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352
颗粒名称: 場竈
分类号: K29
页数: 22
页码: 二十至二十六
摘要: 介绍天津府各鹽場情況.
关键词: 地方志 天津 盐税

内容

場竈
  興國場
  初在靜海鹹水沽今移高家莊距運司分司七十
  里西南接富國場界南入滄州境接嚴鎭場界東
  北增併厚財場地臨河上流接豐財場界延廣幾
  五百里戸籍在山東濟南府樂陵縣及直𨽾順天
  府寶坻武淸河間府天津靜海滄州靑縣鹽山南
  皮等處初本塲及厚財場各有坨一今廢本塲堡
  三每堡三鑊厚財場堡三每堡一鑊今堡共六鑊
  共十二灘蕩如舊原額戸共八十三戸今實在八十三戸
  原額丁六百二十九丁今實在六百二十九丁
  原額竈地三百三十一頃三十畝二分九釐五毫
  九絲新增竈地三十一畝
  原額灘六副
  原額草場地一十七頃九十畝四分四釐三毫無
  鍋又併厚財場原額戸三十戸今實在三十戸
  原額丁三百六十一丁今實在三百六十一丁
  原額竈地一百五十九頃二十二畝六分四釐一
  毫四絲又新增竈地四十六畝原額灘八副原額草場地一十一頃三十七畝無鍋
  富國場
  初在靜海鹹水沽今移住天津東至上古林接興
  國場界西南過大頭港至子牙鎭入靜悔縣界北
  濵漕運入海道延亘一百六十里戸籍在山東濟
  南府樂陵縣及直𨽾順天府武淸寶坻河間府滄
  州南皮慶雲靜海寧津靑縣天津等處舊有坨一
  今廢鑊共十六灘蕩巳久迷失無迹可考
  原額戸共二百一十二戸今實在二百一十二戸
  原額丁八百九十九丁今實在八百九十九丁原額竈地六百四十三頃一十二畝三分三釐三
  毫三絲三怱新增竈地六頃二十畝原額灘
  七副原額革場地三十八頃七十三畝無鍋
  豐財場
  場在滄州葛沽距運司分司七十里東北沿海南
  連滄州境接嚴鎭場迤西連興國富國轉北直抵
  軍糧城入寶坻縣境接蘆臺場延廣四百餘里戸
  籍在靜海靑縣滄州鹽山天津武淸寶坻香河及
  山東樂陵九州縣地方本場及所併三岔沽場各
  有坨一今廢堡三灘蕩沿海原額戸共一百四十五戸今實在一百四十八戸
  原額丁九百四十七丁今實在九百四十七丁
  原額竈地二百九十七頃三十二畝一分二釐四
  毫九絲四怱
  新增竈地二十六畝原額灘一
  百六十副原額草場地五十二頃二十七畝
  原額鍋共九面
  以上三場𨽾靑州分司又蘆臺越支濟民石
  碑歸化五場不在郡地
  利民場裁
  場在竈坡莊今遷至畢孟鎭俱係滄州地方距運司二百四十里分司六十里東連阜民場西接滄
  治南至舊縣北抵大浪白周圍二里戸籍在山東
  樂陵直𨽾滄州南皮鹽山慶雲靑縣交河河間東
  光等處舊有鹽坨今廢鑊存十五灘移東南蕩地
  荒蕪
  原額戸一百六十九戸今實在一百五十二戸
  原額丁四百八十六丁今實在四百八十六丁
  原額竈地一千三百零六頃一十七畝四分新
  增竈地八頃一十一畝五分七釐原額灘二十
  副鍋無今裁阜民塲裁
  場在鹽山縣常葛鎭距運司二百七十里分司七
  十里東至利國之仁村西連利民之棗園南接趙
  村北抵柳葉莊周圍一百餘里戸籍在山東濟南
  府樂陵直𨽾慶雲寧津交河鹽山等處鹽坨三鑊
  十四灘蕩荒廢
  原額戸一百六十二戸今實在一百五十一戸
  原額丁五百九十五丁今實在五百九十五丁
  原額竈地七百三十八頃一十五畝九分二釐
  新增竈地一頃零七畝五分灘無鍋面昔有今無利國場裁
  在鹽山縣韓村距運司二百四十里分司九十里
  東連海豐場界西接王門莊舊至九女墳止南抵
  望樹鎭北至㓂村周圍二百餘里戸籍在滄州鹽
  山興濟天津等處鹽坨一鑊十四灘居東北蕩地
  荒蕪
  原額戸共一百零一戸今實在八十三戸
  原額丁五百六十八丁今實在五百六十八丁
  原額竈地五百二十三頃三十五畝四分九釐六
  毫新增竈地二頃三十一畝五分原額灘四副鍋無
  海豐塲
  在鹽山縣羊兒莊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
  二十里東界大海連深州海盈舊場西北過孟窪
