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志卷之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薊州志[道光]》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4098
颗粒名称: 薊州志卷之三
其他题名: 建置志
分类号: K29
页数: 97
页码: 一至九十七
摘要: 本卷是薊州志卷之三建置的情况。
关键词: 静海 县志 地方志

内容

薊州志卷之三
  知薊州事歸安沈銳重纂
  建置志
  春秋凡興作必書重勞民也然靈臺辟雍亦需民力但必
  在康功田功之後耳故先王建邦必詳建置立規模定區
  宇務期周備而官民賴之薊州爲
  鑾輅經臨之所則周官陛桓再重之義自宜敬悉至於設險固
  圉敷治臨民城池官署皆先務也倉厫裕民食學校育民
  材卽次之安不忘危關隘又次之他若街坊鎭集邱墓津
  梁以及壇廟寺院皆建置之不得已於民者也志建置
  行宫
  白澗
  行宫在城西十里白澗庄爲
  皇上展謁
  東陵入州境首站乾隆十八年建
  獨樂寺
  座落在州西門內獨樂寺東乾隆十八年建
  桃花寺
  行宫在州東十八里桃花寺山半山中乾隆十八年建
  隆福寺
  行宫在州西二十五里隆福山
  盤山
  行宫在盤山下玉石庄東乾隆九年臣工以盤山爲
  鑾輿由山海上
  陵寢之道宜創築
  殿宇以爲歲時駐蹕之所隨䝉
  俞允告成後
  高宗純皇帝題曰靜寄山庄復於山内之
  天成寺
  少林寺
  上方寺
  古中盤
  雲罩寺
  盤谷寺
  東竺菴
  萬松寺
  法藏寺
  青峯寺
  天香寺
  上方寺
  雲凈寺
  東甘澗
  西甘澗
  雙峯寺等處各設
  座落以備
  巡幸憩息之所今多坍廢
  臣謹按蓟州爲
  畿左名勝之區厯代史冊紀之詳矣逮
  國朝
  聖駕時臨尤爲展謁
  東陵之要道倘歲時
  巡幸無以安
  御輦而駐
  鑾輿臣民之心奚安乎爰於乾隆十八年
  高宗純皇帝允諸臣所請於州境之白澗獨樂寺桃花寺隆福寺
  等處建立
  行宫
  座落以愜衆望而順輿情非如前代之率興土木焜燿觀瞻
  巳也臣世受
  國恩忝膺司牧其歡欣鼓舞之忱又烏能自已耶城池
  城垣不知創於何代舊惟土城明洪武四年始甃以傳石周
  圍九里十三步連女墻髙三丈五尺垜口二千四十個南
  瀕怙水北倚山原城門三座東曰威遠西曰拱極南曰平
  津各有樓四角有角樓四座正北無門城上有樓名北極
  樓敵樓二座更鋪三十二間明崇禎壬午年拆毀我
  朝定鼎以後未及修葺厯年雨水淋刷漸至塌壞又遭康熙
  十八年異常地震以致西門甕城中空倒塌磚石常墜下
  傷人康熙三十三年州牧張朝琮蒞任之初卽捐募先修
  甕城共費千餘金並修葺東南二門俱煥然一新更以城
  下有水溝二道原係宣洩城內雨水一在東門之南一在
  南門之東久巳淤塞每遇天雨水從城門中出街道成河
  因於康熈三十四年疏濬通利水可暢流闔城便之嗣於
  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
  聖祖仁皇帝謁
  陵回
  鑾本州士民鍾良輔李文錦等叩
  閽請修城康熙四十年三月初九日工部牌行到州爲請
  修薊城以壯
  皇圖以培
  陵脈以利民生事營繕淸吏司案呈工科抄出本部題前事內開
  該臣等議得薊州士民鍾良輔李文錦等叩
  閽疏內稱薊州城爲
  帝京左輔
  皇陵右翼畿內風水所關城垣頽壞門闥殘破不得不修於康熙
  十一年前在巡撫金世德爲修理具題奉
  㫖依議欲發錢糧興工値反叛吳三桂變亂需用兵餉繁多將
  修理薊州城工暫行停止俟太平之日另行請修在案今
  聖恩浩蕩軫念薊郡地窄民貧粟米短少開河撥運立倉厥於
  薊不可無堅城以護之等語查康熙十一年原任直隸巡
  撫金世德敬陳恤災等事案內薊州城垣係
  陵寢等處往返大路衝塌處所不便不修將直隸錢糧除各項支
  用外其餘剩者每年酌量扣留修理等因具題部議照該
  撫所題將餘剩錢糧酌量扣除交與地方官員將薊州城
  垣修理等因題覆在案康熙十三年金世德爲時値軍興
  之際將薊州城垣暫停修理俟平定之日再行舉修等田
  具題停工查得薊州城垣畿內重地甚是殘破相應移咨
  該撫將薊州城垣作何修理之處查明定議具題到日再
  議可也康熙四十年二月初九日題本月二十九日奉
  㫖這蓟州城垣著阿爾法清格理前往修理欽此欽遵抄出到
  部擬合就行爲此合牌前去照牌事理施行須至牌者於
  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初六日興工九月告竣三門各建城
  樓一座四角各角樓一座正北城上北極樓一座雉堞二
  千百七十城垣焕然重修矣本年十一月內士民鍾良輔
  陳惟一李雲蒸李本男馮兆隆王恂張承芳丁含章趙旦
  旭屈雲翬吳存中劉宗漢朱純盧塏王家福陳惟淸程國
  祚魏建德李文錦王之寀高承憲孟汝良張義才郭大廣
  吳端章陳三德陳邦均李時中韓登仕宋逢源景一新張
  亦善魏成龍高從仁劉文憲張國良史一林呈爲
  皇恩浩蕩民生感戴叩天轉詳題謝事竊薊州爲
  神京左輔
  皇陵右翼地少人稀物產易竭加以
  陵糈浩繁取辦境內每年招買穀價騰涌幸我
  皇上洞悉民艱大展
  聖算疏濬薊河撥運漕糧修建倉厫
  陵糈既裕四方被澤蓟州城垣頽圯殆盡士民念爲
  陵寢風水所關
  聖駕駐蹕所係願竭愚忠恭進民本荷䝉
  聖恩俞允至今雉堞鞏固煥然一新
  皇圖既莊而萬民家室永賴矣輔等叩沐
  洪恩頌祝雖爲有口恭謝殊屬無門叩乞仁明大宗師老爺
  俯狥民隱轉詳撫憲具題陳情恭謝飮
  天恩連名上呈本州陳具文轉申通永道李憲牌行知
  准守道高關開䝉部院李批士民輿情據詳巳
  悉仰傳諭士民於飮
  聖駕行幸經由時聚集叩頭嵩呼祇謝可也繳康熙四十二年
  五月内郡牧張朝琮製匾縣掛三門並書
  東門東面曰永固西而曰東來紫氣
  西門西面曰永寧東面曰西拱神京
  南門南面曰永康北面曰達津
  東門外爲東關廂住民稀少
  西門外爲西關廂街長一里餘
  南門外爲南關廂街長一里三關廂俱各有集場
  池舊志載東門至南門深六丈濶五丈南門至西門深一丈
  濶七丈西門至東門角深三丈濶八丈東北角至東門深
  一丈濶十丈此段內向有蓮花厯年墊淤幾成平地而蓮
  藕尚多後蓮藕亦無泉源僅存一脈嘉慶拾五年州牧趙
  錫蒲捐資挑挖並於堤岸栽柳以護之今河雖存間有淤
  塞更當籌畫挑濬矣
  按上古無城郭自大禹作城而池因之以濬重關擊柝
  用戒不虞所關顧不重哉蘭州爲
  畿左名區向來雉堞霄沖蜒池帶繞領袖諸郡世擅東藩者
  崇墉屹屹勢雄壯麗之觀帶水盈盈波起文瀾之秀誠
  司事者所當守護也
  官署
  州署在城中之東偏東至小察院署西至撰星街南北俱至
  通衢隋置漁陽縣唐初入幽州武后時營州失寄治漁陽
  遂屬營州開元初屬幽州後置薊州治遼金仍其舊址元
  至正時達魯花赤擴而新之明初重建景泰三年芝產後
  堂州牧姚恭區爲靈芝堂成化年州牧汪溥重修崇禎末
  焚燬順治四年州牧文煥創修大堂五間順治七年州牧
  于際清重修匾曰秉公堂又匾曰天監在兹康熙二十五
  年州牧楊天祐立匾於堂曰報朝廷某事榮父母某事寬
  百姓幾分留子孫幾分此匾旨乃通永道宋公犖述後大
  堂圯壞康熙三十五年州牧張朝琮重修匾曰忠愛又匾
  曰居斯位者仰觀俯視頭上青天眼前赤子貪念莫生酷
  刑莫使貪酷由人報應孔邇身或漏網殃必及嗣宜監於
  兹慎終如始堂柱對聯曰先勞無倦俾蔀屋茅簷皥皥熙
  熙共樂昇平始不媿一生幼學節用時使願黄童白叟親
  親長長各安耕鑿知猶是三代遺風堂簷柱聯曰祈寒暑
  雨惟怨惟咨我心惄焉用是思艱圖易撫字催科孰工孰
  拙民力竭矣何堪剜肉醫瘡諸區聯俱張公手書大堂下
  東西皂隸房左右糧房右兵刑工房堂左承發房堂右收
  糧房甬路前爲
  御箴坊今坍廢坊前爲儀門康熙三十五年州牧張朝琮重修手
  書對聯曰我縱愛民畢境見官無好處爾能忍性方知省
  事得便宜儀門下左爲倉今廢倉南爲土地祠西爲寅賓
  館今無存右爲監儀門南爲大門康熙四十一年州牧陳
  廷柏重修大門東爲旌善亭西爲申明亭今俱無存東稱
  舊曰安民坊後倒塌重修曰承流宣化西柵曰漁陽古郡
  柵外西南樵樓一座明崇禎時焚燬順治年州牧黄家麓
  重修康熙十八年地震倒塌康熙三十三年州牧張朝琮
  重修匾曰畿東鎖鑰又匾曰古漁陽乾隆十一年焚燬存
  其基大堂後爲二堂三間匾曰潔已愛民州牧董廷恩立
  又東一間爲庫房又西一間爲簽押房二堂後爲內宅門
  內爲三堂共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最後有二堂三間二
  堂之東爲東花廳廳後晝長六間廳東角書房二間二堂
  之西爲書房前後各三閒三堂西北有住房六間然俱亟
  宜修葺科房亦坍塌無存道光十年秋州牧沈銳捐廉重
  修自東西兩柵以及大門二門科房大堂三堂煥然一新
  并顏額于三堂遜志管爲松湘浦相國筠手書顏額于花
  廳後之書房曰得間退舍跋其後云詩曰布政優優葢云
  閒也易曰終日乾乾閒未得也夫必得所得而後閒其閒
  自公退食豈虛致哉春淙制府來剌是州則顏其額曰
  得閒一似深美乎此者風塵鞅掌獲領名賢之嘉言懿旨
  幸矣爰仍而新之廣曰退舍公餘憩息恬退爲宜且以作
  退一步想云爾若謂希蹤先達也余何敢遍爲沈銳手書
  又於三堂東添厨房五間三堂西添住房五間以資栖止
  户部銀庫舊在大堂西今無存
  州同署在二堂東今無存
  州判署在户部銀庫西今無存
  以上三署基趾俱併入州署內
  州判署後移於文化街在察院舊基後栽於雍正五年復設
  州判官又於嘉慶六年攺駐大城所有河務交中營巡檢
  代管署遂廢嘉慶拾陸年吏目劉翰彬請修奉文准借正
  項修補遂爲吏目署今無存
  吏目舊署在薊署東北隅大門一座門內東土地祠西古槐
  一株相傳安祿山時卽有二門一座堂三間堂下東書辦
  房堂後宅門內後堂東爲住宅二層共六間又書房一間
  後堂後又三間後復有空基今存其基
  漁陽驛署舊在南門外卽今之管驛庄明天啟二年移於文
  化街路南崇禎年焚燬猶存其址後移於東察院卽舊道
  署廢基內大門一座東土地祠一間康熙三十八年驛丞
  鄔棠修建二門五間左二間書皂房右二閒徒犯房倉堂
  三間又東西各一間堂後宅門內住房五間東廂房三間
  西廂房四間兩廂房皆茅舍今俱無存現移驛號於州署
  之西
