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城厢区” 相关
共 1191 条 3 / 80
3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莆田市城厢区的植物资源,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木本被子植物等多个类型,共计120科、508种。其中,重点列举了各科的代表性植物,并简单描述了它们的特点。此外,还提及了一些常见的野生动物种类。
32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莆田市城厢区的野生动物资源,包括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鱼类和昆虫类等。其中提到了具有国家二至三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共12种,并列举了部分动物种类。
33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城厢区自然灾害的情况,包括洪灾、旱灾和风灾等。洪灾是该地区主要的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木兰溪下游地区,受到暴雨等因素的影响。旱灾则以秋冬连旱为主,影响范围较广。风灾主要是台风的影响,每年7月至9月为高峰期。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大风...
3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城厢区洪灾的情况。该地区地处木兰溪下游易涝区,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居委会为洪涝地带,全区耕地洪涝面积占比很大。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洪灾,较严重的年份有1956年、1958年、1963年、1973年、1983年、1988年和1990年...
35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城厢区旱灾的情况。该地区面临春旱、夏旱和秋冬旱等不同季节的干旱。春旱较少见,主要为夏旱和秋冬旱。干旱影响范围广泛,出现机会最多。1954年至1994年间,春旱、夏旱和秋冬旱都频繁发生,其中特大旱灾也时有发生。
36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城厢区风灾的情况,主要是台风的影响。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台风高峰期,受影响最严重的月份为5月和11月。台风来临时常伴随狂风、暴雨,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对区境造成严重危害。另外,境内大风也以每年7~9月份居多,分布由平原向...
37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介绍了城厢区的地震灾害情况。该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部分,历史上曾受过强烈地震的影响,造成严重损失。在1971年至1994年间,区境内出现小震活动共19次,震级在1.5级至3级之间。
38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新石器时代,城厢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聚居闽越族先民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秦汉以后,中原人民南迁,部分进入区境内定居。民国时期,民众生活困苦,瘟疫流行,人口大量外流,增长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素质、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39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人口总量从1964年的82908人增长到1994年的152759人,密度也逐渐增加。在分布上,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厢镇等地区,而农村人口则分布在郊区和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荔城街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
40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人口总量从1964年的82908人增长到1994年的152759人。宋、明时期,城厢为莆田政治文化中心,教育发达,交通相对便利,人口更加集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41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篇记述了城厢区人口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人口规模、人口变动、人口构成、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
42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城厢区人口规模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
43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人口总量的情况,从宋、明时期开始,城厢成为莆田政治文化中心,人口逐渐增长,并在清代时期扩展至四厢、20街、3市、58巷、2堤、18村,总人口达3万多人。在民国时期,城厢人口占莆田县总数的7.90%,达到49978人。中华人民...
44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人口分布随着时间和区域的变化而变化。早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厢镇等地区,而现在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荔城、凤凰山等街道,农村人口则分布在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荔城街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万人。
45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城厢区人口分布与密度的情况,在唐以后的时期,人口由山区向城镇中心转移,民国时期境内人口主要散居在城厢镇以及几个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内的几个街道,而农村人口主要分布在乡镇和农村居住区。随着城厢经济的快速发...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