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9条
析出资源
89条

检索条件

共 89 条 3 / 6
31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关于老子思想中“啬”的讨论。啬,在老子的语境中,意味着收敛、蓄积,而不是过分或吝啬。老子认为,治人事天应该遵循啬的原则,即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资源和精力,而是要积蓄力量,早做准备。这种早做准备的态度被视为重积德,即通过不断积蓄力量来...
32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庄子书的情况。其中包括内篇养生第三、外篇天运第十四、论修养、论道教等。
33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道家思想中的“因”概念,认为“因”是君子的纲领。虚无与因应并用,变化无穷。虚无是体,因应是用的含义。在讨论“庖丁解牛”的典故时,提到“恢恢乎其有余刃”,解释说这是因为庖丁眼中没有全牛,而是熟知牛的生理结构、筋骨连接、骨节等,因此能...
34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两个问题。首先,关于“各有仪则”的定义,认为庄子的观点比董仲舒等人的观点更合理,因为“各有仪则”更像是指万物自身的规律和法则,而不是指需要通过教化才能形成的本性。其次,对于庄子的“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这句话,认为庄子的...
35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庄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包括宇宙运行、人类行动的动力以及自然界的相互影响等。他质问了一系列问题,探索着事物的本源和真相,表达了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行为的独特见解。庄子的才华高超,以他的智慧和洞察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他...
36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先生提到了《参同契》,义刚问他它是否是真正的龙虎上经,先生表示不是。他解释说,《参同契》是后人伪造的经书,是以魏伯阳的传记中提到的“龙虎上经”为蓝本制作的。他指出其中存在错误的地方,比如虚危去一词的错误解释。他还解释了《参同契》中...
37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先生表示仙人不是真正永恒不死,只是逐渐消融而不为人察觉。他们能够炼化他们的形体和气息,使废渣消融,只留下清净的气息,因此能够升腾变化。先生指出历史上所说的仙人如秦汉时期的和国初时期的钟离权吕洞宾等后来都不再出现了。先生提到修养和般...
38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先生认为道家最初只强调清净无为的理念,认为这种修行可以带来长生不死。然而,后来人们却只关注长生不死这一方面,将道家变成了专门处理厌禳祈祷的巫祝之学。先生对此感到遗憾,并认为道家学说出自老子,但现今却流传着与释氏的教义相混的情况。他...
39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六的情况。其中包括释氏等。
40
释氏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和道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杨朱和墨子的学说虽然与老庄的学说有相似之处,但不足以动摇老庄的地位。而佛教的学说则源于杨朱和老庄的学说,但经过演变和发展,已经变得更加精妙。然而,佛教和道教在后来...
41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七的情况。其中包括本朝一、太祖朝、太宗真宗朝、仁宗朝、英宗朝、神宗朝、哲宗朝、徽宗朝、钦宗朝、高宗朝、孝宗朝等。
42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本朝一的情况。其中包括太祖朝、太宗真宗朝、仁宗朝、英宗朝、神宗朝、哲宗朝、徽宗朝等。
43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汉高祖和本朝太祖的治国手段,强调了去除弊法、因循旧制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做事应先抓大纲,不可只注重细节,英雄手段应如王介甫般不拘小节。此外,作者还谈到了国初下江南时攻城不下的原因以及秀才立虚论事、朝廷哄哄哄的弊端。最后,作...
44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秦汉以下至本朝太宗真宗之朝的治理问题。虽然太宗真宗之朝有为而不为,但君臣之间只是写字作诗,糜费巨万计而未做成一事。仁宗有意于为治,但资质慈仁而不甚通晓用人,骤进骤退,终不曾做成一事。然而,百姓戴之如父母,契丹初陵中国,后来却服仁宗...
45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八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认为章献不及宣仁仁宗的德行高尚。然而,章献却辅佐仁宗,之后便渐渐没有了事情可做。先生解释说这也是因为仁宗本身的才能出色,加之太平时期漫长,宫中宽松。例如,如果考虑到雇佣乳母的事情,宣仁并没有关注,而这一事情反而比不上章献的重视。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