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縣志卷之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縣志[乾隆]》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624
颗粒名称: 天津縣志卷之九
其他题名: 鹽法志
分类号: K29
页数: 36
页码: 一至十八
摘要: 本卷是《乾隆天津縣志》的第九卷,介紹天津縣的鹽法情況。
关键词: 县志 地方志 天津

内容

天津縣志卷之九
  鹽法志
  邑向無引額康熙間始增引四千嗣奉
  特恩免十之八其酌留七百道仍附静海疏銷然鹽法
  胡以志邑本斥卤地自雍正間倂歸興國富國豐
  財三場三十五灘且爲巡鹽諸大僚駐節所志之
  固宜但鹽法繁重僅就
  國課之在三場者按經制載之餘不敢預志鹽法
  場地
  大淸會典長蘆都轉運鹽使司管鹽法道運使管轄靑
  州分司運同滄州分司運判靑州分司轄北八場
  興國富國豐財蘆臺越支濟民石磈歸化舊有三岔沽厚財惠民場併入豐財興國歸化滄州
  分司轄南八場利民阜民利國海豐冨民深州海盈阜財嚴鎭舊有潤國益民海阜
  海盈海潤今裁長蘆鹽法志向例靑州分司運判轄北八
  場滄州分司運同轄南八場明萬歷二十一年御
  史姚思仁以靑州産鹽數多同知官階四品法令
  易行奏准將兩司所轄地方交相更調攺同知爲
  靑州分司北八場屬焉判官爲滄州分司南八場
  屬焉我
  朝因之今縣境所轄者曰興國場曰富國場曰豐財場
  興國場初在静海鹹水沽今移高家莊距運司分司
  七十里西南接富國場界南八滄州境接嚴鎭場
  界東北增倂厚財場地臨海河上流接豐財場界
  延廣幾五百里戸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
  隸順天府寶坻武淸天津府天津静海滄州靑縣
  鹽山南皮等處初本場及厚財場各有坨一今廢
  本場堡三每堡三鑊厚財堡三每堡一鑊今堡共
  六鑊共十二灘湯如舊
  富國場初在静海縣鹹水沽今移住天津東至上古
  林接興國場界西南過大頭港至子牙鎭入静海
  縣界北濵漕運入海道延亘一百六十里戸籍在
  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隸順天府武淸寶坻河
  間府寧津天津府滄州南皮慶雲静海靑縣天津
  等處舊有坨一今廢鑊共十六灘蕩則久巳迷失
  無跡可考
  豐財場在葛沽距運司分司七十里東北沿海南連
  滄州境接嚴鎭場迤西連興國富國轉北直抵軍
  糧城入寶坻縣境接蘆臺場延廣四百餘里戸籍
  在静海靑海滄州鹽山天津武淸寶坻香河及山
  東樂陵九州縣地方本場及所倂三岔沽場各有
  坨一今廢堡三灘蕩沿海
  興國場
  原額戸共八十三戸今實在八十三戸
  原額丁六百二十九丁今實在六百二十九丁
  歸倂厚財場
  原額戸共三十戸今實在三十戸
  原額丁三百一十六丁今實三百六十一丁
  富國場
  原額戸共二百一十二戸今實在二百一十二戸
  原額丁八百九十九丁今實在八百九十九丁
  豐財場
  原額戸共一百四十五戸今實在一百四十八戸
  原額丁九百四十七丁今實在九百四十七丁
  興國場
  原額竈地三百三十一頃三十畝二分九釐五毫
  九絲新增竈地三十一畝原額灘六副原額草場
  地一十七頃九十畝四分四釐三毫鍋無又倂厚
  財場原額竈地一百五十九頃二十二畝六分四
  釐一毫四絲新增竈地四十六畝原額灘八副原
  額草場地一十一頃三十七畝鍋無
  富國場
  原額竈地六百四十三頃一十二畝三分三釐三
  毫三絲三忽新增竈地六頃二十畝原額灘七副
  原額草場地三十八頃七十三畝鍋無
