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俗沿革記卷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政俗沿革記》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947
颗粒名称: 天津政俗沿革記卷六
其他题名: 田賦地丁雜稅雜捐蠲免倉廒漕運
分类号: K29
页数: 13
页码: 一至十三
摘要: 本卷是《天津政俗沿革記》的第六卷,記錄了天津田賦地丁雜稅雜捐蠲免倉廒漕運方面的情況。
关键词: 县志 地方志 天津

内容

天津政俗沿革記卷六
  田賦地丁雜稅雜捐蠲免倉廒漕運
  周禮九職一曰農洪範八政一曰食匪獨爲民生之本
  貨殖財用亦於是出焉津地濱海田疇斥鹵莫修莫釐
  其畝獲數鍾者蓋所罕有至近河下濕溝洫不修民又
  常罷於水旱正賦獨輕於他省良有由也正賦之外州
  縣以供億繁猥乃有雜稅之徵光緖季年大府駐天津
  百廢俱舉雜稅之外又有雜捐卷册可稽亦考故者所
  宜詳也其蠲除正賦農民賴之以蘇故載於田賦之次
  自元明以來漕東南之粟建倉於此河運海運以天津
  爲衝要鐵路旣建漕政遂簡然往事陳迹猶有可考而
  存者爰誌田賦以倉廒漕運坿之
  地丁一名稱
  地丁爲正賦定名地者地糧也丁者丁銀也地糧爲粟
  米之征由來舊矣丁銀則古所謂力役之征也自清代
  永不加丁賦誠以地有變遷如河淤開墾清出併入等
  是也耕田納賦古有常經固不能一成不易如丁銀及
  匠役原徵之以銀而代其力也土木之工轉輸之役原
  夫不得巳而用之之意設非特加限制其病民詎有已
  耶故有清一代仁政以永不加丁賦爲首人人能言之
  惟丁匠銀攤入地糧內徵收故正賦名之曰地丁此應
  作定名而不可移易者使人知正賦名曰地丁合地糧
  及丁銀而併徵之也將來有議及人口稅者可以杜其
  始而絕其端也有司奉行故事丁匠銀旣攤入地糧而
  差徭仍自不免是巳失其本意而迹近重徵近代以來
  增地方官公費停止各行支官一切供張設備盡與捐
  除此愛民之善政也或者謂差徭之出不盡在田畝每
  出於規費停規費之名併入地糧此大不可也丁匠銀
  在正賦之內猶不可輕去其名况以規費併入之也丁
  匠銀是隨正賦帶徵其他捐稅可以裁則裁之必無納
  入地糧之理若納入地糧年歲旣久有議之曰正賦爲
  國家常經正賦之外或再加以別項名目此卽租庸調
  必不可爲一條鞭也志天津縣地丁并存此說以爲之
  發端俾後來者知地丁之名所由來也
  地丁二畝數
  天津衛原額地二千六百四十二頃三十八畝一分三
  釐雍正八年請正疆域以前實在地四千七百五十三
  頃四十五畝三分二釐八年新收滄州併入地五十四
  頃八十九畝九分八釐有奇靜海併入地一千三百七
  十五頃三十九畝三分八釐有奇武清縣併入地一千
  九百九頃六十三畝六分二釐有奇十二年武清縣併
  入地一百五十八頃四十三畝九分五釐有奇併入民
  人孫茂才等認網户李化退出地十二頃九十五畝一
  釐有奇此由衛改縣地畝之大畧也有將本縣地畝歸
  併除出者雍正八年歸併南皮縣共除地五百二十頃
  三十二畝四分一釐歸併靜海縣共除地五百一十六
  頃四十四畝三分四釐有奇歸併青縣共除地九百八
  十九頃三十五畝有奇歸併滄州共除地二千三百四
  十四頃四十一畝八釐有奇歸併武清縣共除地一百
  三十一頃七十二畝七分三釐有奇雍正九年圈出李
  毓正改作教場箭亭地一頃九十八畝十年艾湻名下
  抄沒入官地二頃十一年歸併青縣報墾地三頃五畝
  五分奉部掣囘民人曹陳忠等認莊頭屈可欽等退出
  地十三頃一十四畝二分六釐有奇實在地三千七百
  七十六頃七十六畝三分七釐此乾隆天津縣志所載
  也自是而後有因圈充除出有因開墾併入光緖畿輔
  通志載天津縣額内額外各項地六千五十頃八十五
  畝九分有奇最近光緖三十二年奏銷冊實征民糧共
  地六千一百十九頃四十九畝七釐有奇每畝應征科
  則不等光緖季年派員清理財政其報部說明書亦云
