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宁波市海曙区” 相关
共 908 条 61 / 61
901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宁波滩簧(串客)原俗称串客。初流行于鄞县、奉化一带,后扩大至镇海、慈溪和舟山地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田头山歌、唱新闻基础上逐步发展。最初为坐唱,有的无乐器伴奏,有的仅一把胡琴、一副鼓板和一面小锣,亦无动作表演。内容大都是当地...
902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由数名儿童或大人扮演古装戏剧人物角色,立在四方形木阁子上,由大人抬着行走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扮演者各饰某一传统戏曲中人物,根据剧情组成造型,固定在抬阁支架上。抬阁由2到8人扛着游动。解放后木阁逐渐变为手推车,现多由汽车代替。抬阁上街表演是现...
903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舞龙习俗,原有祈年的意思,以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在海曙地域盛于唐宋,流行“百叶龙”。绘制一个雄壮威武的龙头,朵朵荷花紧紧相扣组成龙身,花瓣变成鳞甲,蝴蝶成抖摆的龙尾,片片荷叶则成朵朵白云。舞龙者十数人或数十人,时跃时奔,神形毕露。解放...
904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舞狮表演者在锣鼓音乐声中,装扮成狮子模样,做出狮子各种形态动作。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境内每逢元宵佳节、迎春赛会、开张庆典等喜庆节日和活动,都喜敲锣打鼓,舞狮助兴。解放后,海曙区舞狮活动不多,逢大型活动,主要请宁海等地民间舞狮队表演。
905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由篾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
906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习俗。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最初一些街旁茶馆在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后渐成气候,形成灯市。解放前,海曙民间自发而规模大小不一的“行灯会”,年年皆有。解放后区文化馆数次组织大型灯饰展览活动,以“月湖灯会”最...
907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海曙民间喜庆节日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广受群众喜爱。踩高跷者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
908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 类型: 专题知识
大头娃娃亦称大头和尚、大头舞、跳罗汉、罗汉舞,旧时流行各地,海曙也盛行。多在节日或喜庆活动时表演。表演形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都由两人扮演。一人饰和尚(男),头戴纸质大头面具,手持蒲扇或拂尘;另一人饰柳翠(女),手执巾帕。两人相互追逐戏舞,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