  都司係守備攺設守備署在州治東南文化街路北中爲堂
  三間東書房九間西花廳三間又西茶房五閒堂後住宅
  堂前儀門又前大門門外東爲中軍廳崇禎年焚燬後都
  司賃民房而居今閣營公置民房一所爲署在上井之南
  兵備道署在州治南舊爲營州衛攺建道署明季設薊遼軍
  門遂攺爲軍門公署增一新倉大門一間正廳三間厫房
  三間道署移於東察院舊署軍門公署壬午年焚燬後攺
  爲考院又攺爲倉
  户部分司署在州治西南大堂五間曰經濟堂堂左右皂隸
  房各三間後爲後堂三間東西書房各三間東爲住宅大
  堂西南爲書吏房堂前爲儀門門外東寅賓館西土地祠
  中大門三間外東西各鼓臺一座迤東州縣館迤西答應
  官廳南爲中軍廳東柵曰畿甸持籌西栅曰薊門鎖鑰明
  季焚燬移住鼓樓東餉府行館後分司奉裁攺爲外馬圈
  今無存
  考院在州治東北隅大堂五間考棚七十七間左右皂隸房
  各三間堂後後堂五間左厨房三間右吏書房三間又後
  寢堂五間東爲厠房後花園亭一區考棚前爲儀門又前
  爲大門外東西各鼓臺一座旗臺二座東栅曰紀綱法度
  西栅曰禮樂文章大門西監司廳又西有司廳後攺爲鑄
  錢局自錢局裁除遂爲空基嗣後歲科考試俱赴通州應
  試路遠費重每遇水發之時路更難行生童愈苦是以本
  郡及玉田遵化豐潤寶坻五州縣生童俱欲援本府屬之
  文安大城二縣就近攺赴河間府應考之例各州邑生員
  鍾良輔李如蒞等公請於郡守願各捐資循舊例於薊州
  建考棚州牧張朝琮卽首倡捐資卜擇於治東南舊軍門
  公署廢基生員李如蒞監生朱名弼傅名卿督工司事週
  立圍牆建造考棚三十五閒棚南圖魁像於龍門橋北匾
  曰冰壺玉尺州牧張朝琮立並書棚北大堂五間堂下東
  西皂隸房各二間後川堂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後住宅
  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宅東廚房三間茶房一間大堂西
  外廚房一間考棚前爲儀門左右角門又前爲大門門外
  照壁一座旗鼓臺二座東轅門曰紀綱法度西轅門曰禮
  樂文章內巡捕廳二間掛號房一間於康熙四十四年三
  月初七日興工六月初一日完工隨具文通報䝉通永
  道李批仰候學院批示錄報繳䝉守道金批仰
  候部堂學院批示繳䝉學院楊憲牌內開查據薊玉等
  五州縣生童旣苦路途跋涉資斧艱難自願於薊城修復
  考棚呈請就近考試經該道查覆前來相應允其所請以
  便士子康熙四十四年六月初五日學院按臨蓟州科
  試蓟玉遵豐寶五州邑生童立匾於大堂曰英才蔚起匾
  首曰薊舊有校士馨頽廢以來士子遠赴潞河暑雨徒涉
  州大夫倡興以復厥舊兩月既工余蒞斯堂樂肇建有成
  而卜
  幾東文運之隆也康熙乙酉六月望前二日督學講官楊名
  時題後於雍正八年焚燬乾隆二十八年攺建倉厫
  薊州衛署在州治西南今無存
  鎭朔衛署在州治西北今無存
  營州右屯衛署在州治西南今無存
  遞運所署在南門外今無存
  庫大使署在州治南今無存
  倉大使署在州治北今無存
  僧正司署在州治西今無存
  道正司署在州治北今無存
  陰陽學醫學俱在鼓樓前今無存
  東察院在州東文化街後攺爲兵備道署嗣後道員奉裁攺
  爲漁陽驛今無存
  上察院在舊考棚西今無存
  前察院在州治東後攺爲館驛今無存
  小察院在餉府東後攺爲外馬圈今無存
  通判署按通判於乾隆元年建設無署可居因於州治東南
  買民房一所攺造爲署至乾隆三十九年復將通判裁汰
  署遂廢日漸倒塌復作價賣與民人銀兩歸正項充用
  黃花山守備署在州東北四十二里孫各庄堂三間堂後住
  宅五間堂東書房二間堂前爲二門又前爲大門
  左哨千總署在守備署西
  右哨千總署在左哨千總署內
  黃崖營千總署在州北五十五里黄崖關城內
  將軍石關把總署在州北五十里岢山集北上營城內
  巡檢署在中營於嘉慶六年奉文兼管河務遂移駐城內賃
  民房爲署
  各鎭公館六處一在馬伸店一在别山店一在激流店一在
  上倉店一在邦均店一在公樂店今俱廢無存
  演武廳在城外西南正廳三閒後堂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閒
  旗臺一座後無存基趾亦在旗圈內今教場攺作東門外
  城根下房臺俱無
  勸義坊在州治東南大門一座正廳三間東西耳房各三間
  大門外藥器樓一座後焚燬無存
  養濟院在西門外正草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五間
  按承流宣化貴得其人敷治臨民必需其所然非徒肅
  觀瞻已也居厥位者厥職其亦有凜然動念者平薊州
  爲
  神京左輔在明尤爲重鎭故官職不一衙署甚多其後官職
  漸減署亦傾廢志中於舊有今無者仍存其名誌其地
  正以備後世之參考焉耳學宮
  至聖先師廟在州治西北東至拱星街西至尉官衢衡南至道
  衢北至倉前行路
  正殿五閒東西廡各五間知州事于際清胡國佐屢次重修
  康熙四十一年知州事陳廷柏重修乾隆三十七年知州
  事梁肯堂倡率紳士李呈顏歷鈺何希閔張瑋王之烈捐
  募重修嘉慶十三年知州事趙錫蒲倡率郡紳王友夔王
  維垣王維祺李增王友甫張古鼎蒙國舉等捐募粘補殿
  前松樹三株葱菁蕃茂其東南一株枝皆側出曲偃如虬
  龍但東廡房屋被壓折棟頗受其累復以石柱架之俾悉
  臻妥善云
  戟門三間州牧胡國佐董廷恩修康熙三十四年州牧張朝
  琮重修嘉慶十三年州牧趙錫蒲倡率紳士等捐募重修
  泮池石橋三座康熙十四年州牧余時進修
  櫺星門照壁康熙十四年州牧余時進修嘉慶十三年州牧
  趙錫蒲倡率紳士捐募重修
  名宦鄉賢祠舊在戟門之西康熙十四年州牧余時進移名
  宦祠於戟門之東西仍爲鄉賢祠
  崇聖祠五閒康熙十四年州牧余時進修乾隆六十年學正李
  吉人倡率紳士問繼鈺金文基柏林重修攺作三
  忠孝祠在大門內東偏舊齋基之上今廢無存
  節義祠在舊道署之西今止存其基
  敬一箴亭向在戟門之東康熙十四年州牧余時進重修後
  攺爲名宦祠
  按明倫堂西北隅有敬一箴碑其亭又疑在是
  聚奎舘在明倫堂東久廢無存
  尊經閻五聞在
  崇聖祠後今無存
  奎星樓向在學署大門內東偏樓北爲正誼修業進德三齋
  久廢後攺爲學正宅今齋樓俱無存乾隆五十三年州牧
  王若當移奉奎星像於城東南角樓上
  明倫堂三間在
  先師殿東北係康熙十四年州牧余時進修匾曰明倫堂聯曰
  道德必本彝倫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事事無慚纔能
  自立於天地進修惟存擇執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時
  時夢園庶可漸希於聖賢康熙二十八年順天府丞汪晉
  徵題今無存乾隆三十八年學正李實生倡率紳士李呈
  顏崔鈺等捐募重修堂前左右齋房各三間久廢無存堂
  畔古槐二株今止存其一詩書禮樂坊一座康熙三十四
  年州牧張朝琮重修坊前松樹一株老幹盤踞色青勢古
  今無存
  大門嘉慶八年學正李吉人訓導劉振聲倡率紳士崔鈺捐
  募重修大門外之東向有古槐一株尤爲葱鬱康熙三十
  九年大風吹倒無存
  學正署向在明倫堂後久廢無存學正魯斯葢草房於大門
  東齋基之上後來者俱居於此今仍移於明倫堂後
  訓導向來無署可居康熙三十九年訓導馮瑩捐資葢茅屋
  數間於明倫堂北後仍移於堂之東
  學額
  廩生三十名增生二十名
  三年兩貢
  歲考文童例取十八名武童例取十五名
  科考文童例取十八名
  學書一名門斗五名
  齋夫三名樂舞生三十六名
  膳夫二名
  漁陽書院在廣福寺西乾隆五十七年州牧劉念拔原因前
  州牧後陞總督梁公肯堂大有德於斯土立祠以致崇報
  倡率紳士崔鈺張楊澄督工孫明璿錢縉胡大文帮辦捐
  募創修嗣奉梁公命改作書院正中講堂五間堂前東西
  廂房各三間堂後東西遊廊各八閒後廳三楹嘉慶十四
  年州牧胡士連塑劉猛將軍像於此廳堂前二門一座外
  大門三間書院膏火地一頃七十五畝二分一釐每年收
  租蓟錢二百零一千五百三十文外房一分每年收租蓟
  錢六千內除封納錢糧需用錢十千零一百文凈得薊錢
  一百九十七千四百三十文此項膏火後歸入洗心書院
  今查漁陽書院爲吏目官舍洗心書院亦坍廢無存所有
  書院膏火歸入義學
  洗心書院在城外之東北隅前牧趙錫蒲建今廢
  義學舊基無考後設在文化街財神廟西官房二間康熙三
  十九年州牧陳廷柏設立學田一頃零八畝坐落楊相公
  等庄每年起租錢八十五千八百八十文
  欽頒碑額書籍
  順治二年
  世祖章皇帝欽定卧碑曉示生員勒石於明倫堂
  康熙九年
  聖祖仁皇帝御製上諭十六條頒發到學每逢朔望恭請
  聖諭於明倫堂上正印官學官率領諸生行三跪九叩禮宣講
  康熙二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御製
  至聖先師孔子贊頒發到州立碑
  正殿之左
  贊詞曰葢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
  宣其藴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
  憲此正學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也粤稽往緖仰遡前
  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
  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兼刪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行道
  者勲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教思周於百世堯舜文武之後
  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後
  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爲治國平天下之準其
