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府志卷之十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古籍
唯一号: 020020020230013339
颗粒名称: 天津府志卷之十二
其他题名: 田賦志附關稅屯田
分类号: K29
页数: 56
页码: 一至二十八
摘要: 本卷是《乾隆天津府志》的第十二卷,記載天津府田賦的情況。
关键词: 地方志 天津 田赋

内容

天津府志卷之十二
  田賦志附關稅屯田
  禹貢冀州賦上上錯田惟中中兖州田中下厥賦
  貞郡處二州偏隅爲海濵斥鹵地田賦之薄皆兖
  耳我
  朝
  聖聖相承務農重穀郡雖擅魚鹽利而勸墾課耕每厪
  睿念葢國計民生實相表裏也洪範八政首食次貨漢
  書所謂國實民富而教化成也郡地四百萬徵銀
  十萬經費三一賦役有書大農有掌志復詳之者史載貨食其遺法也志田賦
  天津縣
  賦役全書原額地二千六百四十二頃三十八畝一
  分三釐
  雍正七年除節年旗圈攺撥歸入外下存民竈差莊
  等地共四千八百四頃三十六畝四分四釐零共
  征銀六千二百六十六兩二分五釐
  雍正八年請正疆域後併入滄州地五十四頃八十
  九畝九分併入靜海縣泥溝河道共地一千三
  百七十五頃三十九畝三分零併入武淸縣地一千九百九頃六十三畝六分零
  雍正十二年併入武淸縣地一百五十八頃四十三
  畝九分零
  雍正十三年併入民人孫茂才等認網戸李化退出
  地一十二頃九十五畝一釐零
  以上共併入地三千五百一十一頃三十一畝七
  分一釐零
  雍正八年歸併兩皮縣地五百二十頃三十二畝四
  分一釐歸併靜海縣地五百一十六頃四十四
  畝三分零歸併靑縣地九百八十九頃三十五畝零歸併滄州地二千三百四十四頃四十一
  畝一分零歸併武淸縣地一百三十一頃七十
  二畝七分零
  雍正九年圈去攺作教塲地一頃九十八畝
  雍正十年抄没艾淳入官地二頃
  雍正十一年歸併靑縣就近催征地三頃五畝五分
  部掣莊頭屈可欽等退出地十三頃一十四畝
  二分六釐零
  以上共除地四千五百二十二頃四十三畝二分
  七釐零乾隆二年實在地三千七百九十三頃二十四畝九
  分四釐零共征銀九千六百五十一兩四錢六分
  零几征穀八十四石五斗六升零豆一石六斗二
  升二合零
  一起運銀四千三百八十六兩八錢八分
  一存留銀五千二百六十四兩五錢八分零内修理龍
  亭銀五兩修理文廟銀二十兩文廟崇聖鄕宦春秋二祭銀六十兩
  關帝廟三大祭銀四
  十兩社稷山川風雲雷雨城隍等神春秋二祭銀三十兩時憲書銀二十兩總河皂𨽾八名
  工食銀九十六兩加閏月銀八兩門役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加閏月銀二兩舍人四名工食
  銀二十四兩加閏月銀二兩傘馬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加閏月銀二兩轎夫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加閏月銀四兩本府俸銀一百五兩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皂𨽾十六名工食
  銀九十六兩馬快十名工食銀一百六十八兩步快十六名工食銀九十六兩轎傘夫七名
  工食銀四十二兩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禁卒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鄕飮酒禮銀
  二十兩朔望行香狐燭銀二兩廪生月糧銀一百二十八兩加閏月銀十兩六錢六分七釐
  膳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孤貧月糧銀一百七十七兩八錢四分加閏月銀十
  四兩八錢六分府學歳貢生員花紅旗匾銀五兩府學新中舉人花紅酒席銀三兩三錢三分
  三釐零府學舉人牌坊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零府學進士牌坊銀三十三兩三錢三分
  三釐文舉會試盤費銀十兩本府糧捕通判俸銀六十兩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皂𨽾
  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步快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轎傘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本府
  經歷俸銀四十兩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皂𨽾四名工食銀一十四兩大一名工食銀六兩本府教授俸銀四十五兩訓導俸銀四十兩齋夫三名工食銀二十四兩門斗三名工食
  銀二十一兩六錢本縣俸銀四十五兩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馬快八名工食銀一百三
  十四兩四錢民壯五十名工食銀三百兩皂𨽾十四名工食銀八十四兩禁卒八名工食銀
  四十八兩轎傘夫七名工食銀四十二兩仵作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廪生月糧銀六十四兩
