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219 条 649 / 682
972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县城东鸣阳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创建,并取法云寺大钟悬于楼,派丁役司钟。始称鸣阳门楼,简称鸣阳楼,后曾称谯楼、保和楼。 鸣阳楼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纵连并列式石拱券门,上层为钟楼。明、清间多次圮废,多次修建。由于鸣阳楼钟鸣特别宏亮,北...
972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大田乡岭下汤村。为明代建筑,梁柱皆石,至今仍尘垢不染。原系宗祠,现为粮仓。面阔三间,柱方形,柱础〓形,构柱侧脚,梁为弓形月梁,结构浑厚古朴。
972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也称丁丁碑,现存延福寺。相传为唐开元五年(717)叶法善为祖父叶国重所树之碑。碑高2.2米,宽0.8米,厚0.13米,上呈半园形,上部正中刻八卦符。碑文楷字竖书阴刻。原为唐书法家李邕所撰书,现存者为后人镌刻。
972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现存延福寺。为明正德七年(1512)遗物,清光绪十五年(1889)于龙福寺池中挖出。碑长1.94米,宽0.8米,厚0.13米。碑文楷字竖书阴刻,内容为龙福寺从梁大同三年至明正德七年的修建记载。
972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柳城镇后坪山村天井潭背。为明正统十三年(1448)处州府捉拿矿工起义军首领陶德义等人的布告。全文七行,隶书,阴刻在石壁上,离地3米。
9726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器物
唐大历十二年(777),为纪念叶法善而铸造。钟重1500斤,通高1.28米,腹径0.88米,壁厚5厘米。原悬挂大源乡冲真观,现存延福寺。
9727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县城东北的金鞍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竣工于万历三十三年。塔六面七层,高42.46米,内外砖砌,转虚其中,转级若扶梯,可拾级登最高层。
9728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俗称万石院塔,在曰溪乡万石院村的龟山上。建于明代,砖砌,中空,六面七层,高约20米。塔台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云雷纹,出檐为四层菱角。一至五层为平砖选涩,每层开窗,相闪错开。
9729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溪里乡郭洞村口。原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易名为回龙桥。桥为单孔半圆拱桥,长28米,宽3.7米,拱跨13米,矢高7米。纵连并列式拱券,桥中部有亭,攒尖顶,石柱方形,望柱刻有莲花和云雷纹。桥面踏道条石铺砌,桥栏板上刻...
973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溪里乡沈店村之鳌山云峰,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塔高14.5米,砖砌,中空,三层六面,面面开窗,腰檐用五层砖砌成菱角,迭涩出檐。拱形塔门上题“鳌峰崛起”四字。
973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建筑
在柳城镇龙帽山上,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次年落成。塔高24米,砖砌,中空,六面七层。每层开窗相闪错开,出檐为平砖六层,菱角三层迭涩。塔刹为“十三天”式。
973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文学
《取龙》是武义县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
973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文学
《贫民百姓跌古之一》是武义县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
973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文学
《贫民百姓跌古之二》是武义县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
973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文学
《财主家格威风》是武义县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