  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爲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省東
  國謁祀闕里景企滋深故摘筆而爲之贊曰清濁有氣剛
  柔有質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察舍道莫箝惟皇建
  極惟后綏猷作君作師兼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
  百餘歲至聖誕生聲金振玉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
  樂旣窮象繫亦嚴筆削上紹往緖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
  然大經百家紛紜殊塗異趨日月無踰羹牆可晤孔子之
  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聖所同孔子之德仁義中正秉
  𢑴之好根本天性庶幾夙夜朂哉令圖遡源洙泗景躅唐
  虞載厯庭除式觀禮器摘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
  聖爲歸百世而下以聖爲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統天御
  世惟道爲寶泰山巖巖東海決決牆高數仞夫子之堂孰
  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康熙二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御書萬世師表四字頒發到州敬謹製匾懸掛正
  殿之前
  康熙二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御製顏子而孚子思子孟子贊勒石正殿之右
  顏子贊
  聖道早聞天恣獨粹約禮博文不還不貳一善服膺萬德
  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舍行藏
  王佐之器
  曾子贊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兹明德新民止善
  爲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統緖
  修明訓詞
  子思子贊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養〓庸言以育萬物以贊
  乾坤九經三重大法是存〓成德之門卷之〓
  擴之無垠
  孟子贊
  哲人既萎揚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與義性善獨阐〓
  養氣道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
  禹功作配
  康熙四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御制〓到學照式刊刷分發生員遵
  奉
  雍正二年
  世宗憲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四字頒發到州敬製匾額懸掛正
  殿
  又頒發
  聖諭廣訓朔望宣講
  乾隆三年
  〓宗純皇帝御書與天地㕘四字頒發到州敬製匾額懸掛正
  殿
  乾隆六年
  高宗純皇帝頒發四書文
  乾隆七年
  高宗純白皇帝頒發學政全書學官備考
  聖諭
  乾隆九年
  高宗純皇帝頒發大清律
  嘉慶三年
  仁宗睿皇帝御書聖集大成四字頒發到州敬製匾額懸掛正
  殿
  道光年
  上皇帝御書道協時中四字頒發到州敬製匾額懸掛正殿
  按學校之設所以明人倫也
  聖頒發頒贊匾額幷
  皇上御製字額今敬謹備錄以見我
  朝崇道尊師之至意亦使讀書之士寓目而生敬畏焉他如
  忠孝節義等祠以及書院義學或止存其基或止存其
  名今仍考厥由來備詳基址庶幾顧名思義或可隨時
  修建云爾
  餉糈始末
  陵寢建設以來官俸兵糧役匠食米皆給
  帑撫買應用以致米價騰貴小民謀食維艱荷䝉
  聖祖仁皇帝軫恤民瘼
  特命開濬河道轉運糟儲以供
  陵糈米價遂得平減而民無米珠之歎是乃
  仁政之及於民爲無窮也康熈元年建設
  孝陵於薊州之東遵化州之西舊名鳳臺山二年封名昌瑞山
  需用守
  陵滿漢官兵米糧及太監官員俸米等項向係遵化州領價採買
  供應康熙十八年遵化州以獨供繁難通詳各憲請令鄰
  封協供允合薊州豐潤縣同遵化州遞年供應康熙二十
  年又添
  皇后陵及
  妃衙門二十五年三州縣詳憲三州縣各分供應憲批允行乃
  定豐潤縣供應
  孝陵遵化州供應
  皇后陵薊州供應
  妃衙門二十七年又添建
  暫安奉殿上憲因豐潤縣道路迂遠腳價不無多費令遵薊二州
  遞年輪供每年約用粟米三萬餘石內薊州每年約供應
  米六千七百餘石俱各領價採買以致米價騰貴康熙三
  十四年二月初五日
  聖祖仁皇帝特諭內大臣郎坦等畿東米價騰貴皆因買給
  陵上駐扎官兵綠旗兵丁是以價貴爾等前往畿東一帶查看如
  有河路可通至薊州運送米石之處看明具題欽此欽遵內大
  臣郞等於二月初旬查看回奏臣等前往查看畿東河
  路自海口以上由上南河以至下倉可行大船由上倉至
  薊州前五里橋卽小船稍有淺滯而新河口至北塘有舊
  河形跡奉
  㫖畿東米價騰貴若從河道運送米石米價低賤兵民俱有裨益
  爾等與户工二部滿漢堂官將帶來圖畫驗看㑹議具題欽此
  欽遵該臣等㑹議得自天津衛將米石以船運至薊州之
  南五里橋給與官兵本地糧價低賤兵民大有裨益應差
  嚮道章京同户工二部賢能官各一員帶領天津道自海
  口由南河至下倉運送或自新河口將北塘河道挑濬運
  送自新河口至薊州五里橋挑淺等處看明所需挑挖丈
  尺估計待來到日再議具奏二月二十一日引奏本日奉
  㫖著諾爾遜舒輅楊柱去欽此三月初六日
  欽差諾舒楊由天津看至蓟州十一日具摺啟奏稱臣等查
  得自天津起至新河口止水路有一百六十里零新河口
  起至北塘止舊河基三十里臣等丈量時見衆百姓紛紛
  歡舞皆稱挑濬此河不但運米有益卽吾等小民亦大有
  裨益除將舊河基丈量二千六百丈外中間一段被土淤
  滯比平地高二三尺不等自舊河以北照地勢之窪處挑
  挖丈量長二千九百二十丈此河挑口寬三丈底寬一丈
  五尺深一丈計用夫一十四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工每工
  給銀四分共需銀五千七百六十四兩零又自北塘起至
  下倉止並無淤淺自下倉以上至蓟州前五里橋止河路
  八十餘里內淤淺三十五處丈量共一千三百三十五丈
  用夫八千二百九十八工每工給銀四分共需銀三百三
  十一兩零如將新河挑濬下倉以上淤淺處挑通則裝米
  一百石之船自天津裝米可直抵薊州前五里橋再自天
  津河由海運米以由海之海角船載米候風遶海進北塘河口竟可至新安鎭自新安鎭以上河路海角船難以行
  走以載米一百石之船撥運可至五里橋又天津道朱士
  傑呈稱挑濬新河運米於民生大有裨益凡在臣民無不
  歡忻鼓舞監察御史色德與職道士傑鹽法道李法祖鈔
  關員外郞明輔分司劉國佐共捐銀五千兩今挑河估計
  之數尚不敷銀七百餘兩銀數無多職道等再行湊捐完
  工又蓟州知州張朝琮呈稱自下倉起至五里橋挑淺止
  需銀三百餘兩薊州百姓聞開河道俱各紛紛歡舞今河
  道一通不惟米價低賤商民貿易亦大有裨益卑職捐銀
  催夫完工等語相應將丈量丈尺數目細冊圖樣並呈詞
  一並交與該部核議可也奉
  㫖好著卽行挑挖但河口三丈底一丈五尺尚屬窄小兩船難以
  錯綜而行著挖口面四丈底二丈方善除官員捐銀五千兩外
  再著動用正項錢糧五千兩此河作何程式之處速行估計具
  奏蓟州挑淺需銀三百兩餘亦著動用錢糧旣係爾等踏勘卽
  著爾等前往監挑餘依議欽此欽遵工部題覆查得新挑河口
  寬四丈底寬二丈連捐銀共需用銀八千餘兩挑挖此河
  應令部員率領原同踏勘之員前往監挖並行文沿河道府州縣官員作速催攢於雨水之前完工其應用錢糧動
  用天津道庫存銀兩應用俟工完之日運米之處再行議
  覆三月十四日具奏本日奉
  㫖依議著將運米之處議奏欽此欽遵天津道朱士傑派寶坻玉
  田遵化豐潤滄州武清永清任邱天津衛九處管挑新河
  本州於四月初六日動工催夫挑挖奈此河純係溜沙急
  流亂滚纔得挖深沙卽流入隨挖隨淤知州事張朝琮於
  四月十六日具報部差及天津道申文内稱爲欽奉
  上諭事切有下倉起至五里橋止挖淺河道卑州自本月初六
  日起工將原勘淤淺處所極力鑽工挑挖不意河身沙土
  凝滑如脂備極撈淺之器具用盡人夫之工力始得刨有
  深坑甫奏尺寸之效及曉起視之昨日所挖坑窪之處巳
  爲流沙淤滿仍復如舊矣計起工十餘日竭力盡心未能
  少有成效心胆如焚再查三月初旬大部憲臺通河
  丈勘蓄水深淺正値桃花水發之候處處河渠俱能泛溢
  今河內積水漸涸向之水深三四尺者今止有二尺七八
  寸矣深者淺而淺者涸不惟挖淺之工倍而水勢倘或日
  甚一日將來作何區處卑州身任地方無不竭厥公事以盡職守但工程之棘手難竣河水之高下莫憑敢不預爲
  隱憂合亟申報伏乞俯賜熟商裁奪萬全庶得通流運送
  克底成績也一面具文申報一面上緊挑挖其如水勢比
  前大涸溜沙仍然如是乃議建立土壩蓄水四月二十六
  日詳蒙
  欽差户部舒工部楊天津道批該州精敏厯練熟諳河
  工凡因公委用無不唾手奏效况漁陽一帶河道正隸該
  州所屬地方自是輕車熟路今應作何疏濬自當竭力圖
  維以期速竣豈可反以棘手爲詞逡巡退縮耶事千
  欽工緊要未便遲緩等因又詳卑州查挑濬河道係緊急
  欽工敢不竭蹷竣事實因流沙爲患底績甚難故備文詳請荷
  蒙憲臺温諭勉策感奮益勵奚敢少有逡巡退委以辜
  委任奈河道綿長並無委員分頭督理卑州惟有百計籌
  畫晝夜攢工寢食俱廢目下始得少有成效一俟工完卽
  當星馳申報請俟勘視卑州更有請者河內流沙往來不
  絕倘工完之日流沙又復爲患其間深淺凝滯之處亦未
  可定況一帶河流從山而下邇來日涸一日前此不議挑