  加閏月銀五兩三錢三分三釐零膳夫三名工食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先農壇農夫
  二名工食銀十二兩加閏月銀一兩修理龍亭銀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文廟崇聖鄕
  賢名宦春秋二祭銀四十兩社稷山川雷雨風雲城隍等神春秋二祭銀三十兩關帝廟三大
  祭銀四十兩𧈢蜡等神祭祀銀三兩縣鄕飮酒禮銀十六兩朔望行香𥿄燭銀一兩武廟
  春秋二祭銀十八兩時憲耆銀三兩孤貧月糧銀七十一兩六錢一分冬衣布花銀八兩加閏
  月銀五兩九錢六分七釐五毫更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吹鼓手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火夫十名工食銀四十八兩斗級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庫子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本縣
  學教諭俸銀四十兩訓導俸銀四十兩齋夫六名工食銀三十六兩門斗三名工食銀二十
  一兩六錢縣丞俸銀四十兩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皂𨽾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一
  名工食銀六兩房舍銀十六兩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皂
  𨽾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管河千總一員俸銀十八兩七錢五釐零
  薪銀四十八兩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牢役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傘夫二名工食銀十二
  兩房舍銀十六兩左所千總一員俸銀十八兩七錢五釐零薪銀四十八兩門子一名工
  食銀六兩牢役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傘馬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右所千總一員俸銀十
  八兩七錢五釐零薪銀四十八兩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牢役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傘
  馬夫二名工食銀十二兩廵鹽人役十名工食銀六十兩廵役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縣前舗司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津軍㕔舖司三名工食銀十八兩桃花口等處舖司工食銀五十
  四兩缺額不敷樁草銀三十四兩八錢北倉大使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子一名工食
  銀六兩皂𨽾二名工食銀十二兩斗級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倉夫二十名工食銀一百二
  十兩水師營倉大使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斗級等役工食銀一百八十六兩理事同知
  俸銀八十兩皂𨽾十二名工食銀七十二兩傘夫工食銀十八兩門子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轎夫四名工食銀二十四兩禁卒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快手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理
  事同知舖司十名工食銀六十兩西沽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𨽾二名工食銀十二
  兩弓兵十名工食銀六十兩葛沽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𨽾二名工食銀十二兩
  弓兵八名工食銀四十八兩加閏月銀四兩楊靑驛廵檢俸銀各役工食與葛沾廵檢同水司
  營天后神祠祭祀銀四十兩本縣天后神祠祭祀銀四十兩𣵡口汛把總房舍銀十六兩本縣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五錢縣學會試舉人車脚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零會試膡錄書手
  銀四兩武舉鷹揚晏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零舉人牌坊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零進
