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567条
析出资源
2179条
图表
387条

检索条件

与 “地方史志” 相关
共 2567 条 111 / 172
1651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气候上的季节是根据实际的气候变化情况划分的。气象上采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0℃和22.0℃,初、终日期分别作为统计春夏秋冬四季的起止日期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本县四季的划分,详见表1—15。
1652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全年日照时数4374小时,实际日照时数平均可达1761.8小时,占可照时数40%。
1653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年平均气温为17.1℃左右。境内东南与西北气温相差不到1度。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6℃。谷地气温较高,比同高度的平地、丘陵要高1℃左右。
1654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据乐安县气象站资料记载:本县1957年至1980年出现初霜的平均日期是11月22日,最早出现的是10月29日,最晚出现的是12月15日。终霜平均日期为3月7日,最早终霜日期是1月24日,最迟终霜日期是4月3日。本县各地的初、终霜日期困地而异...
1655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处于华南与华东地区相邻地带。冬季一般以偏北风为主。春秋两季,风向多变。其各月平均风速,以春夏两季较大,秋冬两季较小。风力一般在2—3级,因四境环山,外来强风多被高山阻障,使风力减弱。最大风力也出现过6—8级。
1656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地温与气温变化规律大体相似,只是量不同而已。本县年平均地温为19.5℃,比气温高2.5℃,最冷月同样在1月,平均地温为6.3℃,比气温高1.5℃,最热月在7月,其平均地温比气温要高4.4℃。本县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966年8月29日,高达71...
1657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1957—198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657。1毫米(县城)。年平均径流总量约为24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71天,最多为214天,最少为134天。1年中雨量最多是3—6月,最大月雨量达574毫米,7—10月雨量较少,最少只有9.2...
1658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根据本县历史长期观察,对植物、动物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和节候的反应,所出现的物候现象。
1659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作物候懵里懵懂,清明下种;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处暑在月半前(7月半),切莫荒去田,处暑在月半后,切莫去种豆。林木候苦莲子落得早,春季回暖早,落得晚,回暖迟有倒春寒;樟树发了芽,以后春寒少。花草候雨水后,桃、李、梨花放;清明...
1660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燕子来得早,回春早;蜘蛛倒结网,会涨水;猪啣柴,天气将冷;蚂蚁搬家会涨水;蛇出洞,会大雨;蛇过水,会涨水;蚯蚓滚沙,大雨泛沙;蜻蜓低飞,有大雨落;水鸟刮刮叫,大雨必定到;鸦雀成群叫,下雪的征兆;鸡在高处啼,雨止天要晴等等。
1661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正月初一打了霜,一斗谷子一只秧;青石回潮会下雨;盐罐回潮会下雨;厨房不出烟,天气就要变;灶灰湿成块,下雨下得快等等。
1662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乐安土地面积2412.59平方公里,折合为361.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0.7%,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6亩。其产量分为高中低三等。高产田多是乌泥田、乌丁泥、多沙泥、泥田、夹沙田、潮沙田等。其特点是土层深厚,土质疏...
1663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乐安土地面积2412.59平方公里,折合为361.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0.7%,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6亩。其产量分为高中低三等。高产田多是乌泥田、乌丁泥、多沙泥、泥田、夹沙田、潮沙田等。其特点是土层深厚,土质疏...
1664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乐安土地面积2412.59平方公里,折合为361.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0.7%,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6亩。其产量分为高中低三等。高产田多是乌泥田、乌丁泥、多沙泥、泥田、夹沙田、潮沙田等。其特点是土层深厚,土质疏...
1665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林业用地有278.4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77.1%。现有林地面积138.358万亩,占林业用地50.5%,农业人口平均6.7亩。活立木蓄积量为418.3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2%。疏林地39.7万亩,灌丛林3.87万亩,待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