣李照准設局並設五
  分卡於南北通路抽收往來民商車輔津貼錢文
  給予憑照注明一定款目以資局用
  官船局總局設在北門外茶店口火神廟內未建
  官房分局一在紅橋建有官房六閒一在楊柳青
  其章程詳榷稅內又有槽船捐局亦歸總局兼轄
  其分局一在紅橋一在陳家溝
  武備學堂在唐家口柳墅舊址光緖十二年八月
  奏建時海防練軍練習洋操特於各軍調取少壯
  材武之士入堂學習洋語洋文並算學陣式以備
  異日將領之選約百二十人爲率延西人爲敎習
  嗣後京旗子弟亦派送入堂分班習練規模益宏
  由北洋大臣委道員總司其事
  電報學堂光緖六年北洋創設電綫後開招電報
  學生以備更代初在扒頭街賃屋爲堂後於十二
  年九月建學堂於紫竹林法租界
  鐵路官局光緖十七年三月建坐落法租界先是
  開平煤礦旣成商建鐵路以便轉運當於光緖十
  三年二月設商局於紅樓後嗣經總理各國事務
  衙門奏建鐵路官局歸併辦理續又接辦山海關
  外復分官商兩局各自經理後又歸併爲一 原奏查鐵
  路之議厯有年所毀譽紛紛莫衷一是臣奕譯向亦習聞陳二元常持偏論自經前歲戰事復親厯
  北洋海口始悉局外空談與局中實濟判然兩途當與臣李鴻章臣善慶巡閱之際屢經講求臣奕
  譯管理各國事務見聞親切思補時艱臣曾紀澤出使八年親見西洋各國輪車鐵路於調兵運餉
  利商便民諸大端爲益甚多而於邊疆之防務小民之生計實無危險窒礙之處近在總理各國事
  務衙門行走於此事更加留意探詢所聞相同現在㑹同酌核華洋規制自古不同鐵路利益雖多
  若如外洋之徧地安設縱橫如織不惟經費難籌抑亦成何景象至調兵運械貴在便捷自當辫要
  而圖未可執一而論正商榷間據天津司道紫員聯銜稟稱直隸海岸亙七百里雖多淺灘沙磧然
  小舟可處處登岸輪船可以泊岸之處除大沽北塘兩口外其餘山海關至洋河口一帶沿岸百數
  十里無不水深浪闊大沽口距山海關約五百餘里夏秋海濱水阻泥淖砲車日行不過二三十里
  且有旱道之處猝然有警深虞緩不濟急且南北防營太遠勢難隨機援應不得不擇要害各宿重
  兵先據所必爭之地以張閫外之威然近畿海岸自大沽北塘迆北五百餘里之閒防營太少究嫌
  空虛如有鐵路相通遇警則朝發夕至屯一路之兵能抵數路之用而養兵之費亦因之節省今開
  平礦務局於光緖七年創造鐵路二十里後因兵船運煤不便復接造鐵路六十五里南抵薊河上
  閻莊爲止此卽北塘至山海關中段之路運兵必經之地若將此鐵路南接至大沾北岸北接至山
  海關則提督周盛波所部盛字軍萬人在此數十里閒馳騁援應不啻數萬人之用若慮工程浩大
  集資不易請將閻莊至大沾北岸八十餘里鐵路先行接造再將由大沾至天津百餘里之鐵路逐
  漸興辦若能集款百餘萬兩自可分起告成津沽鐵路辦妥再將開平過北至山海關之路接續籌
  辦此等有關海防要工卽或商股迆時不能多集似應官爲籌措並調兵勇帮同工作以期速成且
  北洋兵船用煤全恃開平礦產尤爲水師命脈所繫開平鐵路若接至大沽北岸則出礦之煤半日
  可上兵船若將鐵路由大沽接至天津商人運貨最便可收取洋商運貨之資藉充養鐵路之費如
  蒙 允准擬歸開平鐵路公司一手經理以期價廉工省並
  請派公正大員主持其事等情㑹稟前來臣等查該司道營員等所請由閻莊接修鐵路至大沽北
  岸八十餘里均在大沽北塘之後距海岸尚數十里實無失險之慮惟須籌出養路經費庶可持久
  所請由大沽至天津百餘里之鐵路逐漸興造足爲挹注良法於軍旅商賈兩有裨益平日藉資捍
