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卓尼县” 相关
共 733 条 13 / 49
18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耕地土壤有7个土属,15个土类,22个土种。根据不铜土种,耕地可分为5个大类:有黑土类、红土类、红胶土类、黄土类、青土类。县境种植业历史悠久,经千百年种植遴选,适宜境内自然栽培生长的农作物品种大体可分为四类: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药...
18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31年(1942),卓尼县境耕地总面积为205537亩,其中川旱地71026亩,占总面积的34.55%,山坡旱地134511亩,占总面积的65.45%。据《甘肃省各县市局耕地分类表》。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卓尼为牧业县,将部分山荒...
18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新式机具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推广和应用,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部分地区,对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机播和条播,地膜种植也正在不断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化肥的应用在农作物栽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8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农业生产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耕作制度原始。千百年来,耕地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进行。翻地、耱地、施肥、播种、除草、松土、收割、拉运、复耕、打碾等环节,耕作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自50年代起,不断引进推广双轮双锋犁、山地步犁、播种机、风...
18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投入,健全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群防群治网络,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植物保护得到重视。
18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落后传统逐步得到改变,“庄稼一朵花,全凭肥当家”,开始重视利用肥料。境内农区、半农半牧区利用人粪尿、家禽家畜粪便等,部分地区泡绿肥、卧土粪上地。县境土壤由于受热量的限制,有机肥料转化慢,利用率低。
18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自50年代起,开荒造地,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兴修水利,境内洮河沿岸荒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梯田。按照投资少,规模小,多受益多负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修建洮砚、寺下川等水渠和许多小型塘坝、打水井,对...
18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引进推广和使用新式农具,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有山地步犁、双轮双锌犁、16行机引播种机、12行机引播种机、5行、3行人畜力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扬场机、拌种机、机动喷雾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汽车、...
18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境内林业发展情况。
19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山地阴坡都有森林植被覆盖。
19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2年6月26日依照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82)字195号和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管营字(1982)字143号“关于将新堡林场移交卓尼县经营管理的通知”精神,于同年6月30日办理了移交。有职工41人,其中固定工21人,临时工20人。在县...
19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工业发展建设情况。
19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卓尼县境地处边远,文化、科技、交通等事业落后,自然资源优势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基础差,行业少,门类单一。
19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所属各种厂矿企业发展情况。
19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卓尼县所属企业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