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彭泽县” 相关
共 1095 条 61 / 73
90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有“新春大似年”之说。这天,家家摆设茶叶、稻谷、青菜三物,焚香鸣爆,称为“接春”。另用红纸写:“迎春接福”四字,贴于中堂或门首,以示得福,旧俗立春前一日,为土牛挂彩,到期县官率僚属迎春,亲自扶犁,三推而止,然后用鞭子打碎土牛,叫“鞭春”。打...
90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春节。这天,家家户户很早起床,鸣放鞭爆,名曰“出天方”。意为开门大吉,万事如意。清晨,儿童着新衣,往长辈家拜年,必获糖果而归。成人相见,则拱手道贺,互祝吉利。客来,敬之以糖茶熟蛋,名曰“捧元宝”。建国后,将农历年改为春...
90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三,全县大部分地区,对头年死去的人,叩灵祭奠,携带香纸、金花、鞭爆前往,叫做“拜座”。
90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七,农村户户都烧门前纸,并有:“烧了门前纸,男人做买卖,女人做针黹(音纸,女人做针线曰针黹)”之说。意思即初七已过,男女都要各务本业,劳动营生。多数村庄,使儿童涂花脸,手执刀叉,鸣锣击鼓,往来呼噪,挨家挨户追赶,名曰“赶野猫”、为...
90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灯节”。往年邑民轮供灯会,有采茶、踩船、蟹、蚌、太子、鳌山等名目。城中四门不禁,鼓乐喧天,歌舞达旦,青年们赤膊游龙,每以鞭爆盘于龙头,点燃后,火花四迸,旁观者又以火花向之注射,虽灼肌肤,亦所不顾,往来欢呼,名曰...
90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相传这一天蛰龙开始苏醒,称为“龙抬头”。又传说这天为土地神的生辰,城乡群众,分别在居住之地举行祭祀,名曰“土地会”,男人参加,整洁衣冠,置办祭品,有的村庄还请道士设香案、作法事,以求一方平安清吉,仪式完毕,参加者齐集会餐。...
90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十五,民俗相传这天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农村居民,多在这天做蒸米粑或糕粑,名叫“花朝粑”。一些爱热闹的男女,还在树林里,以彩纸挂树枝上,焚香鸣爆,供以米粑,敬祀花神。少女们喜欢以彩帛饰于鬓发之间,以期博取花神之喜爱而赐以幸福。传...
90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三月初三,民间认为这天是灾星邪鬼降临的日子,农村妇女,清晨去野外剪野生小蒜和粉做粑,名曰:“打鬼粑”。认为吃此粑,可以驱邪逐鬼,消灾免难。
90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家喜于门前悬挂新柳。在此之前群众即开始扫墓活动,在祖先坟前焚香烧纸,鸣放鞭爆,献牲礼酒食,并在坟上挂纸花,压纸钱,同时铲除墓地周围杂草,在坟上培土堵洞,祭奠后的肉食酒类,儿童集食,以祈祖佑。现机关、团体、学校,亦多在此日拜祭烈士陵墓,以寄...
91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四月初八,佛教善男信女,多往寺庙焚香礼拜,迄今农村中,仍然有不少佛教徒和信佛群众十分虔诚参加这种宗教活动。民间传说,这天下雨,主当年大涝;天晴主当年大旱,阴天主好年景。
91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称为大节。这天家家以艾蒿菖蒲挂门首,说是“艾虎除妖,蒲剑斩鬼”。传说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而死,民间用箬叶裹糯米,古称“角黍”,俗称粽子,投江祭奠,又以雄黄和酒,家人遍饮,并将此酒洒于墙脚壁角,以避蚊蚁兼除疫疾。江...
91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相传为城隍生日。前三天扫道清尘,演戏庆寿;临期,抬城隍塑像出巡,满街结彩,香案迎神。此风盛于清代。民国8年(1919)以后,即不复举行。
91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秋前的第一个逢卯日,叫做卯成日。农民多于此日擀面做粑,摘取新稻,祭祀天地祖先,名曰“尝新”。有些地区,还抬神像,敲锣打鼓,巡行田野,意为驱逐禾瘟,祈求丰年,现在此风已废。
91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为七夕,又称七巧,相传牛郎织女,此夕在天河鹊桥相会。民间做粑,拜祀牛女双星,纪念这一对忠贞夫妇。
91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设祭敬祖,入夜请道士念经,赈济孤魂。建国后,科学知识普及,道士念经赈济孤魂的活动,不禁自止。拜祭祖先之风,依然存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