  士牌坊銀三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零武舉花紅旗匾銀一兩六錢六分六釐零武進士花紅
  旗匾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零府學武舉會試盤費銀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零
  按雍正八年請正疆域以前遇閏之年加征丁閏
  銀四十兩九錢五分五釐五毫三忽九微五纎五
  沙四塵七埃六𣺌二漠一湖二虚例不征收地閏
  又查閏月銀兩只加入起運項下又存留項下並
  未設有閏月銀兩各州縣同
  靑縣賦役全晝原額地七千二百八十四頃七十六畝五
  分零
  雍正七年除節年旗圈攺撥下存民竈差莊等地共
  六千二十八頃八畝四分四釐零共徵銀一萬一
  千二百七十九兩六錢七分三釐
  雍正八年請正疆域後併入天津州地九百八十九
  頃三十五畝
  雍正十年誤併入滄州楊士奇等地七十六畝現在靑縣
  額内徵收
  雍正十一年併入天津縣量周等認墾地三頃五畝五分
  雍正十二年併入姚諭等認懇地二十七頃三十八
  畝
  雍正十三年併入趙福開墾地一頃入王之佐退
  出旗地二十七頃
  乾隆二年併入姚居易認墾地七十六畝
  以上共併入地一千四十九頃二十畝五分零
  雍正八年歸併滄州地二百八十八頃四十三畝一
  釐零
  雍正十年歸併滄州地十頃九十畝四分三釐零雍正十一年歸併滄州地二十三畝四分
  雍正十二年姚抑之等退還旗地六頃六十二畝三
  分八釐
  雍正十三年歸併滄州地一百七十頃四畝二釐零
  乾隆二年挑挖减河用地一十九頃三十八畝八分
  一釐零
  以上共除地四百九十五頃六十二畝七釐零
  乾隆二年實在地六千五百八十一頃六十六畝八
  分六釐零共徵銀一萬四千六百九十六兩四錢
  四分零内征穀一千六百四十八石三斗七升八合零黑豆八十石一斗二升五合零
  一起運銀一萬二千四百八十二兩五錢九分三釐
  一存留銀二千二百一十三兩八錢四分七釐零内
  修理龍亭銀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知縣俸銀四十五兩門子工食銀十二兩皂𨽾
  工食銀七十八兩快手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民壯工食銀三百兩典史俸銀三十一
  兩五錢二分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流河驛俸銀三
  十一兩五錢二分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教諭訓導俸銀八十兩齋夫工食銀三十六兩廪
  糧銀九十六兩膳夫工食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門斗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文廟大
  祭銀四十兩社稷山川等神大祭銀三十兩三小祭銀十兩朔望行香𥿄燭銀一兩鄕飮
  酒禮銀十兩吹手工食銀四十八兩斗級工食銀二十四兩時憲書銀三兩庫子工食銀二十四兩轎傘扇夫工食銀四十二兩更夫工食銀二十四兩火夫工食銀四十八兩禁
  卒工食銀四十八兩孤貧花布口糧銀四兩七錢二分舖兵工食銀二百二十八兩貢生旗
  匾銀二兩五錢文舉人牌坊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零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兩三錢三分
  釐文進士牌坊銀三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武舉人旗匾銀一兩六錢六分六釐武進士旗
  匾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會試謄錄書手工食銀一兩五錢興濟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
  分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弓兵工食銀九十兩房舍銀十六兩運河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
  錢一分四釐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房舍銀十六兩
  乾寧驛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關帝廟祭祀銀四十兩
  先農壇農夫工食銀十二兩件作工食銀十八兩子牙新河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
  釐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杜林鎭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一分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弓兵工食銀六十兩乾寧驛弓兵工食銀三十六兩流河驛弓兵工食銀三