  衛遇事便於援應卽戰陣偶不得力祇須收囘輪車拆斷鐵路埋伏火器自不慮其衝突臣等公同
  商酌擬請照依該司道營屬各員所請舉辦仍交開平鐵路公司一手經理並擬派北洋差委前福
  建布政使沈保靖署長蘆鹽運使直隸津海關道周馥督率官商各爲辦理計今夏英德兩國訂造
  戰船可以來華臣奕譞明年當再赴海口與臣李鴻章等議立海軍第一枝卽就便查看鐵路設能
  合用無𡚁擬將京外開礦各處均次第仿照興辦臣等爲因時制宜變通盡利起見是否有當謹恭
  摺具陳
  海防公所光緖十八年北洋海防事務次第舉辦
  議建公所以備㑹集文自在津司道武自淮練統
  將合力籌貲擇於新浮橋東北窰窪建成其時淮
  將公捐至十三萬金復議增建淮軍昭忠祠於内
  以祀淮軍積勞病故諸將士歲修經費則於附近
  別建市屋出賃取租二十一年工役粗竣詳請北
  洋大臣衙門立案
  北洋大學堂在海河南岸梁家園南光緖二十一
  年八月奏建初前津海關道周馥議設博文書院
  㑹講中西之學購置地基一區旋以經費不足中
  止今太常寺少卿盛宣懷任關道時乃請於北洋
  大臣總督王就原基捐建學堂一所招考頭等二
  等學生並延中西積學之士分班敎習章程畧仿
  西法長年經費約五萬金有奇由海口煤稅米麥
  稅及招商電報兩局捐款濟用不領公帑 俱同上以上
  各官局所
  集賢書院在天津三岔河口水師營東光緖十二
  年運使季邦楨津海關道周馥天津道萬培因㑹
  詳總督兼鹽政稱津門地當孔道冠蓋雲集凡隨
  任子弟與夫幕友僑寓者宜加培植俾成有用之
  材擬創建書院一區顏曰集賢爲外省舉貢生監
  肄業之所每月兩課於制藝試帖外兼課經文經
  解策論並詩賦駢散雜文以及天文算學時務每
  年除正臘兩月停課外由督院運司關道天津道
  各課兩月天津府縣各課一月輪應何署主課卽
  由何署籌發獎銀其建造經費由籍隸外省各官
  集捐建成經始案卷存工程局 按凡書院宜歸學校巢載茲特考試
  外省士人不入府學因與㑹館等爲各省公舉附局所後 采訪册
  浙江㑹舘光緖十三年三月重建在東門内户部
  街 詳見寺觀考鄉祠下
  閩粤㑹館乾隆乙巳年 月建造在針市街
  山西㑹館嘉慶戊辰年九月建造在鍋店街
  延邵公所同治元年置光緖十二年二月建造在
  北閣裏
  濟甯㑹館同治四年八月建造在肉市口内西雜
  糧店街
  懷慶㑹館光緖丙子年三月建造在曲店街
  江蘇會館光緖十九年八月建造在東門內經司
  衡衕後 俱同上 以上各省公舉
  鈔關公署在户部街前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
  後樓凡六層左右廂房耳房關房土地祠書役各
  房共計八十閒而監放船隻曰收錢糧則在河北
  甘露寺之東偏設有官廳本關稅口凡十有二曰
  苑口曰東安曰三河曰王擺曰張灣曰河西務曰
  楊村曰蒙蔡村曰永清曰獨流曰海下曰楊家坨
  又稽查之口凡七曰西沽曰東沽曰西馬頭曰東
  馬頭曰楊柳青曰稍直口曰三岔河 前志 案今戶部街署址
  無存惟尚有土地廟俗亦稱鴿子集尚可推查耳河北關廳則如故
  海防清軍同知公署在大儀門西係入官房改建
  大門三閒儀門三閒角門三閒大堂三閒二堂三
  閒住房三閒廂房七閒下房三閒廚房三閒科房
  班房七閒廂房六閒馬棚三閒馬夫房一閒更夫
