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827条
析出资源
356条
图表
355条
专题
80条
作品
35条
实物
1条

检索条件

与 “” 相关
共 827 条 49 / 56
721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过年。为一年中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节日。旧社会家家在这一天设香烛酒果,拜祭天地、祖考,燃鞭炮,穿新衣,食水饺。水饺要头一天包好。节日不准扫地、汲水、动刀剪。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未成年幼儿压岁钱。早饭后亲友间互相拜年,...
722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日,亦称灯节或上元节。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残灯。是夕各家均食元宵,悬灯结彩,争奇斗异,老幼皆着盛服街游,谓之“走百病”。十四、十五、十六日3天,人们到村外拾柴、点火、迈火堆,谓之“烤百病”。节日期间燃放花炮。民间文艺...
723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二十五日。寅时在室内、院内以土灰划圆圈谓之“打囤”。内置钱币或五谷杂粮,用砖石压盖,籴米积薪谓之“添仓”。或以饱食美肴,象征添仓。有添仓二十五,小米干饭熬豆腐之俗。
724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二月初二,俗传“龙抬头”。早起以土灰撒地至水滨,谓之“引龙”。此日食煎饼,谓之食“龙鳞”;食水饺,谓之食“龙耳”;理发,谓之剃“龙头”。沿续至今。
725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春时,有吃萝卜、吃春饼习惯,称“咬春”。意为大地回春,农忙季节已到来,此俗现仍流行。
726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节有踏青扫墓食水饺之习。节前五、七日各乡民到墓地添土、挂纸钱、焚香、化纸、燃炮、祭祖先。解放后城乡人民团体及机关、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群众仍有添坟纳土、烧香化纸、祭祀祖先的习俗。
727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旧有馈角黍(粽子)、饮菖蒲酒、贴符插艾之俗。以五色线、红布剪葫芦、缀儿女衣肩,以避“五毒”等旧习,今已革除,但仍保留吃粽子习俗。
728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六月初六日。有“六月六,看谷秀”谚语,民间多在此日晾晒衣服。
729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月初七日。传说牛郎织女是夕相会于天宫鹊桥,乡间少女趁此向织女乞求智巧。于前夕以盆盛水置院中,至日漂针照水之影,谓之“投花针”。是夕复陈瓜果,祀天孙。有以铜盆盛水,置葡萄架下,窥百鸟搭桥,闻织女泣声的迷信活动。解放后,此俗已不复存在。
730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七月十五日,亦称“中元节”。设祭祖考,谓之“麻颗”。以占穑事之将成。佛教寺院设坛,吹鼓、诵经斋鬼,谓之“盂兰盆会”。入夜以大西瓜削成莲瓣形,插蜡烛燃放河灯、烧纸船、放焰火救饿鬼、超渡亡灵。解放后,此类迷信活动已全部破除。
731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秋 吃秋饼、肉饺,谓之“添秋膘”。
732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八月十五日。晚间于庭院用月饼瓜果祭月。全家宴饮赏月。解放后,祭月习惯已除。是日晚有烙糖饼,食月饼、瓜果赏月之习。节日期间,亲友送月饼、水果、酒以祝贺“圆月”。
733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旧时人皆蒸糕相馈,酿酒追节。文人雅士登高赋诗,此俗久不复存。1989年天津市政府定此日为“老年节”,表彰尊老敬老行为,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
734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寒衣节 十月初一日。亦称“鬼节”。民间焚烧纸衣祭祖先,谓之“送寒衣”。
735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初八日。是日清晨食“腊八粥”,以祭祀万物之神。并用此粥抹于果树,喂食禽畜,以祈谷丰畜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