  十六兩
  按靑縣向有食米之𡚁其例每年征收錢糧凡里
  分每里設一單頭催輸除正糧之外加有食米銀
  一項每一兩錢糧有加征一錢或一錢五分以及
  至三錢者正糧未完食米銀反催先納官役臠分
  入槖百姓受害巳非一日乾隆三年八月天津府
  知府程鳳文詳請永遠禁革
  靜海縣
  賦役全書原額地五千一百七十一頃九十一畝四分七釐零
  雍正七年除節年旗圍攺撥下存民竈差莊等地共
  四千七百六十六頃三十九畝八分二釐零共征
  銀九千六百七十二兩零
  雍正八年請正疆域後併入天津州地五百一十六
  頃四十四畝三分四釐零併入霸州地一百七
  十五頃三十畝四分七釐零
  雍正九年併入永淸縣地三百四十六頃六十七畝
  四分一釐零
  以上共入地一千三十八頃四十二畝二分二釐零
  雍正八年歸併天津縣地一千三百七十五頃三十
  九畝三分八釐零
  乾隆二年實在地四千四百二十九頃四十二畝六
  分六釐零共征銀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兩四錢七
  分八釐零内征穀九百二十五石四斗五合零豆
  三十七石九斗七升二合零
  一起運銀九千六百六十兩四錢五分二釐零
  一存留銀二千三百一十兩二分六釐零内修理龍亭銀
  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天津道俸銀一百五兩知縣俸銀四十五兩運河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于牙河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
  二分奉新驛驛丞兼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教諭訓導俸銀八十兩文廟二大祭銀
  四十兩社稷山川等神大祭銀三十兩關帝廟祭祀銀四十兩三小祭銀十兩時憲書銀
  三兩鄕飮酒禮銀十兩朔望行香銀一兩天津道聽事吏工食銀十四兩四錢津軍㕔傘
  扇夫工食銀十八兩知縣門子工食銀十二兩皂𨽻工食銀九十六兩馬快工食銀一百三
  十四兩四錢民壯工食銀三百兩轎傘夫工食銀四十二兩運河主簿門子工食銀六兩
  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典史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工食銀六兩奉新驛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廵檢司弓兵工食銀六十兩訓導齋夫工食
  銀三十六兩廩糧銀六十四兩膳夫工食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儒學門斗工食銀十四
  兩四錢壇夫工食銀十二兩孤貧口糧銀十七兩二錢八分孤貧布花銀一兩六錢吹手工食銀四十八兩更夫工食銀二十四兩火夫工食銀四十八兩庫子工食銀二十四兩
  斗級工食銀二十四兩舖兵工食銀一百二十兩禁卒工食銀四十八兩遞馬工料銀四百
  四十七兩一錢二分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五錢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會
  試謄錄書手工食銀一兩五錢文舉牌坊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文進士牌坊銀三十三
  錢三分三釐武舉旗區銀一兩六錢六分六釐武進士旗匾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武舉鷹
  揚宴銀一兩一子牙河主簿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
  滄州
  賦役全書原額共地四千七百八十七頃二十二畝
  四分零
  雍正七年除節年旗圈攺撥下存民竈差莊等地共四千四百二十一頃七十六畝七分零共征銀一
  萬二千四百七十九兩四錢七分五釐零
  雍正八年請正疆域後併入莊頭胡存保等退出旗
  地一頃八十畝一分八釐零併人天津州地二
  千三百四十四頃四十一畝一分八釐零併人
  靑縣地二百八十八頃四十三畝三釐零
  雍正九年併入蕭來鳳墾荒地六畝九分
  雍正十年併入尹燕等墾荒地八十七頃一十二畝
  五分零併人靑縣地十頃九十四畝四分三釐
  零雍正十一年併入靑縣地二十三畝四分併入呂
  鳳來認墾地三頃七十三畝八分一釐零
  雍正十二年併入顧元龍退出併徐呈芳開墾地共
  三頃九十一畝
  雍正十三年併入靑縣地一百七十頃四畝二分零
  併入涿州地三百九十一頃九十七畝二分零
  乾隆元年併入張名世開墾地二頃四十二畝七分
  五釐零
  以上共入地三千二百九十五頃一十畝五分八
  釐零雍正八年歸併天津縣地五十四頃八十九畝九分
  八釐零
  雍正九年除祝鴻業認買于益減水河堆壓地八十
  六畝七分八釐零
  雍正十年歸併靑縣楊士奇等地七十六畝併除
  迷失地三十六畝
  雍正十三年歸併鹽山縣地一百六十一頃七十六
  畝六分六釐零
  以上共除地二百一十八頃六十五畝四分二釐
  零乾隆二年實在地七千五百八頃二十三畝六分七
