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909 / 976
1362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石纹呈斑点状,点的颗粒有大有小。民间俗称曰:“墨溅石”或“墨点石”。斑点状纹呈现于红、绿二石中,它一般与其它石纹并存于石间。点纹的颜色不尽相同:暗红石中纹色呈深紫色、棕色、黑色;绿石中呈墨绿、黑色不等。点状纹石料与其它纹型的石料在石质上并无...
1362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又称冰雪石、玉瑕。色纯白,半透明或不透明。石质坚硬如玉,硬度约在摩氏3~5度之间。以2毫米左右的层状组织横亘于石料之中。结构坚密无层理,断面呈玻璃光泽,磨光后犹如羊脂白玉,因又名曰“玉瑕”。 白色玉瑕与白色石膘不同。虽说色相俱为白色,但石理...
1362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又称杂线,是存在、显现于石料中纵横交错的细线,粗细宽窄约在一毫米以下,线色分红、黄、黑、青不等。这些杂线因走向正好与石理走相交叉,犹如石之裂缝,隔断纹理,所以称其为“断瑕“断瑕中呈现形式最多的要数树枝状和蛛网状。树枝状断瑕线条呈黑色、青灰色...
1362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石病中的斑点与石纹中的斑点有质的不同。石纹中的斑点与石料基本属同一色系,只是颜色的深浅有别,其质地跟石料大体上一致,硬度相似,肌理相同。石病中的斑点与石料本身形成明显的杂色对比,多呈黑、铁灰、青白、土黄等色相。斑点的石理结构也跟石料母体不同...
1362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又称为金星点,是一种夹杂在石料中的自然铜矿的矿物相。如铜丝、米粒夹在石中,直径约在2〜5毫米之间,矿物品位高,含量纯。铜钉经加工后,断面闪闪发光,除非经长期氧化后,才会呈现出灰黑色和铜锈绿色。铜钉若出现于堂底,同样会影响发墨。精明的砚工们通...
1362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洮砚素有美誉曰“石形带盖”。其“石形”就是指保持了原石料的自然形状,因石造势。既保留了石料边缘部分天然带有的各种石膘,又避免了砚台周边娇揉造作的斧凿之痕迹。自然形石料与石料之间的缝隙弯曲斗折,充填在缝隙间的石膘亦随其形,不但边缘巉岩奇峻,况...
13627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由于洮砚石料的劈理比较发育,大多数石料采下后,就无形中形成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平板料,稍加规矩矫正即可。所以,洮砚石料的外形中,方形、长方形的形状居多,而且薄厚也较均匀。规矩形类砚中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正...
13628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墨堂底部呈一平面,堂壁线垂直于底部水平线,整个墨池底部平整如镜。这种堂底的优点是:磨墨手感舒适,墨汁浓淡均匀。
13629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墨堂轮廓也多为圆形,底部中心凹进,堂壁稍向外倾斜。罗锅型墨池的优点是:研墨速度快、研磨时墨锭不会嗑碰池壁,研岀的墨汁会自动流向砚心,形状美观自然,增添了砚的观赏价值。
1363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托盘型堂底又称为双层底墨池,俗称“双堂子”。它的堂底中心部分凸岀,周围凿成一深糟为贮墨槽,凸出的圆面才是磨墨台,其台面又呈罗锅底型,边缘高,中间低,能防止研墨时墨锭滑向边槽。托盘底墨池美观大方,使用方便,优点是边研墨即可边使用,中间研好的墨...
13631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由砚头或砚盖上的老寿星像与砚边的五个蝙蝠组成。也有在砚盖上雕一篆体“寿”字。蝠、福同音,寓意福贵长寿、康宁善终。
13632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是由莲子双鱼组成的图案,多用来装饰洮砚石料镜盒。
13633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由蝙蝠、桃、鹿、鹤组成,也有蝠、桃、鹿、鹤分别构成图案寓意长寿。
13634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由莲花(芙蓉)和鱼组成。
13635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用喜鹊和折枝梅花作图案,取喜与眉(梅)的谐音,表示喜讯即将到来,是洮砚谐音图案中应用最普及、最广泛的一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