  房一閒 案此因雍乾閒舊署讓作道署而別建者後還舊署此遂曠廢今巳無蹟據舊圖約
  在府署城守營之閒
  水師營都統公署在蘆家嘴新城雍正五年建照
  牆轅門鼓吹棚大門儀門官廳廨廡大堂二堂住
  宅共七十六閒 協領六員衙署各十八閒 佐
  領三十二員衙署各十五閒 防禦三十二員衙
  署各八閒 驍騎校三十二員衙署各六閒筆帖
  式三員衙署各三閒領催一百二十八名前鋒一
  百名披甲一千七百七十二名房各二閒砲甲一
  百四十四名房宇閒數未詳 理事同知公署共
  二十二閒又獄房六閒 原建敎習頭等侍衛蔡
  勇衙署共十八閒 原建敎習林全衙署共十五
  閒今收貯兵器 火攻營一座 雍正六年設製
  造水旱火藥瓦房十二閒土房十二閒 俱同上
  批驗所 在東門外 縣志 鹽關在河東鹽坨臨河岸 稅課司在東
  門外 督漕亭在河北稅舘東 乾隆三年知縣朱奎揚詳請
  重修
  河閒府志及衛志所載公署有明天津兵備道署
  在天津衛城西北隅兵道施槃建 户部管倉分司署 在三倉後 清
  軍廳署 明嘉靖四十四年屯田御史秦嘉楫題奏添設河閒府管馬廳通判駐劄本衞問理
  兵司詞訟後改清軍同知 天津衛署在城內兵道司東南明永樂三年指揮倪興建
  成化二十年指揮倪雄鎭撫蕭勇俱重修 經厯司署 鎭撫司署
  左右中前後千户所署 預備倉本衛西廂房 天津
  左衛署 在天津衛東明永樂年指揮袁得建後改爲春防遊擊衙門 經厯司
  署 鎭撫司署 左右中前後千户所署 預備
  倉本衛後 天津右衛署在天津衛西明永樂四年指揮楊運建成化二十年
  指揮呂昂重修 經厯司署 鎭撫司署 左右中前後
  千戶所署 預備倉本衛後 都察院署明萬厯十八年倭警
  巡撫汪應蛟視師海上創建 察院署在天津衛西 海防營在葛沽明
  萬厯閒因倭警建 神機庫在清軍廳衙西大門三閒正堂三閒 監所在左
  營西東羈候所西監 養濟院在衛城外東南角龍王廟後明巡撫李繼貞創建
  天津衛中所燒造官窰五座在馬家口 左所燒造官
  窰五座在馬家口 右所燒造官窑五座在西門外三智燒磚修城
  基址猶存 冰窖三所俱同上 以上廢署遺址 案今清軍廳署獨存又户部分司
  尚有遺迹餘皆渺茫而尤可異者莫如道署考天河道自雍乾閒一移於同知署前後皆在今署厯
  有可徵顧尚有前明廢署在西北隅則其始終全無可見前既失考今亦末由矣惟李氏撰記具載
  前志所紀人地亦皆分明因節錄其前幅於此明李旻公署記節錄宏治辛亥用廷臣議始於山東
  按察員外置副使以璽書命之使整飭兵備於畿內之天津去京師二百餘里地連大海當南北往
  來之要衝故爲三衛指揮使各分兵屯田同處一城不相統屬置憲職以統治之其始得蜀人劉君
  福次則陳君謨金君獻民皆寄治天津衛可卽其廳事蒞事焉劉君旣爲四門麗譙以爲法當有分
  司而寄治非宜方經營適遷去不果爲也繼今而得黄巖施君槃君以甲辰進士爲刑部正郞遷河
  閒太守自河閒復有茲擢旣至踰二載政成而上下信之乃行相地得城之西北隅壤土平爽面陽
  負陰樹表步方廣袤宜稱遂以狀請於巡撫王都憲用商稅餘銀之在有司者市其地凡材木瓦甓
  工廩之費皆取給焉又案西北隅之西字或東之誤蓋鼎革不易官必不易署他時更無論矣
  青縣
  龍亭在廣福樓村康熙三十九年以子牙河工成建
  前志
  縣署在縣城內正北舊清州署在衛河西岸去城
  一里明洪武閒知州李敬建攺州爲縣後隆慶二
  年知縣李鎬移建城内卽今地 同上