  釐共征銀一萬九千四十二兩六錢五分四釐零
  内征穀一千七百九十二石六斗三升二合零豆
  二百三十三石五斗三升七合零
  一起運銀一萬四千四百五兩九錢八分一釐零
  一存留銀四千六百三十六兩六錢七分三釐零内
  修理龍亭銀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知州俸銀八十兩州判俸銀四十五兩儒學俸
  銀八十兩吏目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磚河驛驛丞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大祭銀七
  十兩小祭銀十兩祭關帝廟銀四十兩鄕飮酒禮銀十六兩時憲書銀三兩行香𥿄燭
  銀一兩農夫工食銀十二兩孤貧口糧花布銀四十四兩八錢四分遞馬工料銀三百零三兩伍分三釐七毫六絲磚河驛驛站銀一千八百二十八兩六分零知州門子工食銀十二兩
  皂𨽾工食銀七十八兩仵作工食銀十八兩馬快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民壯工食
  銀三百兩轎夫工食銀四十二兩州判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三十六兩馬夫工
  食銀十二兩吏目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儒學齋夫
  工食銀三十六兩廪糧銀九十六兩膳夫工食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門斗工食銀二十
  一兩六錢磚河驛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吹手工食銀四十八兩更夫工食銀二十四兩火
  夫工食銀四十八兩庫子工食銀二十四兩斗級工食銀二十四兩
  舖兵工食二百十六兩禁卒工食銀四十八兩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五錢文武牌坊
  旗匾銀六十六兩五錢會試謄錄書手銀一兩埋事㕔祭祀銀七十兩津軍㕔門子工食銀
  十二兩河間府泊河㕔轎夫工食銀二十四兩河間府經歷門子皂𨽾馬夫工食銀三十六兩孟村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呂家橋廵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糧捕分府俸銀
  六十兩糧捕分府各役工食銀一百七十四兩磚河驛廵檢弓兵工食銀四十八兩孟村廵
  檢弓兵皂𨽾工食銀六十兩呂家橋廵檢弓兵皂𨽾工食銀六十兩會試舉入盤費銀三兩三
  錢三分三釐零
  南皮縣
  賦役全書原額地五千九百六十四頃八畝三分零
  雍正七年除節年旗圈攺撥下存民竈差莊等地共
  四千七百五頃九十八畝零共征銀九千二百七
  十七兩二錢零
  雍正八年請正疆域後併入天津州地五百二十頃三十二畝四分一釐零
  雍正九年至乾隆元年節年併入蘇爾太等
  旗五十六頃六十四畝七分零
  以上共入地五百七十六頃九十七畝一分一釐
  零
  雍正十三年歸併鹽山縣地三十一頃三十四畝四
  釐零
  以上只除地三十一頃三十四畝四釐零
  乾隆二年實在地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五十九畝九
  分零共征銀一萬四百三十兩五錢六分零内征穀六百九十一石六升六合零豆七十九石四斗
  七升二合零
  一起運銀六千七百七十兩二錢七分一釐零
  一存留銀三千六百六十兩二錢八分零内修理龍亭銀
  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天津道皂𨽾工食銀七十二兩轎傘扇夫工食銀四十二兩河
  間府新橋驛站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四錢八分二釐零河問府步快工食銀九十六兩知縣
  俸銀四十五兩門千工食銀十二兩皂𨽾工食銀九十六兩馬快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
  錢一民壯工食銀三百兩庫千工食銀二十四兩一轎夫工食銀二十四兩傘扇夫工食銀十
  八兩火夫工食銀四十八兩次手工食銀二十六兩斗級工食銀二十四兩禁卒工食銀
  四十八兩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
  馬夫工食銀六兩教諭俸銀四十兩齋夫工食銀十八兩訓導俸銀四十兩齋夫工食
  銀十八兩廪膳銀七十一兩三錢力分三釐零門斗工食銀址四兩四錢文廟社稷壇春秋
  二大祭銀七十兩祭關帝廟銀四十兩三小祭銀十兩鄕飮酒禮銀十二兩行香𥿄燭銀
  一兩遞馬夫工食銀五十四兩舖兵工食銀七十二兩河府遞馬夫工料銀一百五十一兩
  五錢二分八釐零主簿房舍銀十六兩更夫工食銀二十四兩孤貧口糧花布銀四十四兩
  四分農夫工食銀十二兩時憲需銀三兩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零會試
  謄錄書手銀三兩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五錢文武舉進牌坊旗匾銀六十七兩六錢六分六釐
  鹽山縣
  賦役全書原額地四千一百五頃八十七畝八分八釐零