  挖者今俱涸淺卑州謬抒管見自下倉起至五里橋止計河面里數築壩三層使上游水勢少爲遏抑則頃刻之間
  水必泛溢而中留大口使米船出入流通一無滯礙此亦
  救時權變之一法也合無詳請迅賜裁示以便星速遵行
  前詳蒙天津道朱批據詳築壩遏流以通米運此誠
  救時權變籌慮周詳本道與
  欽差兩部公同披閱之下不勝嘉尚仰卽實力舉行速底成效
  毋遲繳乃於下倉捻頭上窩頭三處立土木壩究無成效
  而米船巳至乃帮助拉扯而上次年候水發而米船始至
  殊覺便易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州牧張朝琮具
  文申詳內稱爲詳請循例額設淺夫以固運道以救官民
  事切照奉
  㫖截漕運薊供應
  陵糈不使米價增貴民食維艱直濟時之聖政也所有薊州運糧
  道自城南之五里橋起由上倉下倉至嘴頭庄止計九十
  七里三分自嘴頭庄迤東至新安鎭南口頭交界止計五
  十三里八分八釐折半計算薊寶各該二十六釐九分四
  釐此河悉係流沙凝滑如脂每年淺阻挑挖隨挖隨淤百
  計設法疏排工加數倍治可糧船〓費浩繁三十四年挑淺工價蒙部差估計具奏奉
  㫖敕發錢糧支用在案三十五年挑淺係卑州捐資僱夫今又
  屆三十六年挑濬之期矣卑州身任地方無不竭蹶勉力
  盡職除現在仍照舊挑挖深通伺候糧船運行外但此河
  每年淺阻勢必預期加工挑挖方可濟運奈所需工價無
  從出產卑州衝途窮吏賠累萬千萬難有任而無悞查通
  州一帶運河皆有額設淺夫挑濬今薊州運糧河道事同
  一例擬合詳請憲臺俯賜照通州一帶運河之例題請
  額設淺夫以便隨時挑濬不致糧船有淺阻之虞運道生
  民均有攸賴矣前詳蒙撫院沈批仰候酌咨繳隨經
  咨明户部十二月內户部咨覆事隸工部毋庸議
  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蒙撫院沈憲牌准户部咨稱
  倉場侍郎德等具題
  陵寢官兵匠役並綠旗兵丁歲需米三萬石零遵
  㫖或將東省粟米或將江南稜米截留著原船自天津運至新
  河口自新河口撥裝紅剝船運至蓟州五里橋將此米進
  京所需由問進倉腳費銀兩俱給與紅剝船人夫在案臣
  等竊思新河民商船隻可以往來行走東豫二省通州等衛所漕船内有買補民船可以運至薊州若將原運之船
  令其徑運則旗丁無盤交米石之虧折而每年又省腳費
  銀三千餘兩嗣後應請將所給
  陵寢人等米石每年於未起運之先部行總漕該撫將通州等衛
  所漕船內揀選輕小者照數裝載委官徑運至蓟州五里
  橋交與該管地方官員照數收受等因移咨前來查
  陵寢官兵匠役並綠旗兵丁歲需米三萬六百石從前俱係採買
  支給康熙三十四年二月內特奉
  諭㫖自天津海口至蓟州五里橋挑河將山東等省米石自天
  津照數截留著原船運至新河口自新河口撥紅剝船一
  百五十隻裝載運至蓟州五里橋三十五年三月內直隸
  巡撫沈於本年運米之際將每年春夏二季米一萬八千
  石預撥運送嗣後每年照此運送等因具題行文在案今
  倉場侍郞德等旣稱豫東二省通州等衛所漕船內有買
  補民船可以運送至薊州著將原送之船令其徑送則旗
  丁可無交盤米石之虧折而每年又省所需腳費銀三千
  餘兩應行令總漕山東河南巡撫嗣後每年各省協運通
  州等衞所船內揀選不曾搭運輕小之船將一年所需米石足數裝載委押運之官運至薊州五時橋俱照抵通交
  兌出期交與該管地方官員其辯懺之官〓回空船隻
  毋少遲悞令其速回仍將回空日期咨報倉場侍郞照例
  題報所收正耗米數直無遠咼報部可也等因康熙三十
  六年十月二十六日題本月二十九日奉
  〓欽此欽遵爲此令咨前去查照本部覆奉
  飲遵旅行等因到院行道移醫到道等因準此為此牌
  仰該州官吏查照牌內事理將
  〓歲需米石俟通州等衛所將漕船運至薊州五里橋照數收
  受仍將所收正耗米石數目備造清冊送道以憑核轉康
  熙三十七年正月十八日州牧張朝琮具文申詳內稱卑
  州查得部咨內開康熙三十七年截運南來漕米新奉
  總督倉場具題於山東河南二省糧船內揀選不曾搭運
  〓小源船直抵薊州五里橋交卸仍照抵通限期令其回
  〓米旗丁無交盤虧折之苦而每年又省庫帑三千
  〓兩此誠益上全下之善政也但查薊州附近山坡地勢
  〓南低自五里橋正南至下倉計程八十余里船自
  〓至五里橋地勢漸髙河水甚淺每年六七月間山水大發則三四百石之船亦可行走自二月至五月水
  涸之時止可二三十石之船行走是以康熙三十四年三
  月內奉
  㫖差二等侍衛覺羅那爾孫等及戶部工部查看河道之時
  自下倉起至五里橋止坐船丈量内淤淺三十五處用夫
  挑挖動用錢糧三百三十餘兩始可裝載一百石之剝船
  行走河路一帶盡皆潛沙隨挑隨淤用夫甚多卑職於動
  用正額錢糧之外又捐銀僱夫始行完工卑職以此河道
  每年運糧屢次詳請設立淺夫未奉允行今如將東豫二
  省輕小船隻運送最小之船亦裝米一百石以外河道水
  淺斷不能直抵五里橋如照例動用錢糧僱夫挑挖則未
  奉題明安敢擅動民夫如責令地方官挑挖則卑職窮員
  厯年支應
  陵工赔累巳極斷不能捐資挖淺誠恐三四月間糧船抵境水淺
  難行合先預爲詳明前詳於本年二月十七日蒙總督
  倉場侍郞德批據該州申前事等情到部查
  陵糈米石關係緊要今本部堂題定將輕小漕船徑運到薊倘有
  淤淺處所該地方官速行設法挑濬不得推委混行詳請合行駁回爲此牌仰該州遵照毋違年二月十九日州牧
  張朝琮復申文內稱蒙諭云云卑職捧讀之下憲令
  煌煌敢不凜遵但大部以輕小原船具題徑運至薊者
  朱悉薊州河道五月以前淺阻之狀並七八十里之遠不
  能行也故康熙三十四年奉
  㫖差二等侍衛覺羅那爾孫等及户部工部坐船查看河道
  之時未常不計及以輕小原船徑運至蓟之爲便也無如
  水不盈尺淺處三十五段計程甚遠兼之溜沙隨挖隨淤
  故估計挑挖僅可一百石之紅剝船行走否則船至下倉
  斷不能至五里橋也蒙
  皇上洞悉薊地官民艱苦情形奉有薊州挑淺亦著動用正項錢
  糧之
  㫖並著户部工部督工監挑紅剝船方可到五里橋迨康熙
  三十六年兩年運送米石俱係六七月運至斯時正當水
  發之時民船二三百石者亦可以直行而無阻今奉
  大部令地方官設法挑濬夫設法二字不過官捐與派夫
  耳卑職衝途勞吏厯年賠累窮苦巳極無可借貸挪移不
  能設法捐資僱八九千之夫役若能民夫挑挖則薊州圈佔之區閤郡人丁不過四千卑職微員何敢私派令其盡
  入河道挖淺況
  陵寢要路每年
  皇上
  皇太子
  阿哥經臨萬一訪聞或百姓控告斯時卑職之辯遲矣偶然之
  事或費銀數十金或需夫數百名在卑職身任地方有不
  勉力奉行者乎今
  陵糈米石與天地同久年年循例運送如責令地方官斷無力年
  年捐賠如派民夫民力亦不能年年挑挖大部爲國為
  民忍使蓟州官民有千萬年之累乎卑職身任地方不得
  不據實申明並無推委混詳之處查
  陵糈米石尚可供應至五六月伏乞大部或寛限期或令攺撥
  於五六月運送則河道無淺阻之虞糧艘亦不至於遲悞
  矣爲此備由具申并將户部工部原題抄錄於二月
  十九日通詳各憲二月二十一日蒙撫憲都察院沈
  批據守道呈詳新河窄狹溜沙淤積合將豫東原運漕船
  徑運薊州不必另換紅剝查三十六年紅剝載米百石巳經設法攙運今之淤沙更甚於前倘致貽誤干係匪輕〓
  有倣照明季築壩之法攄水挑濬仍令十州縣合力均修
  設立淺夫隨時疏濬等情到院據此除詳批外爲照新河
  一道係關攙運
  陵糈誠屬重大據稱河身窄淺重艘難行詳請照明季築壩之法
  仍令各州縣衛合力均修本部院再四思維非特各州縣
  衛屢被災歉難以協修且切近
  皇陵未便私意鑿見築壩挑挖惟有臨時設法攙運不致貽悞况
  上年商人張行等公輸小米三百石以助疏濬之用巳據
  蘆臺巡檢陸經遠報貯新河庄內卽將此項米石以爲挑
  挖人夫工食之需尚屬有餘何用再請協修如云原運漕
  船所載米石必多勢必有慢查所開新河以至薊州五里
  橋計程雖有五百餘里其中不過百十餘里斷斷續續稍
  有淤淺之處且係豐玉薊寶並梁城所各屬分管挑濬何
  難計日克竣除檄行該道嚴催速行疏濬無誤攙運外擬
  合亟行爲此牌仰該州官吏查照來文內事理卽將運送
  蓟糧一帶河道㑹同各該地方官各分疆界作速募夫興
  工挑挖務期深固以候攙運陵糈本月二十五日州牧張朝琮又具文申詳内稱查得新河起
  至薊州五里橋止一帶河道各有疆界專司經理下倉以
  北係蓟州疆界下倉以南係寶坻疆界寶坻新河離薊州
  五百餘里內豐玉一帶河道並無淺阻薊州乃獨任其事
  康熙三十四年甫開河道之時按界分管已有成例惟是
  卑州蓟河自下倉起至五里橋止緜長七八十里北高南
  低枕山而下五月以來水不盈尺故侍衛覺羅那爾孫
  等同户工二部查看河道之時遇水深處止可行百石之船
  將淺處逐段挑挖一百石之紅剝船方可行走無奈淺阻
  最多兼係溜沙隨挖隨淤如東豫二省輕小原船可以載
  運斯時
  欽差侍衛等卽計及啟奏矣何必重費挑淺而又用紅剝船乎
  今倉場部堂未悉蘭州水勢淺阻情形竟爾具題節省
  無如四五月之前水涸之時到蘭雖加工挑濬道阻且長
  用數萬人夫亦萬不能行此重運故前備陳艱苦情形及
  原題事宜於正月二十日申詳憲臺及總督倉場部
  堂在案未奉批示二月十七日又蒙總督倉場檄行
  以淺阻之處該地方官設法疏濬不得推委混詳卑職隨將具題原案並
  陵糈永遠之事原船勢不能行薊州官民斷不能年年賠累情由
  或賜寬限或另攺撥照三十四五兩年之例五六月水盛
  漲之時撥運等情於二月二十一曰申覆並申詳憲臺
  在案卑職耑司薊河知蓟河之利鈍敢不預爲披陳以期
  無悞懇祈宝憲臺恩照前詳咨部於六月間運送則河
  道糧船兩無阻礙矣前詳於三月初四曰蒙撫院批
  陵工米石當日原題疏內議截山東粟米今該州請於六月間運
  送是欲截南來梭米矣不便瀆咨仍照前檄分界挑濬無
  悞攙運繳本年三月十五日州牧張朝琮又具文申覆内
  稱前蒙批示云云卑職接奉憲批敢不凜遵但蘭州河
  道北高南低惟賴雨水及時山水下河方得有水若三四
  月間天不施雨水無來處河內淺阻極多今早職將河内
  之水逐段丈量內淤淺八十餘處造具清冊申送查核或
  委員驗看如早職有一字虛誑願聽叅處蓋三十四年
  欽差侍衛覺羅那等並户工二部坐船查看之時如船與紅
  剝船可以行走豈肯不爲
  朝廷節省而必題請挑挖乎因五月以前水深之處僅可容百石之紅氣而淺處甚多勢必挑挖故奉
  㫖動用錢糧也今河道無水比三十四年淤淺加倍道陰且長卑
  職窮員卽粉身碎骨亦無力以使之深在倉場部堂未
  悉薊州河道情形具題節省麁詳不問在卑職實不能勉