  國朝乾隆九年知縣周碩勳二十八年知縣陳如謙
  各修三十三年燬知縣趙士傑重修嘉慶四年知
  縣孫宗椿重葺 縣志 道光九年知縣汪 十八年知
  縣羅珍二十五年知縣單偉志二十六年知縣鄧
  椿林相繼修葺咸豐五年知縣錢榘同治五年知
  縣劉彥三先後重修光緖元年知縣江貢琛請帑
  籌款重新建造馬號舊在署西今在署東
  敎諭署在學東
  訓導署在敎諭署後
  主簿署在縣治東
  巡檢署一在興濟鎭一在杜林鎭乾隆六年建
  典史署在縣治內 俱同上
  靜海縣
  縣署在縣城內西北隅明永樂元年知縣崔衍創
  建宣德九年知縣劉弁重修 前志
  國朝咸豐九年知縣鄧春林修葺 縣志
  敎諭署在學後咸豐三年燬
  訓導署在南門內迆西
  管河主簿署在縣城北角係僦民舍舊在縣治東
  久廢
  巡檢署在縣城北獨流鎭
  典史署在縣治內迆東監獄在縣治大門内西隅
  同治十年重修 俱同上
  滄州
  州署在州城內東北明天順六年知州賈忠創建
  正德十四年知州邵紀重建 前志 嘉靖十三年知州
  吳成禮萬厯十四年知州張與行各重修
  國朝雍正十一年知州董思任乾隆四年知州陸福
  宜七年知州徐時作先後修葺咸豐三年燬光緖
  五年知州袁遂籌款修建復舊 州志稿
  長蘆批驗所大使署在州西門外撥夫廠臨河右
  毘盧菴左蕭曹廟康熙十一年重建共房十六閒
  嚴鎭場大使署在州城東北九十里同居鎭
  管河州判署在州治內池西順治十七年州判于
  焰重建後燬道光十二年州判任元購張氏宅爲
  署今因之
  巡檢署一在風化店一在李村一在孟村
  吏目署舊在州署東乾隆閒移州判署東咸豐三
  年燬光緖 年復建
  磚河營游擊署在城南十八里衛河東岸
  祁口營守備署在城東北六十里道光二十三年
  建今廢
  城守尉署在西門大街東西廣十五丈南北長三
  十一丈瓦土房共四十五閒
  正白旗滿洲防禦署 驍騎校署 蒙古防禦署
  驍騎校署在西門內路北 钁白旗滿洲防禦
  筆帖式署 驍騎校筆帖式署均在北門內路東
  蒙古防禦署在東門內南隅 驍騎校署在北
  門内路西 滿洲筆帖式署在北門內路西 火
  藥庫在城內東南隅天齊廟之西雍正十三年建
  俱同上
  南皮縣
  縣署在縣城內西街明永樂元年知縣髙嵓建二
  十二年知縣張麟萬厯二十四年知縣李正華崇
  禎四年知縣藍再茂先後重修 前志
  國朝光緖十三年知縣傅培基重修 縣志
  敎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
  管河主簿署
  典史署在縣治內 俱同上
  鹽山縣
  縣署在縣城内正中明洪武九年建 前志 嘉靖三年
  知縣張思温萬厯十年知縣許言詩崇禎十三年
  知縣李雲程先後修葺
  本朝康熙五年知縣朱鸞鷟及以後知縣熊士晉王
  茂忠任宏業道光閒知縣朱希賢王灴胡浚之咸
  豐七年知縣李景沆各重修 縣志
  敎諭署在學東咸豐三年修
  訓導署在學西
  巡檢署一在舊縣鎭一在羊兒莊
  海豐場大使署在羊兒莊
  典史署在縣治南大街舊在縣治儀門東後移管
  馬廳舊署久圯復移今地道光三年典史吳夢資
  修建 俱同上
  慶雲縣
  縣舂在縣城東門內明洪武六年知縣楊思義創
  建正統三年知縣王恭重修 明高祥記節錄慶雲縣治剃建於洪武六
  年楊君思義實爲之迄今雨淋風馳圮壞不支望之壘壘若積薪然正統改元淇門王侯來宰是邑