  雍正七年除前經攺撥下存民竈差莊等地共原額
  地四千八十九頃六十二畝三分八釐零共征銀
  二萬三百一十五兩二錢九釐零
  雍正十三年併入滄州地一百六十一頃七十六畝
  六分六釐零併入南皮縣地三十一頃三十四
  畝四釐零
  以上共入地一百九十三頃一十畝七釐零
  乾隆二年實在地四千二百八十二頃七十三畝一
  釐零共征銀二萬一千五十三兩三錢七分七釐一起運銀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五兩二錢一分七釐
  一存留銀一千八百六十八兩一錢五分九釐零内
  修理龍亭銀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文廟春秋二大祭銀共四十兩祉稷山川春秋二
  大祭銀三十兩祭關帝廟銀四十兩又三小祭銀十兩行香𥿄燭銀一兩鄕飮酒禮銀十
  二兩時憲書銀三兩天津道快手銀七十二兩門子工食銀二十四兩津軍㕔皂𨽾工食
  銀七十二兩泊頭通判俸銀六十兩門子工食銀十二兩傘扇夫工食銀十八兩知縣俸
  銀四十五兩門子工食銀十二兩馬快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民壯工食銀一百九十
  二兩皂𨽾工食銀七十八兩仵作工食銀十八兩禁卒工食銀四十八兩轎傘扇夫工食
  銀四十二兩庫子工食銀二十四兩斗級工食銀二十四兩奉撥熟河同知壯丁工食銀三
  十兩景州管河州判壯丁工食銀二十四兩任邱管河主簿壯丁工食銀二十四兩吳橋管河縣丞壯丁工食銀二十四兩靑縣管河主簿壯丁工食銀六兩本縣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
  錢二分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教諭訓導俸銀八十
  兩齋夫工食銀三十六兩門斗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六十四兩膳夫工食銀十
  三兩三錢三分三釐零吹手工食銀二十四兩舖兵工食銀七十二兩農夫工食銀十二兩
  更夫工食銀二十四兩火夫工食銀四十八兩孤貧口糧花布銀十四兩六錢舊縣鎭廵
  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𨽾工食銀十二兩弓兵工食銀四十八兩羊二庄廵檢俸銀
  各役工食與舊縣鎭廵檢同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五錢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兩三錢三分三
  釐零文舉牌坊銀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六釐零文進士牌坊銀三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武
  進舉花紅旗匾銀共五兩武舉屬揚宴銀一兩三錢三分三釐零會試謄錄書手銀三兩
  慶雲縣賦役全書原額地五千二百二十一頃一十五畝七
  分九釐零
  雍正七年實存民竈差莊等地共五千五百三十九
  頃八十一畝六分三釐零共征銀一萬一千二百
  一十七兩五錢七分五釐
  乾隆二年實在地五千五百三十九頃八十一畝六
  分三釐零共征銀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七兩五錢
  七分五釐零
  一起運銀九千七百六十一兩三錢三分九釐零
  一存留銀一千四百五十六兩二錢三分六釐零内修理龍亭銀五錢修理文廟銀十兩春秋二大祭銀七十兩祭關帝廟銀四十兩三
  小祭銀十兩鄕飮酒禮銀十二兩行香𥿄燭銀一兩知縣俸銀四十五兩門子工食銀十
  二兩快手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民壯工食銀三百兩皂𨽾工食銀七十八兩轎傘
  扇夫工食銀四十二兩吹手工食銀二十四兩更夫工食銀二十四兩庫夫工食銀二十四
  兩火夫工食銀四十八兩禁卒工食銀四十八兩仵作工食銀十八兩斗級工食銀二十
  四兩舖兵工食銀四十八兩農夫工食銀十二兩教諭訓導俸銀八十兩齋夫工食銀三
  十六兩門斗工食銀十四兩四錢廩膳銀八十二兩六錢六分六釐零典史俸銀三十一兩
  五錢五分門子工食銀六兩皂𨽾工食銀二十四兩馬夫工食銀六兩孤貧口糧花布銀
  十七兩五錢貢生花紅旗匾銀二兩五錢時憲書銀三兩津軍㕔轎夫工食銀二十四兩
  天津道舖兵工食銀十二兩會試膝錄書手銀一兩五錢會試舉人盤費銀三兩三錢三分釐零文武舉進牌坊旗匾銀六十四兩九錢九分零遞馬工料銀三十一兩二錢零
  按畿輔通志天津府實在行糧地四萬一百三十
  三頃六十七畝七分八毫三絲五忽二微七纎四
  沙二塵二埃九𣺌七漠七湖每畝征銀不等共徵
  銀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兩七錢四分九釐一絲
  八忽六微四沙六塵六埃七𣺌五漠九湖四虚二
  澄七淸三凈内旗退地輸租銀一千兩二錢九分
  三毫四絲一忽五微一繊六涉五埃四𣺌一漠七
  湖七澄四淸八净側不攤征丁匠外共均攤丁匠
  銀一萬七千一百八十三兩六錢八分八釐四毫一絲九忽八微一沙三塵九𣺌九漠六湖六虚六
  澄三淸六凈六逡二廵共征銀一十萬一千一百
  八十三兩四錢三分七釐四毫三絲八忽四微五
  沙九塵七埃七𣺌五漠六湖九澄九凈六逡二廵