  力奉行不得不屢藏憲聽哀籲泣陳憲臺爲國爲民
  忍使薊州有千萬年之大累乎况密邇京畿
  皇上神明遍及將來漕船不能前進有悞囘空並非卑職之不言
  之於先而致其遲悞也今米既過津不便攺撥瀆啟伏乞
  憲臺俯將卑職前後原詳恩賜盡情敘入將薊河水淺情
  形先賜咨明戶部曁倉場總督存案實爲恩便康熙
  三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州牧張朝琮因巡撫于公到任又
  將所有牌文申文統行抄錄具文申詳內稱云云再卑職
  查得總督倉場部堂具題節省紅剝船腳價銀三千
  餘兩以東豫二省原運糧船竟抵薊州照抵通限期回空
  一案卑職卽奉部行於正月十九日開印之日卽爲備
  陳通詳已五次矣今憲臺蒞任又不得不預爲備陳始
  末查康熙三十四年奉
  〓㫖差御前二等侍衛覺羅那爾孫等四員及户部員外郞舒工
  部主事楊等坐小船查河道之時自薊州南門外五里
  橋起正南至下倉地方止計水路八十餘里枕山而下北
  高南低逐段丈量水深處不及三尺止可行百石之小船
  而淺處一尺以下之水共三十五段計一千三百三十五
  丈悉係溜沙隨挖隨淤
  欽差侍衛那爾孫等估計挑挖囘奏之時奉
  㫖開寶坻縣之新河因薊河無水大船不能前進故新河亦照薊
  河水勢止開運送一百石紅剝船行走之河亦並未深大
  也倉埸部堂疏內未悉薊河淺阻情形以新河民商船
  隻可以行走將東豫二省原始令其直抵薊州不用紅剝
  船以期節省夫薊州一帶河道水無來源惟藉水發之時
  山水匯歸故每年六七月間水發大船可以行走若五月
  以前水盡乾涸河內魚船亦不通行前卑職逐段丈量計
  淺八十餘段計長三千九百四十丈俱一尺上下之水較
  之三四十年淤淺過倍此憲臺與倉場部堂俱可以
  差官查驗者今河內無水斷無術以使東豫二省原船直
  州也如曰原船可以抵薊則三十四年欽差侍衛等查看河道之時豈不計及而必動用正項錢糧挖
  淺以行一百石之紅剝船將新河亦照一百石之紅剝船
  開窄小乎今歲運米三萬六百石糧船止六十三隻是每
  船裝五百石矣三月間糧船己抵寶坻縣之新河口因淤
  淺不能前進倉場部堂咨會己令原開新河之寶坻滄
  州武清玉田東安豐潤遵化文安永淸天津十州縣衛各
  帶人夫前赴新河挑挖矣夫新河止三千里用十州縣之
  民夫或可開通隨潮而入糧船可以過此再抵薊州之下
  倉尚有水路八十餘里潮汐不至無論有米之船卽空船
  亦不能前進如到下倉另換一百石之紅剝船則一帶淤
  淺之處卑職自當設法挑濬以抵薊州如必欲以原船直
  抵則河內淺阻已極並非卑職之遲慢卑職先經申詳五
  次痛哭披陳亦並非不詳之於先也查
  陵工米石每年預運半年現在有米支放卽有不敷於存倉米內
  可以借支還項不致貽懊伏乞憲臺俯查開河原案並
  卑職前後屢次詳文恩賜移咨倉場部堂並咨明户
  部俟六月水發之時運至薊州收受實爲德便此文原因
  向運一百石之紅剝船水深二尺五寸卽可運行原〓船須水深四尺方可行走州牧張朝琮恐累及里民於無
  窮故不避上司之嗔怒屢詳不已而院道俱不批行聞
  當日總不用民夫挑挖必俟水長糧船方至寶坻新河十
  州縣衛協挑五月終挑完糧船於六月望後方坻薊境河
  內水己發過深不及三尺費盡心力七月初船纔至五里
  橋寶邑毛公㑹同蓟州因又詳請設立淺夫康熙三十八
  年閏七月內工部題奏爲新河關係
  陵糈等事據直隸巡撫李題前事奉
  㫖該部知道欽此臣等議得直隸巡撫李等疏稱新河爲
  陵糈要津不時沙淤急需挑挖薊州應設淺夫二百名寶坻縣應
  設淺夫三百六十名以資挑濬疏通庶每歲攙運
  陵糈重船不至有淺阻之虞等因前來查該撫等雖稱新河爲
  陵糈要津不時淤淺急需挑挖等語但此河道水長之時無不可
  以運行應行該撫於水長之時運糧可也謹奏奉
  㫖依議欽此欽遵脾行到州自後三十九年遇水發船至並不費
  力迨四十年河內不發水徐州帮船直至七月方到竟不
  能行船泊梁家埝頭庄三州縣往梁家埝頭庄收米用車
  拉運至倉四十一年河內又不發水東昌帮船各自僱夫方運送至五里橋交收至乾隆三十年因河道淤淺難行
  兼山水陡發漂没軍船七隻經總督方題請將截漕
  運撥之例停止攺爲陸運每年在通截收官員三色俸米
  自通拉運州倉支放其兵役粟米每歲俱係
  陵員自行截收陸運按季支放讎不至累民然總不如原議用紅
  剝船撥運之爲便捷也
  按故明永樂時命大河等十三衛管駕遮洋海船於大
  名府衛河兌糧由直沽海口開洋涉厯海道運至薊州
  給軍海中風濤甚險歲有疏虞天順二年以大河衞百
  户閔恭言命都督僉事宗勝御史李敏工部主事李尚
  發薊州等衛軍萬人自新開河起鑿河四十里不由海
  道直達薊州之紀家窩例三年一疏濬運大河等衛糧
  船三百六十餘艘至紀家窩交收相傳薊境內河淺處
  各船自備有椿木蓆片遇淺卽下椿貼蓆於椿逼水不
  流登時泛溢船卽前進自下倉至紀家窩止用三壩此
  法最善惜當日不能行此我
  朝設立
  陵糈米石挽運猶爲吃緊倉場德未能悉心籌畫輕易成規以致民有挑挖之擾官有賠累之苦軍船有漂没之患幸
  賴總督方奏請停止攺爲陸運官民得免其累然薊
  河從此淤塞而通商之利自此止矣甚矣爲民上者可
  不詳察利弊而遽攺舊章乎餉糈數目
  昭西陵兵部章京十六員驍騎校二員
  筆帖式二員領催四名
  披甲七十六名
  共額餉銀三千零四十八兩
  折色粟米一千四百石零八斗
  上白米一百零九石江米十二石九斗
  糙粳米一百二十一石九斗
  禮部郞中一員員外郞二員
  贊禮郎一員讀祝官一員
  筆帖式二員牛吏擠奶打菓子等九名
  壯丁一百二十八名
  共額餉銀一千七百五十三兩
  折色粟米九百八十六石六斗
  月糧米一百三十二石
  上白米二十七石一斗江米三石二斗
  糙粳米三十石零三斗
  內務府員外郞一員包衣達一員主事一員茶膳總領二員
  筆帖式二員茶膳房拜唐十四名
  閑散拜唐二十八名首領一名
  太監三名
  共額餉銀九百六十兩
  折色粟米五百四十石零八斗
  月糧米七百九十八石
  上白米三十七石五斗江米四石四斗
  糙粳米九十二石九斗
  妃園寢兵部章京八員驍騎校一員
  領催二名披甲三十八名
  共額餉銀一千五百二十四兩
  折色粟米六百九十四石四斗
  上白米五十一石七斗江米六石一斗
  糙粳米五十七石八斗
  禮部讀祝官一員贊禮郎三員
  壯丁四十四名
  共額餉銀五百二十八兩折色粟米三百二十四石
  上白米十三石四斗江米一石六斗
  糙粳米十五石
  內務府茶膳房拜唐十七名閑散拜唐三十七名
  共額餉銀一千零七十四兩
  折色粟米四百九十二石二斗五升
  折色月糧米一千零一十五石五斗
  端慧皇太子園寢兵部章京八員
  領催二名披甲三十八名
  共額餉銀一千四百六十四兩
  折色粟米六百七十四石四斗
  上白米四十七石二斗江米五石六斗
  糙粳米五十二石八斗
  禮部讀祝官一員贊禮郞二員
  雜行六名
  共額餉銀七十二兩
  折色粟米八十一石
  上白米十石零五升江米一石二斗糙粳米十一石二斗五升
  內務府副管領一員領催一名
  差役十九名
  共額餉銀三百六十六兩
  折色粟米一百八十七石七斗五升
  折色月糧米三百九十七石五斗
  上白米四石五斗江米五斗
  糙粳米五石
  共額祭牛十隻共額祭羊六十隻
  共額乳牛七隻
  以上牛羊共需黑豆五百五十九石零八升
  共需草二萬六千六百六十九束
  按餉糈數目雖有定額而其中如幼丁如養寡添撥裁
  汰仍隨時增減向例每季預估下季雲銀總數赴藩庫
  領回于季首散放米亦于今歲預估次年之米赴通領
  運有餘不足仍每年造入奏冊咨部請銷倉厫
  戶部大倉在州治北正廳三間迎曛閣三間厫房四十間廳
  前儀門三間又前大門三間門內左右各房三間迤東倉
  神土地廟明崇禎年焚燬
  康熙三十四年欽奉
  聖祖仁皇帝上諭截運漕米三萬六百石供應
  陵糈薊州遵化豐潤公詳請建造倉厫堆貯漕米巡撫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沈總督撫院于兩次具題康熙三十八
  年三月二十二日户部堂牌爲懇請建造倉厫庶
  皇糧不致浥爛事福建淸吏司案呈工科抄出該本部覆直隸
  巡撫于成龍題前事康熙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題
  十二月初六日奉
  㫖該部知道欽此欽遵於本月初七日到部臣部行令薊遵豐
  三州縣除支給米石外將存剩數目並每厫存貯米若干
  石之處查明報部再議去後今二月二十四日薊遵豐三
  州縣申覆到部臣等查得先經陞任直撫于成龍將薊州
  遵化豐潤三州縣供應
  陵工截留漕米建造各五間一聯倉厫一十二座等因造冊具題臣部以前項截留米石自康熙三十四年起至三十七年
  上各年支給存剩數目若干並每厫存貯米石若干之處
  行令薊遵豐三州縣查明報部之日再議具題去後今據
  覆稱三十四年起至三十七年止供應
  陵工截留漕米除支給外現存剩米五萬六千四百八十九石九
  斗零約計每間貯米五六百石但前米未空後米繼至若
  收貯無倉米致浥爛祈及時造倉等語查陞任直撫于成
  龍旣稱薊遵豐三州縣供應
  陵工截留漕米建造倉厫需用工料等項屢加駁減估計具題等
  語相應行令該撫將前項價値核減節省建造俟蓋倉完
  日將葢造丈尺匠夫數目并需用物料等項造冊報銷工
  部工部查核題銷可也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初六日題本
  月十四日奉
  㫖依議
  本年三月二十七日密雲縣人季有賢王成具狀攬蓋倉
  厫六十間大門一座圈牆一道包三年之內如有捐塌自
  捐修補本年十一月初一日興工三十九年十月初二日
  完工後又核減銀八百二兩零實銷銀一萬二千八百五十四兩三錢一分零四十一年三月初四日工部題明報
  銷本月初七日奉
  㫖依議
  倉內設大門一座官廳三間今久已坍廢原設厫房十二座
  今存九座本州五座曰永隆曰永順曰永豐曰永盛曰永
  盈道光七年奉文借給玉田縣永盈厫一座本州僅存其四
  東南厫房二座爲遵化州之倉又東南爲倉神廟西南厫
  房二座北爲遵化州之倉南爲豐潤縣之倉
  預備倉在州治東北正廳三間左右厫房十間又前嚴房二
  間大門一間於崇禎年間焚燬後攺爲張大明王廟
  義倉舊有六處一在中營一在邦均一在進貢坨一在馬伸
  橋一在別山一在上倉均久經坍廢嘉慶二十一年州牧
  司馬章於城內張大明王廟旁另設義倉一處計六間厯