  直隸州縣正賦科則一畝有一錢六七分起科者有一
  二分至數分起科者甚至有一二釐起科者厯久相沿
  官旣從未根究民亦遵爲定章其詳蓋莫可考云
  地丁三徵額
  舊志載有大地小地優免地行差地備荒地葦地泥溝
  地金盞地黃土坡地徵銀各有不同大抵徵正一兩均
  攤丁匠銀二錢七釐有奇閏年均攤丁閏銀七釐九毫
  有奇此其征額之可考者也徵銀分存留起運存留就
  近開支起運解布政司庫光緖畿輔通志載每畝徵銀
  不等共徵銀九千八百五十一兩九錢七分有奇遇閏
  加徵銀三百一十二兩一錢五分有奇於攤丁匠銀未
  詳最近光緖三十二年奏銷冊共征正銀八千二百五
  十七兩九錢八分二釐有奇共攤丁匠銀一千六百九
  十四兩八分五釐有奇並攤丁閏銀六十五兩四錢一
  分四釐有奇又征地閏銀二百四十六兩八錢七分九
  釐有奇此可見有清一代征收正賦之概畧也此後攤
  丁匠銀名目須永久常存閏年加征則是厯代相沿之
  制也舊志載屯地征米八十四石有奇光緖畿輔通志
  天津縣實徵米四十石三斗蓋爲數甚微其沿革亦無
  考
  地丁四雜課
  正賦收銀彙解正錠須有傾銷之費故額外征收謂之
  耗羨天津每兩徵銀一錢此乾隆五十三年定也至光
  緖二十五年以後每徵一兩折制錢二千文正耗雜費
  在内當時銀價低則有盈餘銀價漲則有短絀此幣制
  不定之害也此外有所謂黑土課苦漁課黑土課者明
  萬厯時沿海居民刮取黑土淋鹽因徵課米後以黑土
  被潮沖没舍鹽而漁所納課米清代因之由天津同知
  徵收葦漁課者卽漁課地糧緣天津一帶向有葦田嗣
  經涸出開去蘆葦耕種納糧由天津河防同知徵收抑
  又有所謂地租者一曰挂甲寺地租由天津鎭左營守
  備經收爲添置軍裝之用一曰李七莊黑牛城鄧家店
  官莊地租由天津道經收充署歲修一曰馬廠地租天
  津縣馬廠原係旗下牧馬之地雍正二年清查有可耕
  種招民開墾納租於官一曰屯田地租屯田本爲養瞻
  運丁而設天津屯租向由青縣靜海南皮滄州代征解
  道庫同治元年以南漕改由海運所有運丁早經裁汰
  應征屯租全行解部光緖二十八年奏明屯地無論在
  丁在民一切屯丁運兵名目概行刪除列入丁糧奏册
  此皆雜課之類有可考者近時有曰屯田水利錢糧者
  僧忠親王及通商大臣崇厚開墾天津軍糧城鹹水沽
  葛沽三處應征軍糧城排地水利鹹水沽稻田葛沽灘
  地錢糧實收米八十八石二斗發廣仁堂以充善舉有
  曰子牙河下游楊柳青東窪官荒地租者有曰大清河
  河淤地租者皆招民開墾收租以充種植園經費惟兩
  地情形不同子牙河下流係被淹涸復之地也故當招
  種時有主者給還無主者入官其大清河河淤地自北
  運河起至劉家碼頭靜海縣交界計淤地十九頃四十
  七畝二分九釐卽係大清河下流河身淤成平地當招
  種認租時聲明日後濬治河道仍當讓出所收租歲僅
  一千九百四十七千文有奇幾於與河爭地矣
  雜稅
  各縣皆有雜稅天津自直隸總督袁世凱於光緖二十
  八年奏設籌款局就縣內舊有雜稅每擴其範圍而多
  其徵取工藝巡警各項新政次第舉辦人第見恢奇闊
  大然搜求斡補其用心亦良苦矣撮其雜稅名目一曰
  契稅田房契稅向只賣契光緖三十年始試行典當稅
  三十三年始奏收典當稅銀一曰當鋪稅當商領帖納
  稅每鋪五兩光緖三十三年奏準每鋪加銀四十五兩
  共銀五十兩一曰燒鍋稅每家請領部照按等加課銀
  四十二兩籌款局代收一曰酒缸稅每缸交銀一兩五
  錢宣統元年奏奉部章換領部照與燒鍋一律納税一
  曰菸酒稅設於酒稅局由總督派員經理天津十六分
  局之一也酒稅由商户代收彙繳先由燒鍋開辦推及
  黃酒菸稅則菸葉一項無論本省外省一律徵收外省
  菸絲與菸葉併徵本省菸絲但徵葉不徵絲嗣以外省
  仿造本省菸絲易滋影射本省菸絲亦一律徵稅準作
  坊包繳其菸葉準給護照指定產菸處所驗明免稅一
  曰漁稅光緖三十一年開辦漁業公司凡從前各處私
  設漁行抽收用錢一律芟除設總事務所於天津並就
  天津向有漁行設立分局嗣於塘沽等地方試辦其未
  能設局之處則招商承辦包缴稅捐之數由公司酌定
  其天津稅率收稅之外又復抽捐漁稅六分漁捐二分
  其銀魚則抽捐四分紫懈抽捐六分另有捕魚船捐分