  米折穀二千七百五十七石六斗一升三合九抄
  二撮八圭六粟八顆三黍三稷八糠粟米二千
  四百三十三石六斗二升八合五勺四抄四撮八
  圭一粟八顆一粒八黍三稷一糠豆四百五十
  二石四斗一升八合一勺九抄九撮三圭六粟三
  顆三粒五黍三稷四糠五粃附關稅
  大淸會典天津關稅銀四萬四百六十四兩原額河西務三萬五
  千八百四十七兩二錢順治十三年減四千九百四十七兩二錢康熙元年移駐天津關併征天津
  道稅銀四千一百八十兩二十五年增五千三百八十四兩
  船料按舊倒每鈔一貰折銀三釐每錢七文折銀一分
  六尺一錢九釐補額四分餘銀一分七釐七尺一錢二分八釐補額六分餘銀三分一釐
  八尺一錢四分一釐補額六分餘銀三分一釐九尺一錢六分三釐補額七分餘銀三分
  一釐一丈一錢七分八釐補額八分餘銀四分一釐丈一二錢八釐補額一錢餘銀五分
  一釐丈二二釐五分九釐補額一錢二分餘銀六分一釐丈三三錢四分補額一錢五分
  餘銀八分一釐丈四四錢五分補額二錢餘銀一錢一分二釐丈五五錢六分二釐補額二錢七分餘銀一錢四分三釐丈六六錢七分三釐補額三錢五分餘銀一錢七分四釐
  天津海稅隨徵隨解歲無定額
  天津府海防淸軍㕔項下徵稅
  天左右三場原額地九十八頃一十九畝四分六
  釐二毫九絲
  康熙十六年奉文淸查出自首三場地一十頃二畝
  二分三釐五毫一絲二項共地一百八頃二十一
  畝六分九釐八毫每畝征銀一分四釐共征銀一
  百五十一兩五錢三釐七毫七絲二忽黑土課
  米折銀二百一十七兩八錢六分四釐七毫五絲例不攤丁匠
  雍正十二年利國場裁汰奉文歸併滄州鹽山二州
  縣黑土課銀五十一兩五錢
  以上二項共銀三百六十九兩三錢六分八釐五
  毫二絲二忽解部
  康熙十六年分奉文淸查出葦課上地一十六頃二
  十七畝八分每畝征銀二分共征銀三十二兩五
  錢五分六釐葦課中地四十八頃九十二畝三
  分每畝征銀一分五釐共征銀七十三兩三錢八
  分四釐五毫葦課下地九十五頃八十五畝八分每畝征銀一分共征銀九十五兩八錢五分八
  釐漁課下地三百一十七頃八十四畝五分一
  釐每畝征銀一分共征銀三百一十七兩八錢四
  分五釐
  以上各地共徵銀五百一十九兩六錢四分三釐
  六毫解部
  康熙二十七年奉文折入地丁奏册原額葦漁課地
  二千三百九十二頃二畝九分四釐八毫五絲四
  微一纎内葦課上地六百六十六頃四十七畝一
  釐五毫每畝征銀二分共征銀一千三百三十二兩九錢四分三釐葦課中地四百六十九頃七十
  畝一釐四毫四絲每畝征銀一分五釐共征銀七
  百四兩五錢五分一毫一絲六忽葦課下地七百
  三十五頃一十二畝一分二釐每畝徵銀一分共
  征銀七百三十五兩一錢二分一釐内於
  雍正六年奉文挑河佔去葦課下地二十五頃三十
  畝每畝除銀一分共除銀二十五兩三錢實在葦
  課下地七百九頃八十二畝一分七釐每畝征銀
  一分共征銀七百九兩八錢二分一釐漁課下地
  五百二十頃七十三畝六分九釐每畝征銀一分共征銀五百二十兩七錢三分六釐
  以上各地共征銀三千二百六十八兩四分九釐
  二毫七絲五微四纎一沙解部
  通共各項葦漁課并天左右三場共地二千九百
  五十三頃八十五畝一釐各徵銀不等連黑土課
  米折銀共征四千一百五十七兩六分一釐内除
  黑土課米折銀二百一十七兩八錢六分四釐例
  不攤征丁匠外實在蕭漁課銀三千九百三十九
  兩一錢九分六釐每一兩均攤丁匠銀二錢七釐
  共加丁匠銀八百一十五兩五錢一分九釐遇閫之年每兩征閏月銀七釐九毫共徵閏月銀三十
  一兩二錢八分一釐八毫解部
  附屯田
  元左翼屯田萬戸府至元二十六年二月罷忙右
  侍衞軍從人之屯田者别以幹端别十八里回還
  漢軍及大名衞輝兩翼新附軍與前後二衞迤東
  還戌士卒合併屯田設左右翼屯田萬戸府以領
  之遂於大都路霸州及河間等處立屯開耕爲田
  一千三百九十九頃五十二畝
  左右欽察衞屯田至元二十四年發本衞軍一千五百一十二名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及欽
  察屯田千戸所於淸州等處屯田爲田左手千戸
  所一百三十七頃五十畝右手千戸所二百一十
  八頃五十畝欽察千戸所三百頃
  左衞率府屯田至大元年六月命於大都路漷
  州武淸縣及保定路新城縣置立屯田爲田一千
  五百頃營田提舉司設立在大都漷州之武淸縣
  爲戸軍二百五十三民一千二百三十五爲田三
  千五百二頃九十三畝
  廣濟署屯田至元中以崔黄口空城屯田歲澇不收遷於淸滄等處後太司農等以尙珍署舊領
  屯田濟南河間平灤眞定保定各路屯夫併入本
  屯爲戸共一千二百三十爲田一萬二千六百頃
  三十八畝
  明北直𨽾衞所原額屯田兵一萬六十四頃二十五
  畝零嘉靖中額四萬三千六百四十八頃四十六
  畝零糧二十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一石五斗零
  萬暦中額新增并勘出首地銀四萬四百六十二
  兩七錢零秋靑草二十二萬一千四百五十三束
  谷草一百八十七束南直𨽾衞所屯田共二萬七千四十四頃四畝零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十八
  日保定廵撫汪應蛟奏海濵屯田試有成效酌議
  留軍併懇召民兼種以資兵餉以永固重地臣窃
  見天津葛沽一帶咸謂此地從來斥鹵不耕種間
  有近河滋潤種藝豆者每畝收不過一二斗臣窃
  以謂此地無水則鹻得水則潤若以閩浙瀕海治
  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爲稻田而一時
