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298条
基础文献
107条
析出资源
25298条
图表
3618条
人物
9510条
机构
893条
事件
5798条
地名
574条
专题
1556条
作品
2771条
实物
17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298 条 3142 / 3354
47116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立夏日,这天用大米掺糯米磨浆、滤干,搓成桂圆核式,加调料煮食,俗称“立夏丸”。
47117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四月初八日,俗称“乌饭节”。农家用糯米拌乌沙豆焖饭,名“乌饭”。这天又是牛节,赶早放牧,耕牛休息一天。
47118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俗称“端午节”。包粽子,门口挂菖蒲、艾,洒雄黄酒,大门上用雄黄调水写“王”字,意谓驱邪。给出嫁女送粽子、鸡蛋等。南浦溪下游曾有龙舟竞渡,然不常见。各村均以五月初五过端阳节,唯富岭大路边村过端四(即初四过节)。解放后包粽子,挂菖蒲、艾的习俗相...
47119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七月初七日,小康之家的姑娘于七夕月下,在庭前陈列瓜果酒食,以七枚针穿引七条线,称为“乞巧”。此俗民国期间逐渐消失。是日还有洗井习俗,至今沿袭。
4712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农家做珍珠馃、油炸麻糍、油炸馃、油炸花等。给出嫁女送节。在堂前摆供品祭祖,焚化纸箔。中元节,俗称鬼节。富裕人家,在此天前后做道场,普渡鬼魂。一般人家,用纸糊成男女模样衣裤,在门口或路口焚化,叫烧“孤衣”,同时...
47121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八月初一,全村男劳力义务修整乡间道路,由本村中公款备餐,亦有添丁户(即生育、娶亲)出米或钱为开路劳力伙食,俗称吃“添丁饭”,沿袭至今。
47122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朋好友互送月饼,夜设家宴,团聚赏月,沿袭至今。
47123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登高,蒸水糕,俗称千层糕、重阳糕,沿袭至今。
47124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立冬日,农家打麻糍、杀鸡进补,俗称补冬。这天耕牛休息,沿袭至今。
47125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俗称冬至大过年,做冬至丸,置荤腥菜肴。亦有到先茔祭祖,首葬那年有去祭祀.每年必须坚持。 此外,在农历闰月,邀请出嫁女回娘家吃闰月饭,沿袭至今。
47126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用糯米浸透蒸熟打烂,搓成桂圆或鸡蛋大小,再滚粘白糖拌芝麻粉(或豆粉)食。农村以此为过节聚餐或款待宾客的上乘点心。
47127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用粳米蒸熟打烂,再粘糖或调味汤食。
47128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糯米60%拌籼米40%,浸透磨浆压干,包白糖芝麻馅,做成圆珠状蒸熟。中元节多有制作。
47129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粳米用柴灰碱浸成黄色,蒸熟捣烂,再蒸再捣,做成圆饼状或圆条状,再放置碱水中浸养,可长时间存放。食用时取出切片或丝,蒸软或炒食。这种点心在春节前做成,用以赠送亲戚。境内南乡和西乡较多,北乡较少。
47130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 类型: 民俗
丧事食用,称馃,用大米制成圆形长条式。扁条式叫“年糕”,不能叫“白馃”,以示区别。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