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189条
事件
136条
专题
53条

检索条件

共 189 条 1 / 13
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同治七年(1868年)闽海关设立海务部,由巡工司领导,负责管理船舶出港及港内灯塔、浮筒等助航设备,兼管气象测录。
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五年至八年(1879—1882年)上海海关先后在福建省沿海口岸、岛屿的海关所属机构建立6个气象测候点,由英国人和法国人管理并供应仪器,开始用仪器观测气温、雨量、风向、风速等。6个测点为:牛山岛(25°25'56〃N、119°56'25"...
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六年(1880年)一月闽海关设立福州海关测候所,所址设在福州仓前山泛船浦。
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六年(1880年)闽海关设立厦门海关测候所,所址设在市区偏西方海后滩“厦门新关”内(24°26'N、118°04'E,海拔高度4.9米),由理船厅(1927年改称港务课)海务处灯塔司的外勤人员兼职气象测候工作。气象仪器安装在海关旧院仓库...
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十三年(1887年)厦门海关测候所升旗台迁址鼓浪屿弥勒山(后改称升旗山)。
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三十年(1904年)厦门海关测候所增加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力、雨量、气温、气压、水位、海浪等较系统的观测项目。
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海关总署颁发《气象工作须知》,福建地区海关测候所开始执行统一的观测制度。
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闽海关另在福州南台岛建有测候所,只有气温记录。
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宣统元年(1909年)厦门海关大楼建成后,百叶箱放在大楼底的走廊,雨量筒放在楼顶平台上,风标挂在旗杆上。每天6—18时,每3小时观测一次,有时增加21时、24时、凌晨3时三个时次观测,每月的观测簿和月报表送一份给上海海关总署。
1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民国14年(1925年)10月由天文学家余青松博士策划,在厦门大学开设气象课程,并设立气象台,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由杨昌业授课并主其事,是福建省自办的最早的气象机构。从建立起,每月出版《厦门气象》一卷,刊登常规气象资料。
1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民国22年(1933年)10月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上海一广东航线,福州、厦门为航线中途站,测候工作由值班无线报务员兼任,并在厦门设立高空测风站。气象测报每小时一次,必要时改为半小时一次。从飞机起飞前两小时开始,到飞机到达目的地后停止,测报内容为...
1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民国23年(1934年)福建省政府按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授命省教育厅筹划建设福建省气象测候工作,并派员参加竺可桢开办的中央科学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学习。
1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民国24年(1935年)7月省教育厅委派东北大学研究生林龚谋筹建福建省立科学馆测候所,地点设在解藩路(今鼓屏路省粮食厅内,26°05'N、119°18'E),其规模相当于二等测候所,每天观测8次。1939年后改为每天观测3次,是国民政府举办...
1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民国24年(1935年)7月省教育厅设立南平测候所,所址设在梅峰园,后搬迁过两次,为二等测候所,由于迁站频繁,海拔高度变化较大,资料比较性差。
1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气象志 | 类型: 环境事件
民国24年(1935年)11月闽海关设立三都澳海关测候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