  豐財場
  原額竈地二百九十七頃三十二畝一分二釐四
  毫九絲四忽新增竈地二十六畝原額灘一百六
  十六副原額草場地五十二頃二十七畝原額鍋
  共九面
  雍正三年覆准長蘆竈丁自康熙十八年以後未
  經編審以本年爲始將各場竈丁逐戸查現在丁
  數昔年丁多而今少者開除昔年丁少而今多者
  頂補又覆准長蘆竈場灘地及兩省民竈交錯之
  處俱行細加丈量除各州縣魚鱗冊所載民田外
  將竈地悉行淸出凡有從前典賣與民者俱准其
  囘贖無力者暫令現在管業之人耕種納糧所丈
  出地畝不得混侵尺寸造具魚鱗圖冊幷查明竈
  戸名姓開載圖籍申詳該鹽政及該督撫存案該
  鹽政造冊送部查核如有豪衿土棍不服勘丈或
  不肯收價退地分司申報該鹽政及各省督撫嚴
  提審究按律治罪四年
  上諭長蘆竈地久未淸查以致民竈爭控不巳聞當年
  竈地轉售與民其年分久遠有百餘年者業主售主
  多半變更卽有子孫當時價値多寡亦俱遺失或有
  逃亡等戸更無從質問以致同姓影響之人彼此爭
  贖紛紛告訐實滋煩擾若必俟原業竈戸有力之日
  囘贖倘原業之人始終無力則此項地畝久久竟成
  民地亦非淸查竈地之良法朕意以爲不若將竈戸
  賣與民人之地交易年近確有實據者令竈戸備價
  取贖其餘年久迷失之地所有爭告無慿詞狀該衙
  門俱存註銷凡民人所有竈地嗣後止許賣與竈戸
  永遠爲業如有仍轉行典賣與民者照盗賣官律治
  罪永以爲例
  按場竈地戸丁課銀共一萬六百八十兩七錢
  五分零乾隆二年春夏雨少
  恩詔蠲免直隸通省錢糧七十萬兩時總督官保尚書
  李衞鹽院凖泰會同援例奏准蠲免竈戸地丁
  每兩蠲免銀二錢八分三釐零花蠲免銀三千
  三百一十一兩二釐零
  額引
  天津向無引額新增七百引附静海縣代銷
  白鹽
  大淸會典凡貢鹽順治初定供用庫白鹽二十四萬一
  千六百六十六觔内官監白鹽六萬二千觔靑鹽
  七萬二千五百觔光祿寺靑白鹽一十四萬二千
  觔以上每百觔加耗三十觔鹽磚一萬觔計六百六十七塊鹽滷二千
  四百觔神樂觀鹽六千五百二觔每百觔加耗三十觔戸部
  都察院鹽院官吏食鹽二十一萬一百六觔每百觔加
  耗十觔以上俱係長蘆興國等場辦解遇閏照數加
  解長蘆鹽法志竈丁之煎辦白鹽也其勞較煎辦
  靑鹽爲倍加常以十餘丁而後煎辦鹽一包在南
  北場則有徃來運載看守伺候交納等費其總催
  解京交納又有沿途起運車船大小使用長蘆土
  地瘠薄各竈差役浩繁故竈丁所出解京脚價曾
  經題准盡數蠲免又議僉審丁糧近上之家充當
  各場白鹽上戸於本司所轄場分每丁派白銀六
  分共銀二千四十兩每年三月内依限徴完解司
  貯庫呈詳巡鹽御史委首領官一員場官二員動
  支前銀南場一千三百二十引每引銀六錢五分
  該銀八百五十八兩北場一千三百五十三引每
  引銀五錢五分該錢七百四十四兩一錢五分共
  計銀一千六百二兩一錢五分給與首領官責令
  利民富國等場見年總催南赴海豐嚴鎮等場北
  赴蘆臺越支等場收買上好白鹽筑包完備運赴
  小直沽批騐所坨內聽掣就近僱人看守一應鹽
  觔蘆蓆繩索僱船搬運包筑看守人工俱取足前
  銀數內其運鹽腳價併赴京上納費用十分煩苦
  屢經條議即於司貯庫銀內動支銀一千七百七
  十四兩六分當堂兌給總催等役隨同委員管解
  赴京上綱外給總解官路費銀四十兩分解官各
  加給銀十兩一應常例盡行裁革餘銀三百九十
  三兩八錢五分每總催解鹽一引補給銀一錢以
  補不敷之數再有多餘存作都察院食鹽動支遁
  年起解白鹽務令承委官員多方防範不許積年
  場棍包攬多索夾帶私鹽沿途發賣違者從重究
  治其各竃該辦額鹽仍派與別商關支則竃丁安
  業鹽課日充即後到之商亦得一體支課無致拖
  欠此前朝貢鹽舊制也
  與國場正耗額鹽三萬一千二百七十五觔遇閏加
  鹽七百四十二觔八兩又併厚財場正耗額鹽一