  一見歎息曰修廢舉墜有司職也傾圯如此責將誰諉乎搜嚫捐廩花材鳩工亟圖修之遂請於撫
  按部使諸公皆報曰可爰因舊址大加修葺頹者起之缺者補之卑陋者或廣擴之縣治中央爲正
  堂五閒前爲儀門東西爲吏房各五閒又東爲縣丞宅西爲典史宅稍南爲吏私舍共六十餘閒正
  堂後爲燕息堂三閒又後爲知縣宅一十餘閒儀門之外爲大門三閒東爲神廟西爲監獄儲積有
  樓預備有倉共十二閒崇卑廣狹悉遵定制落成之日賓僚咸集哦松劉君等稱觴屬余記侯之績
  侯名恭由鄉貢進士筮仕今職仁心仁政爲當道薦嘉今日之功其善政之一也因以紀之正統二
  年八月立石
  正德六年燬七年知縣蔡維藩重建嘉靖閒知縣
  本宋萬厯閒知縣薛居方崇禎閒知縣宣廷式王
  祚各有建修
  本朝康熙閒知縣盧元培胡一蛟李居一雍正十年
  知縣李炳生重修大堂 前志 嘉慶八年知縣柯映伊
  十四年知縣潘國詔道光十四年知縣平祿二十
  四年知縣李輝曾先後修葺 縣志
  敎諭署在學東北
  訓導署在學西北
  典史署在縣治內池東監獄在縣治大門内池西
  俱同上
  租界 按各國訂約通商均准於口岸地方租地起屋名爲租界實爲永業英法兩國在天津最
  早均有租界與各口情形無別其租界內法制禁令一依西例惟津海關道派員川駐與領事官會
  辦彈壓稽查各事附英國重修新約五十六款節錄二款
  咸豐八年五月十六日卽英國一千八百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天津議定通商約章類纂
  按英吉利國在歐羅巴州西北海中康熙閒始來通市後數年不復來雍正七年以後互市不絕
  乾隆五十八年嘉慶二十一年均遣使來貢方物道光二十二年在江甯議定和約十三條至是乃
  換新約 第十一款一廣州福州厦門甯波上海五處已有江甯條約舊准通商外卽在牛莊登州
  臺灣潮州瓊州等府城口嗣後皆准英商亦可任意與無論何人買賣船貨隨時往來至於聽便居
  住賃房買屋租地起造禮拜堂醫院墳塋等事並另有取益防損諸節悉照巳通商五口無異 第
  十二款一英國民人在各口並各地方意欲租地蓋屋設立棧房禮拜堂醫院墳墓均按民價照給
  公平定議不得互相勒捐 英國續増條約九款節錄一款 咸豐十年九月十曰卽英國千
  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在京都議定 第四款一續增條約畫押之日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爲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徑准各條所
  開各口章程比例畫一無別 法國和約四十二款節錄一款 咸豐八年五月十六曰卽法國一
  千八百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曰在天津議定按法蘭西國在歐羅巴洲西南沿海互市於明季
  後禁止順治四年奏准仍通市自是不絕 第十款凡大法國人按照第六款至通商各口地方居
  住無論人數多寡聽其租賃房屋及行棧存貨或租地自行建屋建行大法國人亦一體可以建造
  禮拜堂醫人院周急院學房墳地各項地方官㑹同領事官酌議定大法國人宜居住宜建造之地
  凡地租房租多寡之處彼此在事務須按照地方價値定議中國官阻止內地民人髙擡租値大法
