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6条
作品
46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6 条 1 / 4
1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柯坪县丘达依塔格石器遗址出土。石质。器形呈新月形,刃厚约0.5厘米,面部开刃,长9.8、宽3厘米,一端尖锐。器身经过打磨,表面平整,刃口磨制锋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阿克苏砾石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
2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柯坪县丘达依塔格石器遗址出土。石质。长21、宽12、厚7.4厘米。打制石器,底部有砍砸痕迹。顶部有肩,头部伸出,短而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阿克苏砾石文化的典型器物代表。
3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汉代。 1985年温宿县博孜墩墓群第 41号墓出土。炭精质。化妆棒长 5.2、宽1厘米,呈圆锥形,尖部呈钝形。眉石上有穿孔,有磨损的凹槽。
4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唐代。1999年柯坪县牙依德梯木烽火台出土。灰质砂岩。直径56、孔径4、厚7厘米。使用面上有阴刻磨齿纹。石磨是古代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农具。
5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45.9、口径29.9厘米。敞口,高领,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肩耳。器型硕大,是目前新疆境内考古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件。口部有高而上翘的流口,便于倾倒液体。口、颈部绘赭色三...
6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粗红陶。高26.8、口径14.2厘米。敞口方沿,流部高翘,鼓腹,平底,腹部有一周胡须纹,为炊煮器。
7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11.4、口径23.4厘米。单耳,内外口沿饰一圈紫红色宽带纹,内饰十字纹。同样的陶钵在克孜尔水库墓地中也有出土。
8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18、口径19.7、厚0.4厘米。敞口,圆腹,圜底。颈腹部装饰紫红色菱格纹。菱形格的图案是龟兹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在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发现最多,壁画中的佛教故事都绘在彩色菱格内。
9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青铜时代。1990年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21、口径17.5厘米。手制。敞口,束颈,鼓腹,圜底,底部附加一层粗砂泥皮,有烟炱痕迹。颈外施一周紫红色条带纹,颈下有三组田字纹。
10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汉代。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第41号墓出土。夹砂灰褐陶。高13、口径17.3、壁厚0.4厘米。敞口,束颈,单耳带流。这一时期的陶器流口已经变得尖而平直,不同于早期。
11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汉代。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第 41号墓出土。泥质灰陶。高 5.2、口径 13 . 5、底径 8.5厘米。直口,束颈,鼓腹,圜底。
12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唐代。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出土。夹砂粗灰褐陶。高8、口径20、底径9厘米。敞口,假圈足。器内壁呈黑色,器外壁由上而下,上沿装饰藤草纹,主体纹饰为有翼马首龙身图案,器底为卷草纹。器内壁浅浮雕一人背影,双手高举过头顶,身着通身长袍,脚蹬尖足靴。
13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唐代。 1989年新和县克孜勒协尔古城出土。泥质黄陶。高 20.8、厚1.3厘米。管形子母口,是古城的地下排水设施构件。
14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唐代。新和县羊达克库都克烽燧出土。泥质红陶。高7.5、宽3.9厘米。陶猴全身阴刻毛发,面部刻画细腻,表情丰富。母猴呈蹲跪姿,神态安详,两眼平视前方,颈部带项饰,怀抱一小猴呈哺乳状。整个陶塑造型生动有趣,突显一种母子亲情。
15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 类型: 器物
唐代。1976年温宿县拱拜孜乡出土。夹砂红陶。泥条盘筑法手制。高135、口径45、腹围420、底径45、壁厚2.3厘米。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唐代陶缸中腹围最大的一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