  萬四千四百觔遇閏加鹽四百九十五觔
  富國場正耗額鹽六萬七十五觔遇閏加鹽一千二
  百三十七觔八兩
  豐財場正耗額鹽三萬三千九百七十五觔遇閏加
  鹽九百九十觔
  白鹽折價
  康熙元年以順治十八年後一年之内
  内庭各處用鹽僅十萬觔現在貯庫鹽觔尙足取用合
  長蘆運司額解内官鹽供用庫正耗等鹽照依時
  價併脚價自康熙元年爲始攺折三年以充兵餉
  至三年之後該運司聽候部文取用本色照數解
  納轉送内務府供用其餘下剩鹽觔仍行攺折每
  年將攺折銀兩照時價倂脚價先行報部酌定數
  目以便載入年額考成如起解稽延照鹽課未完
  例叅處
  康熙八年以後長蘆歲辦貢鹽照例奉文煎辦餘
  鹽折價解部其煎辦鹽觔除奉文取解本色外所
  有存剩餘鹽收貯津坨來年額辦鹽觔或徴本色
  或徴折色咨部酌定
  歲辦貢鹽正耗原額共九十一萬三千一百八十
  五觔每照例煎辦解赴津坨候部文取解如有餘
  剩存坨鹽觔久貯不免消耗照依時價幷脚價每
  包重二百二十五觔攺折價銀七錢五分發商變
  賣今除光祿寺内務府二十六萬觔外共該徴解
  折價銀二千三百七十七兩二錢八分三釐零載
  入年額考成一體奏銷閏月白鹽折銀六十四兩
  三錢二分五釐零
  興國場該銀一百八兩九錢一釐零
  富國場該銀一百四十三兩二錢三分六釐零
  豐財場該銀八十一兩五釐零
  閏月白鹽折價
  興國場該銀四兩一錢二分五釐
  富國場該銀四兩一錢二分五釐
  豐財場該銀三兩三錢
  鹽磚
  前明鹽磚二百七十六塊每塊重十五觔至
  國朝順治五年因不足用行令運司𣸸造鹽磚三百九
  十一塊連前共六百六十七塊計重一萬觔自順
  治二年起至十六年止每年照額徴解本色順治
  十七年分光祿寺題請每塊鹽磚折價銀二錢八
  分其折價銀一百八十六兩七錢六分至今遵行
  興國場額徴銀七兩六錢三分八釐每畝徴銀二毫
  三絲五微四纖又倂厚財場額徴銀六兩二錢三
  分八釐每丁徴銀二分一釐零
  富國場額徴銀十兩零六錢三分八釐零每丁徴銀
  一分一釐零
  豐財場額徴銀十兩六錢三分八釐每丁徴銀一分
  一釐零
  邊布
  鹽法之有邊名也昉於宋雍熙間其法募商輸芻粟
  塞下而官給之鹽明代循之成化以後稍更矣使
  商人於遼代間輸芻粟與金各半報中給引是曰
  邊鹽成化六年御史林誠以深州海盈及益民阜
  財富民潤國海豐海阜海潤越支濟民石碑惠民
  歸化十三場陸路窵遠商人不支鹽課遂致鹽觔
  堆積年久消折請自本年爲始每鹽二大引合爲
  四小引共重八百觔折濶白布一疋長三丈二尺
  議價銀三錢徴解通州通濟庫交納以備折俸支
  用是曰布鹽此邊布所由名也至嘉靖九年御史
  傅烱題請靑州分司所屬濟民石碑惠民歸化四
  場離小直沽批驗所窵遠商人支掣實難請將本
  色盡行折價每引折銀一錢嘉靖二十九年御史
  趙鏜援例議將深州海盈場除鹽山縣近場一十
  三戸照舊辦納本色其餘居住正安府𢖍水縣等
  戸照例折色每引納銀一錢折色貯庫本色入坨
  俱聽倉勘到日支給計每丁納鹽四引二十觔此
  又邊布折價之所由來也我
  朝因之每年實徴邊布銀六千三百三十七兩九錢八
  分八釐零入冊奏銷照額徴解新增邊布銀十五
  兩二錢五分二釐零
  興國場額徴銀二百一十六兩二錢三分每丁徴銀
  一錢三分九釐零每畝徴銀三釐零又倂厚財場
  額徴銀一百六兩五錢三分二釐零每丁徴銀一
  錢六分五釐零每畝徴銀三釐零
  富國場額徴銀三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每丁徴銀
  一錢四分一釐零
  豐財場額徴銀二百四十五兩五錢零一釐每丁徴
  銀一錢七分二釐零每畝徴銀二釐零
  新增邊布
  邊布之增始於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戸部以
