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永修县” 相关
共 1736 条 107 / 116
1591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大都为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歌曲。有“栽禾歌”“耘禾歌”“车水歌”“耙田歌”等等,既有齐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
1592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大都是玩灯彩时唱的民间小曲,唱时载歌载舞,形式活泼,主要有“卖花调”“贩茶”“谢茶,船灯歌”等。
1593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它在民歌中的比重很大,词曲较固定,有时歌词长达数十段,如“十二月怀胎”“十劝“十送“十绣”“绿英姐”“梁祝”等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芹唱等等,旋律婉转流畅,优美抒情。有些富于表演的小调,往往被用作灯彩舞蹈时的表演唱。
1594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繁重的集体劳动中利用它的旋律来统一步调的歌曲,曲调简练,节奏性强,大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
1595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武宁采茶戏,主要流行于柘林、白槎,永兴、燕坊、虬津、艾城、立新等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绣鞋记》《荞麦记》《血衣记》《血掌印》《珍珠塔》<四姐下凡》等,是我县流行最广的剧种。
1596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新建采茶戏。主要流行于马口、三角、吴城、立新以及滩溪等地,保留剧目有《三女图》、《大清官》、《全家福》、《合明镜》、《山伯访友》等。
1597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即靖安采茶戏。主要在滩溪、立新流行。保留剧目有《鱼网会母》《卖花记》《荷包记》《南瓜记》《双贵图》《三女图》《秦香莲》等。
1598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黄梅戏自六十年代起在我县艾城、梅棠、白槎、江上、虬津、江益等地流行。
1599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法嗣青原系,相传历经石头仙、药山惟俨、云岩昙晟,传至洞山良价。曹洞宗即由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筠州洞山(宜丰县)抚州曹山(宜黄县)所创,称为曹洞一世祖。良价之师云岩昙晟即为“建昌王氏子”;而曹洞二世道膺禅师,又是云居山真如寺唐朝早期住持之一,...
1600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源出南岳系。为镇州(河北正定)临济院义玄禅师所创。清代真如寺晦山戒显为临济第三十三代世祖。康熙时的蟠龙寺(即本县马融寺)觉华和尚和庐山归宗寺迦临明音皆师承晦山。清末真如寺本来长老,为迦临明音之弟子,传法临济。
1601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珠 汉元和三年(86年),海昏县出明珠,大如鸡予(鸡蛋),围4寸8分,因此艾城东十五里青树湾亦名珠溪。
1602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唐显庆四年(659年),白鸟集建昌城。
1603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万历二年(1574年),“建昌二月雨,蓝色”。
1604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万历十四年(15 86年),有巨蛇,一角六足,如鸡距,不噬人。传说蛇六足者名“肥遗”。
1605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二月,县儒学桂花结子。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甘泉乡王佑庵培园塾中,桂花结子。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