  文武將吏諸人無肯應命至今春始買牛制器開
  渠築堤一時並興計葛沽白塘二處耕種共五千
  餘畝内稻二千畝其糞多力勤者畝收四五石餘三十畝或種薥豆或旱稻薥豆得水灌漑糞多者
  亦畝收一之石惟旱稻竟以鹻立槁臣近廵歷天
  津親詣查勘據副總兵陳爕禀稱水稻約可收六
  千餘石薥豆可收四五千石於是地方軍民始信
  閩浙治地之法可行於北海而臣與各官益信斥
  鹵可盡變爲膏腴也夫天津當河海咽喉爲神
  京牗戸自倭警震隣開府設鎭署將增兵而其地
  益重今鯨波雖息内備未忘矧中原多事之秋尤
  未雨徹桑之日見在水陸兩營尙存四千人歲費
  餉六萬餘兩原無請給内帑俱加派民間欲留兵不免於病民欲恤民無以給兵臣嘗早夜熟思惟
  有屯田可成斯得足食長策然召募之兵非有室
  家婦子助計一夫不過耕種四五畝卽每收三石
  不過六萬石而可墾荒田連壞接畛奚啻六七千
  頃若盡依今法爲之開渠以通蓄洩爲之築堤以
  防水澇每千頃各至糓三十萬石以七千頃計之
  可得穀二百萬餘石非獨天津六萬金之餉可以
  取給卽以𠑽近鎭之年例省司農之轉饋無不可
  者且地在三岔河外海潮上溢取以灌漑於河無
  妨白塘以下多地原無糧差白塘以上爲靜海縣民地或五畝十畝而折一畝糧差不過一分八釐
  民願賣則給價不願則田仍給種於民情無拂就
  中經理得宜行之久遠可不謂國家萬世之利哉
  惟是地廣則墾治之難田多則耕種之難又招𢯦
  數千家而後皆任數千頃之地必羣聚數萬之人
  而後皆供數十萬畝之耕如地方千里爲田五百
  四十頃一面濵河三百開渠與河水通深廣各一
  丈五尺四面築堤以防水澇高厚各七尺又中間
  溝渠之制條分縷析大約用夫六十萬人而後可
  以成功無論北人慵惰惮於力作卽有南方善耕之人誰家集衆裹糧百十爲羣越數千里以從難
  成之役其富商大賈衣輕乘肥操奇贏坐收三倍
  又誰肯捐數萬金之資以勞形哉此闢地生財之
  說屢厪廟議而未睹成績也臣今爲計惟有用軍
  墾田以田分民軍能墾而不能盡種民能種而不
  必自墾軍有月糧而無僱値之費民無勞役而享
  可耕之田然後趨之若流水應之如赴聲策無便
  於此者然非見在水陸兩營之兵所能獨成也彼
  以四千之衆勤力於二萬畝之耕又三農之餘無
  廢其坐作撃剌之條其操畚鍤而從事於濬築所就能幾何哉臣聞天津兩衞官軍本爲防海而設
  後以海上無事騎憑陵遂調赴薊鎭防守至萬
  二十年來倭急則議留倭緩則議調旋留旋調
  展轉無常臣不得巳而有春秋遞防邊海之議葢
  防邊者一時之權宜防海者實祖宗之額制也今
  海波固稱暫寧薊門亦時當間暇世請以防海官
  軍用之於海濵墾地計左右兩營軍共六千併水
  陸兩營之兵總得萬人除人各耕種外每歲開渠
  築堤可成田數百頃一面召募邊地殷實居民及
  南人有資本者聽其分領承種少或五十畝多不過一二頃悉令倣照南方取水種稻本年開耕姑
  免起科以償其牛種器具之費次年每畝定收稻
  米五斗以後永爲世業其軍兵自種五畝每名定
  收稻米一石五斗其有父兄子弟願領種餘田聽
  各營中軍總哨及天津三衞官舍有率其子弟童
  僕願領者聽種之多不許過二頃數年之後荒地
  漸闢各軍兵且屯且練民間可省養兵之費重地
  永資保障之安邊境狼烽長靜兩營官軍嘗留屯
  可也萬一釁可虞復調春秋遞防可也葢薊保
  兩鎭原屬一體薊鎭有儆保鎭馬兵當不待調召徃援矧薊門與通灣咫尺朝發夕至其在津亦何
  異於在薊哉至於米粟漸多可支邊鎭之年例民
  居漸廣可實海邑之版圖并一切制置調度事宜
  容職次第區畫具奏非可以一端盡也先是二十
  五年春戸部奏覆天津廵撫萬世德題天津開田
  一事查山東之長山島遼東之干家莊俱係海墩
  曠地近因倭儆撥調軍士且耕且防不踰年而各
  獲萬計又查得天津沿海一帶節該科臣戴士衡
  徐元正並題膠河水淡可樹嘉禾撫按設法招墾
  秪因連値兵荒官無餘餉民無餘力坐視因循日久竟未奏效合候命下本部移咨天津海防廵撫
  都御史督行各該兵備道卽將各哨上環海荒田
  地南自靜海東至直沽永平等處并諭遠近軍民
  人等各自備工本盡力開種官給印照世爲巳業
  成熟三年之後方許收稅酌量地所獲花利每畝
  上地納穀一斗中地六升下地三升另項收貯專
  備海防餉費此外不許別項科擾如有力大能開
  墾鑿池濬溝築堤建閘並隨便經理不相牽制每
  歲終撫臣躬親廵督果有成效如長山鳥干家莊
  之補助軍餉者卽分别墾田多寡輪餉厚薄酌議賞格徑自舉行至於有力大能捐本倡率者另題
  優叙庶幾人自勸勉地闢而糧益增兵農兼濟上
  下相資計無善於此矣以上續文獻通考
  天津府志卷之十二終

知识出处

天津府志[乾隆]

《天津府志[乾隆]》

乾隆天津府志是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由天津府知府李梅宾主持编纂的一部地方志,共四十卷,分为三十六类,记载了天津府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该书是继康熙《天津卫志》之后的第一部天津地方志,也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天津府志。该书参考了《天津卫考初稿》等前人的资料,也收录了一些乾隆时期的新变化,如河道、城池、官署、寺观、学校、民俗等。该书对于研究清代天津的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梅宾
责任者
程凤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