  海氛旣靖等事具題本月十九日奉
  㫖差本部郎中吳世把等會同直隸巡撫帶領沿海州
  縣衞及運司等官自山海衞起至山東接壤海豐
  縣大距河止查出靑滄兩分司屬利民等十二場
  幷豐潤縣共開懇竈地三十九頃三十三畝五分
  六釐六毫應納新增邊布銀一十五兩二錢五分
  二釐零自康熙二十三年起科每年照數徴解入
  冊奏銷
  興國場額徴銀八分一釐零每畝徴銀三釐零又倂
  厚財場額徴銀一錢五分六釐零每畝徴銀三釐
  零
  富國場額徴銀二兩三錢八分八釐零每畝徴銀二
  釐零
  豐財場額徴銀七分一釐零每畝徴銀二釐零
  京山
  京山者何乃前明京山順慶柘城汝寧嘉定新昌太
  和景寧建德太康陽夏德平榮陽慶雲十四藩府
  每年各給鹽若干引每引折銀一兩三錢三分三
  釐派於長蘆運司按年徴給我
  朝順治元年八月戸部請定長蘆鹽法課額奉
  㫖各項錢糧俱照萬歷年間經制數日徴收至順治十
  三年三月長蘆巡鹽御史王秉乾淸查長蘆運司
  課額以此項原係舊例止名京山應徴解銀七百
  五十四兩六錢九分八釐分派各場地丁部覆至
  今遵行
  興國場應徴銀一十七兩一錢零五釐每丁徴銀二
  分二釐零草蕩地每畝徴銀一釐零又倂厚財場
  應徴銀二十三兩三錢三分九釐每丁徴銀六分
  四釐零草蕩地每畝徴銀二釐零
  富國場應徴銀四十一兩六錢九分每丁徴銀三分
  四釐零草蕩地每畝徴銀二厘零
  豐財場應徴銀五十五兩零九分四釐每丁徴銀四
  分四釐零草蕩地每畝徴銀二釐零
  灘價鍋價
  長蘆之鹽有由煎而成者其舊有四場曰阜民曰石
  碑曰濟民曰歸化是也今則阜民場荒矣有由曬
  而成者其舊有九場曰興國曰利民曰富國曰富
  民曰海豐曰深州海盈曰阜財曰利國曰嚴鎭是
  也今則富國富民深州海盈亦荒矣若豐財越文
  蘆臺三場其舊半煎而半曬今則蘆臺如故而豐
  財曬越支煎矣煎者何竈丁秋日採草於其所分
  之場中至冬十一月間乃鑿海水藏之侍開春晴
  暖以後淋其滷而注鍋中煎之週十二時爲一伏
  火凡乾六鍋每鍋約得鹽百觔詰旦出坑灰曬於
  亭場問俟鹽花浸入灰内則仍實灰於坑以取滷
  其試滷也股石蓮滷中沉而下者爲淡滷浮而横
  側者半淡焉煎之則耗薪必浮而立於滷而者乃
  爲鹹滷以此入鍋可頃刻成鹽將成時又須投皁
  角數片鹽始凝至於積灰則又以年久者爲良葢
  滷水浸潤其成鹽尤多也然要必以天時爲主何
  也久旱則潮氣下降土燥則鹽不生花久雨則客
  水浸淫亭場沾混曬之反致銷蝕故以灰取滷必
  雨暘時若而鹽乃豐也曬者何竈丁於近海之區
  預掘土溝以待海潮漫入復於溝旁堅築曬池九
  層或七層自高而低俟潮退後兩人繩繫柳兠挽
  溝中鹹水傾入最高一層池中注滿曬之然後放
  水入海二池又灌高池使滿次苐逐憎放至末池
  投石蓮試之鹹矣於是趁晴曝一日以本扒把起
  堆貯池旁𨻶地如高墉然泥封覆其上待商至而
  批發之凡鹽由曬成者其形顆名曰盬鹽由煎成
  者其形散名曰末鹽末味高而盬次之曬必資於
  灘故灘有價煎必資於鍋故鍋有價半煎半曬則
  灘鍋兼徴焉若今之不煎不曬而聽其荒者務别
  業以包課課則仍其舊名明時徴法每灘一畝科
  鹽三引每引折價三分五釐補給逃亡額數及給
  與各竈償其排𤀹等費餘銀解司報部
  國朝則照舊額徴價而聽各場竈戸之自爲批撥其批
  發也南北之場不同南場以四百二十觔重爲一
  包其價隨時低昻每包約納一錢以外北場以二
  百四十觔重爲一包其價至八九分而止南場之
  運鹽也由陸路而至滄州北場之運鹽也由水路
  而至天津未運入坨之先其鹽名之曰生旣運入
  坨之后其鹽名之曰熟熟鹽攺包另築以三百觔
  爲度轉運各商行鹽地方運司每年額徴灘價銀
  六百兩解部至於鍋價則是順治十二年巡鹽御
  史題請淸查各場鍋面分别遠近以上下其科則