  國領事官亦謹防本國人强壓迫受租値在各口地方凡大法國人房屋閒數地段寬廣不必議立
  限制俾大法國人相宜獲益儻有中國人將大法國禮拜堂墳地觸犯毀壞地方官照例嚴拘重懲
  法國續增條約十款節錄一款 咸豐十年九月十二日卽法國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五
  日在京都議定 第七款從兩國大臣畫押蓋印之日起直隸省之天津府尅日通商與別口無異
  再此續約均應自畫押之日爲始立卽施行 天津紫竹林法國租地條款 一無論法國何人願
  租地若干必須呈明領事官與地方官查指要租地基何處量地畝若干 一本大臣與領事已經
  揀選法國人等可租地基界內地基每畝若在河沿地一塊應付原租價錢每畝地銀六十兩其價
  一半三十兩領事官自已應付該地原主親手收訖取具收字再一半三十兩存收領事官署以爲
  將來該地法國商人可租地界上修造道路溝渠橋梁埠頭等處工程並巡查衙役工食但法國人
  願租後面之地塊不在河沿近處租地價錢只須銀三十兩給原主 一法國商人等願租地基若
  願租地地之上有房屋該房屋居住本地居人每戶要收搬費銀一十兩至於法國可租地基界內
  有民户數目均照天津縣知縣送呈哥大臣所具戶數底册辦理言明該地界內有九十二户不得
  再行添出其搬費銀應由領事官確付該搬户親手收訖取具收字 一以上各地畝租價及搬費
  外還須法國商人每名若願租地一塊之上有居民房屋卽應價買原屋其價値均照天津縣呈册
  內各户下開明每屋每閒應付價若干現茲本大臣與哥大臣言明該可租地界內計共有灰瓦草
  房三百十五閒半草棚九閒三條廠棚十二閒半閒又四半閒一條過道草棚八閒半二條共估計
  大錢三千零七十九吊曰後照數不得再多其價必由領事官付原主親手收訖取具收字 一本
  大臣與哥大臣現在言明自今以後法國商人可租地界內除呈册開明已有房屋外其數不得再
  多惟一時未有多商卽能租盡界内之地其地基上不准該地居民月蓋新房未免不情但曰後商
  人租地遇有房屋不載原呈底册的係新蓋者不得給付房價如空地一般 一法國商人可租地
  界內每户自在領事官處領收地畝價錢房價錢搬費錢之後均應准一月以內搬淸地方官應將
  該商所租地一塊量明送交任憑蓋屋居住等情一該地界内法國商人每行可租之地只可租
  得一塊橫直不得過二十五畝之數若有法行必須需地在二十五畝以外應卽具情呈明領事官
  㑹同本大臣查考清楚係何緣由如實情理相符方與照辦 一法國商人願租之地辦交後所定
  界牆外前面去河沿應留地三丈後面留地二丈五尺以爲公共道路不得稍有踰越 一法國商
  人可租地界內若有墳墓法商不得自已移動應照舊存留但該墳如有子孫情願自己起遷改葬
  法國商人應給葬費銀每棺一兩 一所有天津縣開呈房屋數目姓名底册應爲曰後憑據本大
  臣與哥大臣俱經畫押並卽鈐印存收領事官署丙 一法國商人每名祖父地基一塊將來應付
  每年每畝永遠租錢二串文於每年十二月十五日將來年應付租錢照數送領事官收存其錢一
  半卽係每一千之數領事官全數送地方官入官再一半留在署內爲將來修造道路溝渠橋梁埠
  頭等工程並巡查衙役工食 一法國商人每名租地以後領事立卽照㑹本大臣以便寫立永遠
  租契開明姓名何人租地多少價錢若干房價若干並搬費錢以及每年照完何數詳細開載付該