  任倡勸存穀八百四十石三斗八升六合七勺道光十年
  州牧沈鋭勸捐成本大錢六百千發商生息以備修補
  常平倉在新魁樓南
  鹇常平預備諸倉本爲州縣中所必有薊州因每歲奉
  撥陵糈數百石添設多倉諸敷存貯而預備等倉遂不復隨時修葺
  矣然
  陵糈倉厫舊本十二座今只存其九且有爲鄰封借用則預備諸
  倉亦宜隨時修建者也特以經費攸關不能各工並舉
  不得不權其緩急云壇廟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南三里
  社稷壇在城西北三里
  先農壇在城東六里圍房庄東今止存壇址
  厲壇在城北三里
  八蜡廟在城東北四里地名四方臺
  文廟在州西北詳學宮
  武廟在城內州治北倉神廟之東與新鼓樓相對折毀無存
  遺碑在焉
  文昌廟在文化街嘉慶二年州牧張顏倡率紳士崔鈺金文
  基捐募重修
  城隍廟祀典已見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條下矣廟在城西
  北隅南至武定街坊曰顯佑坊廟前坊曰理幽贊化背曰
  我能爽報大門匾曰城隍廟又匾曰你來了麽康熙二十
  八年直隸巡撫于公成龍立大殿匾曰糾察殿東西配殿
  各三間塑十二司像正殿西爲土地祠東眞官祠後殿三
  間爲寢宮大殿前馬殿三閒廟前牌坊乾隆十五年州牧
  誇喀重修
  奎星樓在州治東南文化街乾隆七年州牧錢孫振建基至
  乾隆十五年州牧誇喀修竣上建重樓爲奎星像俗名曰
  新鼓樓
  火神廟在城隍廟東
  文王殿在火神廟後
  馬神廟在城臨廟西久廢無存今建於州署西漁陽〓
  龍王廟在南門外先經州牧董廷恩重修後又圮壞京都之
  王姓捐資重修捨地四十畝以爲香火之資今廢止存其
  舊基
  關帝廟城内共四處一在南門甕城一在火藥局之西俗曰
  小關帝廟一在北城根下曰上關帝廟因武廟廢武官祭
  旗於此一在武定街曰下鬪帝廟
  藥王廟在城隍廟西南
  天齊廟在東門甕城内牌坊曰聖德齊天宏仁配地今坍塌
  無存
  玄帝廟在北城下俗稱眞武廟耶柏樹二株鐵幹虬枝似數
  百年物
  財神廟在文化街倉神廟在倉大門外之東
  土地祠在州署大門內東偏
  獄神廟在監內
  張大明王廟在州署東北隅卽預備倉廢址舊志載張大明
  王河神也因漕運通薊康熙三十四年州牧張朝琮創建
  大殿三間左右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同南各小房
  一間大門一座二門一座外有大圍牆內有小院牆有退
  圈地一頃座落紀家采村西南計一段除輪租外以爲香
  火之資牆內空地栽菸鼓樓下官基租錢並助香火之用
  眼光娘娘廟在西門甕城內
  廣福寺在州治北相傳爲安祿山府攺造然無可攷乾隆五
  十七年州牧劉念拔倡率紳士崔鈺張揚澄等捐募重修
  獨樂寺在西門內閣上匾額觀音之閣唐李太白書寺内東
  偏於乾隆十八年建立
  座落並於寺前所立栅欄照壁巍然攺觀
  白塔寺在州西南隅不知創自何年以寺內有白塔故名於
  乾隆六十年直隸總督梁公肯堂奉
  㫖重修白塔工畢立石塔下題曰奉㫖重修觀音寶塔
  淨土庵在文化街南明萬厯三十五年創修嘉慶十六年四
  月十五日焚燬
  龍泉庵在州東南隅
  興隆庵在州東北隅
  裕昆庵在州東北隅
  觀音堂在州東北隅
  準提庵在州東北隅今廢無存
  般若庵在州西偏
  孔雀庵在州西偏今廢無存
  白衣庵在州西北隅今廢無存
  圓通庵在州西南隅堂子井
  天寶觀在州署後
  公輸廟在天寶觀西
  紫竹庵在東門外東北
  悟樂庵在州北四里𡹝峝山下
  桃花寺在州東十八里桃花山上
  藥王廟在州境者十一在州東三十五里峯山庄一在州東十里黃土坡一在州東五十里三岔口一在州西二十五
  里牛頭山一在州西三十里那均店一在州西五十里段
  家嶺一在州西南四十八里公樂店一在州南四十里城
  子口一在州南三十里上倉店一在州西南六十里西屯
  娘娘廟在州境者八一在州東三十五里馬伸橋一在州東
  十五里三家店一在州西三十里那均店一在州西六十
  里栲栳山一在州南四十里蕭流庄一在州南三十里上
  倉店一在州南六十里下倉店一在州南五十里蒙家圈
  三官廟在州境者五一在州東三十五里馬伸橋一在州東
  十五里大屯庄一在西門外一在州南五十八里後屯一
  在州南六十里小楊家庄
  三義廟在州境者三一在州東三十五里馬伸橋一在州西
  三里大路傍一在州南十二里激流店
  龍泉寺在州東三十里川方峪
  龍鳳寺在州東五十里閆家宫
  隆峯寺在州東五十里好女塔
  橫明寺在州東五十里好女塔
  雙峯寺在州東五十里三岔口大聖寺在州東四十五里徐官屯
  龍山廟在州東四十五里徐官屯
  淨土寺在州東十四里十百户
  悟空寺在州東南十二里彌勒院庄
  龍泉寺在州東北五十里黃花山下
  關帝廟在州境者十八一在州東五里五里碑一在州北崆
  峒山上一在州東七里七里峯一在州東十二里毛家庄
  一在州東三十里窑舖庄一在州西三十里邦均店一在
  州西六里刀剪營一在州南二十五里鄭家套一在州東
  南三十里別山店一在州南四十里柳子口一在州南四
  十里臺頭庄一在州南二十五里張家庄一在州南十里管
  城庄一在州南五十里馬龍港一在州東南三十五里下
  李家庄一在州北四十里下營
  真武廟在州境者十二一在州東二十五里壕門一在州東
  二十五里上埝頭一在州東一十五里下埝頭一在州東
  十六里張家店一在州東二十里東馬房庄一在州東三
  十里八百户一在州西三十里〓店一在州東南五十
  里枯樹庄一在州北五十里黃〓一在州北四十里下營一在州北五十里車道峪一在州東百五十二里蒙家
  圈
  三柳庵在州東五十里淋河庄
  三教堂在州東三十五里峯山庄
  玉皇廟在州境者三一在州東五十里黄花山上一在州南
  四十里王新庄一在州北四里空尚山上
  普渡庵在西關廂外
  白衣庵在州境者四一在西關廂外一在南關廂之西一在
  州南三十里上倉店一在州北四里崆峒山下
  通濟庵在州西五里大路傍
  圓通庵在州西十二里南營庄
  甘露庵在州西十八里孫各庄
  英國寺在州西二十二里胡李庄
  天齊廟在州境者四一在州西三十里邦均店一在州南六
  十里下倉店一在州東南五十里胡家樓一在州南四十
  里臺頭庄
  西方寺在州西三十里邦均店
  皇姑庵在州西四十里白澗又名香花庵乾隆十八年建立行宮於庵右
  茶棚庵在州境者二一在州西五十里段家嶺一在州東南
  七十里新安鎭
  吉祥寺在州西南五十里桑梓庄
  天仙宮在州境者三一在西門外一在州東南三下里別山
  店一在州西十里五名山
  竈君廟在西門外
  無樑殿在西門外竈君廟東
  斗母宫在州西二十里九花頂上
  二聖廟在州西六十五里栲栳山
  草庵在州西五十里楊木匠溝
  觀音堂在南門外
  大王廟在州南五里沽河沿
  淨龍寺在州南十三里韓家寺庄
  無盡寺在州南十六里凉水泉庄
  法興寺在州南二十五里果各庄
  海雲至寺在州南五十二里老曲庄
  海覺寺在州南六十五里泃沽二水合流處河沿旛杆寺在州境者二一在州南五十八里小營一在州南六
  十三里西屯庄
  準提庵在州東南三十八里八溝庄
  永善寺在州東南二十里采村庄
  大安寺在州東南六十五里迷王會
  興隆寺在州南四十里城子口
  龍壽庵在州雨十二里龍灣庄
  興隆庵在州境者二一在州西南十六里限渠庄一在州南
  五十里王家店
  盈福寺在州西南十八里牛官庄
  觀音庵在州境者二一在州南十八里趙各庄一在州南六
  十里太河庄
  青龍寺在州南四十二里青淀庄
  護國寺在州南六十里侯家營
  義井寺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康各庄
  觀音寺在州境者三一在州西南六十五里廖家庄一在州
  南二十里李家庄一在州南五十八里後屯庄
  普通寺在州西南七十里張仙庄東嶽廟在州東南十里神仙嶺上神仙嶺卽翠屏山
  府君廟在州境者二一在州北空峒山一在州東南三十里
  別山店
  廣成子殿在城北空峒山嘉慶十五年州牧趙錫蒲重建
  大寺在州南十六里周各庄
  彌陀庵在州東南
  香林寺在州西北四里
  環秀寺在州北三十五里頭道河沿又名了香寺
  龍泉庵在州北四十里王家庄
  千佛寺在州北四十三里中營
  九戶寺在州東二十五里九百戶
  翠雲寺在州東六里今廢無存
  雲泉寺在州東南十五里
  廣濟寺在州西北二十里今廢無存
  白雲寺在州東北三里今廢無存
  盤石庵在州西
  新泰庵在州北香林寺東南
  永善寺在州南二十里秦家采村海潮庵在州東南五十里三道港
  按大雅乃立皋門乃立應門而卽繼之曰乃立冢土可
  知壇壇之設古人原與城池朝市並觀第釋祭法羣社
  之義則民間立廟祀功春祈秋報又不在此例今以祀
  典所有民間所立各廟另立祀典一門而以壇廟附入
  建置亦古人朝廟社稷每以類及之意云爾盤刹
  古中盤在
  行官西北十里紫蓋蓮花毘盧三峯之間康熙十七年改爲正
  法禪院大學士〓裔介題僧行乾傳稱寶積禪師住靜於
  此康熙中大博禪師重爲開拓乾隆四十年
  賜名慧因寺中有天語軒五松堂殿旁揮塵花官塔院精壽堂門
  前有談禪石崖後有静室名別是一天
  按蔡士英碑記載四山相接疊翠層巒中有數峯陡
  絕者勢插霽溪又其地多金沙雨過則慧燦奪目更
  有舍利塔每除夕光明徧山如列炬其中流泉瀑布
  儼若大江之怒濤焉誠巨觀也他如觀音洞談禪石
  虬松蒼柏神池映帶種種異景不一而足
  盤谷寺在
  行宮西北十七里相傳爲唐李愿隱居處也初爲青溝禪院都
  御史宋犖題康熙辛亥年僧智朴建乾隆十年重修寺前
  有清涼石漱玉泉簇珠泉松岡後有杏花阪龍首巖中有
  秋月堂巢雲軒送佛堂丈室題曰金湯龍象童貞殿一花
  現瑞按青溝之名不見於記載其初殆一虎穴也自拙庵
  大師來有僧隆寶以茲地獻乃始墾闢是後
  聖祖仁皇帝屢次幸臨遂成要地所謂人傑地靈者非歟
  萬松寺舊爲李靖庵商邱宋犖以前賢不宜直呼其名改爲
  衛公庵康熙四十三年攺爲萬松寺不知建於何代崇禎
  中僧勝雲重修康熙中僧祥慶又新之相傳萬厯四年勝
  雲之祖普照禪師卓錫於此念四字佛導人爲善前明萬
  厯年間御書清心二字徑尺許存寺中寺之西上有舞劒
  臺唐李藥師靖舞劍處也左有仙人橋右有橐佗石下有
  浮青歡喜二嶺
  接萬松寺自普照禪師念四字佛導人爲善人蟻趨
  之故至今香火之盛猶甲他寺而僧亦最衆智朴詩
  曰淨土時宣四字佛開山常飯半千僧