  每年額徴鍋價銀四十五兩七錢八分解部
  各場灘價細數
  興國場額徴銀六兩九錢六分六釐又倂厚財場額
  徴銀六兩四錢八分
  富國場額徴銀二兩一錢八分七釐
  豐財場額徴銀一百四兩三錢九分二釐零
  煎鹽鍋價
  豐財場每鍋一面徴銀三錢一分一釐零原額鍋九
  面共徴銀二兩八錢
  黑土課米
  明萬歷二十二年五月初七日戸部題黑土課米各
  運司所無唯長蘆有之初以刮取黑土淋煎成鹽
  工力極省後海潮徃來俱爲水窟乃舍鹽而漁洪
  武永樂間查出近海場分船𨾏供辦近在通州武
  淸縣者撥入該縣徑自辦納嘉靖二十九年御史
  題准長蘆運司利國等場濵海黑土潮水衝没因
  置造船網採捕魚蝦先年奉例認納課米歲徴本
  色赴各原定倉口輸納近年徴收屢後相應議處
  將利國等場原徴天津等倉課米每石折徴銀五
  錢徴完赴司解赴彼處官司上納至我
  朝歸天津淸軍同知每年額徴場銀二百一十七兩八
  錢六分四釐零解布政司
  興國場徴銀五十一兩八錢八分七釐零
  富國場徴銀二十六兩二錢一分三釐零
  豐財場徴銀五十五兩三錢四釐零
  坨租
  北場坨地在天津河口原係鸞儀衞庭燎厰徴金燈
  火把葦地錢糧後庭燎厰裁革其地交商人堆鹽
  於康熙元年攺作坨租銀四千零二兩初令靑州
  分司管理續攺歸天津餉司又攺歸天津道康熙
  六年仍攺歸靑州分司徴收解部
  皇鹽厰在天津城北爲前明堆貯貢鹽之地有官㕔數
  間後因此地與鹽關相隔卸運不便凡運到貢監
  本司捐資就近賃貯此地遂廢屋亦傾圯順治十
  二年有窮民人等搭葢草棚棲止康熙八年附近
  居民相繼築草房一百二十間每年官收租銀五
  十八兩五錢爲賃坨堆鹽之用白鹽厰官基一
  段在西沽地方前濶五丈二尺後濶六丈長二十
  七丈原係堆積
  御用白鹽之地日久不用爲正藍旗佐領下侵佔葢房
  康熙二十五年運司楊霖查出照官地葢房例徴
  租銀二十五兩三十二年燒燬十二間止徴銀十
  五兩六錢
  附老少鹽
  乾隆元年直隸總督宫保尚書李衞鹽院三保會
  題准天津靑縣静海滄州鹽山十三州縣近海地
  方實在貧難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下及少壯之有
  殘疾婦女之老而孤獨者各赴本地方官報各給
  牌日許徃竈買鹽四十觔背負在本境無引鹽地
  售賣餬口其津城内外菜鹽名色永行革除
  天津縣志卷之九終

知识出处

天津縣志[乾隆]

《天津縣志[乾隆]》

出版地:天津

清乾隆年间天津知县张志奇、朱奎扬修,吴廷华、汪沆纂,乾隆四年(1739)序后刻本。该志与《天津府志》为同时开纂、同时成书刊刻的姊妹篇。天津县之设始于清雍正九年(1931),此为天津第一部县志。全志共24卷。卷首载有布政使陈弘谋、知府程凤文和张文炳、知县朱奎扬序及凡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奎扬
责任者
张志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縣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場地
相关专题
額引
相关专题
白鹽
相关专题
白鹽折價
相关专题
閏月白鹽折價
相关专题
鹽磚
相关专题
邊布
相关专题
新增邊布
相关专题
京山
相关专题
灘價鍋價
相关专题
各場灘價細數
相关专题
煎鹽鍋價
相关专题
黑土課米
相关专题
坨租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鹽法志序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