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靜海縣志[康熙]》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721
颗粒名称: 河道
分类号: K29
页数: 7
页码: 八至十一
摘要: 本卷是静海縣志卷之一,記載静海縣河道的情況。
关键词: 地方志 静海 河道

内容

志曰九河未導陶唐氏憂神禹既疏功在千秋
  靜封水國承彼下流逆河總滙沙渚鳬鷗湯湯
  泊泊巨浸天池故道莫尋民患其魚
  縣隸府地在唐虞時為冀州域按書尚抑洪水既
  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底
  〓至於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上上錯〓
  〓中恒衛既從大陸既作夾石碣石人於海
  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於底柱又東
  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遊泽水至於
  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
  按碣石為海中大山逆河在本縣北流即九河東赴之海中故九河他邑不必志而此獨詳
  九河考
  禹貢九河其名不經見爾雅載其八而朱子稱
  之
  徒駭河在滄州慶清洣縣西北二十里
  太史河在南皮縣治北
  馬頰河在東光縣界
  胡蘇河在慶雲縣西南
  簡河在慶雲南二十里
  潔河在南皮
  釣盤河
  鬲津河二河俱在慶雲縣又在山東樂陵縣西三十里
  覆鬴河
  或云覆鬴河不在九河之内或云簡釐合一河爾雅必不妄名然此三代以〓
  已失其籍今不可考闕之示慎可也通典云覆鬴河在德州
  按郡志有陳士彦九河考可謂愽雅君子然亦
  自成一家方之經典不無小異
  漕河
  漕河自平原金隄以下至直沽為漕河以漕江
  南之粟故名
  一名御河遶縣城西北流直達〓
  一名衛河出衛輝府輝縣西北八里大行蘇
  山下自臨清經故城景州等處至本縣下直滙
  入海長一千一百里
  漕河堤岸議
  按漕河通東南賦稅若咽喉然上流慮其淺而
  淤至靜則慮其衝而决蓋衛源一麻其勢小至
  表縣則滹沱河從完固口分派夾河而達於靜
  兩河交流其勢始大且靜居九河下稍地勢最
  漥固衆流之所滙也夏秋水勢泛漲即沿河兩
  岸極力修築而滔天之勢終不能遏何也靜扈
  水程一百二十四里淺舖八處内有口岸四十
  二處額設淺夫六十名管河主簿每歲於春〓
  開工率夫逐處修補至七八月未遑告竣而〓
  水時至防禦力窮禾苗廬舍屢被衝没匪督〓
  之不力以工長人少故也然此第言河工〓〓
  地勢則南高北下滄青居靜上流軍〓〓〓〓
  不固則汪洋萬頃如頂灌足靜邑每罹其〓
  地即百計隄防終成無益實河工之大害也
  鹽河隄岸議
  鹽河即滹沱河下流或發源於黑羊或分派於
  琉璃有自衡水經胡盧口而來者有自洪沙港
  經鐵燈竿口而來者總之地既窪下則衆流歸
  之又河當兩縣界西岸屬大城界短易修若我
  靜則由劉庄以及三角𣵦隄岸二十餘里而近
  河居民南岸修南北岸修北民少工多隨修隨
  圮如水勢稍溢則瞬息飛湍澎湃無際從春胼
  胝之勞盡入洪波臣浪中矣至三角𣵦之堤尤
  可異焉我堵而塞之彼且掘而通之每遇秋水
  泛溢呼兒庄以北平原曠野盡起波濤此𣵦雖
  屬大城疆址而其淹没者則静邑之土田是秋
  水泛漲衝决之害又不止在漕河也因附及之

知识出处

靜海縣志[康熙]

《靜海縣志[康熙]》

四卷。清阎甲胤修,马方伸纂。阎甲胤,陕西渭南人,贡生,曾任静海县知县。马方伸,顺天密云人,举人,曾任静海县学训导。静海其志创修于明天启天间,其书藏于县库,然顺治初年损于兵乱。康熙十一年(1872)檄令邑郡重修志书,县令阎甲胤因聘马方重新纂辑,于康熙十二年成书。其风俗门记农民商贩之生活习惯十分详尽。赋役门记明清间田赋制度与户口、人数的变化亦条理清楚。然此志体例编排较混乱。如一卷的分野、疆域、墩堡等应与四卷的土产、陵墓等同归于地理。名宦亦应附之于官师。乡贤与人物,庙坛与寺观亦不应分为两门。此志尚有清抄本。

阅读

相关地名

靜海縣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縣隸府地
相关专题
道河積石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河道序
相关作品
漕河堤岸議
相关作品
鹽河隄岸議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漕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