  感化寺在
  行宮正西一里魏田疇隱處舊名寶積寺唐貞元中建太和咸
  通間道宗常實二大師重修後以道士居之改爲上方元
  官遼乾統七年幽州主帥清河張公奏請易元官爲感化
  天順八年寶峯德聚禪師重修成化十一年勅賜廣濟寺後廢乾隆十年重修
  按感化寺原在
  靜寄山莊圈內乾隆十年挪在
  宫外地多腴壤故寺碑云亢爽清勝確乎不移既肘腋於絕
  巘又襟袖於列刹野有良田百餘頃園有甘栗萬餘
  株清泉茂林半在疆域數語足以見規模之盛
  雙峯寺在
  行宫西北十五里雙峯下舊名重巒禪院有石碣載唐貞觀中
  尉遲敬德監造萬厯三十年慈聖皇太后出內帑重建至
  乾隆十九年重修
  千像寺在
  行宫之東北隅原名祐國寺唐開元中建遼統和五年希悟大
  師重修相傳昔有尊者挈杖遠至求値足之所僧室東北
  隅巖下有澄泉忽見千僧洗鉢瞬息而泯後於谿谷磵石
  之面刻千佛像明正統中僧行明重修明善醫眼疾凡目
  翳瞳盲之人聞風而至咸獲瘳後裔因習其術人謂盤山
  眼藥寺後有搖動石又有洞曰契眞憨山遇隱士處也
  上方寺在行宮西北十里許醮嶢峯之東唐太和二年道宗大師結茅於
  此宗遺行碑現存寺東南隅俗傳寶積禪師隱靜處乾隆
  十七年重修
  雲罩寺在
  行宫西北二十里舊名降龍庵唐道宗大師建萬厯二十年勅
  賜雲雲罩寺寺康熙四十三年攺爲雲峯法界內有皇藏千葉
  寶蓮佛殿榜寺東上卽挂月峯峯頂有舍利塔塔旁有喘
  氣巖後有金雞嶺南下二里有將軍石桃園洞康熙中通
  緖重修乾隆八年重修
  按雲雲罩寺寺爲盤山至高處景物幽深叢林高潔沈荃
  寺碑載山峻而雲生滃然出巗岫間觸石潤礎彌漫
  林谷從下觀之不知寺之爲雲雲之爲寺故名曰雲
  罩寺
  普濟寺在
  行宮西北二十里許一名甘泉寺相傳昔爲毒龍湫唐太和中
  有曉方禪師結茅於此龍讓之徙山後迄今三潭爲龍居
  也遼金元重修碑記殘缺難攷又傳古有王子出家故寺
  中伽藍神女像官粧在佛殿西北隅最高隘處曩寺廢人欲折毀輒不能上上卽墜下故得存康熙中僧明德住此次
  第修葺移伽藍像於殿左山上有石獒居人呼爲石狗殿
  前有三塔列如鼎足後有小甎洞依山甃成極精雅
  按沈荃重修甘泉寺碑記載甘泉寺創自唐代盛於
  宋元至明初燬於火琳官紺殿竟爲荒煙蔓草雨石
  和尚結茅其間次第募修
  香水寺在
  行宫之西三十五里唐建有頭陀大師靈塔實行碑金正隆六
  年中都寶塔寺沙門知心撰文曰師諱行及海東新羅常
  興人覽兹香水偶然挂錫剏石頭庵山精自竄拓靈源脈
  嚴成也之於廣明元年仲夏無疾而終門人惠超等塑以
  眞像塔而藏之其後塔龕盡〓恒淨等重修巨塔表焉至
  康熙中德心禪師重修寺後有香泉古柏
  天成寺在
  行宮西北十里一名福善寺一題天成法界當翠屛峯之陽俯
  瞰林壑天成圖畫故名逹西南有普化和尚塔基普化唐
  時人寺疑唐建康熙中僧雲聯重修有古佛舍利塔翠屏
  峯飛帛澗涓涓泉徹公塔山前有下天成原屬寺中菓園有斷碑載大遼天城福善寺贈舊業栗園之碑又有斷石
  幢載睿孝天祐皇帝云云
  少林寺在
  行宫西北六里舊名法興寺至元中道士張志格等遊盤山借
  居於此因易名爲棲雲觀至正中巢雲威禪師主之宣政
  院使脫公具奏賜額爲北少林寺明成化已丑寶峰德聚
  禪師重修嘉靖丁亥又修康熙中僧本住再修乾隆十年
  又重修西有華巖洞大松棚東有紅龍池多寶佛塔下有
  石曰菱角曰帳房曰蟒再下有石曰晾甲皆奇秀
  天香寺在
  行宫西北五里舊名妙祥禪院唐建延祐元年重修內有石幢
  刻云當寺賜紫沙門圓明聰慧大師塔貞元二年建乾隆
  九年重修後有降香石龍亭石
  靈岩寺在甘泉寺西南不知何代所建舊碣謂自唐宋以來
  七百餘歲蓋古刹也東岩有水自上滴滴漏下鏗然有聲
  厯久旱不竭而僧衆咸賴寺之得名葢以是
  白巖寺在
  行宫正東十里盤山東盡處建自唐代遼天顯十一年重修有元僧恒志碑記又有慶壽提點裕公塔銘金大定中重修
  明天順中香林藴空禪師退隱於此號曰白岩叟寺北有
  九華峯此峯林壑佳麗岡巒秀挺
  靜安寺在白岩寺東十里舊名醴泉院遼道宗賜額淨名寺
  金大定中攺今名
  報國寺在
  行宮北十二里元至元中圜悟禪師重修後廢乾隆二十七年
  重修前有黑龍潭又前一里許有燕子石
  龍泉寺一名暗峪寺元至正中僧順結茅明成化六年僧悟
  興開建正德五年重修殿前古樹皆千年物寺南二里亦
  有龍泉寺遺基
  報恩寺明正統四年重修萬厯四十五年尼宏存再葺
  雲淨寺在
  行宮北十里舊名淨業庵康熙四十三年攺爲雲淨寺萬厯中
  蔡來峯建崇禎中僧無暗重修康熙中其徒擴其基而新
  之庵內有石幢刊本師惠凝和尚大安八年九月朔門人
  棲洞等建疑庵亦遼金故址也
  青峯寺在行宮西北十九里青楊峪一名青峯庵正德中僧德果重修萬
  厯中常淨葺之康熙辛亥僧隆寶再葺乾隆十九年重修
  內有聖水井
  法藏寺在
  行宮西北十七里一名茶子庵成化中重修康熙中僧養心又
  修殿左有古松盤山第一住僧實平擬建東廂此松微有
  礙欲伐之夜夢一碩士風流儒雅揖而告曰吾住此山久
  矣師奈何促吾行僧覺其異遂不敢伐前有法船石
  金山寺一名四門塔光啟二年建有石碣存稱薊州大夫張
  公修造此寺又有國子監祭酒張筒題詩勒石薊州大夫
  峝之仲孫也下有五經溝
  招提寺一名先師臺相傳黄龍禪師熏修處萬厯間蔡如蕙
  重修陶望齡撰文後有漁陽獨控四字陶有學書前有古
  塔疑爲黄龍塔然無據西有說法臺東有仙人石下有井
  深三丈餘塊石鑿成旁有瀑泉二字再下有先師臺三字
  再下有奇觀二字再下有東五臺三字以上字俱鐫石壁
  徑二三尺許此盤山之最高敞處也推窗千里宛在几席
  東竺庵在行宮北十二里去上方寺二里松樹峪舊名彌陀庵乾隆二十
  七年重修庵南有燕剪石
  聖泉庵在山後昔爲羅總兵估作別墅未久羅卽罹禍廢今
  呼爲羅家城
  白巖庵在九華峯前明崇禎時修建今廢
  淨土庵有二一在西甘澗康熙中重修庵後有石龕一在塔
  院庄北三里今圯
  瑞雲庵在
  行宮東南一里不知建於何代金大安中重修乾隆十年重修
  西去半里有朝陽洞
  觀音庵有二一在東甘澗康熙中姜和尚重修門外有古松
  松下有蒲團石天井石童子石皆以形肖得名一在破鬴
  峪僧性艮重修
  中盤寺與少林寺相連不知建於何代寶峯禪師修内有中
  盤二字明楊忠裕書曰寺前題詠石刻最多寺西北有華嚴
  洞
  劉家庵在上甘澗內有青峯庵舍山碑載山界四至甚悉去
  庵西南三十步有洞最髙爽可供遠眺崇禎甲申居人避亂於此今崩壞惟洞中石柱存焉庵東北有石舫擁背石
  後有飛翠巖
  法常寺在玉石村西惟有石幢古井在焉
  水月庵俗名沙嶺萬厯中殷司徒建庵於此南有泉自石龍
  口出涓涓不涸
  大慈庵一名五峯庵萬厯中僧常增建庵前有津津亭壯繆
  祠
  報國庵在淨業庵西南二里
  華嚴庵在黑塔峪
  接引庵在版舖
  朝陽庵在盤嶺南俗呼柴背康熙中僧通道建
  翠雲庵無攷白塔前石壁刻翠雲庵三字
  秀峯庵在盧家峪明正德時建後有守貞洞
  龍泉庵碑刻正德九年僧貞義重修今基存庵廢右有池深
  不可測
  繼靖庵俗呼旱店在淨業庵東十里今圯
  西方庵在塔院北三里今圯
  大悲庵在千像寺東北二里故址無攷康熙中僧通道結茅居焉
  龍鳳庵在上方寺西南始建歲月無考塊石爲基基濶二丈
  五尺高一丈五尺刻大方廣三字徑八尺
  甘露庵在少林寺前乃入山孔道康熙二十七年溟波和尚
  建草房五楹俗稱十方院今圮
  東甘澗在
  行宮西北十二里乾隆十七年重修
  西甘澗在
  行宮西北十一里
  五盆静室在五盆溝北今圮
  西架靜室在上方寺西康熙中通起重修
  東架靜室在上方寺東今廢
  黑石峪靜室在上方寺東南一里今圯
  茶子庵東靜室康熙中僧百忍建修
  中盤西靜室凡三處
  少林東静室在少林寺東南一里
  九兒峪靜室在淨業庵南二里
  關帝廟四處一在盧家峪一在田家峪一在塔院庄一在怪子峪
  藥王廟在怪子峪今圯
  山神廟三處一在玉石塘北一在田家峪東一在龍泉寺側
  五道廟在亂石邨東
  按盤山諸刹大抵創自唐宋我
  朝
  列聖巡幸重而新之其廟貌之廢興殿宇之宏猷自應詳于盤山
  志中此書特留其名記其地以便考核至各廟俱以
  行宫相距遠近爲準正以備覽觀云關隘
  薊州城守營墩臺十八座
  黄土坡城東十里豪門庄城東二十五里窑舖庄城東三十二里
  葛嶺南城東四十五里賈各庄城西十里孫各庄城西二十里
  潘家庄城西三十三里白澗庄城西四十里五百戶城西四十五里
  李家庄城東南十六里王槓子庄城東南二十六里二里店城東南廿八里
  別山店城東南三十里溵溜店城西南十二里龍灣庄城西南十四里
  限渠店城西南十六里胡李庄城西南二十五里索家庄城西南三十里
  黃崖關在州北五十五里有城千總駐扎
  邊墻九十三里東起攔馬墻西至松棚頂
  樓臺四十五座墩臺八座
  邊儲屯糧地三頃四十九畝七分
  所管庄村黃崖關中營下營青山嶺
  車道峪古强峪大平安小平安
  赤强峪蠶橡峪劉家庄恥轄峪
  關南十二里爲中營又三里爲下營俱有城西自松棚頂起
  十五里爲尋思峪又十五里爲柞兒峪東自攔馬墻起五
  里至恥轄峪又三里古强峪又三里蠶橡峪又十里青山嶺又八里車道峪又二里大平安又十一里黄崖關北一
  帶俱山險難行
  將軍石關在州北七十里有城把總駐扎
  邊墻九十六里東起松棚頂西至毛狗山
  樓臺四十七座今倒塌墩臺二十一座今倒塌
  邊儲屯糧地五十五畝一分
  所管村庄將軍關岢山集將軍營彰作里
  黄松峪黑水灣黑豆峪大峪砦
  關南二十里爲上營又名將軍營關北十三里爲夾城嶺又
  十七里爲斗子峪東自黃崖關起四十里至彰作里又三
  十里至關西四十三里至峨眉山一帶地形平險相半峩
  眉山南十五里至漁子山其山在平谷縣東北十五里岡
  阜窿然形似大塚相傳爲黄帝塚山下有軒轅廟漢武帝
  元封二年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塚卽此處
  按關隘所以譏禁非常也故控扼險要束制咽喉異言
  異服之必察爲火爲奸之必辨所係顧不重哉況薊為
  神京左輔北接黃崖南臨渤海重關阻塞水陸交通爲古來用武必爭之地尤爲宵小易潛之區所宜晨昏啟閉隨
  在提訪晝夜巡邏相機察訪是在有其職者成留意焉
  耳市集
  本城向於初一十一二十一爲西街集
  初六十六二十六爲南街集
  初三十三二十三爲南關集
  初八十八二十八爲西關集而東街東關不與焉
  康熙四十一年冬州牧陳廷柏從闔州士民公議改定每逢
  初一十六東街大集初三初八東關小集
