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辅广” 相关
共 241 条 6 / 17
7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先生在给张洽的书信中说:“过去和朋友交谈,每每怪别人不理解我的意思,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最近才体悟到,很多人读书也罢,听别人讲话也罢,根本不曾用心去记,也不思考体会,以至于有人花了两年时间读《易传》,却连其中要紧的地方还记不住,这虽然可...
7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又说道:“最近与学者讨论,越发觉得张载先生读书必须背下来的说法,真是读书的捷径。先不论讨论的道理是什么,首先是能借此把心收回来有个归宿,不至于放纵。但是还需要精心专一钻研,把一本书全部理解透彻烂熟于胸,到完全没有不记得的地步时,方才去读另一...
7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又说道:“书只是要熟读,常常记在心头才有收获。孔子教人,强调的也是‘学而时习之’。如果不去时时温习,那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所以孔门弟子编撰《论语》,也把它这个放在第一条,如果能时时温习,将会逐渐明白。即使是非常难理解的,也一定会理解。”
7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必须要能背诵,方才算是精熟。现在所以记不住、讲不出,心里好像记住又未记住,都是不够精通不够纯熟带来的病患。如果懂得书中的意思,又都能记得,那当然很好。如果书中的意思没搞明白,只是能背诵,不久在不知不觉中,也能自然而然地相互触发,明白了这...
8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先生在答复吴必大的书信中说:“这里也有十几个朋友经常相互讨论学问。此前大多读书不仔细,往往都没有用心去记,所以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时间久了就都忘了。现在少不了从头熟读,如果能一遍遍记得牢固清楚,那么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也已经粗略地掌握...
81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又写信说:“这里有十几个朋友,但很少有善于读书的,只能先让他们熟看注解,先从头到尾通读,再慢慢思考其中的含义。读书只需要抓住本来的意思,不要东拉西扯,像这样才能慢慢读出些头绪。不过我也担心这样会把小秀才变成老学究,又办不成什么事。”
82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因而谈到读书用功的难处。诸位觉得大部分书都浅显易懂,不肯用心。我过去曾经下过不少苦功,反复思考其中的道理,就像走在危险的独木桥上,差别只在毫厘间,一脚踩不稳就会跌到桥下,所以非常用心。五十岁以后渐渐觉得心思和精力不足了,虽然看见道理仍然在细...
83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看文字,一定要进入到里面用心思考一番。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脱离开书本。如果只是大略地看过,恐怕终究也离不开书本,自己内心又不能放下啊!
84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凡是看文字,刚开始看时心思游走不定,对义理的理解也不确定。直到对道理看定之后,才算入门。必须反复体会到烂熟于心,才可以灵活运用,不只是看文字。这就像残酷的官吏执行严刑峻法,没有一点人情,一直要执行到底。如果只是这样随随便便地看完,又有什么滋...
85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又说:“我曾经说过,看文字要像法家一样严苛,才能把道理领会到尽头。我也只是下得了苦功。”
86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大致上读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下死功夫。直到悟出道理是自己的,才能停下来。”先生讲这些话来告诫学者,言辞非常严厉。
87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看书就像捉贼,要知道案发的地方。一文钱以上的赃物、罪行具体情节,都要细细地勘查出来,不要只捉摸一个大概。就算知道这个人是贼,却不知道他是怎么作案的,也不行。读书要体会到亲切的地步,理解要分辨得清楚明白,这样读书才能使自己真正受益。
88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大体上我们读书的毛病,都是过于浮浅急躁。在道理上刚刚有点见解,就自以为说得通。所以有个说法并不困难,而在认识上却日渐浮浅,现在就要痛下决心,严格戒除。
89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探究义理,如果只是说过一遍了事,那就办不成事,必须是常常拿来认真思考道理才能有所收获。道理看过后,要时不时再拿出来思考一遍,下功夫思考后还想不通,就暂时放下,等思路清晰时再拿起来。这样久而久之,理解自然通透。延平先生曾说:“道理必须是白天领...
90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 类型: 正文
读书做学问必须不怕麻烦,细心去理解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果说自己有捷径,那必然是误人的大深坑。还不明白道理的时候,就像东西被重重包在里面,没法一下子见到。必须是今天去掉一层,又见到新的一层;明天去掉一层,又见到新的一层。去掉了皮才能见到里面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