  至武帝臺接利國場東界戸籍在山東樂陵海豐
  直𨽾滄州鹽山慶雲興濟等處鹽坨一鑊十二南
  北各六灘蕩僅有本場舊數海盈所歸者巳廢
  原額戸八千五戸今實在八十三戸
  原額丁三百零六丁今實在三百零六丁
  原額竈地三百三十三頃四十一畝四分新增竈地一頃零五畝二分原額灘九十六副半鍋
  無又併海盈場原額戸六十九戸今實在六
  十七戸原額丁七百七十八丁今實在七百七
  十八丁原額竈地三百六十五頃五十二畝二
  分九釐四毫原額灘四十七副鍋無
  富民場裁
  在鹽山縣崔家口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
  六十里東連潤國場故基西臨古黄河岸迤南入
  慶雲境北抵阜財場界延廣一百四十里戸籍在
  山東樂陵海豐直𨽾滄州鹽山慶雲東光等處鹽坨二今廢鑊十因潤國場歸併復增兩鑊鹽灘相
  距七十里草灘半被東民侵佔
  原額戸一百零八戸今實在四十二戸
  原額丁五百六十八丁今實在三百一十丁
  原額竈地五百九十五頃四十三畝一分新增
  竈地七十三畝三分八釐五毫原額灘七十八
  副鍋無
  阜財場裁
  場在鹽山縣高家灣距運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
  百三十里東至淸水溝南連富民場西近鹽山故城轉北過小山接海豐場界周圍七十餘里戸籍
  在山東海豐樂陵陽信直𨽾滄州鹽山南皮慶雲
  寧津等處坨二因鹽運海豐場廢鑊十五本場有
  七爲西場鑊海潤所歸者八爲東場鑊灘蕩居塲
  東北
  原額戸共九十九戸今實在七十三戸
  原額丁三百三十四丁今實在三百三十四丁
  原額竈地五百二十八頃四十七畝三分六釐七
  毫
  新增竈地一頃八十九畝八分原額灘一副
  原額草蕩地二十九頃七十三畝鍋無
  又併海潤場原額戸八十六戸今實在七十一戸
  原額丁六百一十三丁今實在六百一十三丁
  原額竈地四百九十一頃五畝一分九釐新增竈
  地九十畝七分九釐一毫
  原額灘八十五副草蕩地三頃二十七畝二分鍋
  無
  嚴鎭場
  舊制長蘆二十四場靑州滄州二司各轄十二明隆慶三年於南場裁併其三北場裁併其一所司
  不均遂將北場嚴鎭裁屬南場在滄州同居鎭距
  運司一百二十里分司九十里東近大海西界唐
  官屯南抵利國場界北連興國富國兩場周圍一
  百二十里戸籍在玉田武淸寶坻豐潤滄州南皮
  鹽山寧津交河靑縣靜海東光十二州縣坨二鑊
  共二十四灘居東北距場七十餘里
  原額戸二百零六戸今實在一百九十戸
  原額丁五百一十二丁今實在五百一十二丁
  原額竈地縣地四百六十六頃零三畝六分三釐八毫州地七百三十九頃二十畝零三釐六毫
  新增竈地州地三頃五十六畝三分二釐原額灘
  二百零九副官鍋昔有今無
  以上𨽾滄州分司
  雍正三年覆准長蘆竈場灘地及兩省民竈交錯
  之處俱行細加丈量除各州縣魚鱗册所載民田
  外將竈地悉行淸出凡有從前典賣與民者俱准
  其回贖無力者暫令現在管業之人耕種納糧所
  丈出地畝不得混浸地尺寸造具魚鱗圖册并查
  明竈戸名姓開載圖籍申該鹽政及該督撫存案該鹽政造册送部查核如有豪袊土棍不服勘丈
  或不肯收價退地分司申報該鹽政及各省督撫
  嚴提審究按律治罪四年
  上諭長蘆竈地久未淸查以致民竈争控不巳聞當年
  竈地轉售與民其年分久遠有百餘年者業主售主
  多更變卽有子孫當時價值多寡亦俱遺失或有逃
  亡等戸更無從質問以致同姓影響之人彼此争贖
  紛紛告訐實滋煩擾若必俟原業竈戸有力之日回
  贖倘原業之人始終無力則此項地久久竟成民地
  亦非淸查竈地之良法朕意以爲不若將竈戸賣與民人之地交易年近確有實據者令竈戸偹價取贖
  其餘年久迷失之地所有争告無凴狀詞該衙門俱
  存註銷凡民人所有竈地嗣後止許賣與竈戸永遠
  爲業如有仍轉行典賣與民者照盗賣官地律治罪
  永以爲例
  雍正三年覆准長蘆竈丁自康熙十八年以後未
  經編審以本年爲始將各場竈丁逐戸查現在丁
  數昔年丁多而今少者開除昔年丁少而今多者
  頂補