  初六二十一南街大集十八二十三南關小集
  十一二十六西街大集十三二十八西關小集
  上倉店每逢五十日河東集二七日河西集
  邦均店每逢四九日爲大集二七日爲小集
  下倉店每逢二七日爲大集四九日爲小集
  別山店每逢四九日爲集
  馬伸橋每逢五十日爲集
  侯家營每逢三八日爲大集五十日爲小集
  岢山城每逢二七日爲集
  按易之繫詞曰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葢取諸噬嗑噬者市也陳貨於左右以所有易所無也曉者合也聚衆於都㑹互相通而互
  相濟也周禮司市以次敘分地而經市以商賈阜貨而
  行布然則市集之設由來久矣其期也有常其値也有
  定子取予求通工易事君子觀於市集之流通而穆然
  思古道焉街坊
  鼓樓東至東門爲文化街西至西門爲武定街
  南至南門爲太平街北至倉前爲拱星街
  東門之北爲東北馬道再北轉西而北爲上井
  上井轉西而北爲上關帝廟爲錢局前爲倉門口
  武廟之下爲武廟前又南爲張保口爲灰市口
  文昌廟之東而北爲文昌官北轉西爲廣福寺前
  西門之北爲西北馬道轉東爲白衣庵街
  直北爲藥王廟前轉東爲城隍廟前
  再東爲學門口轉南爲倉前西街
  文廟西爲尉官衡衢城隍廟南爲城隍廟街
  南門之東爲東馬道後一層爲南關帝廟街
  又後一層爲葫蘆峪爲驢馬市爲轉角房
  東南隅爲火藥局前轉而東爲東南馬道
  轉而北爲淨土庵前
  南門之西爲西馬道轉而北爲林家衡衢
  直北爲戲樓後轉南又西而南爲堂子井
  再南而西爲塔子寺堂子井東爲木頭市塔于寺下直北爲西馬道
  尚書坊爲天順壬午年貢生禮部尚書賈斌立今廢無存
  五攀丹桂坊爲天順乙未進士通政使毛倫宏治戊午舉人
  通判毛應時嘉靖癸丑進士户部左侍郞毛綱萬厯辛
  丑進士户部郎中毛維騮天啟辛酉舉人毛雲翰立今
  廢無存
  三宴瓊林坊爲毛倫毛綱毛維騮立今廢無存
  都憲坊爲成化戊戌進士巡撫劉聰立今廢無存
  都憲坊爲成化甲辰進士副都御史歐信立今廢無存
  柱史坊在太平街爲嘉靖癸丑進士京畿道王汝正立存其
  基
  坊在鼓樓西爲成化戊子舉人知縣李達宏治壬戌進
  士長史李莊崇禎戊辰進士知縣李寅賔立存其跡
  大司成坊在鼓樓前爲嘉靖乙丑進士祭酒成憲立現存
  坊在武定街爲總兵成勲立現存其跡
  三藩秉憲兩試監臨坊爲嘉靖庚戌進士巡按崔棟立今廢
  無存
  兄弟進士內外憲臺坊爲嘉靖丁未進士巡撫李秋嘉靖巳未進士僉事李穟立今廢無存
  恩榮坊爲明御史崔江立今廢無存
  三世元戎兩京都護坊爲廩生蔭襲指揮張士顯立今廢無
  存
  紫宸聯侍坊爲蔡如蘭蔡如蕙立今廢無存
  鄉進士坊爲劉麒立今廢無存
  刎頸殉夫坊爲劉氏立今廢無存
  貞烈坊爲方氏立今廢無存
  按自先王體國經野度地居民比户雲連犬牙相錯而
  都㑹之地路之四通者爲街街之外有巷必各命之名
  所以便傳呼而定指向也至其中科名閥闥婦節女貞
  皆表而旌之名爲坊殆取言坊行表之意卽所謂表厥
  宅里樹之風聲也第標題在一時矜式在後世豈直爲
  觀美哉扶獎人倫端藉乎是故分列之使各有攷焉橋梁
  龔家橋在東門內久廢無存
  郭家橋在南門內今止存其基
  東門城河橋年久圮壞康熙十二年東七園庄民人姚文捐
  資倡義重修比舊橋高而且寬行人便之
  龍石橋在東門外橋東西之路最爲窪下凡遇天雨泥濘難
  行康熙四十年僧眞修募修塾高兩傍各留水溝至侯家
  窑前計路二里俱成平坦而無泥濘之苦一
  西門城河橋
  通濟河橋在城西五里橋東自三義廟起橋西至刀子營橋
  止計路四里餘地勢窪下路最難行康熙四十一年僧眞
  修募修塾高行者甚便道光十年州牧沈銳倡勸重修
  西五里橋在州西五里向係土木橋今攺爲石橋
  刀子營橋在州西七里舊無橋每遇天雨泉水泛溢車徒受
  陷溺之苦康熙四十二年千像寺僧倪和尚募建此橋今
  車徒均便於行
  南門城河橋
  龍池河橋在州南里餘橋之南北地亦窪下行人甚苦康熙四十一年旗人藍仲富倡義塾高
  永濟橋在州南五里跨沽河因涉者甚艱明天順庚辰歲重
  修永濟之名自此始但沽流遷徙無常屢淤橋爲陸地冬
  春則搭木橋而行夏月必須船渡康熙四十年知州事陳
  廷柏勸捐造船二隻以濟行者乾隆五十五年河又南決
  橋復現今河復南徙置橋於陸地行者冬春仍搭木橋夏
  月仍須船渡而橋爲無用矣滄桑之變可勝慨乎
  激流土木橋在州南十二里此係山海大路行旅不絕秋冬
  春搭橋夏令必需船渡康熙四十年知州事陳廷柏勸捐
  建造渡船一隻以濟行人並苾禁索渡錢有碑立於河之東
  沿
  豪門橋在州東二十里不知建於何時今亦無所用之
  窑舖橋在州東三十里窑鋪庄東
  景家橋在州東三十三里馬伸橋西
  馬伸橋在州東三十五里馬伸店西栅欄外
  店東橋在馬伸店東柵欄外
  牛頭山橋在州西二十五里大孫各庄西
  店中橋在州西三十里邦均南店内叡橋在城東南二十五里獻橋庄西
  限渠橋在州南十六里石橋庄東
  亮水橋在州西南三十里棒庄屯南又小石橋一座
  破石橋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李家庄西
  石橋在州西南五十里毛家庄西
  新石橋在州東南二十里二十里鋪西
  石橋在州東二十五里上埝頭庄東
  西石橋在州東南五十里枯樹庄西
  郭家橋在州南三十里八溝庄西
  梁家橋在州南三十里八溝庄中
  莫家橋在州南三十里八溝庄中
  雙橋在州南三十里八溝庄東
  殷家橋在州南三十里八溝庄南
  東大橋在州南四十里小漫河庄東
  西大橋在州南四十里小漫河庄中
  馬龍橋在州南五十里馬龍港
  板橋在州南五十里康各庄
  界橋在州南六十里黃土坎庄東太和橋在州東南六里太和庄
  廟西橋在州東南六十里薩官庄西南
  東土橋在州東南六十五里迷王曾
  西板橋在州東南六十五里迷王曾
  中界橋在州東南六十五里喬家庵西
  庄前橋在州南五十二里蒙家園中
  南石橋在州南四十里牛圈庄南
  大石橋在州西南三十里張家店南
  西板橋在州西南六十里馬道庄西
  大板橋在州西南六十里侯家營
  亮水橋在州西南六十里三岔口
  普濟橋在州西南四十五里青淀庄
  通便橋在州南三十里上倉東店東橋欄外西連九聖祠乾
  隆五年闔鎭捐資購地修建有碑記
  婁家庄小河口閘雍正年間奉
  帑建修乾隆四十九年紳士白受采等重修有碑記
  按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禮保章氏之設王政之
  大者也非然則徒行者〓行者陸濡軌矣故或成以土木甃以磚石或爲徒杠或爲輿梁皆足以便民
  利用長民者顧可忽乎哉舊志所載今有徒存其名者
  悉仍之以備參考焉祠墓
  報功祠舊名鄒公祠明景泰時都指揮劉輔爲鄒公立成化
  時郡人秦崗徙於州治東北正德時增祀門公邪州人楊
  公武進人孟公澤州人并鄒公麻城人今無存
  永思祠在州治北郡人建祀州牧鄭公爵魁龍溪人今無存
  崇德報功祠郡人建祀經畧袁公應泰郊西人兵備道高公
  邦佐山西人吳公中明南直人袁公和河南人邵公可立
  商邱人今無存
  楊公祠在甕城內郡人建祀州牧楊公忠裕今無存
  去思碑一在鼓樓東爲分司周公勲福建人立
  一在西門外三義廟西爲州牧雲南王公宏祚立今
  無存
  一在西門甕城爲州牧山東于公際清立今無存
  一在西關廂外爲州牧奉天胡公國佐立今無存
  一在西關廂外爲州牧蕭山張公朝琮立今無存
  一在西關廂外爲都閫甘肅張公谷貞立今無存
  貞烈碑在州西三義廟前爲劉氏立現存
  燕昭王墓在盤山千像寺之東十里出盤山志實王墓在崆峒山西麓
  歐御史墓在東門外三里大路旁有諭祭碑石人馬等物
  成祭酒墓在漁山東麓後移於東門外三里有神道碑
  劉都御史墓在正門外白馬泉下有祭碑
  錢都御史墓在城西一里有封誥碑諭祭碑
  賈尚書墓在東門外七園庄有諭祭碑石人馬虎羊
  毛侍郎墓在東門外七里鳳凰山下
  燕尚書墓在東門外韓和尚庵左有石碣
  李都御史墓在州東六里珠兒峪
  張吏部墓在州西北香林寺左側
  李處士墓在州西門外白馬泉西
  戴孝子墳在城東北二里悟樂庵東按舊志載載夢熊浙
  之浦江人事母至孝死葬於薊此墳或卽其墓姑誌之
  以備後之參攷
  恒親太王園寢在州東北六里鍾靈山下乾隆初年建
  榮親王園寢在州東北四十五里黄花山下
  端慧皇太子園寢在州東三十里朱華山乾隆八年建設立千
  總一員外委一員馬兵七名守兵四十七名以守護焉積骨墩又名積穀墩在州東南二十五里王損子庄起至二
  里店東止絡釋不絕有二十餘土阜相傳唐太宗征高麗
  時兵敗死傷甚多收其骸骨積於此地以土覆於上而成
  阜又相傳云唐太宗征高麗不利退兵於此恐高麗追襲
  下以土築阜上堆糧米使高麗諜者見糧米廣貯使之懼
  而不追二說未知孰是
  義塚一在西門外香林寺西北州人程天佑程天才捐資買
  胡守義地十畝餘埋葬壬午䘮亡各骨骸有碑現存一在
  香林寺東新泰庵後州人程天佑程天材因値饑饉死亡
  甚多而遺骸遍野前塚不能容又捐資買白庄頭地一畝
  餘收埋無主骨骸一在東門外侯家窑路南之東浙江紹
  興府流寓謝姓等捐資買地設立有碑現存一在西門外
  三義廟南浙江紹興府流寓等捐資買地設立康熙
  四十二年浙江人沈由勸衆捐資買塚西僧思悦地十四
  畝三分新舊共地二十三畝三分有碑現存一在東門外
  紫竹庵傍金華府流寓施一甲陳一仕等勸捐購買紫竹
  庵延僧供奉觀音大士因買後地爲義塚塚雖無記庵則
  有碑現存一在南門外龍池橋東南有〓碑現存按祠者祀也名卿大夫興利去弊有功德於民者作之
  祠以祀之墓者慕也賢人君子嘉言懿行垂典型於後
  者望其墓而慕之是故豐碑篆額厯厯標題曰某祠某
  名公之美蹟也某坵某先達之佳城也卽言及孝子烈
  女靡不低徊憑弔想見其生平彼自有所不可朽者在
  也但勸旌之典自上操之品題之公則自下定之欲倖
  邀得乎不然滄桑代變陵谷時移富貴而名磨滅者幾
  何獨傳此哉以後之傳禰前之烈有志者可以興矣

知识出处

薊州志[道光]

《薊州志[道光]》

[道光]蓟州志,十卷首一卷,(清)沈銳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薊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建置志序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