  商永遠爲據 以上十二款崇大臣與哥大臣商量定議當卽繕寫四紙畫押用印一存總理衙門
  一存駐京法公使署一存三口通商大臣衙門一存法國領事官署以爲永遠憑據咸豐十一年四
  月 俱同上
  英界東至海河西至海大道南至招商局東棧北
  至法界毗連計共四百四十畝每畝每年應完制
  錢一千五百文由英領事移交天津縣收抵地賦
  檔案
  法界東至海河西至紫竹林大街牌坊南至英界
  毗連北至海河計共 畝每畝每年應完制錢一
  千文由法領事移交天津縣收抵地賦 同上
  廢廨遺址 案公廨旣別立一門不應以此入古蹟初稿之誤在郡治者先經改歸猝未思
  及外州縣亦閒有之逮見而此卷刻成不能分載只得彚補於末簿書期㑹無望整暇從可知矣
  察院一在城內知縣潘榛建一在城外知縣聶世
  潤建 青縣志
  稅課局在縣北獨流鎭 靜海縣志
  察院一在縣治北一在縣治南
  府館在縣治東 俱同上
  察院在州治東南 前志
  滄州舊有管河廳管馬廳清軍廳遞運所撥夫廠
  稅課司巡檢司守禦所東察院太僕行寺官廳府
  館預備倉通濟廠演武場等廨宇俱廢又長蘆鹽
  法志稱運使公署向在滄州新城內西南隅臨南
  薰門左接察院康熙十六年移天津 俱同上
  察院在縣東北明宣德元年知縣張麟建又正德
  元年知縣張偉重修 府館在縣治東北明弘治
  十二年通判何俊剏造南皮縣志
  察院在縣治東大街今圯鹽山縣志
  察院在縣南慶雲縣志 後附一頁
  卷二十四終
  道署續考 前志創時道署方讓作河院而徙居於分府兩不
  詳其創始未免疏略將明李氏建署記别載藝文中各不相應也嗣創縣志於公署卷末彚載河閒
  府志衛志舊廨首以道署注云在衛城西北隅兵道施槃建此注想卽本於李記欲求詳而反滋疑
  誤如徐主政初稿古蹟門廢署類之首大書明兵備署在城西北隅副使施槃建注本縣志綴以李
  記此卽種陛賊繆將遺誤至不可究詰者先見其非而研究之鼎革之時旣不易官必不易署一也
  他時更無無端易署之理二也果有更易何無紀載流傳三也設有廢署則當讓作河院時何不用
  遺址而俯就分府四也由此四端詳察可信必無兩署李記中云西北隅者當爲東北隅之論耳前
  志校讐不精縣志閒有救正可依無如此記文竟無異是終患無徵不信所以先於廢署遺址之末
  錄李記但略存鄙說而不敢必也耿耿不釋於心今因覆校職官迄明見户部分司下云宣德閒增
  置三倉俱在天津道衙門西三倉乃今縣署得此而在先之鄙見乃無復可疑使早得之則可直書
  於道署下錄李記而辯其因譌一字致縣志誤岐惜先刻成無及矣或尚謂道署在東大街中不應
  稱隅不知此非可以今形泥也學校內舊記未修之前水瀦蘆茂席板以度在今安所得此而昔固
  荒涼厯厯蓋民居未有今日之半聚處中央無惑乎稍偏者卽稱爲隅矣爰附續考於卷尾以諗來
  者

知识出处

重修天津府志

《重修天津府志》

清天津知府沈家本、荣铨等修,候选主事徐宗亮、候选知县蔡启盛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该志并非续修(乾隆)《天津府志》,而系“重修”,上迄明代,下限记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卷帙浩大。全志正文54卷,此外首一卷,末一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