  按興國等十六場原額竈地一萬二千三百七十八頃三十七畝零原草蕩地四百二十二頃六十
  一畝零又嚴鎭場州地七百三十九頃二十畝五
  分四釐八毫雍正十年
  題准利民阜民利國富民海盈阜財灘坨盡廢從不
  晒鹽竈戸㪚處原籍直𨽾各州縣及山東樂陵海
  豐陽信等縣所有竈課塲官不能征榷令裁汰塲
  官另補竈課責成原籍州縣征觧
  乾隆二年直𨽾總督李衛鹽院凖泰
  題准各場竈戸地丁錢糧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兩七
  分三釐共蠲免銀三千三百一十一兩二釐零灘價鍋價長蘆煎鹽者四埸曰阜民曰石碑曰濟
  民曰歸化阜民場今巳荒晒者九場曰興國曰利
  民曰富國曰富民曰海豐曰深州海盈曰阜財曰
  利國曰嚴鎭富國富民深州海盈等場今亦荒豐
  財越支蘆臺三場舊半煎半晒今則豐財晒越攴
  煎蘆臺如故煎之法竈丁以秋日採草于所分場
  中十一月間鑿海氷藏之春暖後淋其鹵于鍋煎
  之週十二時爲一伏火凡乾六鍋每鍋約得鹽百
  斤詰旦出坑灰晒於亭場俟鹽花浸入灰内仍實
  灰於坑以取滷其試滷也投石蓮滷中沉者爲淡滷浮而横側者鹹淡半焉煎則耗薪必浮立滷面
  者乃爲鹹滷鹽將成時須投皂角數片鹽始凝至
  積灰則以年久者爲良又久旱則土燥鹽不生花
  久雨則客水浸滛晒之反致銷蝕故必雨晹時若
  得鹽乃多晒之法竈丁於近海之區預掘土溝待
  海潮浸入復於溝旁堅築晒池九層或七層自高
  而低俟潮退後兩人䋲繋柳兠輓溝中鹹水傾入
  最高一層池中注满晒之然後放入第二池又灌
  高池使满逐層放至末池投石蓮試之鹹矣于是
  趁晴曝一日以木扒把起堆貯池旁𨻶地如高墉然泥封覆其上待商至而批發之凡鹽由晒成者
  形顆名盬鹽由煎成者形散名末鹽末鹽味高盬
  次之晒者徵灘煎者徵鍋半煎半晒則灘鍋兼徵
  焉若灘鍋俱荒則務别業以包課課仍舊名明時
  徵法每灘一畝科鹽三引每引折價三分五釐補
  給逃亡額數及給與各竈償其排濬等費餘銀解
  司報部
  國朝則照舊額征價而聼各場竈戸自爲批發其批發
  也南北之場不同南場以四百二十斤重爲一包
  其價隨時低昻每包約略一錢以外北場以二百四十斤重爲一包其價至八九分而止南場運鹽
  由陸而至滄州北場運鹽由水而至天津運司每
  年額征灘價六百兩解部至鍋價則自順治十二
  年巡鹽御史題請淸查各場面分别遠近以上下
  其科則每年額征鍋銀四十五兩七錢八分解部
  引課
  國朝順治間歲額正攺鹽七十五萬八千六百引課銀
  三十萬五千五百五十三兩五錢四分五釐零長
  蘆鹽法志載雍正二年以前歲額引九十二萬七
  千二百四十六道課銀四十二萬九千四百四十

知识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天津府志[乾隆]》

乾隆天津府志是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由天津府知府李梅宾主持编纂的一部地方志,共四十卷,分为三十六类,记载了天津府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该书是继康熙《天津卫志》之后的第一部天津地方志,也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天津府志。该书参考了《天津卫考初稿》等前人的资料,也收录了一些乾隆时期的新变化,如河道、城池、官署、寺观、学校、民俗等。该书对于研究清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府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興國場
相关专题
富國場
相关专题
豐財場
相关专题
利民場裁
相关专题
阜民塲裁
相关专题
利國場裁
相关专题
海豐塲
相关专题
富民場裁
相关专题
阜財場裁
相关专题
嚴鎭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