  別等第抽收此外則牙稅斗稅牛馬豬羊皮毛花布果
  品向來雜稅各縣大致相同近時通行稅目有曰印花
  稅者光緖三十四年在天津設局試辦嗣因商人迭請
  緩行宣統元年併入財政總匯處總匯處者卽於是年
  初設也
  雜捐
  雜捐中有曰槽船捐者向由天津道署派員設局抽收
  光緖二十六年後改歸鈔關代收有曰輪船馬頭捐者
  自光緖八年開始按成本千兩收捐一兩至進口洋貨
  出口土貨復進口土貨本有稅則按照稅銀五十兩捐
  銀一兩如在他口完稅者亦一律征收此舊有之雜捐
  也自光緖二十六年變亂聯軍據城外人在天津設立
  民政公署俗稱曰都統衙門開辦工巡捐局收鋪捐房
  捐車捐二十八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接收天津因仍其
  舊其房捐也分瓦灰土三等市房住户等類均按時價
  每百抽三其鋪捐也分商鋪客棧當鋪各名目又分各
  等級但土房在三間以内者及夫善堂房屋及小本營
  生一律免捐其車捐也分大車小車地扒車人力車過
  路車各項按月抽捐而人力車又有年捐季捐之別此
  皆二十六年外人據城時所創辦也外此則有戲捐分
  三等抽收則自二十七年始也妓捐分四等抽收則自
  二十八年始也二十九年直督袁世凱籌天津工藝學
  堂經費至三十年定議在釐捐稅局原有之茶釐外每
  百兩按一二五八抽收是之謂茶捐三十四年渡口船
  隻分作三等抽收捐錢是之謂擺渡捐三十三年由天
  津鋪商元吉永等呈請直督袁世凱批準自北馬路迤
  東及估衣街一帶在街旁鋪户門首擺攤出售乾鮮糖
  果等類者每户按季收捐由工巡捐局代收是之謂曉
  市攤捐曉市者黎明集而及晨散也赴市者皆微本最
  小之營生也雜捐之設其籌款之法可謂盡矣休養生
  息則臨民者之責也
  蠲免
  水旱偏災按災歉分數加恩酌緩仍於豐稔時將酌緩
  分數隨正賦帶徵若所謂蠲免者盡行免徵之謂也清
  代常有此恩卹編年紀之至酌緩徵收事所經見姑從
  畧焉
  順治十二年奉諭直隸八府人民房地屢經圈撥水旱
  連歲相仍所有順治八年至十一年未完錢糧實欠在
  民者悉與蠲免
  康熙二十四年奉諭所有直隸八府頻遇旱災所有康
  熙二十三年未完地丁錢糧盡與蠲除
  二十五年奉諭直隸順永保河四府差役倍多供億尤
  劇所有康熙二十六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俱著蠲免
  二十五年未完錢糧亦著悉與豁除並諭户部速行地
  方官將此四府錢糧盡行蠲免如有朦混私行重徵者
  從重治罪
  三十二年奉諭順天河間保定永平四府雨水過溢米
  價翔貴將四府所有康熙三十三年應徵地丁銀米著
  通行蠲免所有厯年舊欠悉與豁除
  三十四年奉諭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四府水潦傷稼三
  農歉收將四府康熙三十五年地丁銀米全予蠲免
  五十四年奉諭順天保定河間永平宣化五府雨水過
  溢田畝被淹將五府州縣康熙五十五年地丁銀八十
  五萬五千八百兩零糧米豆一十一萬五百石零草九
  萬四千九百束俱通行蠲免
  雍正四年奉諭直隸所屬七十餘州縣被水歉收將被
  災田畝應徵錢糧蠲免其七十餘州縣必有向鄰封隔
  縣覓食者著加恩將通省應徵額賦一體停其徵收
  乾隆二十七年奉諭被水災之天津等十七州縣其應
  徵銀八萬二千四百零穀豆高粱五千四百石零均予
  豁免
  三十二年奉諭巡幸天津前巳降旨將天津府屬應徵
  錢糧蠲免十分之三著再加恩將天津府屬節年尾欠
  及上年勘不成災緩徵銀七萬三千二百餘兩屯穀三
  千四百餘石又節年因災出借舊欠及上年被水出借
  穀十三萬一千一百餘石普行蠲免
  三十三年奉諭巡幸天津所有經過地方及天津闔府
  所屬本年應徵錢糧著加恩蠲免十分之三復奉諭天
  津縣三十四年常借未完穀三千六百餘石概行蠲免
  嘉慶十三年奉諭此次巡幸天津降旨將經過地方及
  天津闔府本年應徵錢糧蠲免十分之三著加恩將經
  由各州縣嘉慶十一年以前積欠地糧正耗銀六萬八
  千餘兩糧七百餘石並天津闔府屬嘉慶十一年以前
  積欠地糧正耗銀七萬四千餘兩糧九千三百餘石全
  行豁免
  咸豐三年天津被匪竄據蠲免錢糧并免節年舊欠正
  雜糧租
  光緖二十八年天津因二十六年拳匪肇亂致遭兵燹
  蠲免二十六年下忙二十七年上下忙二十八年上忙
  地丁錢糧
  倉廒
  天津倉廒之設厥有兩種一與各縣不同則爲漕運而
  設者也一與各縣相同則常平倉義倉也明永樂十三
  年罷海運從裏河運糧令天津衛官建倉貯糧於宣德
  年間增置三倉俱在天津道署西命户部主事一員爲
  監督天津衛置大運倉六廒明季焚燬國朝建公字廒
  聚粟廒裏餱廒曰字廒一貯本衛屯糧一貯截留南漕
  歲支本鎭兵餉雍正二年在縣治北建倉名曰北倉廒
  四十八座每歲截留漕糧以備賑濟此爲漕運而設與
  各縣不同者也其常平倉額穀一萬四千一百九十二
  石舊廒廢圯道光十四年知縣張欽祖於城東北隅建
  廒十間其義倉亦於道光十四年在城東北隅建廒十
  間捐存穀三千五百三十八石四斗四升常平倉者官
  理之義倉者民間自理之也城有義倉其鄕村建設義
  倉猶在城義倉之前乾隆十八年直隸總督方觀承奏
  建義倉是蓋官爲建設由民間捐穀以儲積之者也天
  津縣屬二百九十九村每二十里內建倉一區共建十
  區其地址一曰李明莊二曰上小汀三曰鄧家淀四曰
  大任村五曰灰堆六曰鹹水沽七曰北斜村八曰丁字
  沽九曰桃花口十曰大張莊此外則有泥沽義倉是乾
  隆二十一年增建也今則舊迹已矣漕運巳廢常平倉
  義倉利弊相權則義倉爲利較多安得有繼而起之者
  其要則在得人
  漕運
  元代南漕自浙江入淮由黃河逆流至中灤陸運至淇
  門入御河以至京師又或自利津河或由膠菜河入海
  勞費無成至元二十九年用伯顏議初通海道漕運直
  抵直沽以達於京師此海運之始也明初南漕海陸兼
  運一由江入海出直沽口由白河運至通州謂之海運
  一由江入淮入黃河至陽武縣陸運至衛輝府由衛河
  運至薊州謂之河運其山東河南額派薊鎭漕運則輸
  至天津交兌永樂十三年南漕始罷海運而專事漕河
  今之衛河自臨清北至天津者也清初因之道光五年
  江南高堰漫口河道節節淺阻漕船大有防礙奉諭試
  辦海運此議自陶澍發之咸豐三年豐北決口運道阻
  塞南漕開兌過遲囘空船不能歸次浙江巡撫黃宗漢
  奏稱舊漕巳誤勢將誤及新漕所有三年漕糧舍海運
  別無他策奉旨允行自是而後江浙兩省改由海運沙
  衛各船裝米到天津户部請派大臣驗收派員裝剝船
  運赴通壩均責成天津道承運承交同治十二年復經
  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準改歸南省徑運通壩直隸只備
  辦剝船其監兌押運均係南省隨帶員司由各糧道自
  行赴通交納此厯辦章程遵行未改者也惟輪船代運
  則沙船廢入京輪車開行則天津剝船亦廢此沿革之
  大端也
  天津政俗沿革記卷六終

知识出处

天津政俗沿革記

《天津政俗沿革記》

《天津政俗沿革记》为王守恂所撰。王守恂弱冠负文名,从政后不废吟咏撰述之事。晚年家居与闻天津修志之事,分任编纂,对《天津县新志》的成书有重大贡献。《天津政俗沿革记》共16卷,原为他参与编辑《天津县新志》的一些采访手记,后由门人赵生甫成书,经王守恂删改并由金钺勘校定稿。该书对今人研究、了解天津近代史、天津地方史以及民情风俗极具传信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守恂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倉廒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地丁一名稱
相关专题
地丁二畝數
相关专题
地丁三徵額
相关专题
地丁四雜課
相关专题
雜稅
相关专题
雜捐
相关专题
蠲免
相关专题
漕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